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寻访画儿韩 万浪桥

徐大为刚走下围堤,就看见万浪桥上站着一位女游客,她低着头,俯身在石栏上,轻轻地、专注地刻划着什么。天刚亮,水面上浓浓的雾障尚未散开,太湖三山朦朦胧胧地露出幻影般的轮廓。偶而响起一两声鱼儿打挺儿的水声,也是懒洋洋的,沉闷的。

他本是要上万浪桥的。昨天集体游览,他第一次来到这桥上,心中一动,觉得这桥他见过。他平生这是第一次到太湖。在哪儿,什么时候见过它呢?可是确确实实觉得是见过。

现在桥上有人,而且是单身女人,天又这么早,不便再上去了。他停住脚,打算转回岸边,那女客听到人声,转过脸来,先是有点惊,随即笑了笑,彬彬有礼地说:“你早。”

退回去也不大好了。他徜徉地走上桥头,也微笑着回答:“您比我更早,真是好兴致。”慢慢走近她,从另一端踏下石级。交臂之间,他看出这是个国外来的游客。但在国外来的人中又是朴素得出众的,披一件黑色短马甲,白皙的脸上浅浅地用了一点化妆品,散着淡淡的幽香。头发松松地挽了个髻。徐大为禁不住回头又看了一眼。那女客已直起了身,正扬起手来往头发上夹一只发卡,见徐大为回头,就客气地说:“同志,如果我请您陪我一会儿,您不会见怪吧。”

徐大为脸上露出不解和狐疑。

“我本来要一个人来欣赏一下太湖。所以没叫我的同伴陪同我要他过一会儿来接我。可是刚才刹那间,我突然,突然感到有占……”

“怕?”

“不,是孤独。”

徐大为点点头,又回到了桥上,女客的笑容由于矜持变得天真和孩子气了。

“您真好!”

徐大为心里一动。觉得这笑容、这语调他见过、听过。他平生这是第一次和国外来的人接触,在哪儿,什么时候见过她呢?可是确确实实觉得是见过。

他说:“您确实是来得太早了”。

“我的护照已经到期,过一会儿我的同伴来,我们就直接去上海上飞机,我只有这一点时间。”

“我在这儿不打扰您的兴致吗?”

“一点也不。有些游客到这里来,只看看风景名胜就满足了。可我更想来听听说话,听各种人用我从小习惯了的语言交谈,这对我是一种享受。”

“真抱歉,我不是个健谈的人。”

“您总可以听我说吧?听我对您说中文!您一天到晚说中国话,不觉得新鲜了,可我要找个用汉语说话的机会,是要付旅游费的,您给我个说闲话的机会,我也很感激。”

“您大概在国外生活得太久了。”

女人没有回答。她望着太湖的远处,微微皱起眉头,眼色有些凄然。徐大为发现,她不像自己原来估计的那么年轻,至少有四十五六岁了。而女客像是意识到了自己有些失态,轻轻摇了摇头,又笑起来。而徐大为看出,尽管在笑,眼角却闪着泪光。她说:

“我们散散步好吗?这里有点凉。”

徐大为点头。她却又不马上走,她向栏杆外侧看了看,俯身下去,小心谨慎地揭下一片绿苔来。然后掏出一条秋香色手帕,把它包好,轻轻提在手中,这才往桥下走。

“我有一块假山石。可以把它贴上去,会活的。”

他们就沿湖岸闲踱女客对他讲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情,讲华人之间的骨肉情谊。不论多少人在集会,只要同时出席两个华人,他们就会互相发现,互相找到,然后旁若无人地谈家常。向华人宣传的旅游广告,不必登长城的照片、北海的油画,只需拍一张一家人包饺子的照片,旁边写上“回你的故乡去,听听本民族的语言”,就能煽起一阵争相登记的热潮。女客的父亲是经营书店的,在女儿的力促下他们开辟了个出售中国书籍报刊的专柜,女客自己看管这个专柜,她向来买任何书的客人都推销她的货品,每次兜售都是一场宣传演说,于是人们给她的书柜起个名字叫“竟选台”。可这个“竟选台”是赔钱的,因为送出去的比卖出去的多,她父亲只好在帐簿上把她经营这部分全划入支出栏内。

正说得痛快和听得入神,背后汽车声近了。一辆浅灰色上海车停到了路边。

“我的同伴,专写游记的作家,我临时为他当翻译,他给我出旅费。”

高大瘦削的游记作家钻出车门,挺起身来,作了个诙谐的手势女客对他说了一长串英语,他向徐大为伸出手说:“谢谢,你使我的同事过了个快乐的早晨。但愿她没向你推销她的书籍。她每天向我推销一本,过不了几天,她那个专柜就要全属于我了。”

女客格格笑着把他的话译完,他们就握手告别了。他不明白外国的习惯,但挺满意没有互相介绍姓名,邂逅相遇,本不必问名道姓的。

汽车转过鼋头渚山角,看不见了。时间尚早,徐大为信步而游,不知不觉又回到了万浪桥头。桥上空空的,薄雾还残留在水面。湖上风平浪静,只有一道涟漪漂向岸边,发出叹息似的声响。方才的事像是从来没有发生过。像是个有趣的梦。为了证实一下那是实在的,他又走上石级,来到女客曾经站立的地方,俯身去看那被揭走的苔痕。石栏上明明白白地留下一片斑痕。望着,望着,忽然发现连接着斑痕的大片绿苔上,刻划着细细的字迹,是英文。他想起了那女客俯身在桥上刻划和往头上夹发卡的姿势。就好奇地读那几个英文字。他只跟着收音机学过几天英语,而且早忘光了,但字母还认得,他就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读。读完一遍,他觉得仿佛学过这个句子,可又不像在广播中学的。他又读了一遍,仍然不懂。读到第三遍,他恍然明白了,他觉得全身的神经都拉紧了一下!这是两个英语拼的人名,一个叫肖淑梅,另一个叫徐大为——就是他自己!

肖淑梅这个名字,他早已生疏了。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只有些片断的印象,而且不像是事实,倒像是一缕情绪,一股气息,一丝味觉。

他十三岁那一年,在新四军当通讯员,是个文娱积极分子,业余演员。军部文工团下部队演出,一个演“新小放牛”的男孩子生了病,不对,是枪走火负了伤。可是战士们在台下一个劲地叫喊要看“小放牛”。文工团借他去临时顶替负伤的演员,到了文工团,他们把他交给一个叫肖淑梅的女孩,这小丫头和他同年,可比他大方得多,手拉手领他到朝太阳的麦秸垛下,就坐在地上教他“小放牛”的唱词。一个上午他就把词背会了。吃过午饭导演来给他们排戏,戏本来不长,徐大为以前也看过,排了两遍,也就差不多了。临上台前,他们先在文工团内部彩排了一场。演完之后,大家一个劲鼓掌,徐大为又害臊又惶恐,这里只有肖淑梅一个人算是他认识的了,就把求救似的眼光投向肖淑梅。肖淑梅笑了,笑的那么天真(见鬼,怪不得刚才觉得那笑容像在哪里见过)。

文工团到各个团里巡回演出一个月,便把徐大为交给肖淑梅照顾,除去睡觉时徐大为跟男同志在一起,剩下时间他都跟在肖淑梅身后转,洗脸时肖淑梅打一盆水,两人同时洗,吃饭时肖淑梅把徐大为领到女同志组,叫他坐在她身边吃。行军呢。尽管是一路纵队,可允许他们俩并排走,好边走边对词。

孩子之间相处,比大人熟悉得快,知心得快。肖淑梅问徐大为的家庭,历史。徐大为说他从小没有爹妈,跟奶奶长大的,奶奶死了,路过的新四军收留他。肖淑梅说他爸爸在美国作生意,她家是地主兼资本家——她说地主资本家几个字时,一点也没什么不自然和害臊,仿佛那说的是别人。她跟爷爷生活,正好她回老家度暑假时,新四军到了他们村,宣传抗日救国。他叔叔要去参加新四军,叫他爷爷锁在屋里了。晚上她打叔叔门前过,叔叔悄声喊她:“梅丫头,帮叔叔开开门好吧!”

“爷爷说不许开的!”

“爷爷是老糊涂。参加新四军是好事,都不去抗日,中国要亡国了!亡了国连你小丫头也抓去当奴隶!什么是奴隶你懂不?日本人走路要你背着他,他累了就叫你趴在地上,他坐在你背上吃酒!”

“我没有钥匙!”

“我有,从窗洞送给你好了。”

肖淑梅放出了叔叔,叔叔从后门跑掉了,跑出村子听到后边有脚步声,回头一看原来小丫头也跟了出来。

“快回去,你来干什么?”

“跟你去当新四军的呀!”

“那是大人的事,你小孩子去不得。”

“噫,奴隶要小孩子当,新四军倒不要小孩子当了,我要去!”

“不行!”

“你不带我我就喊,怕爷爷追不上你!”

肖淑梅跟着他叔叔当了新四军。

“哟,你还是个大小姐呢!”徐大为说,“我看你满能吃苦。”

“这算什么苦!首长也不摆爷爷架子,意见也提得,笑话也讲得,都是同志。当小姐那才叫背时,我爷爷总是领着我去拜客。不是给这个爹爹磕头就是给那个婆婆拜寿,然后站在一边装泥菩萨,话也说不得,笑也笑不得,来得个苦!”

她作为叔叔的小尾巴走进部队,如今她也有了自己的小尾巴。她要领这个小尾巴走上舞台,她为这事高兴,当一件正正经经的事来作。

但是小尾巴可有比她强的地方。

一次演完戏就行军,走出一二里路,她发现自己的小日记本丢在后台了。那里边有她几张心爱的小照片。她不敢要求回去找,怕全队为此停下来,会受到大家批评。便偷偷地流眼泪。

徐大为问她:“哪里不舒服?脚打泡了?”

她小声说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他。这么一来,中途休息就发现她的小尾巴掉队了。

大家责问她:“不是你领着他的吗?怎么丢了?”

她低着头,带着哭声说:“过那片竹林时,他说要去解手的。”

队长派人卸掉马垛子,骑上马去找,过了半小时才找回来,说是在演戏村前碰到他的。徐大为说:“走出竹林头蒙了,顺原路跑了回去。”大家无可奈何地笑了。队长说:“淑梅,解下一只绑腿来,把小徐拴在你的背包带上!”

重新上路的时候,黑影里徐大为把一个小小的笔记本塞到淑梅手里,悄声说:“傻东西,只会哭!”淑梅拉着他的手不再松开,回答说:“你才傻,要是追不上队伍可怎么办?”

“当通讯员的还会追不上队伍?”

“你真好!”

(怪不得这语调像是听到过!)

苏北水乡,河汉交流,到处是独木桥。肖淑梅一见这种桥就两腿打颤。他从前边拉她,从后边扶她,帮她背背包,拿道具。埋怨她说:

“连桥都不敢过,算什么当兵的!”

“这也叫桥?你看看我们无锡的桥!木造的,石搭的,弓背的,太湖有一座万浪桥,在月光下看去……”

(天!怪不得这桥我像是见过!)

一个月演出完了,临走前淑梅给徐大为拆洗了棉袄,还给他棉袄上缝了一条雪白的衬领。回到部队,大家说他一个月的工夫变得干净了,文雅了,学了不少知识分子腔。还有人开玩笑说:“怎么没把你那小放牛的妹子带回来作媳妇?”徐大为脸红着把那人打了几拳,可是心里想起了肖淑梅。像丢失了什么,半晌打不起精神来。

过了两年,在沂蒙山区,部队从文工团驻地村外经过,徐大为到团里去看了一下,大家都热情地拉住他说这说那,有个调皮鬼就喊:“淑梅,淑梅,你那牧童哥来了,你怎么倒躲起夹?”

人们哗的一声笑着闪开条空,原来淑梅躲在人后边呢,红着脸,笑嘻嘻的,长高了不少。她跟徐大为握握手,只是看着他笑,什么也没说。队伍在行军,说笑几句,徐大为就跑步去撵队伍,淑梅追上他说:

“以后写信好吧?”

打完莱芜战役,徐大为写了封信给淑梅,说的全是打仗的事,可一直没有回信。淮海战役的时候,正在战壕里休息,一排长拿着一把信来挨个分发,最后留下封,大声问:“大家猜这封信是谁的?”

班里新战士工二保才结婚,偏他没拿到信,大伙都说是王二保的,王二保脸红着低下头去了。可一排长打开信大声念道:“牧童哥,你好……”一下子战壕里像炸了颗六〇炮弹,都冲徐大为笑起来。徐大为一把从一排长手里把信抢过来,揣进怀里就钻到避弹室去了。他没有看信,只觉得满脸发烧,仿佛是被人揭发了一件丑事,丢人的事,心情十分沉重,甚至想要不要向指导员汇报一下,说明一下,把信给指导员看看,证明自己没作什么腐化堕落的下流事,信里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话。可他又当真希望信里有几句只说给自己听的话,他正战战兢兢地打开那封信,冲锋号响了。在这次战役中他负了伤,信还没来得及看就遗失了。此后南下,渡江,剿匪,他再也没工夫想这件事。等到他想起来,又写信给淑梅。信却被退了回来。她已离开文工团,到什么地方学习去了。

他为这事烦闷了几天,慢慢也就淡了。此后他像所有的人一样,忙于工作,学习,恋爱,结婚,犯过失,受表扬,再也没想起过她。

五十年代末,有一个老战友到徐大为工作的城市出差,顺便来看望徐大为。喝酒时,趁徐大为的爱人去做菜的空当儿,他对徐大为说,有一次他到个外事部门去公干,意外地碰上了那个唱小放牛的妹子。

“看样生活得很不如意呢!抱着个孩子,可又说没有爱人,大概离婚了。她说她很快要从那个单位调出去。而且不知怎么搞的,这么多年的老同志,好像还没有入党!”

徐大为想往深里再打听,可那位战友没作过调查,一无所知,这一点情况,也全是她自己话里带出来的,据他说,她对老战友并不热情,连句请到家里坐的话也没讲。

徐大为心想:“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他暗暗地烦闷了一两天,又淡下去了。从此再没机会谈起她,想起她,终于连这个名字也从记忆中抹掉了。文化大革命中,正当他挨批挨斗的紧张关头,不知从哪里来了两个夹黑皮包的外调人员,开口就说:“你跟肖淑梅是很熟识的了,讲一讲关于她的事吧,争取立功赎罪!”

“肖淑梅?”徐大为愣了一下,几乎是自语地说,“我不认识叫这名字的人呀!”

来人拍桌子,瞪眼睛,并说不划清和特务分子的界线对他的案情极为不利。可是天地良心,他实在想不起来。来人只好拿出一张穿干部服,戴着某中学校徽,瘦削,苍白的女人照片给他看。他看了一眼,更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个人。来人啪地一声,把桌子拍得山响,又扔出一张发黄了的照片。徐大为拣起来一看,是“小放牛”剧照。

“这个男的就是你!赖不掉了吧!”

他想再看一眼,可是照片被夺走了。他无可奈何地写了个十几个字的证明材料:“二十年前我和她同演过小放牛,特此证明。”

这本来该引起对她的回想,关心。可他自己正白天挨斗,夜晚写材料,头脑已经麻木,而且没有一点空隙了,竟连烦闷一下的机会也没有。这些片片断断,都是他看到青苔上的刻字后才想起来,而且是三十多年来第一次这么系统的回想。他后悔刚才没主动问一下她的姓名,从而失去了相认的机会,这一生不会再有这么个机会了。她到底碰上了些什么事?什么原因促使她走这么弯曲的道路,她的笑容后边有凄然的神色和泪光,她在刻划自己的名字,自己对她的不幸也负有一分责任吧!

开会的时间到了。他心绪纷乱地走回宾馆,投入了正常的工作日程。开会,发言,争论,协商……终于把他的注意力扭转了过去。吃过晚饭,他平静了些。又一个人漫步走向万浪桥。

湖水仍然一平如镜,几只水鸟绕着白帆盘旋,鸣叫,浅浅的涟漪自船边散开来,散开来,在岸边发出叹息般的轻声。

他踏上桥身。用手抚摸那湿凉的青苔。他明白了她对祖国的依恋心境,觉得她是在侵吞自己炮制的苦药,无心再责备她了。她把他自己的名字和她对童年、祖国的怀恋扭在一起。这也许是她一生最甜美、最不夹杂苦味的一段回忆了,让她保留着吧。幸亏没有认出她来,没有扰乱她……

月亮升出了水面。远山,近树,静止在水上的白帆,间或闪光的灯塔,都蒙上一层梦境般的光华。他漫步走下桥头,沿湖岸走了三二十步,又回身眺望万浪桥,它像个娴静的少女,月光下安睡在涟漪上。肖淑梅当年给他讲的万浪桥,正是这个模样,可它已不属于肖淑梅了。看到她对故国恋恋难舍的凄苦心情,才感到生长在祖国土地上,为祖国献身是多么值得珍重的幸福。过去了的生活,回顾起来总有些像幻觉,像梦境。可是工作的成果,劳动的成果却实实在在地留下来。像这座桥,谁也记不得造它的那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了,可桥依然存在着,为一代又一代人服务。只有劳动是永远实在的呵!

他加快了步子。明天就要离开无锡,有几件工作要连夜把它做完。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