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迈克尔·杰克逊的家是一个儿童梦幻乐园,杰克逊曾说有时半夜他会一个人去骑旋转木马。关于这件事,我的饭友汤欢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这是怎样一幅落寞的场景?夜幕下,一个人,坐在自己的游乐场的旋转木马上,在七彩斑斓的灯光中,静静地发呆。”
杰克逊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流行歌手,但在我上大学那几年,因为听到了太多关于他的各种真假难辨的绯闻或丑闻,还有他那张变得越来越奇怪的脸,我一度甚至有些讨厌他。再后来,又过了几年,他忽然去世了,结果我发现那些天我根本不能看任何关于他的新闻、mv或演唱会视频,因为一看就会哭。那时我才发现,原来他在我内心最深处的某个角落里依旧如神一般存在着。
我记得杰克逊去世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我看了凤凰卫视的一期关于杰克逊的专题节目,这个节目简单介绍了杰克逊悲惨的童年,其中放了一段采访,接受采访的杰克逊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的神情和语气就像是一个小孩儿,因为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听上去似乎有些胆怯。他回忆自己的童年,他说他父亲总是打他。该怎么向你描述说这段话时的杰克逊呢?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但看上去无比脆弱且真诚。很显然,他完全没有学会给自己罩上一层很坚硬的保护壳,以阻止别人去伤害他。看这个节目时我正在刷碗,我就在那儿一边刷碗一边哭,那时我在想一个男人怎么可以活成这样,他这样活着,得忍受多少痛苦和伤害?他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让自己这样脆弱但又真诚地活着?
我老婆经常对我说:“你其实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但说实话,我知道我现在只敢在我老婆以及几个我上学时的好友面前暴露出我的孩子气,而且这种暴露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其他人面前,我会很蹩脚地让自己去扮演一个大人。我想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害怕,我害怕别人会伤害我,于是我让真正的我躲进很坚硬的保护壳之中。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我看到四十多岁的杰克逊还在用一种完全不设防的方式活着的时候,我一下就崩溃了,我开始痛哭流涕,一直哭到眼泪全都流干了。
杰克逊刚去世后的那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关于杰克逊的新闻,当我听说他死的时候将近一米八的他体重只有四十几公斤的时候,当我听说他死的时候胃里没有一点食物而只有一些药丸的时候,当我听说如果他那天没死他极有可能会猝死在即将开始的伦敦演唱会的舞台上的时候,我就在想人类世界对于杰克逊来说真的太残酷了,他已经忍受了50年,他终于解脱了。如果真的有来世,希望他来世的父亲不会又是一个混蛋,希望他来世能拥有快乐的童年……
我不知道杰克逊是否也患上过童年阴影型拖延症,我只知道如果他拥有快乐的童年,他也许不会成为一个如此伟大的人物。假如可以选择,他会选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进而拥有快乐的一生,还是会选择一个不幸的童年然后成为一个伟大人物?当然,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假设,因为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父母。
一个美国作家曾写过一本名为《一切坏事对你都有好处》的书,这个书名是一个很浅显的哲学常识。只是很多人也许会反思这样一个问题:童年不幸这件坏事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好处?
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不幸的童年是伟大人物的摇篮。看到这种说法后,我回想了一下我看的一些伟大人物的传记或小传,我发现很多伟大人物的童年的确都挺不幸的。例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迈克尔·杰克逊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我必须得说,因为童年不幸所以一生都很不幸的人更多,这样的人如恒河沙数般不可计数。
为什么不幸的童年会成为伟大人物的摇篮?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遭受过来自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某些伤害,这使得他们的内心停滞于孩童状态,另外他们的性格十有八九很内向,很敏感,很软弱,但这样的性格有时也会成为一种优势,例如这样的性格可能使得他们更善于观察生活、自我反省以及和别人换位思考。
也许有人会问:“内向和敏感也许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优势,软弱怎么可能会成为一个人的优势呢?”
关于这一点,在《老子》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人活着时身体柔弱,死了之后身体会变得挺直僵硬。草木活着时柔软脆弱,死了之后枯萎干硬。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的一类,软弱的则属于生存的一类。
那些拥有不幸童年的伟大人物之所以能将自己的软弱也变成一种优势,是因为他们敢于承认自己的软弱,这反而会让他们拥有一种很强大的力量。芬兰心理治疗专家汤米·海尔斯丹在他的著作《投降的勇气》中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真强必藏于弱。海尔斯丹说:“一个人看上去越强,他的内心就有可能越软弱。这种为了隐藏软弱而衍生出来的强大是不健康的,因为它没有把真实作为立足之本……一个人只有在承认自己的弱点,拥抱自己的弱点,暴露自己的弱点时,才称得上是一个真实的、全面的自我……真正的力量源于软弱,这是因为有力量的人敢于承认自己的软弱……”除此之外,海尔斯丹还说我们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不软弱,通常会拼命塑造一个虚假的自我形象,以这种方式假装自己很强大,但这种骗人的把戏会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如果我们不真诚,就不会得到真正的感情,没有真正的感情,我们就会遭受寂寞孤独之苦”。
另外像孩子一样的内心和行为模式同样也有可能成为一种优势,就像丰子恺在他的一篇杂文中所说的那样:“丧失了美丽的童年时代,送尽了蓬勃的青年时代,而初入黯淡的中年时代的我,在这群真率的儿童生活中梦见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我企慕他们的生活天真,艳羡他们的世界广大。觉得孩子们都有大丈夫气,大人比起他们来,个个都虚伪卑怯;又觉得人世间各种伟大的事业,不是那种虚伪卑怯的大人们所能致,都是具有孩子们似的大丈夫气的人所建设的。”
除此之外,不幸的童年会让一个人的心里产生巨大的黑暗负能量,并形成黑暗性格。
不要去想如何消灭黑暗负能量,黑暗负能量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消灭黑暗负能量的尝试会将你引向一条自毁之路。
想办法把黑暗负能量释放出来,利用它们去创造。当你这样做了,你会因此拥有巨大的魅力和创造力。
我曾关注过某些艺人的微博,但很快我就取消对于他们的关注了,因为他们天天在微博上人模狗样地传播所谓的正能量言论,一个个装得比央视主持人还阳光。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生活太黑暗了,所以才装成阳光天使的样子?在我看来,主流人士挂在嘴边的那些成功励志心灵鸡汤式的所谓正能量言论才是最害人的,相信这些言论的普通人只能任由社会宰割。
经常会看到这类成功学论调,例如不要和有负能量的人交朋友,或要消除负能量什么的。我就纳闷儿了,没有所谓的负能量,哪来所谓的正能量。很多人就因为相信这些成功学论调,每天强迫自己看上去特阳光、特自信、特积极,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病态人格,这样的人很无聊很没劲的。而且这些人的阳光、自信和积极也不是真正的正能量,他们只是拼命压抑自己的负能量并且假装自己有正能量而已,最容易患上拖延症的是这种人,最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或绝症的同样也是这种人。
反倒是那些利用黑暗负能量去创造的人,他们都拥有倾倒众生的魅力和创造力,例如很多拥有不幸童年的伟大人物就是这样的人。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研究人员彼得·乔纳森和同事曾一起制作了一种特殊的人格测试表格,把自恋、冲动、喜欢追求刺激、爱撒谎、冷酷以及善于玩弄权术等黑暗性格列入表格,并邀请200名在校大学生填写测试表格。调查结果显示,黑暗性格分数越高的男性越容易赢得女性的芳心。
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事实上,“女人不坏,男人不爱”同样也是成立的。有一天你会发现所谓的坏男人和坏女人就是那些你死都忘不了的人。为什么会这样?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更有生命力,生命力是所有魅力的根源,而生命力本身是同样是一种黑暗的力量,它源于我们心里最黑暗的区域,即我们的“本我”。
简而言之,对于一个童年不幸者来说,当他长大成人后,所有曾让他感到痛苦的,同样也能让他变得强大,前提是要懂得如何释放痛苦,而不是拼命压抑痛苦。而他的内向、敏感和软弱,他像孩子一样的内心和行为模式,以及他心里的那些巨大的黑暗负能量,还有他的黑暗性格,所有这些都能转化成一种独特且巨大的优势。
利用这种优势,你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伟大人物。即使没有成为一个伟大人物,你也可能利用这种优势完成自我实现。而想要做这一点,你需要直面自己内心的黑色伤痛而不是逃避它们,你需要足够自觉的自我再教育,重建价值观,完成一次你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与此同时,不断从“本我”中汲取心理能量。
我自己也是一个童年不幸者,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出我有成为伟大人物的苗头。在上文中我说过,因为童年不幸所以一生都很不幸的人如恒河沙数般不可计数。
而那些“受益于”不幸童年的伟大人物,他们的伟大炫目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无穷无尽的伤痛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