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僧信共遵(八类共八十条)
(一)社会律仪十事(政治、军事、经济、职业、处世……)
1.政治是一时的,信仰是永久的;信众可以参与宪法中的政治活动,僧众只可“问政”而“不干治”。
2.从事政治者,不贪污舞弊、不假公济私、不借势磨人、不欺压善良;不两面人格、两种手段、挑拨离间,否则非为真正信者。
3.凡参政信者,要热心公益、造福人群,上台、下台皆应随顺因缘,不可贿赂官职、不可买票贿选、不可散发黑函、不可攻讦对手、不可用不正当的非法手段求取当选。
4.任公职者,应以服务人民为目的,不可官僚、霸道,刁难民众;民意代表于国家厅堂问政,应以理相争,不可咆哮、打闹、取宠。
5.无论僧信,不背叛国家、私通敌国、泄露国家机密、造谣生事,不陷国家于危机。
6.经济生活要合于“正命”,不从事非法或杀生的职业,例如,贩卖军火、毒品、人口、假药,或从事屠宰、私酿、淫业、无照行医、制造及贩卖黑心食品等。
7.要遵守职业道德,依法行事,不伪造文书,不泄露、不盗取商业机密,不勾结黑金,不掏空资金,不恶性倒闭,不强占侵吞,不求一夕致富。
8.经商营业,应该童叟无欺,将本求利,不囤积居奇、不垄断市场、不哄抬物价、不偷斤减两。
9.远离勒索拐骗、仿冒盗版、伪造诈欺、色情泛滥、散播网络病毒、回收厨余再贩卖等种种不法之行为。
10.处世要诚信、待人要和睦,不处心积虑算计别人,不因妒忌而容不下别人,进而奉行“三好”运动,人人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带动社会善良风气。
(二)居家律仪十事(衣食住行、伦理、亲子……)
1.重视伦理、提倡孝道、居家和乐、上慈下孝、兄友弟恭、妯娌和睦、婆媳爱敬,即使至亲骨肉,也该相互尊重个人的生存权利。
2.家中成员要主动从事家务,里外环境要打扫清洁,物品使用后随手归回原处,经常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窗明几净、整齐明亮。
3.个人生活崇尚简朴,养成清贫思想,衣、食、住、行等日常资用,但求朴素,不奢侈浪费、不追求时髦、不讲究或标榜名牌。
4.尊重每一个家庭成员个体,尤其爱护老弱妇孺,避免家庭暴力或不伦诸事的发生。
5.营造良好的居家质量,增加生活乐趣,提升精神层次。与小区、邻居要敦亲睦邻、守望相助;对独居长者要主动关怀、慰问。
6.平时与家人谈话或观赏电视、影带,聆听音乐、手机铃声等,应轻声细语,切勿妨碍邻居的安宁。
7.休假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多陪伴家人,共同参与有益身心的信仰活动,培养全家共同的休闲乐趣,如读书、下棋、运动。有事外出,要向家人说明去处及告知回家时间,以免家人挂心。
8.客厅、厨房、浴厕等使用后,随手整理洁净,以方便他人使用。
9.居家须注意火烛与门户安全,以免酿成意外灾害,自他受害。
10.金钱的用度要有智慧,各种日常开支要有预算,如需借贷,应该酌量,即使好友,亦不宜共金钱往来,更不可经常在家呼朋作乐,以免干扰家人生活,等等。
(三)人事律仪十事(主雇、合伙、同事、朋友、亲属、士农工商之往来……)
1.树立个人正直、勤劳、诚信、敦厚、善良、合群等良好形象,令人信赖。
2.尊重别人隐私,不可窥人私密、不可揭人之短、不可搬弄是非。
3.不可虐待劳工、不可剥削劳力,应该给予劳力大众合理的待遇。
4.工作上应尊重制度,勤奋向上,乐观进取,培养责任感、荣誉心,尽量与人为善,尤其不以情绪做事,不轻言说“不”,以免阻碍学习、结缘的机会。
5.发挥职业道德,不浪费公家所有;要保守公务和商业机密,不与不相干之人闲谈公务之事,尤其不可怨天尤人,发泄不满情绪。
6.平常办公桌应收拾整洁,物品不可杂乱堆置,尤其要爱护公物,如护己有。
7.接听公事电话要轻声,不可干扰别人的安宁;谈话须简明扼要,以免占线太久,妨碍他人使用。除非不得已,否则不宜滥用公家电话,作为私人之便;使用计算机,亦当如此。
8.工作时,受了委屈不要生气,应做之事不可拖延,上级指示不应违逆,主动报告不可隐匿,敬业乐群而不偷懒、不懈怠、不孤僻、不怪异、不享特权、不投机取巧,进而思想要不断革新,道德要不时升华。
9.主管应该爱护部属,要能倾听属下的意见,尤其要健全自己。如包容的心胸、承担的勇气、决断的智慧、主动的精神、不看轻后学、不专权执着、不疑心猜忌、不争功诿过,凡事与属下共荣共享。
10.共事相处时,要相互尊重,分工合作,彼此谦恭礼让,不制造事端,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四)生活律仪十事(语言、行为、人际、旅行、会客……)
1.养成读书习惯,建设书香人生。
2.勇于戒除不当嗜好、不良习气。
3.生活作息要正常,三餐起居要定时,不乱饮食、不乱看病。
4.僧众晨间不得迟于六时起床,信众不得晚于七时起床。
5.晚间十时以后,不打电话找人闲聊,也不宜洽谈公事。拨打越洋电话,应该注意时差。偶有特殊情况,自当例外。
6.拜访友人要事先预约,并且准时到达,停留时间不宜太久。
7.出众威仪要端庄,不要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尤其不可奔跑跳跃、嬉笑喧哗、争先恐后、争抢坐处,乃至遥相呼笑、比手画脚、私下耳语,或在众中以方言对谈等。
8.讲话要简明扼要,措辞要文雅有礼,不说绮语,不可两舌、恶口,尤其说话不可坏人信心,否则断人慧命,也是如同杀生。
9.出门行车,要遵守驾驶礼仪,守法忍让,不可违反交通规则、不得乱鸣喇叭、不要制造噪音、不排放废气污染、不胡乱飙车。
10.出国旅游,应该吸收当地文化所长,同时注意参访礼貌、重视公共道德,不可破坏个人和国家的形象。
(五)自然律仪十事(环保、生态、宠物、放生……)
1.不可滥垦滥伐、不得侵占国土、不要违章建筑。
2.不可任意弃养宠物、不做不当的放生,应该积极护生,尤其给人因缘、放人生路,就是最好的护生。
3.不虐待动物、不食保育动物,尤其不可活吃动物,如活鱼数吃等,三餐尽量清淡,借以长养慈悲之心。
4.不可滥杀、滥捕动物,如电鱼、毒鱼等不当的捕杀,不但破坏生态、污染水质,而且危害人体健康。
5.不穿皮革、不以动物皮毛为饰物,如貂皮、虎皮、鳄鱼皮、孔雀羽毛、象牙等。
6.爱护花草树木,不可随意采摘,进而要热心参与植树造林等绿化工作。
7.实施垃圾分类,不乱丢废弃物、不任意燃烧有毒废料、不污染空气、不弄脏水源、不糟蹋大地,为普世人类留下干净美好的地球。
8.日常资用,如水、电、衣食等,要节约用度,应知“滴水如金”“一纸需费多少竹木”,所以要珍惜能源,不可恣意浪费;对于公共设施,亦应珍惜,不可任意破坏。
9.惜福即自我环保,如惜人、惜缘、惜命、惜情、惜财、惜时、惜物、惜能等,养成惜福的习惯,才是富有的人生。
10.对于内心的尘垢,应该努力消除、转化;对于外在的污染,要唤起群体意识,共同爱护环境。身心净化,才是自我的成就。
星云语录
工作时,受了委屈不要生气,应做之事不可拖延,上级指示不应违逆,主动报告不可隐匿,敬业乐群而不偷懒、不懈怠、不孤僻、不怪异、不享特权、不投机取巧,进而思想要不断革新,道德要不时升华。
(六)国际律仪十事(种族、人权、生权、战争……)
1.国家人民要和谐,不营私弄权、不党同伐异、不制造分裂内乱、不计较前仇旧恨。
2.种族要平等,不可故意挑起族群对立,对少数民族要尊重、对弱势大众要爱护。
3.人权应该受到尊重,举凡生存、参政、财产、自由、文化、智慧、信仰等,均应受到尊重与保障。
4.大地众生皆有生存的权利,因为“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应享受同等的生存权,因此不但不可任意杀生,继而要放生、护生、惜生,以慈悲心怙护一切众生。
5.战争是最不文明的行为,一场战争,多少妻离子散、多少生灵涂炭、多少财产损失、多少文化毁灭,所以凡人要养成和平的性格,国家和民族之间生命要同体共存。
6.重视国际邦交友谊、促进国际经贸往来、举办国际会议交流、尊重国际种族通婚。“天涯若比邻”,这是现代人应有的胸怀。
7.提倡国际之间语言要沟通、文化要交流、种族要平等、经济要互助、物质要互通。四海之内,如兄如弟,大家要做地球人。
8.国与国之间要提供移民、开放观光,对于国际人士进出海关受检时,应该给予尊重;旅客也应配合、接受当地的出入境办法规范。
9.国际间遇有重大灾难,应该本着人道精神,迅速提供救援,彼此相互帮助,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共生共荣的关怀。
10.凡是正信宗教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包容,各自的教主不同,彼此要尊重,不可混淆;教义各有所宗,应该各自发挥,彼此“同中存异、异中求同”;教徒之间则可以彼此沟通往来,增进友谊。
(七)教育律仪十事(学习、服务、技能进修、尊师重道……)
1.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要照顾其生活,负起养育之责,同时应该给予善良的教育,包括语言、思想、行为、道德、人格等,都要有所规范,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生活作息规律、行为情绪正常、待人谦虚有礼、不看不正当的书刊、不沉迷网络、电视等,进而要经常进出图书馆,多看好书。
2.学校教育:除了重视知识的传授,广学多闻外,尤应重视人文思想的提升、道德人格的健全,以培养身心均衡发展的下一代。
3.社会教育:人要学习各种谋生技能,一生至少要拥有三张执照,例如,檀讲师、教师、医生、护士、会计、驾驶、厨师、水电、缝纫、室内设计、农耕、园艺、书画、编辑等。
4.终身教育:学习是一生的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要永续学习。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服务、学习奉献、学习利人、学习尊重异己、学习共生和谐。
5.生活教育:生活要有规律,不得浪荡嫖赌、不得吸毒烟酒,要注重运动保健,要守时、守信、守道、守法。
6.知识教育:普通常识,地理历史,都要涉猎,尤其有关人文知识等,要事事关心、处处用心,变化气质、开拓心胸、扩大视野。
7.思想教育:思想要纯正、见解要正确,学习吃亏忍耐,经常忏悔改过,不断进步新生。
8.人格教育:以慈悲人格为学习目标,以诸佛菩萨为效法榜样,以戒、定、慧为求道根本,以智、仁、勇为做人方针,心中要建立“圣贤偶像”的观念。
9.道德教育:凡儒家的四维八德,道家的清净无为,佛教的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六波罗蜜等,都应该学习、实践。
10.全人教育:要能自觉、要能明理、要有自动自发的自我学习精神、要自我突破、要能如禅师们不断“提起疑情”“参究话头”,更要明白自己何去何从。
(八)信仰律仪十事
1.僧信之间不应金钱往来、不可互相借贷,以免纠葛不清,破坏道谊。
2.信众与僧众往来,应建立正确知见,如僧事僧决、不任意留宿溜单僧侣,以免破和合僧,违犯“五逆”之罪。如果护持违反清规、背叛师门之僧侣,亦视同犯戒。
3.佛光会成员遇有纠纷,应依国际佛光会所定之“七灭诤法”处理之。
4.每日早晚定课,自我精进;每周放香一日,或闭关半日,自我修持。
5.每日诵读一篇《佛光祈愿文》,自我发愿;每日皈依“三宝”,自我提升。
6.正信因果业报,正见无常苦空,明白缘起真理,奉行八种正道。
7.人间佛教生活佛法化,生活中要有信仰,举凡婚丧喜庆、房子乔迁等,应以佛教仪式行之,不铺张浪费、不迷信执着看风水、时辰,应知只要心好,则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
8.人生应该及早规划修道生活,如参加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短期出家、游学参访等,或投入义工服务的行列。
9.聚会应酬时,应表明自己是佛教徒,不劝酒、不酗酒,不便时,至少也应做到以茶代酒(不醉酒为原则)。
10.布施时,应该量力随喜,要做到不自恼、不自苦、不懊悔的布施,并且应该选择从事教育、文化、慈善、修持等对举世有贡献的正信道场,作为种植福田的准则。
二、僧众应行(二十条)
1.奉行“四根本戒”:不杀生而护生、不偷盗而布施、不淫欲而尊重、不妄语而诚实,应以“饶益有情”作为终生奉行之规范。
2.不可寄佛偷生,要发心普度众生;俗情宜平淡,应将身心安住在慈悲、菩提、自在解脱之上。
3.要坚定“四不坏信”,不信邪教、不看邪书、不和邪人来往、不参与邪事活动。
4.要做一个有道气的出家人,例如,去傲慢、受委屈;勤作务、惜福报;有悲愿、爱佛教;要净信、真修行;改习气、养威仪;除嫉妒、宽心量;避讥嫌、远世俗;勤学习、为度众;应节俭、要知足;有自制、不放逸;不争论、无怨恨;淡亲情、求内证。
5.求道要有“十无思想”:无财之富、无求之有、无缘之慈、无欲之乐、无住之家、无安之处、无人之众、无悔之心、无聪之慧、无功之事。
6.不私交信者,平等慈视众生;不私自向信徒化缘,不做个人请托。乃至不私蓄金钱、不私建道场、不私置产业、不私收徒众、不私造饮食、不共财往来、不夜宿俗家、不违期剃染、不染污僧伦等。
7.遵守佛光人的行事规范:集体创作,制度领导;非佛不作,唯法所依。不可发展个人,要有佛光人人间佛教的精神: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
8.要用平常心接受调职、评鉴、奖惩、考核,并且时时奉行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众第一、自己第二;信施第一、自己第二。
9.对人要慈悲,要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服务,但不可过于情绪护短,私交关怀。
10.不可滥用义工,不可随意支使信徒;对义工要尊重、教育、提升,并给予未来发展的机会。
11.性格要和悦,不可以离开大众、不可以独来独往、不可以攀附权贵、不可以一对一进出,或只与少数一二人来往。僧团即团体生活,僧众至少要三人以上,彼此和合无诤,才是僧伽之意。
12.有意攻读世俗学位者,可以申请,但必须经过常住有关单位评鉴,不得假借读书之名,失去僧伽人格。
13.不以经忏为满足,弘法宜以教师、护士、幼教、音乐师、美术师、语文师、文教、行政、讲说、编辑、写作、慈善、禅修、净念等方便教化为方向。
14.行事要谦虚、低调,不以“我是师父”自居、自傲,不责骂信徒,不怨怪前辈,不因信徒崇拜、尊重、供养而自我膨胀,失去立场。
15.心量要宽大、人格要崇高、知识要丰富、道心要坚定,要把狭隘的感情扩大、超越、升华为爱读书、爱服务、爱修行、爱大众、爱常住、爱佛教、爱弘法。
16.要有修道人的气度与涵养,不可说话粗鲁、尖锐,不可行事急躁、傲慢,坏人信心。少说无益的话,多提起正念,同道或僧信之间,不谈说或抱怨僧团之事。
17.行事、处世不以一己之爱好喜恶为标准,不可陷常住于不义,要有与佛教、与常住同体的观念。
18.宁可苦恼、惭愧、庸碌,但不可耍小聪明、自以为是、抬高自我、伤害常住、亵渎圣教。
19.要勤劳于各种作务,锻炼坚强的意志;要有“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的发心,不以闲暇为满足。
20.不与被常住革除僧籍的叛道者来往,否则于己于彼,皆为不利。
星云语录
要用平常心接受调职、评鉴、奖惩、考核,并且时时奉行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众第一、自己第二;信施第一、自己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