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购并的对象,我们偏爱那些会“产生现金”而非“消化现金”的公司。由于高通货膨胀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它们必须将所赚得的每一块钱再投入才能维持其原有的营运规模,就算这些公司账面数字再好看,除非看到白花花的现金,我们对之仍保持高度警戒。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巴菲特认为,当股市到达底部时,现金在手想买啥股票就能买啥。他的一条经验是,业务越是容易理解的企业就越容易产生现金;相反,业务越是神秘的企业,就越是现金投入的无底洞。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对于购并对象,他们偏爱那些会“产生现金”而不是“消化现金”的公司。并且一般来说,业务清晰易懂、容易理解的公司更容易“产生现金”。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大家都知道,巴菲特不喜欢购买那些业绩高速增长、股价一路飙升的高科技股票,即使是他的好朋友比尔·盖茨所拥有的微软公司的股票,他也从来不去碰。他认为,高科技股他一是看不懂,二是不能产生现金,这与他急需拥有现金随时准备买入价格合理的上市公司的理念不符,这样的股票对他来说并不是理想的投资对象。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提到公司管理模式,这方面他的偶像是一位名叫埃迪·贝内特的球童。
1919年,当时还只有19岁的埃迪·贝内特,开始了在美国芝加哥白袜队的职业生涯。没想到,当年的白袜队立刻就进入了世界大赛。第二年埃迪·贝内特跳槽到布鲁克林道奇队,布鲁克林道奇队就赢得世界大赛。过后不久,埃迪·贝内特不知怎么搞的好像发现苗头不对,又跳槽到纽约洋基队,从而使得1921年洋基队赢得了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大赛冠军,并且在接下来的7年中5次赢得美联赛冠军。
这个故事和企业管理有什么关系呢?巴菲特认为,这两者之间的道理其实是相通的,那就是:要想成为一个赢家,首先要与其他赢家一起共事。在这里,赢家也可以理解为“现金”——如果某个上市公司的业务非常复杂,怎么也看不到现金,结果就会非常不妙。
仍然以这个球童埃迪·贝内特为例,由于1927年洋基队赢得了世界大赛冠军,他因此分到700美元的奖金。别看这700美元现在不算是个什么数字,可是要知道,在当时却相当于其他球童一年的收入,可是他却只用4天时间就到手了。
巴菲特幽默地说,他从埃迪·贝内特身上学到许多。所以你看在伯克希尔公司,投资的上市公司都是一些美国乃至全球一流的优秀企业,巴菲特形容说这是“我经常为美国商业大联盟的超级强打者拎球棒”。
需要注意的是,巴菲特这里所说的公司业务或商业模式是否容易理解,是一个相对概念。投资者购买业务容易理解的股票理所当然,但是也不能反过来说,业务越是容易理解的股票就越值得买。究其原因在于,业务越是容易的行业进入门槛会越低,竞争很可能也会越激烈,从而不容易出现业绩高增长的公司,以及中国投资者追求的那种大牛股。
也就是说,业务容易理解并不等于“简单”。因为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所以,每一位投资者对业务容易理解的侧重点也不同。
对于巴菲特来说,消费品领域、保险业务、传媒出版行业是他容易理解的业务,而这些对于其他投资者来说就不一定是了。所以,一定要从个人实际出发来理解巴菲特所说的这句话。
更何况,巴菲特的追求和大多数普通投资者不一样。他信奉现金为王,因为他需要现金去购并企业,从而追求更大的长期投资回报率。而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纯粹是为投资而投资,股票投资的目的仍然是股票投资,而不一定是投资于实业从中分红。从这个角度看,两者是不同的。
从巴菲特的投资轨迹可以看出,伯克希尔公司并不单纯追求收益率高低,而是会坚持对现金资产做大比例配置,以确保保险业务的赔付需求,这在其他机构投资者及个人投资者是做不到的。
研究伯克希尔公司的财务年报可以发现,该公司包括现金等价物、债券、股票等在内的保险投资组合的孳息收益率很低。虽然其中包括股息收益率很低的股票、现金等价物、债券收益,可是如果踢除了这一部分来计算,剩余部分的收益率连5%也不到。
这就是说,如果单纯从股票投资角度看,不到5%的年收益率实在不算高;但现在的问题是,你不能把伯克希尔公司单纯理解为股票投资公司。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主要业务保险行业中,配置了相当于保险浮存金2/3的资金,投资在现金类资产、aaa级债券上,一有需要,这些流动性高的资产马上就可以变成现金用于保险业务赔付。
除此以外,伯克希尔公司用于高风险资产投资如股票的资金,全都属于留存收益和资本金等类型的自由资金。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由资金并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挪用保险业务收入在购并企业;恰恰相反,而是完全没有挪用任何其他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业内人士表示,这类自由资金给巴菲特造成的最大便利是,即使投资后5年内被套牢,不产生任何收益,也不会对伯克希尔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带来风险。从中容易看出,巴菲特投资股票与那些用贷款、借款、生活费用以及融资杠杆投资股票的投资者轻松多了,也更适合于长期投资。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
巴菲特在这里说的业务越容易理解就越有现金,是从他个人角度出发而言的,每个投资者的理解角度和程度都不同。不过,投资者偏爱投资那些会“产生现金”而不是“消化现金”的股票,这样的思路绝对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