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不能不信自己 佛光宗风

《怎样做个佛光人》说的是佛光人所应树立的风格及原则,但是不一定只限于佛光人必须这么做,凡所有佛教徒,不分宗派,不论老少,若是都能遵守这些原则,必能有助于佛教的兴隆。

我每次和本山职事、学生、徒众等讲说“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并非是标新立异、创宗立派,我只是惭愧自己无德无能,无法要求全佛教的人士接受我的意见,只能期望我的学生和徒众能遵照指示,确立做人的原则、轨范、弘法的观念,希望佛光人都能切实奉行。

须知目前佛教现状,既无制度,又无是非,到处苟延生活,胡混时光,如果我们不高举信念上的旗帜、思想上的目标,怎能为佛教承先启后,策励将来?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当世法与佛法有了冲突,要能以佛法来导引世法。

佛光人应时常检视自己:当贪心生起时,是否能以佛法令自己放下贪念,转贪婪为喜舍?当面对冤家仇敌时,是否能以佛法来化解瞋恨,而不报复还击?当世俗喜好与学佛修道相悖时,是否能以弘法利生为重,宁可牺牲享乐?面对名闻利养的诱惑,是否能安贫守道?果能如此,便是“佛法为重,世法为轻”了。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佛光人应拥有宗教情操。

什么是宗教的情操?宗教情操就是宗教的性格,意即与生俱来的牺牲、奉献、忍耐、慈悲、公正、无私、诚信、淳朴等宗教美德。如果在自己的性格里没有这些宗教美德,此人就没有宗教情操。

宗教情操固然是与生俱来的美德,但也可靠后天的培养。佛教徒每天的朝暮课诵、过堂用餐、出坡作务、参禅念佛,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宗教情操。佛教徒以为一切修行只是为了了生脱死,其实宗教情操如果没有培养好,怎能了生脱死呢?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俗语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古今中外的有德之士尚且在危急存亡之际,轻财利、重仁义,我们佛光人自许为社会的清流砥柱,佛门的龙象栋梁,在待人接物时,更应该在轻重得失之间,做一个正确的选择。提出下列四点意见:

1.佛光人以佛法为重,以世法为轻。

2.佛光人以道情为重,以俗情为轻。

3.佛光人以实践为重,以空谈为轻。

4.佛光人以是非为重,以利害为轻。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佛光人应以佛法为重,世法为轻,以此来培养坚固的道心。在佛教里称世间法为有漏法,如果我们对于世间诸法没有一点自觉,对于五欲六尘没有一点醒悟,那么不但生命的境界无法提高,甚且也会如同俗人一般随波逐流,在烦恼的深渊里无法自拔,更遑论益世度众了。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佛光人不可私建道场,古德所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佛光人要从大众里培养奉献的精神,要从团体里磨炼入道的信念。

学佛首重发心,不发心弘法,如何能使佛法普及?不发心利生,如何能拥有众生?须知佛教的慧命乃寄在传教的事业上,我等朝暮所求的佛道,是在一切众生间。

佛光人如要保持一份佛子纯真的德性,千万不可谋求私利,自图安乐。宁可庸庸碌碌在僧团中修行,也不要瞎打主意,以为自己有某些信徒护持,有力量拥有道场,这里成立一间精舍,那里开设一间佛堂。既不能挂单接众,又不能专心办道,忙碌地应付于生活之间,与当初出家时的大心宏愿相距甚远,反而不能贡献于佛教,也可说是自己最大的损失。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修道人,应有忧道不忧贫的精神,除佛法公众的事业以外,绝不私自向信徒化缘,宁可无衣无食,无钱无缘,也不私自化缘。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道场,乃修行办道的场所,供十方大众修学之处,不是个人的安乐窝。今日佛教界,到处都有私自营建的道场,分散了佛教的力量,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不易发挥集体的力量。

另外,有些佛教僧众的观念,是“宁可吃一家饭,不愿吃万家饭”,意谓只要侍候好一两位有财力的信者,免得麻烦为信徒大众服务,致使佛教弊病丛生。佛教衰微的现象,莫此为甚!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出家人不私置产业。财产,对俗家人有其必要,但对出家人,如果他不会运用财产的话,产业会埋葬一个修道者。世俗之人,产业越多越好;学道之人,产业越少越好。否则,产业不但不能帮助修道,反而成为修道的障碍。

基于上述理由,佛光人除了常住公众的产业,千万不可存有置产的私心。因为私置产业,长养贪心,贪欲的洪流,会把我们本已安住的身心冲失。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佛教兴亡,是我们每一位佛子的责任。这种忧时忧教的使命感,就是每一个佛光人应该具备的忧患意识。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的佛教盛况而洋洋得意,须知在繁华的表象之下,往往埋藏着重重的危机。

例如:近年来,政府虽然对于宗教政策,略采开放态度,但是还未能真正意识到宗教的可贵,也无法从长远的角度来处理宗教问题。一些邪魔外道更是表面上打着佛教的旗帜,事实上敛财骗色,无所不为。

近几年来,佛教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果故步自封,就会被淘汰!佛光人应培养为教的忧患意识,不但要自我充实,与时俱进,更应关心国家、社会、佛教、众生的当前需要,时时思考未来的前程应何去何从。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在佛教经典中,有许多至理名言,如《华严经》的“不忘初心”、《维摩经》的“不请之友”、《八大人觉经》的“不念旧恶”、《大乘起信论》的“不变随缘”,都值得佛光人奉为座右铭。

因此,佛光人的自我健全之道是:佛光人要能不忘初心,佛光人要做不请之友,佛光人要肯不念旧恶,佛光人要懂不变随缘。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佛光人要有为众的慈心悲愿。

我们应如何长养慈心悲愿呢?佛教常说“佛法在众生中求”,慈悲既是学佛的根本,又何能自于其外?所以,我们应该从处众、和众、爱众、敬众、助众、利众、容众、领众……当中,培养自己的慈心悲愿。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信者皈依的时候,本来就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某人,即使皈依某某师父,仍然应该称做佛教徒。佛教徒,是佛教的,是僧团的,是大众的,我们在感情上不可把他们看作是属于自己所有的。

佛光人和信徒来往,要以常住代表的身份,接引信徒,照顾信徒,这纯是道情法爱,不可建立私人的来往关系。因为一有私人来往,就不会以常住为重,最后自己和信徒必然都为常住及大众所弃。

佛光人不私交信者。和信徒有私交的僧人,接受信徒的馈赠,等于是公务员接受了民众的贿赂。吃了五谷不能不消灾,因此就会循私,不是拿佛法作人情,就是拿常住作牺牲。因为无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入道,入道才能办事。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僧,有形象僧,有胜义僧。出家僧众住持正法,固然是僧宝,如果在家信众心在佛道,身行佛法,又何尝不是胜义僧呢?

国际佛光会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全球广大的在家信众组织起来,予以培训,使他们也能发挥一己之力量,担负起弘法大任,唯有僧俗二众齐心协力,弘扬法义,才能使佛法扬万亿国中。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佛光会的方向》

《佛光祈愿文》的用意,乃是提供各行各业的佛教信徒,作为佛前祈愿或当作早晚课诵的参考。每天不拘什么时候,或是早晚各诵一篇,藉以自我升华信心、增进慈悲道德,并与诸佛菩萨交流。希望这本《佛光祈愿文》,能成为居家修行的每日功课,人人以善愿力,共同来成就人间净土。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人生》

诵念“佛光四句偈”,是佛光人必修的功课之一。

“慈悲喜舍遍法界”,是奉行四摄妙法;

“惜福结缘利人天”,是实践广大布施;

“禅净戒行平等忍”,是悟入诸佛密行;

“惭愧感恩大愿心”,是获得无量圣财。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修行》

在家居士不可从事经忏佛事,因为僧众负有住持佛法、广度众生的任务。在家居士可以在寺院中奉献服务,护法卫教,两者各有角色任务,不容混淆。尤其在家居士不可以越俎代庖,将经忏佛事作为谋生之道。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制度》

所谓僧事僧决,举凡有关出家僧团之事,如:佛门清规及寺院各项职务的行事等,应该依止戒律的制订,遵循清规以及长老师长的公决,或依往例等原则办理。但若逢僧团发生任何事端,不评论僧团的好坏是非,以免滋生困扰;对溜单的僧众,不宜收留,以免犯“五逆重罪”中的破和合僧之过为要。僧事应由僧团全权处理,如此才能维护僧团的和乐、清净,信众也才能如法护法。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制度》

佛光山的宗风是:

1.八宗兼弘,僧信共有。

2.集体创作,尊重包容。

3.学行弘修,民主行事。

4.六和教团,四众平等。

5.政教世法,和而不流。

6.传统现代,相互融和。

7.国际交流,同体共生。

8.人间佛教,佛光净土。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佛光学问题初探》

佛光教团的组织系统,以“恪遵佛制,奉行清规”为其精神内涵;以“集体创作,制度领导”为其宗风性格。两序大众,在佛光教团的组织里,人人唯法所依。以“常住第一,大众第一,信徒第一,佛教第一”为共遵的理念;以“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为共守之准则。

在佛光教团之中,生命将由肤浅走向深广,由闭塞走向开阔,由灰暗走向缤纷,由残缺走向圆满。在佛光教团之中,大众会推动个人的成长,时间会带来事业的因缘,历史会给予公平的定位,信仰会留下永恒的价值。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佛光教团的组织系统》

多年以来,佛光山僧团与佛光会教团相继提出利世济民的理论架构及思想体系,已经有了实践的方法及具体的成果,成为研究“佛光学”不可或缺的理念。

举凡至真至善的精神理念,乃至促进人间安和乐利的真理妙谛,都涵摄在佛光学的范畴之内。佛光学以“菩萨丛林”为佛光人组织的架构,以“般若生活”为佛光人实践的内容,以“法界融和”为佛光人思想的基础,以“人间欢喜”为佛光人修持的法门。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佛光学的内涵精神》

佛光山弘扬人间佛教的精神意涵:

1.提倡尊重包容,促进普世和谐。

2.重视道德伦理,鼓励生活修行。

3.建设丛林道场,成立菩萨教团。

4.弘扬人间佛教,开创佛光净土。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从佛光山认识人间佛教》

国际佛光会是一个世界性的人民社团,以佛教信众为主要组成对象,有别于其他社会团体。

佛光会的会员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不仅为自己求得心灵解脱、智慧圆满,更以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增进和平尊重的世界为共同目标,是个“自他兼利,同体共生”的团体。创会以来,一直以教育、文化、修行、服务为发展方向。它的成立,使得广大的在家信众拥有更多的机会奉献心力,让信众也能成为佛教慈善的推动者、文化的播种者、佛法的弘化者与大乘的修行者。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国际佛光会的创会缘起》

佛光人要发挥国际性格,胸怀法界,不分地域、种族、国界、宗教,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透过文化、教育,来净化人心、福利群生。因为唯有文化,才能无远弗届,深入各地;唯有教育,才能从根本净化心灵。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国际佛光会的宗旨和理念》

菩萨者,即发心利益社会大众的人。想学佛,须先具备菩萨的性格,也就是要修学佛道,先结人缘。肯发心与人结缘的人,就有资格称为菩萨。菩萨性格是悲智双运,愿行勇猛,福慧齐修,慈悯一切。而现代菩萨要具备什么样的性格呢?

1.包容欢喜的慈悲性格。

2.护法卫教的无畏性格。

3.实践信仰的大乘性格。

4.善巧度众的方便性格。

——《佛光教科书·菩萨行证·现代菩萨的性格》

在佛光山,秉持“集体创作、制度领导”的原则,依戒腊、学历、年资、特殊才能等,设有序列等级制度,再依个人学业、道业、事业上的发心、精进、成就,作为晋升的依据。“三年一调”的职事制度,个人不恋栈、不滥权,常住也能“适才适所,人尽其才”,让人力运作有如活水,不致僵化。这种行政职务的安排,一方面尊重资深者,重视经验传承;另一方面则依个人品德、学识,拔擢年轻后进,令其发挥所长,让教团生生不息。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的伦理观》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

1.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此乃做人处事的金科玉律,是领导群众的最佳管理,是事业成功的雄厚资本,也是团体发展的根本助力。

2.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弘法的根本,失去了度众的慈悲,就没有佛道可成;方便是弘法的应用,若不能巧妙运用方便,则不能圆成度众的工作。

3.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例如以佛法的唯识学,结合心理咨商课程,让大家懂得尊重生命,珍惜人身。

4.天下一家,人我一如:以“天下一家”为出发点,让每个人胸怀法界,成为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护自然,爱惜资源。以“人我一如”的同体观,自觉觉他,升华自我的生命。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

供僧是帮助有道、有学的人,使他们无物质的欠缺,能积极去推展弘法利生的工作,将佛法遍布世间。供僧真正的意义是:

1.是供养一年,不只供养一天。

2.是供养未来,不只供养现在。

3.是供养十方,不只供养一人。

4.是供养学道,不只供养热闹。

——《佛教丛书·仪制·寺院巡礼》

我们要提倡“说好话”的运动,让“欲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的圣言,真正实践于僧信之间。互赞不够,还应该互助,四摄法中的利行,就是现在人的服务精神。能服务助人,必属富有,自己富有,必愿助人;不肯助人,必然心性贫穷,无力助人之故也。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就是互赞互助最好的明证。

——《佛教丛书·人间佛教·佛教的前途在哪里》

义工是佛门的天龙八部,是来护持道场的各种善神,所以对待义工:

1.要惜缘、体贴、关心、鼓励、赞美。要举办义工讲习会,训练他们,让他们接受教育,帮助他们成长。

2.要会带动、辅导、协助,让他们能进入工作状况,对工作的推展自然有很大的助益。义工到寺院来不只倒水、扫地、带领参观,而是要提升他们可以为人说法,可以主持座谈会。

3.不要轻易使唤义工。义工不是“叫”来做事的,要感谢他们,要让他们有尊严。

4.要先做“义工的义工”,才会有义工。替他们倒水,替他们找资料,陪他们一起做事。

5.不能不顾念情义。佛祖普度众生就是众生的义工,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就是义工,让义工了解担任义工的意义,他们就会做得欢喜。

6.不要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把义工组织起来,尊重他们,让他们管理自己。

——《佛教丛书·教用·佛教与义工篇》

在佛门里,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法合宜,就是礼仪;身语意的行止,表现在外,就是生活的礼仪。礼仪合度,也能发挥无言的说教。

当初我创建佛光山,为了树立丛林规矩,落实生活佛法,特别建设云居楼,提供全山徒众与来山信众、游客一起过堂。每天到了用餐时间,全山职事、学生上千人,僧俗依序排班过堂的庄严队伍,常令游客赞叹、感动,可见庄严的威仪也能度众。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慧学》

我常说“佛教是青年的宗教,不是老人的宗教;是朝气蓬勃的宗教,不是暮气沉沉的宗教”。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青年时就成道了;玄奘大师二十六岁西行到印度求法;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向五祖弘忍求法,同年开悟成道。此外,翻开历代祖师大德的传记,也绝大部分都是十几、二十几岁出家学道。所谓“四小不可轻”,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妙慧童女问道、均头沙弥小小年纪证阿罗汉果、罗睺罗获得“密行第一”的美誉、小龙女即身成佛等,他们都是青少年时即修行成就的例子。

——《普门学报·佛教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戒律,有助于教团的安定、生活的提升及人际关系的维护。一般人只研究戒条,而我研究的是佛陀的心,以及佛陀制戒的原因。

佛陀制戒,非常人性化,同时也充满了人情味,因此,戒律如果不能因时制宜,不能改革、修正与超越的话,反而会障碍佛教未来的发展。难怪百丈禅师会避开戒律,另订清规。我一直很佩服百丈禅师“避开戒律,另订丛林清规”的智慧,因此我在开山之初,也恪遵佛制,根据六和敬、戒律和丛林清规,着手为佛光山订定各项组织章程,建立各种制度,例如人事管理订定:“序列有等级、奖惩有制度、职务有调动”以及“集体创作、制度领导、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等寺务运作的准则。

另外,我也为佛光山立下十二条门规:“不违期剃染,不夜宿俗家,不共财往来,不染污僧伦,不私收徒众,不私蓄金钱,不私建道场,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募缘,不私自请托,不私置产业,不私造饮食。”作为徒众行事的依循,并且随着佛光山的发展陆续制订师姑制度、教士制度、员工制度、亲属制度等。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戒学》

在丛林里面,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止间特别注重威仪。甚至平时上殿要排班,吃饭要过堂,举止进退皆有规矩,在在都要学习。

寺院不同于俗家,在寺院中,一举一动都是修行,甚至走路吃饭睡觉都可以参禅,这其中都有很深妙的解脱境界。所以,在丛林里,可说是“事事修行,处处法门”。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慧学》

今后的中国佛教要走什么路线?应该走“人间佛教”的路线!人间佛教就是:在家众有在家众的护教空间,出家众有出家众弘法的崇高地位,僧与信、出家和在家,如人之双臂、如鸟之双翼。

我创建的僧团以佛光山为主,教团以佛光会为主。但是未来的历史不是某一个人说的,也不是某一个人做得了的,这要看后来的信徒有没有这种理念,有没有这种大菩萨、大发心的人,把这种宗风、规模建立起来。这不是用强迫,或用政治力量可以达成,这是信仰,是要经过时间和历史慢慢形成的。

我祝愿佛光山的僧团与教团,未来在人间佛教的发展上,能真正带给人间和平与福祉,带给人类幸福和安乐,这一切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

——《普门学报·佛教对“宗教之间”的看法》

佛门的信众,其信仰除了靠佛菩萨的威德来加持外,大部分还是要靠僧众来帮助信徒与佛陀接心。一句鼓励的话,可以给信徒信心;举手之劳的服务,可以让信众欢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信徒不能从僧众身上得到信心,因而对佛教失望,便是僧众的罪过。我们建寺、说法、献灯、法会、梵呗、浴佛等等,无非是在培养信众对佛教的信心。也就是说,要以真理、佛法、体悟、感动来给信徒信心。

——《星云日记》

佛光山的人众有一共通的特性,就是不会做自了汉,大家都有大乘的度众悲怀。我一生的心愿是弘扬人间佛教,期盼我的人间性格、大众性格、文化性格、教育性格、国际性格、慈善性格、菩萨性格、融和性格、喜悦性格、包容性格,皆随着徒众弘法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星云日记》

我创建佛光山只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推动人间佛教。以往的佛教好像是出家人的,我希望佛教能从出家众到在家众,让每一个人都能共同拥有佛教。佛教寺院大都是在深山里,但是佛教是群众的,应该走上社会,深入民间,让佛法的教化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所以佛光山的创建宗旨就是: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

——《星云日记》

慈善不是唯一的目标,因为慈善终非究竟,佛光人应以弘扬佛法为根本。人没有佛法,就如迷失在汪洋中的舟航,找不到停靠的港湾,有时给人一句佛法,可以使对方生起信心,找到生命的方向,终生受用不尽。

佛光会最终的目标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所谓的佛光普照,不只是佛光,更是每一个“我”,“我”的光要能普照才重要。“我”的执著若能放下、解脱,才能形成“光”,这种光自然能够普照众生。

——《星云日记》

佛光山是集体创作的道场,所以任何的人、事、工作,随时都有人可以递补,而不是全部寄望在一个人身上,这才是健全的团体。

集体创作,是不分你我的,因此,即使是别人的事,也要乐于参与,如果老是本位主义,就是不识大体,会限制自己的成长,必须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成就。工作时,要主动与对方配合,才有凝聚力;没有凝聚力,就没有力量拓展“法水长流”的理想。

——《星云日记》

人人都是义务的知客,看到信徒来了,要热忱主动,布施微笑,点头招呼,给人欢喜。

我这一生几乎都在会客、谈话、讲演、会议、接待、上课、开示中度过。我忘记自己讲了多少话,喝了多少杯茶,走了多少趟会客室,我也不在意自己的声音是否沙哑,用餐的时间是否错过了,心中所思所想,永远都是佛教、常住与众生,我希望佛光山的弟子都能有这种认知与共识。

——《星云日记》

四大菩萨之中,观音、文殊、普贤是示现在家相,只有地藏是示现出家相。为什么这些菩萨大都示现在家相呢?原因是过去的出家众,具声闻性格的多,出世的思想比较浓厚,而在家的佛教比较乐观,积极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

——《星云日记》

依信众的资质层次不同,可以分为三种:

初等信徒:求佛祖保佑自己,升官发财。

中等信徒:求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上等信徒:发心将自己贡献给佛教。

——《星云日记》

弘法利生的工作,必定是集体创作,绝对没有个人的情绪。既然连自己都奉献给了众生,自然要以众生的需要为需要,众生的欢喜为欢喜,才是弘法者应有的形象。

——《星云日记》

我们常赞美佛教是慈悲为怀的宗教,但是却少有人称赞佛教徒很好,这是因为有些佛教徒,自私、封闭、固执、逃避,所以佛教徒无法令人一致赞同。大家不要只是陶醉在佛教的教义里,而要致力成为优秀的佛教徒,要直下承担自己是优秀的佛教徒——慈悲、发心、积极、奉献……

弘扬佛法,光靠佛陀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每位佛教徒能学佛之所学,行佛之所行,凸显佛教徒杰出的言行及活动力,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我常教诫信徒,不要光说佛光山好、信众多、活动多、寺院多,这没有用;真正可贵的是,佛光山的每一个分子,能彼此尊重融和,这才是真正的好。

——《星云日记》

有人曲解了“一师一道”的观念,认为这是约束信徒的教条。其实,一师一道并非现代才有,是佛教自古以来就提倡的。所谓的一师,指的就是佛教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谓的一道,指的是佛道——佛陀的教义。所以,一师一道,就是说正信的三宝弟子,应该一心一意奉行佛道,而不皈依外道天魔。

一师一道的思想,有助于教内团结,其思想非佛教所独有,基督教及伊斯兰教,也同样主张一师一道。

——《星云日记》

佛光山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单打独斗已不合乎时代潮流了。人在一起工作,如果相互离心,彼此牵制,则无法成就。若能精神合一,理念一致,即使分散于世界各地,也会有所成就,众志成城。

——《星云日记》

信徒分四等:

1.一师一道,行解并重。

2.一师多道,行解随缘。

3.多师多道,无行无解。

4.无师无道,邪知邪见。

——《星云日记》

佛光山有四个主人:佛陀、大众、常住、功德主。所有的光荣都是佛陀的,成就都是十方大众的,利益都是常住的,功德都是功德主的。

——《星云日记》

有不少信徒从年轻时,就开始听经闻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若以社会学历而言,早就具有“博士”资格,可以讲经说法了。但他们从没有这个观念,不认为自己可以讲说佛法,仍自称弟子,不敢称老师。佛法的真义不是如此,佛教主张人人平等、生佛不二,所以在家与出家一样都可以当老师。像维摩诘居士是多少大菩萨的老师,胜鬘夫人常在皇宫为大臣说法,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并不时在宫中说法,这些范例不都是檀讲师的先驱吗?

——《星云日记》

佛光山的出家弟子有几种殊胜难得之事:

1.读万卷书:佛光山有创办佛学院,或可到海外深造。另外,佛光山设有数所图书馆,藏经典籍丰富,方便进修。

2.行万里路:佛光山别院分院遍布世界五大洲,易于培养立足台湾、胸怀世界的气宇,并打开视野,增长见识。

3.做万种事:不论丛林四十八单职事,或世间的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都有一展所学的空间。

4.度万种众:举凡社会各行各业,大学教授、学者专家、企业精英、家庭主妇、老人小孩等等,一切众生都是服务的对象,都是学习的善知识。

5.修万种行:佛光山设有禅堂、念佛堂、拜忏堂、抄经堂等,可以依自己根器,或参禅打坐,或念经拜佛,或称名念佛,或抄经定心,或拜忏消业,或作务培福,或慧解阅藏,或度众结缘。八万四千法门,方便开设。

——《星云日记》

佛光山是一个怎样的道场:

1.佛光山是一个有传承的道场:我在大陆是真正受过传法的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有法卷与印章为证。一九八五年,我又传法予心平法师为第四十九代。佛光山的僧众都是我的徒弟,但若是没有经过传法,只是师徒,而非法徒,法徒才具有传法资格。所以,佛光山的法脉渊远流长,是一个有传承的道场。

2.佛光山是一个有制度的道场:佛光山有男女两序僧众及男女两序信众,是四众弟子共有的道场。一千多名出家弟子,在人事管理上有序级制度,升等则依学业、道业、事业等条件来考核评鉴。

3.佛光山是一个有教化的道场:佛光山教团以教化为己任,设有禅堂、念佛堂、都市佛学院、夏令营、短期出家、技艺训练班等,都是为了教化信众而开办的。

4.佛光山是一个有性格的道场:佛光山有以众为我的大众性格、集体创作的团队性格、给人信心的欢喜性格、注重文教的教育性格。

——《星云日记》

如何做好一个佛光人:

1.佛光人对三宝要有信心。

2.佛光人对自己要有道心。

3.佛光人对佛教要有热心。

4.佛光人对常住要有忠心。

5.佛光人对众生要有悲心。

6.佛光人对修持要有恒心。

——《星云日记》

常住是大家慧命的根,要好好爱护。所谓常住的定义是:

1.要有早晚课诵。

2.举行各种法会。

3.钟鼓法器不断。

4.发心接应十方。

5.堪为大众师范。

6.度众不倦不拒。

——《星云日记》

由于时代的进步开放,佛门僧伽的质和量也随着普遍提升,这本来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但有些人出家之后,却高高在上,自称僧宝,借自修之名,懒于说法,懒于度众,懒于活动,懒于利生。长此以往,不仅是个人的堕落,也违背佛教的真义。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先作牛马,再做龙象》

中国人向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观念,其实就我一生的阅历来说,被人领导才是一门重要的课题。因为,能够被人领导的人,将来才能做好领导者的角色。

四十多年前,我曾一度为人编辑《人生》杂志,为人助印发行大藏经影印工作,希望藉此推展佛教文化事业。当时主事者仅想守成,与我开创的理念无法相符。虽然多年来,我并不满意他的领导作风,但直到我向他告辞时,他依依不舍,说我很适合跟随他工作,这证明了我也善于被领导。

尽管世事无法尽如己愿,但因为我甘于随缘、被人领导,我还是十分尽力地做好幕僚工作,后来也悟出了一番领导的方法。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被领导学》

在丛林中,住持虽贵为一寺之主,但举凡进出道场,都要遵守客堂规矩,事先告知头单知客。早先出家的师兄即使年至耄耋,亦须遵从工作伦理,服从序级较高的师弟领导行事。这就是佛教界的长老,能担任“领导人”,也能成为“被领导人”,一切以法制为尊,不计较名位的典范。放眼古今,可说最合乎工作的伦理,最合乎做人的艺术。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被领导学》

我一向主张“集体创作”,因为我觉得最上乘的管理方式,应该是让大家自动自发,肯定彼此所扮演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奋发突破;我也大力提倡“同体共生”的精神,因为我觉得最高明的管理原则,应该是让整个团体能够产生共识,上下一心。虽然佛光山是我一手创建,但我都以召开会议商讨来代替直接下达命令。尽管我是多少人的师父、师公,但我宁愿大家研议研究,也不愿断然否决别人的意见。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最高的管理学》

为了让佛教实践“从僧众到信众、从寺庙到社会、从自学到利他、从静态到动态、从弟子到教师、从本土到世界”的理念,我于一九九二年成立国际佛光会,将在家信徒团结起来,共同为佛教的发展而努力奋斗。我不但办理各种研习营,训练他们各种能力,而且设立奖评制度,鼓励他们讲经说法。

这种空前的创举,当然也在教界里引起了争议,有些人认为这种做法,使得千百年来僧伽所掌握的教权释放无余,将会造成不测之乱。但是我却认为,过去佛教主要靠出家人来弘扬发展,固然有其时代的背景因素,然而时至今日,佛教已经传播到全球五大洲,仅凭少数出家人的努力,显然不足。再说随着教育的普及,在家众中,才学丰富者也不在少数,大家何不敞开心胸,彼此尊重,相互融和,在一个教主佛陀的感召之下统一起来,在一个人间佛教的信仰之下动员起来。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重新估定价值》

佛光山的道场,建在山明水秀之中者固然有之,但多半是设在喧嚣闹市的高楼大厦里,楼下往往是美容院、ktv,在深夜里饱受噪音侵扰。初来乍到者,不明其理,以为怪事,久而久之,也明了个中奥妙:幽兰长在深谷里,因此只能孤芳自赏;牡丹性喜南地,所以北地之人无缘亲炙。如果太坚持表面的清净,反而无法对一切万物发挥正面的力量,必得了解佛法的真谛,和光同尘,不执不拒,如莲花一般出污泥而不染,在暑热中吐露芬芳,才能让更多人分享清凉美意。

——《往事百语·皆大欢喜·有佛法,就有办法》

寺庙有钱,要运用在佛教和社会,不可储存。很多人只看到佛光山一栋栋金碧辉煌的建筑,却少有人知道,佛光山经常无隔宿之粮,甚至举债度日。

四十年来,我最高兴的倒不是将十方净财运用于建设道场,而是以净财培养了人才。一千多个僧众,他们弘教说法,长于解除信徒疑难;他们住持道场,善于法务社教;他们在世界各地参学,通晓各国语言;他们将佛教带向人间化、现代化、生活化、国际化,这可说是对信徒布施净财的最大回馈。

——《往事百语·有情有义·贫穷就是罪恶》

常有人问我:“佛光山僧团人多,事业庞大,究竟是如何管理,竟能上下一心,和合无诤?”我往往以一句佛门用语来作答覆,那就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横遍十方的空间观,扩大了我们的心胸;竖穷三际的时间观,则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我一方面尊重历史传统,但也主张因时制宜。每逢山上有重大活动,徒众前来请示,我常会回答:“参考往例。”这句话看似平常,却有着很深的意义。早年的活动有我创业的理想,因此注重往例,便是力求与宗风相应,而随着时移事迁,凡事也应有所改革创新,故言参考,而不说遵循。所以,参考往例,便是一种竖穷三际的表现。而论及有所兴革,就要商议协调,并且周知四方,于是开会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程序。佛光山自创建至今,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用民主的开会方式来解决,这种横遍十方的作风,不但减少了做事的阻力,也使得大众从开会中学习沟通的艺术。

——《往事百语·皆大欢喜·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佛光山不是一个富有的道场,佛光山不储财,也没有余财,所有来自十方信众布施的钱财,都用来创办佛教事业,培养弘法人才。多年来,佛光山在全世界留学的博、硕士有二百人左右,其他的入室弟子也都经过佛教学院的专科教育,大家各就所长,分别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社教等各个领域服务。所以,不要只看佛光山的钱财,要看佛光山的人才。

——《人间万事·看佛光山》

如何认识佛光山:

1.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外表,要看内涵。

2.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建筑,要看事业。

3.不要只看佛光山的钱财,要看人才。

4.不要只看佛光山的活动,要看制度。

5.不要只看佛光山的个人,要看团队。

6.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广面,要看深度。

7.不要只看佛光山的现在,要看未来。

8.不要只看佛光山的目前,要看过去。

——《人间万事·看佛光山》

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在于佛教非常注重慧解,强调信仰要建立在理智上,而不是一味教人“信”而已。然而,从过去以来,多数佛教徒只重视拜佛诵经,祈求福禄,不但不能提升层次,而且有碍佛教发展,实在可惜。研习经教,可以采取读书会的方式,彼此切磋,互相勉励,将佛法落实生活,利己利人,才能达到解行并重的目的。

——《星云法语·看心》

这个世间不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经过多少人的经验,多少人的智慧,多少人的辛苦,共同来成就,才能成功的。佛光人要重视集体创作,不要个人居功,这才是最大的成就。

——《星云法语·自我成就》

一般人以汲汲开发世间的经济生活为要务,而佛教徒则以开发内心的真如佛性为根本。国际佛光会是一个佛教的团体,主张人人不但要有“内在”的开发,同时也要有“外在”的开发。

所谓内在的开发,就是开发我们的心地;外在的开发,就是开发我们的世界。尤其自创会之初,就提倡自他开发、内外开发、事理开发,也就是说,要开发自己,以求自度;念念开发社会,以期度他。所以,我们不只是开发财富能源,更重视开发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只是希望升官发财,更要以福利社会为所归,人人将真如佛性里的美好表现到人间来。

——《当代人心思潮·发心与发展》

佛光山派下的寺院,皆属僧信所共有,出家众管理法务,在家众可以协助寺院行政,甚至出家众以弘法为家务,佛光会檀讲师亦可登台说法。所有僧俗二众的佛光会员,彼此间没有差别的观念,不管出家、在家,都共同为“僧信平等化”而努力,以使佛法能光大寰宇,庇佑全球。

——《当代人心思潮·人间与生活》

愈黑暗的世界,愈需要佛法的光明;愈动荡的时代,愈需要佛法的安定;愈纷乱的国土,愈需要佛法的清净;愈悲苦的生活,愈需要佛法的喜悦。

为了早日达成佛光净土的理想,佛光会应增加檀讲师、檀教师、檀导师的培训,并培养会员的国际宏观,共同开发世间的能源,更要一起开发内心的宝藏。从做好一个“佛光会员”,继而建设“佛光人家”,接着发展“佛光社区”,以创造“佛光净土”为终极目标。因此大家应朝着下列的四个方向来实践佛光净土:

1.发展人性的真善美好。

2.发展世间的福慧圣财。

3.发展人际的和乐爱敬。

4.发展未来的生佛合一。

——《当代人心思潮·发心与发展》

“增上”就是增胜上进的意思。对于世间的物用,我们并不排斥、否定,因为人在世间上生活,自然就需要眷属的爱敬、净财的增长,以及福乐富贵的不断增上,这才是人间生活的要求。

但是,我们光有外在的富有,这是不够的,我们对于内在的精神,还必须透过“定慧等持”、“止观双修”,不断的自我提升,以期如“佛光会员信条”所说:“我们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

——《当代人心思潮·发心与发展》

佛教以往大都给人们消极、悲观、厌世的错觉,而山林苦修更导致了佛教的积弱不振。诚然,佛陀慈悲教诫世间是苦、空、无常,但他同时也指示对法乐喜悦的追求。凡是在佛法中有体验证悟的人,总是欢呼着:“法喜!解脱!禅悦!安乐!”在在表现出佛教导人欢喜、令人快乐的实情。因此现世悲苦的实相,不足以代表佛教,佛教的真相是禅悦与法喜。佛教有慈悲喜舍的内容,有利乐人间的圣道,有极乐净土、琉璃世界的美妙乐悦。

佛光人要以入世替代出世,以积极换取消极,以乐观改变悲观,以喜世摧毁厌世,将佛光人的欢喜展现出来,将佛光人的法乐散布出去,以欢喜的奉献,展现国际佛教的生命力。

——《当代人心思潮·欢喜与融和》

国际佛光会的成立,就是希望能与世界各地的佛教互通讯息,合作无间,期使每一地与每一地之间的佛教,都能如梵网宝珠一样,交相辉映,光照大千,让所有的众生都能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之中,于无上菩提道永不退转。

——《当代人心思潮·人间与生活》

佛教以三宝为主,在家众虽称弟子,同样可以帮助佛教弘化利生。所以,出家人不能只是一味视在家人为弟子、供养人。为此,我在佛光会立下檀讲师、檀教师、檀导师的制度,让在家信众也能协助教团之弘化。

佛光会目前有三百位左右的檀讲师,经常到学校、工厂、各个机关团体讲说,有时比三百位出家人讲经、传教来得更方便。出家众人数有限,在家信徒才广大无边,因此,佛光会檀讲师制度,对今后佛法的弘传是非常重要的。

——《开示》

义工的祖师是释迦牟尼佛,他为众生服务,没有拿薪水且是自动自发,也不用人家招呼,还带动了很多菩萨大德,为众生当义工,像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的随机说法;阿弥陀佛日夜不歇地接引众生;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都将慈悲欢喜遍满人间。

做义工最主要的,要学习笑容,学习慈悲,让功德种子播种,将来必定会很有人缘,事业也会很顺利。

——《开示》

佛光山倡导的是人间佛教,可是认识人间佛教并没有那么容易。我对于有些人提到人间佛教时,总是一副藐视的口吻,非常地不以为然。因为,对人间佛教的不认同,比对佛教没有信心更可怕!对佛教没信心,还可以慢慢引导启发,但是对人间佛教不认同,就是一种彻彻底底的邪见啊!

我一直强调,人间佛教就是佛教,为什么要将佛教缩小,成为某一些人的?或某一个地区的?我对于佛教界,只重视汉传、南传之别,无法成为一种广大无边,吸收一切众生的佛教,觉得万分对不起佛陀。今后,佛光山势必跟随人间佛教的道路往前走,才能法轮常转,凡我佛光弟子必须认同人间佛教宗风。

——《开示》

现在世界各地的信徒都要求建道场,建道场很容易,但是没有僧宝住持啊!经典说“僧住则法住”,大家一定要拥护出家人做领导中心。因为出家人无妻无子,没有私自的储蓄,一切用度都是为了佛教,为了建大雄宝殿、重建藏经楼、兴建宝塔等常住建筑。

寺庙让在家人管理不是好现象,因为有了“家”就有私心,做什么事总会想到家人,家族的寺庙,未来怎么会有发展呢?所以,出家人不可以把家族带到寺庙里,在家的信徒也只能做寺庙的护法,不能做寺庙的住持。

——《开示》

佛光会需要传灯,佛光会员要开发第二代。对于下一代,不一定要求他们参加佛光会、念佛、朝山、拜佛,但是要能方便接引,使其有机会接触佛教。接引青年不只是成就佛光会,同时也是在完成他们的人格,完成我们信仰的传承。

——《开示》

让信徒来寺院发心,协助出家众做事,让他们有参与感,就会越做越有劲,从中还能增长许多道心。目前国际佛光会在世界各地做义工,也做出了一番名声。大家要习惯讲“我们是佛光山的义工”。

“义工”不同于“志工”,志工的“志”,是我愿意,但立志做什么,好坏就不一定了;义工,是发心的,是有情有义的,是以仁义的胸怀在为人服务。

——《开示》

我们生活在群居的社会,不能离开群众而独立生存,因此群我关系的经营,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下我提出一些人间佛教的用语,若能运用于待人处事上,必然有助于群我关系的和谐共荣。

1.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

2.你有我无、你大我小、你乐我苦、你对我错。

3.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4.以众为我、以无为有、以空为乐、以退为进。

5.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

——《开示》

徒弟是归属于佛教的,而不是师父私人的。佛光人不私收徒众,佛光人只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之分。这是为了避免因各收徒众后,因短视浅见,而衍生两代之间的是非误会,导致大众生活秩序紊乱。所以,佛光人对徒众只有教育、养育、提携的责任,而不应有私有的观念。

我之所以有此主张,实因见到佛教中人人收徒、收孙,有时师父们各自卫护自己的徒弟,造成同参道友彼此之间势如水火。就算师父们无争,弟子们也会各自以师为背景,划清界线:“这是我师父的!”“那是你师父的!”,而闹得乌烟瘴气。

——《如是说》

何谓宗门思想?“宗门”一词,出于禅林“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现在大都引申为道场的风格,亦称“道风”。“宗门思想”一词,有以下四点意义:

1.信仰的根本。

2.精神的依靠。

3.思想的一致。

4.心灵的共鸣。

——《如是说》

出家之人,断却烦尘俗务,不宜与人建立结拜亲眷关系。收徒弟,要尽到教养之责,要去除占有、分别之心,以佛陀为人天导师的信念应时时建立。

——《如是说》

就修行人而言,必须“以无为有”,个人不能太有钱,有钱则不易安住。我一生从不为个人积蓄金钱,不为个人购买物品,凡有所作,都是为了佛教、为了常住的需要。

我的人生观是“以无为有、以众为我、以空为乐、以退为进”。无,并不是没有;无,才能大、才能有。甚至因为我“不要”,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佛光山。为了避免因私蓄金钱而引发种种的弊病,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原则:

1.出家、在家,彼此不可有金钱的借贷。

2.为常住大众积聚净财,不为自己储蓄。

3.不私自化缘,不贪取檀越的供养。所谓“信施”,只是透过我们,用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4.有钱,十方来十方去,把钱用在佛教和大众身上的人,才是会用钱的人。

——《如是说》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奉行人间佛教。过去我在丛林参学时就认为:“佛教在我的心里,现在我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佛教。”后来,我在世界各处云游行脚,无论走到哪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佛教随我在这个地方”。因此,只要有“佛教靠我”的决心,只要有“我在什么地方,佛法就在我的当下”的信念,能当下承担,我就是佛法的菩提种子。

——《如是说》

佛教是四众共有,不是出家人的专利,现代佛教要健全组织,不妨在行政及社会活动方面让在家信众来发心,法务及教务则以寺院为主,由出家法师负责。如此分工合作,不仅能健全佛教组织,更可维护佛教制度与宗风;佛光山就是依此理念而提倡人间佛教。

——《如是说》

所谓“一师一道”,不是指所有的人,都来皈依佛光山,而是既然已经拜师,就不要到处再去拜师父。所以,相信禅宗者,就成为禅宗的弟子;相信净土,就成为净土的弟子;相信人间佛教,就成为人间佛教的拥护者,这就是一师一道。

——《如是说》

一般社会上的企业,将合资者称为股东,我将佛光山的功德主会,视同企业的股东大会。只是佛门不用“股东”的称呼,因为那是一种金钱的结合,而“功德主”却是心意的结合。功德主就像佛光,有了功德主的护持,才能令佛光普照;功德主也像法水一样,没有法水,佛法也不能长流五大洲。

——《如是说》

功德主,是成就佛光山各项建设的护法信徒。由于他们的赞助,使佛光山在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方面,皆有卓越的成果,带动了佛教的发展。功德主,是千万信徒中的代表,他们长久发心,把佛光山看得比自己的家庭重要,如果说佛光山今天有能力将佛法弘扬到全世界,这些功德主是成就弘法事业的伟大力量。

——《如是说》

佛光山的徒众向来只知奉献服务,不眷恋高位,这就是佛光山的精神,也是佛光人值得骄傲的地方。

——《如是说》

在佛门里,如果不是仗佛光明,与依靠大众的力量,哪能创建事业。想凭一己之力,成就往往有限。希望每一个人学习忘却己身的享受和安乐,能与大众打成一片,放宽心量,放眼未来,培养“以众为我,为法忘躯”的精神。

我们要随缘随众,为教为众,眼里要有大众的身影,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内要有大众的功绩,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如此,就能“我为大众,大众为我”了。

——《如是说》

一师一道:“一师”能使我们不迷惑,“一道”能使我们不混杂。也就是:以佛为师,以戒为师,以三宝为师。

——《如是说》

透过各种活动的举办,可以提供佛光会员更多策划参与的机会,让会员从参与服务中广植福慧,获得法喜,并于日常生活中给予会员们各种辅导与帮助,在精神信仰上,为会员解决疑难,消除迷惑。所以,办活动能成就友谊、成就学习、成就智慧、成就担当,最重要的是成就佛光净土的大心愿。

因此,我们佛光会员应动员起来研究佛法,考取檀讲师、檀教师和檀导师。也动员起来加强修持,动员起来参与公益活动,动员起来参访联谊,动员发展佛光会务,动员起来护持三宝。我们要动员成立佛化家庭,动员成为佛化社会,乃至动员共创佛光净土。

——《如是说》

未来佛光山不但要协助佛光会培养檀讲师,还要成立佛光檀家(檀那就是施主)。一般人常问:“佛光山有多少信徒?”真正说来,应该问:“佛光山有多少檀家?”也就是有多少个佛化家庭。家庭的信仰要有传承,信仰不要复杂,将来佛光山必定也要走上檀家制度一途。

——《如是说》

檀讲师的“檀”是指在家人,也就是“檀那”,檀讲师就是在家的讲师。订定檀讲师制度,目的在提升在家众的地位,使对经典有深入研究的在家人也能做讲师。

佛教界顶多也只能培养出一千个能讲经的法师,可是世界上几十亿的众生,一千个法师能度得了多少人?假如在家人都能做檀讲师,能说法的就不只有一千个,会有一百万个,甚至一千万个讲师。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既然人人都能成佛,又怎么不能做檀讲师呢?

——《如是说》

佛光山是靠信徒而有的,对信徒只讲服务,不求供养;只讲喜施,不言募化。要以无价的佛法去了解、帮助、教化信徒,提高信徒的素质,进而提升佛教的水准。

——《如是说》

佛光会员应该“解行并重,深入经藏”,修持不能只停留在诵经拜佛、祈求福禄的初阶层次。因为若欲广利众生,必须更进一步研究佛学,并且躬行实践,才不愧为真佛子。尤其佛光会以弘法利生为目标,并非痴聚的乌合之众,大家应该发心在各地成立读书会,精研佛理,彼此切磋琢磨,精进修持,互相勉励,才能将佛法落实于生活,利己利人。

——《如是说》

佛教乃僧俗四众所共有,然而传统佛教却一直以僧团为主,因此使得广大信众的力量未能完全动员,造成佛教渐与社会脱节。为了让佛教实践“从僧众到信众、从寺庙到社会、从自学到利他、从静态到动态、从弟子到教师、从本土到世界”的理念,以顺应时代的潮流与需要,国际佛光会于是应运而生。僧信二众彼此合作无间,相辅相成,有如人之两臂,车之两轮,在弘法度众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也为僧信融和立下了良好的示范。

——《如是说》

自佛陀成立僧团以来,佛教一向以出家僧侣为主。大乘佛教时代,佛教已从僧侣佛教,扩展为包容在家与出家的大乘佛教。现代佛教事业的发展,需要出家僧众与在家居士共同参与,以出家僧众主持的寺庙道场为经,在家信众参与的佛光会为纬,彼此紧密交错。换句话说,出家众是水泥,在家众为砂石,合力建筑出佛教可长久发展的基础。二者有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

——《如是说》

中国明清以来的佛教之所以会衰微,主要是由于佛教徒的生活,缺少四大菩萨的慈悲、智慧、愿力与功行。

悲智愿行,这四种性格,互相含摄,缺一不可。有悲心而无愿力,则悲心不易长久;有愿力而无智慧,则成愚行;有智慧而无实践,也只是空谈。

所以,佛光会员誓愿效法四大菩萨的精神,效法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寻声救苦;效法文殊菩萨的智慧,开启众生的菩提般若;效法普贤菩萨的大行,遍行一切法门;效法地藏菩萨的大愿,度尽一切有情。愿人人成为四大菩萨的千百亿化身,共同担负起破邪显正、利益大众的教化责任。

——《如是说》

佛教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弘法必须以广大的在家信众为基础,来建立奉行六度万行的人间佛教。信众以家庭眷属的爱敬为根本,所以切不可让信众以为家庭的日用、社会的名声、物质的利养,都得排除在佛法之外;一切都不要,信众将以何维生呢?所以,出家僧众以发出离心为要,在家信众只要发增上心即可;以增上心为基础,渐渐看破放下,再激发菩提心。

——《如是说》

有人问说,将来我若不在了,佛光山怎么办?其实,佛光山是一个注重制度的教团,秉持着佛陀“依法不依人”的教示,一切唯制度所依,以完善的制度来统理大众。

除以“佛光山宗委会组织章程”为佛光山教团的根本法之外,在《佛光山徒众手册》里,列有出家受戒、共住规约、职务调派、请假办法、人事奖惩、升等调职、留学办法、养老办法、退休办法等制度章程,统称为“佛光山宗门清规”,使得佛光教团不论在生活、修行、行事及制度上,都有仪规能共同遵守。身心能有所轨范,行事能有所依循,僧团才得以和谐,正法才得以久住。

——《如是说》

生命轮回的过程已经够苦了,我们何忍再加诸忧悲苦恼于世间?所以创立国际佛光会之目的,就是要带给众生佛法,尤其是欢喜的佛法。让每个人都能够改善自己,从烦恼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享受人生的欢喜;从物质和自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享受群我共生的喜悦。所以佛光人要发愿给人幸福,给人快乐,让大家共同分享欢喜,充满希望。

佛光人不仅是寻求自身的轻安法喜,及体证超越时空的清净安乐,更要散播自受用与他受用的禅悦予大众。佛光人要开创佛教欢喜的风气,将身口意的无限欢喜,呈现于法界之内,普世之前。

——《如是说》

佛光山的性格:

1.人间的喜乐性格。

2.大众的融和性格。

3.艺文的教化性格。

4.菩萨的发心性格。

5.慈悲的根本性格。

6.方便的行事性格。

7.国际的共尊性格。

8.普世的平等性格。

——《佛光山徒众手册》

如何说好话:

1.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

2.为沮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

3.为疑惑的人说一句点醒的话。

4.为无助的人说一句支持的话。

——《佛光山徒众手册》

佛光会是由千灯万灯,灯灯相照,所汇集成的人间佛光;佛光净土是由你、我、他心中的净土,心心相连,最后能成就一切众生的人间净土。

——《写给会员大众的二十封信》

在人间建设佛光家庭,是国际佛光会努力的方向。如果世间的每一个家庭都能奉行佛法,让佛法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佛光净土就在当下。

——《写给会员大众的二十封信》

希望佛光人能够发心立愿,从“欢喜融和”、“同体共生”、“福慧双修”、“法界同登”四个层次中,体会到从器世间、有情世间的融和,进而迈向正觉世间、法界同登的境地,这就是佛光净土的具体实现。

——《写给会员大众的二十封信》

国际佛光会成立之目的,就是将欢喜布满人间,将融和作为世界人类的共识。

——《写给会员大众的二十封信》

佛法不是一种知识,不能只当学术研究;佛法要靠修行,才能体证。但是,如果只重自我修行,没有社团活动,则佛教不容易走向人群,走人社会。因此,要让佛教广为弘传,除了寺院一般性的法会共修以外,还需要组织社团,举办各种活动,透过活动才能动员广大信徒,影响社会大众。

——《佛光世界·会长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