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不是要我们远离世间,而是对世间的一切,不贪不求,不计较执著。出家,不仅要有出世的性格,更要有大众的性格、社会的性格,才能把佛法带进迷昧的人间。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因不忍众生苦,而到处说法,把菩提清净的欢喜散播给大众;不求独乐乐,但求众乐乐,这就是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也就是大众化、社会化的出世性格。
——《人间佛教系列·佛教与青年·青年僧伽的十有思想》
有人看到我孜孜不倦地说法,有时会问:“师父啊!你怎么有那么多话可讲呢?”我发过愿,要把我所体悟的佛法,布施给大众,这是我心甘情愿的,所以即使再累,也很欢喜去做。
——《人间佛教系列·宗教与体验·我的宗教体验》
僧伽的十有思想:
1.有宇宙之心。 2.有度众之慈。
3.有弘法之勇。 4.有修道之恒。
5.有正觉之慧。 6.有出世之性。
7.有护教之忱。 8.有容人之量。
9.有忍辱之力。 10.有菩提之愿。
——《人间佛教系列·佛教与青年·青年僧伽的十有思想》
僧伽的十无思想:
1.无财之富。 2.无求之有。
3.无情之慈。 4.无欲之乐。
5.无住之家。 6.无安之处。
7.无人之众。 8.无悔之心。
9.无聪之慧。 10.无功之事。
——《人间佛教系列·佛教与青年·青年僧伽的十无思想》
出家人的行仪: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净;行止如法,必须合理;视听如教,必须受益;思想如水,必须清净。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佛门自古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之说,站在为师者的立场,心中时时以徒弟为道友,以开通开明的教育方式,令法徒在师者启发之下,有更多自我启悟与开创的空间。站在为徒者立场,不只奉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美德,尤其在禅门中,往往受到一句一字的点拨,而慧命重生,人生改观。
现代寺院道场,师父不只为师,而且内以佛法长养徒众慧命,外以道场资用滋养徒众色身,令其勤学向上,弘法利生,使无后顾之忧,更加不易。
在佛门中,“棒喝”教育较之“爱语”为迅速,非法器则不能顺受,师者以此长养弟子,令达圣境;弟子以一片坚固信心以为回报,这种师徒之间的微妙情谊,实非凡夫众生所能会得。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的师弟之道》
宗教师,一般称为传教士,意谓“负有使命的人”。所谓使命,即在于宣扬教义,传布真理,其功能犹如老师一般,负有教化社会、导人向善之责。
在道德修养方面,宗教师本身应该具备:因果的观念、忍耐的力量、敬业的精神、感恩的美德等道德涵养。并有侮辱不以为耻、卑屈不以为贱、艰难不以为苦、迫害不以为意、利众不以为烦、恩宠不以为荣等修养。能够圆满道德人格,始能为人师范。以法为重,忍耐向道的修养,实是宗教师不可或缺的条件。
——《佛光教科书·宗教概说·宗教师的条件》
古云:“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好逸怠惰是人性的本然,在大众中共修,可以时时警惕自己,不易退失菩提。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修行》
悟道要亲自体证,一旦悟道了以后又要做什么呢?所谓“悟后起修”,虽然开悟了,不去实践,也不能成佛。因此,虽然有的人先修后悟,有的人先悟后修;不管先悟先修,总之悟道后要依道而修、依法而行,要在人间“行佛”,从生活里服务大众,培养福慧资粮。等到因缘具足,自能开悟“成佛”,这也是为什么诸佛都在人间成道的原因。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定学》
古代丛林,凡组织系统严谨的寺院,其人事制度有所谓“四十八单”职事。四十八单又分为序职、列职两种;序职有职无权,列职则有职有权。序职,代表的是道德、学问、阶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长于道德修行者担任,虽然有名、有实,但无实权,譬如军队的上将、上校等。列职,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职务,譬如团长、总司令等,握有实权。
出家为僧,大多抱持为法而来的心态,无论担任何种职务,只求尽心尽力奉献常住,因此,职务或上或下的调动,都能以平常心视之。
——《普门学报·佛教丛林语言规范》
虽然僧团的生活教育是属于“兰若比丘”的方式,但在思想教育方面却是属于“人间比丘”的模式。其实,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各有优点,主事者须依其特性,与时俱进,作合理的教育规划。
不妨将兰若比丘与人间比丘视为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必强分彼此,能经常调整自己的角色。例如,静修的时候,要具备兰若比丘远离愦闹的理念;弘法的时候,则要具备人间比丘奋迅勇猛的精神。
——《普门学报·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
身负弘法教化之责的宗教师,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首先他对自己的信仰要坚定,要有度众的悲切之心,以及学识的充实、应世的方便、道德的增长、威仪的涵养、物欲的淡泊、性格的平和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尤其要有“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的使命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而称职的宗教师。
——《普门学报·佛教对“宗教之间”的看法》
未来比丘尼应努力的方向,兹提供四点意见如下:
1.两性平等化:未来比丘尼希望获得敬重,应该从本身道德人格的提升做起。例如:舍虚荣,去骄慢;有德学,能担当;能讲说,具慈悲;有大愿,能力行。具足了以上四点,自然“两性平等化”。
2.发展事业化:过去女众总是把心智、力量用在建寺、供养之上,现在的比丘尼要走出寺院,与男众一样,走上弘法、教书之路,为佛教创办各种弘法事业,例如教育、文化、慈善等。所谓“发展事业化”,拥有自己的事业,自然受人尊敬。
3.教团组织化:当两众教团能够互尊互重,自然组织建全;有了组织,自然就有力量。佛光山的教团,每年都会依学业、事业、道业等学习进步的情形,做序列等级的评鉴,从清净士、学士、修士、开士等序级的晋升,都有一定的标准、程序,所以两序大众在此有制度、有组织的领导下,自然和合无诤。
4.教育普及化:女众细心、慈悲,在佛门修行比较容易有成就,但女众的胸襟、思想、智慧,则略逊男众,有待普及教育,让每个女众都能受教育,都能讲说、著作。
——《普门学报·比丘尼僧团的发展》
出家人笨拙无所谓,重要的是,保有一颗慈悲的心及老成持重的态度。此外,不是只有信徒才需要布施,出家众也必须布施,布施佛法、慈悲、关怀、爱语及智慧。
——《星云日记》
与人相处只问自己如何待人,不问他人如何待我。人之烦恼不快乐,皆因与人争老大,如果肯自退做“老二”,则会有另一个宽广空间。
——《星云日记》
学佛者不可以自轻,成佛都可以了,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只要有愿力,则无事不办,因为“金刚非坚,唯有愿力最坚。”
——《星云日记》
如何做个称职的幕僚?
1.对主管周遭的人、事、物,要关心了解。
2.时时提供主管相关的资料、讯息、作品等,有事请示只要让主管“摇头”或“点头”即可。
3.人事上要替主管照顾周全,如召见、慰问、洽公等,规划主管休息时间,保护主管的秘密,树立主管形象。
4.替主管网罗人才。
5.不受小惠或搞小圈圈。
6.品德要比主管好,尤其是口中有德。
——《星云日记》
出家人的教育,不是封闭性的,要能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才是有用的出家人。因此,对于学僧的要求:在佛殿,应虔诚庄严;在课堂,能思想奔放;做事时,要利落干练。此外,“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到红尘走一遭,怎能体会世间假相?“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能不动心,才是真修行。
——《星云日记》
在我一生的弘法道上,不知道什么是灰心、什么是疲倦,如果在修道上轻易被上当、挫折、失望、难堪等打倒,那怎能算修行?我的个性,不自负、不好胜,以众为尊,以大家的意见为意见,不会以自己为重。
——《星云日记》
对于自己欢喜的事,不一定要做;但对于不欢喜,却对别人有利的事,一定要去完成。
——《星云日记》
我用人向来不挑选人才,都是就近任用,因为远水救不了近火,也就是说任何人才,我都会懂得运用他的长处。
——《星云日记》
如何自我规划未来?我的建议是:
1.第一个十年(三十岁至四十岁)
以学习为主,多订些功课,如:学院研读、访师问道、阅藏看经、书报杂志、论文杂感、学习语言、各种技能、阅史读传、抄经练字、日记心得、读书笔记、自课修行、订立计划、随缘服务、经常禁语、闭关不断、揣摩应对、每日密行、演习讲经、真俗圆融……
2.第二个十年(四十岁至五十岁)
以弘法讲经、利生服务为主,并主持道场,创兴事业。能领导人,也能被领导,能自创业也能助人创业。
3.第三个十年(五十岁至六十岁)
德高望重,功在佛教。此时可随众、安分、精勤、助道、应聘、传道、安僧……
4.第四个十年(六十岁后)
闭关、住山、课徒、弘法、云游、随缘、度众……
——《星云日记》
为什么要出家?
1.为弘法。
2.为断烦恼。
3.为扩大。
4.为度生。
5.为离生死。
6.为升华。
7.为安身立命。
8.为证悟永恒。
9.为报父母恩。
10.为牺牲奉献。
11.为行万里路。
12.为结万人缘。
13.为读万卷书。
14.为做万种事。
15.为更富有。
16.为更能觉悟。
17.为做文化。
18.为做教育。
19.为做慈悲事业。
20.为做人上人。
——《星云日记》
出家人应该同时具有兰若性格与人间性格,也就是既能出世独修,也能入世度众。因此,在佛光山,如果有人要求出家,通过与否,端视其是否具有人间性格。
——《星云日记》
有人问我,对出家的弟子有何期许?
我觉得做一个出家人,就要像一个出家人。希望每一位佛光弟子,都能有信心、忠心、道心、慈心、热心和慧心,在学业方面能够通达经藏,在道业方面能够以禅净作为修持法门,在事业方面能够从事文化、教育、慈善等,让身心安住于大众及佛法中。
——《星云日记》
佛光山收徒众的标准为何?
1.对三宝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2.具有人间佛教的性格。
3.能发心勤劳工作。
4.与人为善,广结善缘。
——《星云日记》
许多人羡慕我徒众满天下,但是有谁了解:度一个信徒,需要多少年和他周旋,不秉持“千生万死”的发心,哪里能让他得度?教一个弟子,需要多少年慈威并济,不具备“千生万死”的耐烦,哪里能让他柔软受教?但徒众不解,往往怨怪:“你耳根软,听信人言。”“你不了解我。”“你不公平。”其实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果我不从这些情绪的言语里“千生万死”地磨炼出来,如何领众薰修呢?
——《往事百语·心甘情愿·千生万死》
初出家的学僧,对佛教的信心、对自我的将来,要了然于心,要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前途。人不一定都要做栋梁,即使做桌子、椅子、黑板,也一样很有用。最怕的是不知自己的长短在哪。
在佛门中,发心无贵贱,历代祖师大德从苦行中出身者很多,例如:沩山典座、雪峰饭头、仰山知客、洞山香灯等。修行要从服务他人做起,而非只等着受人供养。出家僧众的风仪,除内在的毅力、耐力、忠贞外,外在的条件如法器、梵呗、典座、库房、应对、行仪等,也不可疏忽。
——《星云日记》
收徒几十年来,我不曾问过弟子:“这件事我怎么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向我报告?”我觉得不知道很好,表示他们能承担,我也没烦恼。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不知道的乐趣》
我喜欢利用等待的零碎时间,计划做事的先后程序,考虑人我的彼此关系,甚至思考文章的内容铺排、佛学上难懂的名相,或回忆读过的名著佳作等。如此一来,不但培养我集中意志的习惯,也增进我从闻、思、修进入三摩地的能力。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要利用零碎的时间》
我自号“星云”,只想自我勉励做星云团里的一颗小星星,以一己微弱的光芒和其他星光互相辉映,光照寰宇。如今佛光遍照五大洲,当年的心愿已逐渐成就,印证了发心行道自能聚合善缘,其果报是不可思议的。最怕的是自己说食数宝,不肯耐烦吃苦,连一点亮光都吝于付出,也不愿屈居作老二,谁会服气你做老大呢?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老二哲学》
我经常为频繁的讲演所苦,于是拿出利用零碎时间的准备本领,后来竟能驾轻就熟,无论是临时的开幕致辞,即席的餐前开示,我总能在数秒之内,脱口而出;一天数场的讲话,同时进行的会议,我也可以在几分钟之内预先想好说词。许多破土、落成、开光、启用等的法语,虽然是我在片刻等人的零碎时间中及时想出,看似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却是我长久以来利用零碎时间,思惟法义,观察世事,提起正念,修持不懈的心得感言。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要利用零碎的时间》
现代的青年尽管环境良好,却烦恼丛生。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只顾自己的利益,若是常想着利益他人,最终得益最多的,还是自己。所以,我常常教诫徒众们:“要常想自己如何为别人带来因缘,而不要只想别人如何待我们好。”经云:“菩萨发心,自己未度,先度他人。”其实在利益他人、成就对方的同时,我们已经逐渐完成了自己。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图利他人》
有一些人自以为才能出众,别人都一无是处,因而固执己见,动辄无明,结果不但无法与人合作,也不能成事。
这些年来,我细细观察的结果,发现到自以为无用的人,往往因为心灵开阔,而用处无穷;自以为有用的人,反而因为事事执著,而用处有限。
——《往事百语·一半一半·无用与无明》
我常教导弟子们,不要怕吃亏,多承当、多担待,这正好可以考验我们的信心、我们的慈悲、我们的道念、我们的能力。
所以,我虽然年逾古稀,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仍然一马当先,甚至还做“不请之友”,指示徒众安排我多教一点课,让我多做一点事。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辛苦,只要换来大家的欢喜,何“吃亏”之有呢?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学佛要学吃亏》
以前,当有青年向我乞求剃度出家时,我总是先问对方:“佛光山是谁的?”如果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师父,如果我在佛光山出家,佛光山当然是我的!”这句话就算通过我初步的考核了。因为唯有觉得常住是我们自己的,每个人才肯奉献身心,安住求道,寺务才能日益兴隆;唯有觉得师兄弟是自己的,才肯包容他们的缺点,成就他们的长处,大家才能和乐相处。所以,唯有觉得一切都是我的,才能产生源源不绝的动力。希望我的徒众都能时时把“佛光山是谁的”当作话头,努力参究。
——《往事百语·一半一半·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不是我的》
人总是喜欢计较“你多我少”或“我多你少”,彼此相争不下。其实,所谓的多少,不是在数量上能绝对计算得清楚的,必须以道德、心量和人情义理来衡量,才能有圆满的解决。
——《迷悟之间·多少不计较》
跟随我出家的徒众有一千余人,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我设立“传灯会”,照顾弟子的衣、食、住、行与教育。打从徒众出家入道那刻开始,我就肩负起他们一生教养的责任。
现在很多人提到佛光山就知道是星云,把佛光山和星云画上等号,其实凡事不能只靠一个人,若没有一代接一代的努力,没有集体创作的精神,就不会有今天的佛光山,也不会有佛教复兴的契机。薪火延续,就是我一心致力于教育的目标。
——《云水三千》
十二岁那年,我在栖霞山剃度,从那时起,我便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跪在佛堂里,向佛陀及观世音菩萨祈求聪明智慧、祈求加持护助,感觉“祈愿”的修行,增加了自己的力量,增长了自己的信心。所以,出家六十多年来,一个甲子的岁月,“祈愿”一直是自己每天必有的修行。
——《佛光祈愿文·自序》
融和,是一种容人的雅量,一种平等的相待,一种尊重的言行。
——《当代人心思潮·欢喜与融和》
真正能干的人,其形象是随和、谦虚、体贴、迁就、忍耐、不易怒、没有气势、能让人皆大欢喜者。相处之道贵在和气、尊重、明理、包容。
——《开示》
走遍世界各地,女众普遍受歧视,然而在佛光山,不但两序大众平等,甚至出家、在家四众融和。佛光山开山之初,我就喊出了“四众共有,僧信平等”的口号。不但设立佛学院,让有心学佛的男女二众,都能入学就读,而且订出规章制度,让比丘、比丘尼都享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也让在家、出家的弟子们同样加入佛光教团,使其均有参与寺务的机会。男女平等、两性平权,已是时代的潮流,佛教若要现代化,就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来发展。
——《开示》
一生中,人要有一至两次,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全送给人的经验。
——《开示》
有人说,佛光山很忙,哪还有时间修行?其实,忙就是修行。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为人间忙、为大众忙,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没有生活,哪有修行?就算是释迦牟尼佛,每天也要搭衣、持具、入舍卫大城次第乞食,饭后回到精舍,洗脚、打坐、说法、教育徒众,同样也要为众生忙碌。
人要以忙为营养,忙才有意义,闲是罪恶,不能不忙啊!除了忙,每个人还要有密行,有自我的修行功课,但不一定给人知道。像佛光山念佛堂,从早到晚佛声不断,这不是修行吗?禅堂里,每天多少个小时打坐、跑香,这不是修行吗?每天上课、听经闻法、过堂吃饭、打扫、招呼信众,给他们欢喜、给他们信心,这不都是修行吗?
——《开示》
要把握时光,常怀着“为人间留下历史,为大众留下功劳。”心中念念关怀三千世界,起心动念里,都有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及无量无边的众生。
——《开示》
对于劳务,要建立“工作是修行”的观念,百丈禅师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提倡作务,自古已然。举凡扫地、煮饭、搬柴运水、洗厕捡菜……无一不是修行。从卑贱工作中,能折服慢心、惰性,培养出慈悲、热忱的菩提心。
——《开示》
要惭愧自己所学有限、能力不足、心地不净、善念薄弱。经常惭愧自己无能,所以,要发心增强自己的能力,以便更能担当,更能负责。发心的力量很微妙,只要一发心,所做的事情,品质就不一样了。
——《开示》
出家是跳脱烦恼愚痴之家,跳出轮回,回到自己本来面目。出家,不代表立刻就开悟成佛,仍然是人。但是,有佛法就有办法,在佛法薰修下,会逐渐放下世间的功名富贵。
——《开示》
我希望今后佛光山的徒众,不论是事业成就,乃至佛教的未来,都要建立在“公是公非”之上,如此,必定前途光明,大众也能安身立命。
或许会有人有不平之鸣,例如:有的在家众觉得出家众较受优待,认为四众的丛林还是不公平。殊不知,公平要讲求制度、讲求法治,不是以个人的立场来看公平。公平里有伦理、有次序,不是个人的要求,所以“公是公非”才叫做大是大非。
其实,付出多少的辛苦,成长多少的力量,就给你什么样定位,不会不公平的。如果有些人认为不公平,就是没有“公是公非”的认识。
——《开示》
既然已出家修行,就不能有自我的观念,要重是非不重利害,因为有了利害观念,就会计较什么对我有利益,什么对我没有利益,而失去了是非。是非观念,不是指“说是非”、“传是非”,而是在事情的对错上,能知道善恶、轻重、好坏,知道应该或不应该,凡是“是”的,择善固执;凡是“非”的,即使对己有利益也不可取。希望大家都能有是非观念。
——《开示》
出家人“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在人生舞台上,要有不同的角色扮演,要能上能下、能大能小、能前能后、能进能退、能忙能闲。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极乐世界也不是一时所成就的,佛陀若未经历苦难,也不能成佛。尤其出家众平时都受别人不少的供养与恭敬,有时也要回过身来供养与尊敬别人。但不论什么角色,宁可做个对佛教没有贡献的人,也不可做一个破坏佛教的人。
——《开示》
有流动的水才会清,人事常调动,对于职务就不会把持、眷恋,人事才会健全。所以,佛光山实行三年一调的人事轮调制度,藉由调动的机缘,让大家多方学习。每任期三年,应以书面向常住辞职一次,如常住有需要,便可再续任。对于人事调派要欢喜奉行,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成就常住的一个因缘而已。
——《开示》
凡事替人设想,凡事都想着要皆大欢喜,就能够解决问题。只为自己想,问题难以解决,若为他人想,就容易解决。只要有佛法,就没有阻碍。
我自己一生,不觉得有什么是难以抉择的,真正能替我们抉择的是“因缘”,有因缘,众缘和合就能解决,没有因缘,因缘不俱,就算强求也难以完成。
——《开示》
上等的出家人,经得起锤炼;中等的出家人,经得起训练;下等的出家人,只能接受好话的赞美。
——《开示》
出家人应该会些什么:
1.法务:懂得法务唱念、五堂功课、佛门礼仪。
2.知客:善于与人应对相处,言谈如礼如仪,恰到好处。
3.典座:大寮是修行的好地方,能把典座职务做好,就是功德无量。
4.方便开示:随时准备一本小册子,收集一些讲题及讲演大纲,以备不时之需。
5.寺庙行政:熟于书信、公文的往来,懂得婚丧喜庆的仪轨等基本常识。
——《开示》
出家、读书,首要发心,开发心中的田地,菩提种子才能发芽;次要立志,所谓志在十方三世。发心立志不怕大,有了志愿,才有向前的动力。回忆起我自己过去在大陆丛林参学,家师志开上人曾对我开示道:“理想是现实之因,现实是理想之果。”有了理想之因,才有现实之果。
——《开示》
我十七岁那年生病的时候,我的师父给了我半碗咸菜,在现在当然不算甚么,但当时对我而言,却是不得了的事。我流着眼泪感动不已,当下发愿:我将来必定要做个有出息的和尚,以我的成就来报答师父。这半碗咸菜,给了我六十年的力量,而且我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也从没停止这样的愿力!
——《开示》
在佛门里,结缘很要紧。有的人做事顺利无碍,处处受人欢迎,这都是从结缘而来的。
——《开示》
出家人是通才,不是专才。释迦牟尼佛有十种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就是十项全能。出家人能做什么?要能讲、能写、能说,能前能后、能有能无、能大能小。能做会计,也能做库头;能教文史哲,也能教佛学;能唱赞子,也能敲各种法器。总之,能这样,也能那样,能独处,也能跟大众相处,样样都要能。
——《开示》
宁可没有学问知识,也不能没有道心威仪;宁可做一个庸庸碌碌的出家人,也不做一个有害佛教的聪明人,切忌重巧辩而不重实修。
——《如是说》
在目前不虞匮乏的生活环境里,大家的衣、食、住……都不成问题,这令我很挂念,为什么?若想发展理想或未来的事业,在安逸中是不容易的;没有寒霜雨雪,哪里有苍松翠柏?想要未来有发展,就得接受磨练。如果生活环境里,缺乏磨练的因缘,就要懂为自己作生涯规划。
——《如是说》
我们所有的目标,一定要想到“功德圆满”,功德不圆满,绝不半途而废!所以,为了成功,何妨忍耐;为达到目标,何妨忍受委屈。我常讲,听开示不一定有用,因为我不能帮你们修行,了生死终究还是个人的事。
——《如是说》
一等的出家人,不一定要学问好、能力强,但是可以做到一等的威仪,一等的守法,一等的随缘,一等的随喜。
——《如是说》
有人问我,拥有什么专长。其实,我是一无所长,不但外文不会、书法不好、电脑不懂、技能全无,甚至连佛教的唱诵也不行。
虽然我没有技术上的专长,但是我却有精神上的专长,例如:恒心、守信、勤劳、吃苦、耐烦、节俭、忠诚、善良等等。此外,我很明理,对是非、轻重、善恶也很清楚。我不护短、不偏私、公平处事、肯定别人,也能接受他人对我的建议。我想这些“精神上的专长”,就是我建设佛光山、带动佛教、领导徒众的基本条件吧!
技术上的专长,也许几天就学会了,可是精神上的专长,却要长时间的培养,可能几年都还学不会。所以,不要只重视自己技术上的专长,要重视自己拥有多少精神上的专长。
——《如是说》
僧团的相处,除了六和敬之外,必须“能融于大众”。一个古怪、刚愎、自私、不近人情、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人,必定失败。尤其个人主义比愚痴还严重,没有才能,不要紧;有才能,却妨碍别人,这种人要多多学习与人合作,否则不容许存在。
在十方丛林里,处众不佳,可以参访几年就离开,但是佛光山是子孙丛林,在这里出了家,就是一生一世的事,如果老是与人怨憎会,怎么会快乐呢?所以,与人相处,不要只想着别人来包容我们,自己先要包容别人;希望别人对我们好,自己要先对别人好。
——《如是说》
有人央求我写字结缘,我虽然没练过书法,但是我藉由书法,表达对护法大众衷心的祝福与感谢。后来,这许多字,又承蒙信徒们看得起,在世界各地作“觉有情”墨迹巡回展。所以,只要发心为了佛教,不必害怕自己有没有能力,要抱定“做一分是一分,行一步是一步”的毅力,一切“做中学”,自然众缘成就。
——《如是说》
常听到有徒众会说,平时很忙,没时间读书。其实,会说自己没时间读书的人,反倒是没用的人,因为忙碌的人,更会利用时间读书。所以,每天除了修持作务以外,要抽空读书。
在佛光山,一人身兼数职者多的是,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能因为做了某件事,就放弃另一件事。所以,大家吃饭照吃,事情照做,修行照修,不可以说没有时间。身为佛光山的弟子,每天在忙于度众修福之际,也要不忘精进修持,积存修道资粮。
——《如是说》
二〇〇三年,我应邀参加“天主教真福山社福园区修道院”奠基大典。出于我对枢机主教的尊敬,因此,勉力捐出五百万元台币,聊表心意。我原本可以一次悉数捐赠,但是,我要佛光山的徒众分五年捐赠。这并非我悭吝不舍,而是我要让徒众明白:佛教对天主教的友谊,不是一时的,也不是一次的,而是多次的、永恒的。
——《如是说》
出家人是以道德、发心、修行、戒行来庄严身心,而不在于身上的服饰、穿戴是否华贵。庄严与否,在于举止有无威仪、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脸上是否常带笑容。虽然内在的精神、思想、功行,别人或许看不出来,但是外表的威仪与否,却是显而易见的。有修养、重威仪的人,不高声谈笑、不短衣出众、不歌舞观听、不显露恐慌畏惧等。一个学道人,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修养、定力,会有损出家人的身份。
——《如是说》
出家人殉道的精神:
1.为了信仰佛陀,可以舍身舍命。
2.为了宣扬教法,可以忍苦耐劳。
3.为了维护教团,可以牺牲小我。
4.为了服务众生,可以献已所有。
——《如是说》
僧青年如何在佛门里成功立业?想成佛,不容易,但是人格要健全,把出家人做好是起码的要求。我不唱高调,不谈了生脱死、断烦恼、发四弘誓愿、立大志,我以近八十年人生岁月的体会,谈“如何树立出家人形象”,列了十二点意见,提供给大家:
1.苦行十年。
2.闭关修行。
3.行脚修行。
4.有学习的偶像。
5.每天读一本书。
6.背诵古文。
7.每天写一篇文章。
8.忍耐是必要的功夫。
9.慈悲是必要的美德。
10.去除傲慢。
11.知惭愧、知苦恼。
12.发心立愿。
——《如是说》
成功的人,凡事想办法;没有用的人,凡事讲理由。所以,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想办法,不要讲理由。
——《如是说》
我对徒众的挂念:
1.福德因缘不够圆满。
2.不与常住融和相应。
3.信心道念不够坚定。
4.忍耐恒心不够持久。
5.感情信仰不够成熟。
6.常住宗风不够了解。
7.烦恼丛生任性耍赖。
8.比较得失计较有无。
9.没有正知正见正念。
10.俗情太浓习气太重。
11.私我私交私心私情。
12.不肯接受我执难舍。
13.学习不分旁门左道。
14.依然故我胡混时光。
——《如是说》
人生的祸福成败,不必计较于一时,就算吃亏了也无妨。因为凡事没有绝对,有时因祸得福,有时反而乐极生悲。我们应明因果,知进退。要知道:在这世间,任何人都有可能辜负我们,唯有因果是绝不辜负人的。
——《如是说》
出家人的形象:
1.慈悲、庄严、和谐,是出家人的形象。
2.忍耐、勤劳、精进,是出家人的形象。
3.敏捷、灵巧、智慧,是出家人的形象。
4.热忱、亲切、友爱,是出家人的形象。
一举一动让人感受到威仪及祥和,就是出家人的形象。
——《如是说》
回想我这一生,觉得最有福报的事,就是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因为贫穷,没有钱供我读书,才有机缘出家,让我得以做一个富有的佛教人。当时,我的师父不准我研究世间的学问,只准研究佛学。假如我有机会进入社会学校研究各种知识,或许佛教的清苦生活,我会忍受不了。就因为我没有机会,只能在佛门里接受清苦、专制,甚至难以忍受的丛林教育、苦行生活,也由于我耐得住,所以才有今日的我。
——《如是说》
有徒众说,不能时常看到我,同我说话。其实,能不能天天看到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能否与我相依?思想是否与我一致?我有那么多的著作、录音带、录影带、杂志、书刊,哪一天没有和徒众在一起呢?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天天与我在一起,但是佛法仍然天天与我同在。
徒众倘若每天生活里所思、所行、所言没有佛法,对弘法、教育、文化的事业不用心,不能把信心、欢喜、希望、方便给人,在这些方面不能与我相应、共鸣,纵使天天看到我又有什么用呢?
——《如是说》
一般修行人最易犯的通病,就是速求当生成就及神通感应,忘记修行是反求诸己及内观觉照的增长。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利根,尚且在磨房中舂米八月余,悟道后又沉潜于猎人队中十五年,才开始说法度众。很多人会半途而废,就是源于不耐烦,想一步登天,不懂得大器晚成的道理。修道,要能耐得住时间的煎熬,及种种物质的诱惑,才能淬炼出自己的道心;宁可无钱无缘,也不能无道无格。
——《如是说》
当我还是沙弥时,就发愿不做寺庙的住持,也不建寺庙,宁可做一位云水僧。为什么?因为我心中有一个念头:我出家是“为了佛教”,不是为了做住持。如果做了一寺的住持,只能为一个寺庙服务,就无法全心为佛教奉献。当时心想,为了佛教,我应该要读书,应该发心勤劳,发愿弘法利生,发心接引青年、度众、办学。多年后,有许多年轻人想随我出家,我不得不考虑建寺安僧,教育僧才。所以,这一路走来,是徒众们促使我开创佛光山,促使我办教育,是大家推动我向前走,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就,是众缘和合,是集体创作。
——《如是说》
在佛教里,我连做和尚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五音不全,一般出家人该会的念经唱赞,我都不会,可以说是没有前途的。但是我知道,人生必须奋斗,虽不会念经,却可以学习讲经,也因为如此,让我走上了弘法利生的道路。
——《如是说》
真正的应供是在弘法、在度众、在结缘。身为一个出家人,每吃一餐,都应该发心立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弘法利生,荷担如来家业。”如此,才能消受十方施主的供养。
——《如是说》
我创办《人间福报》是希望:对于社会现象及政治局势,能以佛教立场提供建言及看法。此外,也为了让佛光山的弟子能与社会时代的脉动一齐跳跃,并懂得关怀人群,培养国际弘观,做个有使命感的佛教尖兵先锋。
——《如是说》
出家人依能力条件任事:
1.有能力、肯吃苦、不抱怨者,可从事慈善事业。
2.具威仪、口才好、明事理者,可从事布教事业。
3.心思细、能灵巧、勤写作者,可从事文化事业。
——《如是说》
我有广结善缘、与人为善、遇事不灰心、不退缩的性格,我也有心量能包容能力比我强的人,及包容意见与我不同的人,而且我也不太计较别人的过失。在能力上比我强的徒众很多,但是在性格及心量上,我自信佛光山没有人能比得上。
——《如是说》
人生是由许多经验累积而成,所以跨出第一步时,“敢”很重要。只要敢负责任、敢担当、敢接受、敢尝试,天下没有不能完成的事。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怕没有人重视、没有机会发挥,要担心的是自己是否已有足够的能力承担。
——《如是说》
一项工作的完成或事业的成就,并非一蹴可就。就如我提出一个意见或理想,也是经过多次的奋斗、考验,锲而不舍地在时间的磨炼下才得以完成。凡事不做则已,既然做了,就要全力以赴,不可取巧、草率,应付了事,希望每一个佛光山的弟子也能有这样的处事态度。
——《如是说》
出家的十八种难行能行:
1.对父母的孺慕之情,难遣而能辞亲。
2.对妻子的情爱染著,难夺而能割爱。
3.对势位是人所眷恋,而能舍之不顾。
4.对饥苦是人所难忍,而能节衣缩食。
5.对滋味是人所喜好,而能甘噉粗薄。
6.对精勤是人所惰倦,而能恒持苦修。
7.对珍宝是人所惜藏,而能弃如敝屣。
8.对钱帛是人所贪聚,而能散给布施。
9.对奴仆是人所驱使,而能节用不役。
10.对颜色是人所爱睹,而能视而不见。
11.对音乐是人所欣赏,而能听而不闻。
12.对饰玩是人所保有,而能疏离兴趣。
13.对安身养体是人之所好,而能忘躯舍命。
14.对睡眠是身心复原需要,而能禅修以代。
15.对朋友情谊是人所狎悦,而能处静自检。
16.对饮用烟酒是人不知止,而能视如毒药。
17.对日夜玩乐是人之所趋,而能悠游法海。
18.对华屋美娇是人所乐宿,而能塚间山林、茅蓬修行。
——《如是说》
我出家一甲子的心得是:
1.酸甜苦辣,荣辱毁赞。
2.空诸所有,实诸所无。
3.舞台人生,多种角色。
4.全民化身,随缘赴感。
5.任劳任怨,乐观进取。
6.三刀六槌,样样学习。
7.百年刹那,一念三千。
8.禅净密行,百法皆通。
——《如是说》
我对徒众的三香三愿:
一愿佛光山弟子都能戒香严身。
二愿佛光山徒众具智慧香弘法。
三愿佛光山僧众施功德香度众。
——《如是说》
既然发心出家,就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没有个人喜恶,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佛教。像我平常最不喜欢的便是开会、会客,但是我不会排斥拒绝。在给人欢喜的前提下,个人没有所谓喜欢或不喜欢的事,心中只想到佛教和常住的需要,这才是出家之道。
——《如是说》
我常对徒众说:我不喜欢你们成佛、了生死、断烦恼,只希望你们把人的本分做好,因为“人成即佛成”啊。
——《如是说》
一个出家人的修行,必须:
1.不忘初心。
2.威仪具足。
3.清净守道。
4.思想健全。
5.知足感恩。
6.发心为教。
7.精勤度众。
8.六度四摄。
——《如是说》
我没有学过教育,可是我知道办教育非常重要,所以我办学;我没有学过建筑,但是我知道建筑道场,对于安僧及弘法的重要,所以我建道场;我不会唱赞、念经,但是我知道用音声弘扬佛法很重要,所以我成立了歌咏队、梵呗团,甚至国乐团。我也知道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我成立佛光会,让信徒们都能做讲师,共同参与弘法行列;我建图书馆、成立美术馆,让书与文物替我为世间人说法。
——《如是说》
做一个出家人的基本条件:
1.在生活上要学习合群、随众、随喜、随遇而安。
2.在观念上要确定仅有一个佛陀、一个教法、一个常住、一个师父,终身不变不悔。
3.处众生活要能忍耐,与人和平、和睦、和乐相处。
4.多发愿、多拜佛,绝不退失菩提心。修行,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5.对名关、利关、情关、恭敬关,都要能淡泊舍离。
——《如是说》
出家修行之道:
1.去傲慢,受委屈。
2.勤作务,惜福报。
3.有热忱,爱佛教。
4.发信愿,真修行。
5.改习气,具威仪。
6.除嫉妒,宽心量。
7.避讥嫌,远世俗。
8.勤学习,为度众。
9.应节俭,要知足。
10.有自制,不放逸。
11.不争论,无怨恨。
12.淡亲情,求内证。
——《如是说》
历史上有八大宗派,隋朝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国清寺修行,所以“法华宗”又名天台宗;华严宗由盛唐贤首大师成其体系,所以又称“贤首宗”;道宣大师潜心南山,创立南山律宗,后来成为律宗的主流。有人对我说,既然佛光山已经有一定的规模、有这么多的信徒,我们也来创立个佛光宗吧!但是综观佛教历史,没有一个祖师是自己创宗立派的,都是后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之后才创立的。我想,在我有生之年,我是不会创宗立派的。我是佛教宗,我是佛教派,我是八宗兼弘,是不舍弃一法的,我主张四众弟子平等,不分门派。不过,将来还是要有一个门派,把各位佛光人的思想、理念发扬光大,让它专业化,但这是大家将来的事情了。
——《如是说》
不论读书、工作、参学、弘法、修持、云游,皆应以常住的需要为第一,时时调整自己,以配合常住的需要。
——《如是说》
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
愿力有多坚,力量就有多强。
——《佛光山徒众手册》
如何过修道生活:
1.朴素:朴素的生活可以培养修道者无欲、无求、无贪、无执的性格。
2.简单:衣食住行愈简单愈好,“衣单二斤半,头陀十八物”的生活方式最为可取。
3.忍耐:耐力不够者,不像个修道人,在团体中成大器者,都是从忍耐而来。
4.安静:不管吃饭、课诵、打坐、出坡,都要将生活安住在无声的世界中,享受一份宁静。
5.自省:懂得自省就不会要求别人,内省的功夫对个人敬德修业有很大功用。
6.发心:发心用功、服务、吃饭、做事、礼佛……“心”是道之根,“我有心”是学佛唯一的本钱。
7.随缘:凡事不比较、不计较,随缘随众,自然能随缘度日。
8.苦行:典座、行堂、香灯、饭头、菜头……任何一种行单,都可以激励我们精进。
9.阅藏:每天与经典同在,看经阅藏,增加智慧。
10.规律:生活起居一切作息,皆依钟板号令而行。
——《佛光山徒众手册》
严持净戒,即是维护僧团;维护僧团,即是弘扬佛教;弘扬佛教,即是慈祐众生;慈祐众生,即是成就佛道。
——《佛光山徒众手册》
要做一个怎样的出家人:
1.人间佛教的出家人。
2.国际交流的出家人。
3.爱护常住的出家人。
4.尊师重道的出家人。
5.肯定生命的出家人。
6.相互融和的出家人。
7.自制自律的出家人。
8.使人欢喜的出家人。
9.给人方便的出家人。
10.护人名节的出家人。
11.统理大众的出家人。
12.善导信徒的出家人。
13.体谅别人的出家人。
14.慈心待人的出家人。
15.洒脱自在的出家人。
16.弘扬佛教的出家人。
17.热忱爱教的出家人。
18.护教卫道的出家人。
19.端正举止的出家人。
20.威仪尊严的出家人。
21.饮食清淡的出家人。
22.舍去色好的出家人。
23.去除私情的出家人。
24.节制感情的出家人。
25.勤俭知足的出家人。
26.节俭时间的出家人。
27.慎勿放逸的出家人。
28.办事用心的出家人。
29.欢喜赞美的出家人。
30.感恩惜福的出家人。
31.知道苦恼的出家人。
32.知道惭愧的出家人。
33.谦和耐烦的出家人。
34.勤劳作务的出家人。
35.慈悲无私的出家人。
36.勇猛精进的出家人。
37.乐于协调的出家人。
38.勇敢认错的出家人。
39.理和事和的出家人。
40.发心持戒的出家人。
41.除傲慢心的出家人。
42.自觉自省的出家人。
43.俱全人格的出家人。
44.戒懒戒贪的出家人。
45.自度度他的出家人。
46.清净修道的出家人。
47.处处学习的出家人。
48.求精求全的出家人。
49.耐烦落实的出家人。
50.淡俗亲情的出家人。
51.猛求内证的出家人。
52.无怨无悔的出家人。
53.安住身心的出家人。
54.生活正常的出家人。
55.求法参道的出家人。
56.爱惜福报的出家人。
57.信仰坚固的出家人。
58.心量宽容的出家人。
59.是非分明的出家人。
60.逆境无惧的出家人。
61.正知正见的出家人。
62.广结善缘的出家人。
63.无仇无瞋的出家人。
64.处事明理的出家人。
65.做事担当的出家人。
66.诚实服务的出家人。
67.远离争论的出家人。
68.发心永恒的出家人。
69.为教奉献的出家人。
70.坚守本分的出家人。
71.非佛不作的出家人。
72.改心回头的出家人。
73.六和教团的出家人。
74.勇于面对的出家人。
75.涵养清明的出家人。
76.学习吃亏的出家人。
77.懂得报恩的出家人。
78.为人着想的出家人。
79.说真实语的出家人。
80.顾全大局的出家人。
81.坦诚大方的出家人。
82.心甘情愿的出家人。
83.虚心下问的出家人。
84.虔诚礼诵的出家人。
85.求真务实的出家人。
86.慷慨布施的出家人。
87.发愿行慈的出家人。
88.承顺教言的出家人。
89.从善如流的出家人。
90.虔诚恭敬的出家人。
91.克己利他的出家人。
92.瞻前顾后的出家人。
93.平等包容的出家人。
94.弘法利生的出家人。
95.不求攀缘的出家人。
96.不贪供养的出家人。
97.不闹情绪的出家人。
98.不退道心的出家人。
99.不讨便宜的出家人。
100.不流于俗的出家人。
101.能人我互调的出家人。
102.懂享有就好的出家人。
103.做信徒义工的出家人。
104.为信徒添油香的出家人。
105.不使信徒失意的出家人。
106.不浪费常住物的出家人。
107.欢喜不欢喜皆受的出家人。
108.不将佛法当人情的出家人。
——《佛光山徒众手册》
出家的好处:
1.出家远离烦忧,心无挂碍。
2.出家远离束缚,淡泊洒脱。
3.出家远离计较,一切平等。
4.出家远离欲望,无求知足。
5.出家远离贫穷,内心富有。
6.出家远离谄曲,光明正直。
7.出家远离热闹,质朴单纯。
8.出家远离憎恨,慈悲喜舍。
9.出家远离压力,自然安详。
10.出家远离污染,清净自在。
——《佛光山徒众手册》
出家的真义:
1.出家是出污染心,得清净心。
2.出家是出贪瞋心,得慈悲心。
3.出家是出邪知心,入正见心。
4.出家是出凡俗心,得道念心。
5.出家是出懈怠心,得精进心。
6.出家是出妄想心,得正念心。
7.出家是出差别心,得平等心。
8.出家是出计较心,得自在心。
9.出家是出奸狎心,得忠义心。
10.出家是出孤独心,得群我心。
11.出家是出自私心,得公德心。
12.出家是出三界心,得佛法心。
——《佛光山徒众手册》
出家的生涯规划:
1.第一个十年:培植福德因缘,学习持戒的生活,发心苦行作务,熟悉各种行政佛事。
2.第二个十年:广学多闻,奉行慈悲,立志为众,随缘参学,以专经专论为自我的密行。
3.第三个十年:住持道场,安僧办道,发心弘法教化,将其经验传承后人。
4.第四个十年:增上发心,伸广长舌,作狮子吼,讲说佛法,度无量众。
5.第五个十年:放下万缘,随缘自在,游化各方,树立慈悲形象,著书立说,令法音流传十方。
——《佛光山徒众手册》
出家人成功的原因:
1.慈悲发心。
2.道念真心。
3.正知正见。
4.正义公平。
5.见解正确。
6.善恶分明。
7.重视因果。
8.明白道理。
9.理想恢宏。
10.坚守道风。
11.情绪正常。
12.立场坚定。
13.立愿向上。
14.共享荣耀。
15.同甘共苦。
16.吃苦耐劳。
17.忍气耐烦。
18.自律自省。
19.行事低调。
20.言行清净。
21.和平务实。
22.定力稳重。
23.有供养心。
24.承担负责。
25.威仪端庄。
26.气质高雅。
27.待人厚道。
28.善解人意。
29.国际宏观。
30.笃进务实。
31.进退有据。
32.勤劳上进。
33.微笑温和。
34.语言简洁。
35.认错悔过。
36.宽宏大量。
37.广结善缘。
38.学养丰富。
39.读书慧解。
40.谦虚俭朴。
——《佛光山徒众手册》
佛陀因自觉而成道,所谓自觉,就是自我教育。人要懂得凡事自我要求、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惭愧、自我忏悔。例如自觉自己说话不圆融、做事不周全,自觉自己常对人过分要求,所以,我们要学习自我改进、自我成长、自我认识、自我奋发、自我学习、自我树立形象。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