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佛光人要把佛化教育从幼稚园、小学、中学,推动到大学,从个人家庭推动到整个社会,从寺庙出家众推动到一般大众的生活里。我们佛光人要把佛教文化普及于一切家庭、一切社会;我们佛光人要到处设立佛教慈善事业,把佛光幸福、欢喜,布满人间。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做个佛光人》
太虚大师自己谦称:“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意思是,说我是比丘吧,不敢当,因为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完美;说我是佛吗,我也还没成佛,但愿称我为服务众生的菩萨。所以,菩萨不只是泥塑的,供在佛堂上的,也是在人间活跃,有觉悟、有度众性格的大有情。只要具有人间性格,人人都可以成为菩萨。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
人间佛教今后仍须仰赖具有大乘佛教精神的在家信众,广行菩萨道,以使佛教走向现代化,为一般众生所接受。对于如何建设现代化的佛教,有以下四点意见提供:
1.以人间进取的精神,来开展弘扬佛教。
2.以乐观喜悦的说理,使众生同沾法益。
3.以资生利众的事业,恒顺众生的需求。
4.以悲智愿行的性格,落实佛法于人间。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现代佛教的建设》
今日佛教的某些趋势,已渐渐违背佛陀的本旨,例如:研究学问的人,只重视佛学的钻研,不注重实际的修证;有些人认为,佛教只是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对于人格道德的增进及日常生活的问题并不重视;有的人信了佛教,就只顾自己修行,不问世事,完全失去对社会大众的关怀。
人间佛教应该是,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因此,我们所要建设的人间佛教是: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眷属和敬的人间佛教、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人间佛教的建设》
诸佛各有其清净国土,娑婆世界虽为五浊恶世,但是透过佛陀的清净心所见,人间也成净土。人人若能奉行六度四摄,广结善缘,转憎嫉的人际关系为尊重包容,转人我交征利的处世态度为喜舍成就,必定能转娑婆秽域为佛光净土。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国际佛光会会歌的意义》
虽然佛教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但是佛教的发展,不能一味地保守传统。传教的方式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改变,必须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这是我们未来推展人间佛教的方向,也是佛教发展的时代趋势。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传统与现代融和》
根据印度出土的遗迹,佛陀住世时所住的精舍,不管在卫生、通风等设备方面,都相当的进步,达到当时的“现代化”。翻阅中国佛教史书上的记载,北魏时代置有僧祇户、僧祇粟,以解决人民的饥馑;唐代设有悲田院、疗病院、施药院等福祉设施,以救助孤苦疾病的人。
佛教要因应每一个时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将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于社会,也就是要“现代化”于每一个时代。因此,我们提倡佛教现代化并不是创新,而是复古,把过去诸佛、大德的教化,以现代人熟悉,乐意接受的方式,揭橥于大众而已。
那么,佛教要依据什么以达到现代化呢?有六点即:观机逗教、契理契机、方便多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舍一法。
——《佛教丛书·人间佛教·如何建设人间佛教》
佛光山提倡人间佛教,就是要让佛教落实在人间,落实在我们的生活,落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上。把人间创造成安和乐利的世界,实现国土身心的净化,就是成就未来的佛光净土世界。
——《佛教丛书·教史·人间佛教的重光》
人间佛教,使佛教走出了山林遁世,重新回归到佛陀的本怀,同时也是迈向现代、国际化的一大方向;不仅承继传统,而且是时代所趋,必然是未来的一道光明。佛教虽有南传、北传,显教、密教之分,但无论如何区分,都必须具有人间性,才能因应时代的潮流。
——《佛教丛书·教史·人间佛教的重光》
生活中的六度,就是佛光净土思想的呈现。
例如:语言的布施、仪容的布施、内心随喜的布施等;奉公守法就是持戒;彼此忍让,使社会井然有序,就是忍辱;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就是精进的表现;凡事从容不迫、不计较,就是一种禅定的功夫;处众圆融,懂得运用方法,就是般若智慧的呈现。
——《佛教丛书·教理·佛教的净土思想》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维摩诘经》也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没有佛果可成;离开了群众,没有佛道可求。因此,我们想要成佛,就必须在人间磨炼、修行。
既然人间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还要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的净土,而不把目前的世间转化为安和乐利的人间净土呢?我们为什么要追求不可知的未来,而不去落实现实国土的身心净化呢?所以,奉行人间佛教的佛光净土,就是当生成就的净土、人间的佛国。佛光净土,使人间即净土,使净土就在人间,这就是人间佛教的佛光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佛教的净土思想》
五乘共法是佛光净土的思想。在佛教的五乘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入世,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而佛光净土是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和声闻缘觉乘出世的思想。佛光净土是以菩萨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因此,五乘佛法的调和,也就是佛光净土的思想。
——《佛教丛书·教理·佛教的净土思想》
守五戒十善是佛光净土的思想。如果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奉持五戒,这个国家必定是个大家理想中的净土。十善是五戒的扩大,只要大家一起受持五戒十善,天下自然太平和乐。
——《佛教丛书·教理·佛教的净土思想》
四无量心是佛光净土的思想。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悲能降伏人心,让人心悦诚服;佛教本就富有喜乐的性格、欢喜的精神。在佛光净土里,处处散布着欢喜的种子,让大家在佛法中都能幸福美满。佛光净土讲求牺牲和奉献,因此利他的性格和慈悲喜舍的精神,也是佛光净土的主要思想。
——《佛教丛书·教理·佛教的净土思想》
因缘果报是佛光净土的思想。时时怀着感恩的心,感谢因缘,感谢大众的成就;懂得感恩,才能享受富足的人生。此外“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谁也逃不了因果业报。人人都有因果的观念,社会就不必劳动警察来维持治安,因为因果就是法律的准则。
——《佛教丛书·教理·佛教的净土思想》
中道思想里的“空有融和”智慧,可以直接契人世间的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现世生活中幸福快乐。所以说,禅净中道是佛光净土的思想。
——《佛教丛书·教理·佛教的净土思想》
长久以来,由于政府未能制定一套健全的宗教管理办法,造成佛教在行政、寺务、文教的推展上阻碍重重。尤其将佛教连同那些只管烧香拜拜或没有因果观念的邪教一起管理,更使佛教蒙受莫大的伤害。好不容易现在终于有了立法之议,虽然宗教法的条文还有争议,但我认为先给宗教团体一个明确的法人地位,以保障宗教的利益,并修改宗教团体法中对宗教不切实际的规章,那么“有法总比无法好”。有法,才有保障!
——《普门学报·宗教立法之刍议》
人间佛教不是某个人所独创出来的佛教。不是因为六祖大师提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理论,就把“人间佛教”归于六祖大师;更不是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的思想,就把“人间佛教”推给太虚大师。
人间佛教是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人的道、每一个人的理,是每一个人生命的净化升华,举凡能圆满涅槃之道的教示,都是人间佛教。
——《普门学报·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
《华严经》云:“爱人如爱己,率己以随人。”佛教对爱不执不舍,因为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要合乎情法的世间人伦、法律、道德,佛教并未否定和排斥。不过,人间佛教更提倡要过中道的生活,要用慈悲来净化所爱,用智慧来领航所爱,用善美来成就所爱,用德行来加持所爱。人的生命从爱而来,我们更应该用纯爱、真爱、慈爱、净爱来庄严美好的人间。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蓝图》
就寺院的形态与社会的变迁关系而言,都市寺院人文荟萃,无论在佛世也好,在中土也好,都是弘法的主要据点;山林寺院虽僻居一隅,但在佛教史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都市益加繁兴,不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加紧密,国与国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交流也益形频繁,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已是时势所趋。因此所有的寺院,不仅都市寺院须随时调整脚步以符时需,山林寺院也应积极筹划未来的方向,重新评估弘法的方式、经济的来源、人员的配置、道场的规划等等问题。总之,弘法利生不分彼此,不管是都市寺院或山林寺院,不管是人间比丘或山林比丘,所尊奉的都是佛陀的教法,都同属于“人间佛教”的范畴,但愿佛教界都能在一个佛陀至尊的领导下,凝聚共识,弘扬大法。
——《普门学报·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
随着天文科学、太空科学的发达,我们可以了解到:除了我们的地球之外,宇宙中还有十方无量的世界。特别在二十世纪末之后,日新月异的科技,带动了观光业和传播媒体的兴盛,人类从各地的旅行游览中、从日常的见闻觉知中,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的“世界”,不再是课本上生硬的知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拥有的体验;不再是有形有相的空间,而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如果我们能从“家庭的世界”、“国家的世界”、“宇宙的世界”,提升到“心包太虚的世界”,将一切的一切都视为是我的:台湾是我们的,大陆是我们的,世界是我们的,是则我们不但拥有了一个最美好、最富有的世界,而且也无愧于先人的努力,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先进人类,继续庇荫后世的子子孙孙。
——《普门学报·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全球目前共同遭遇的问题有:战争的威胁、金融的危机、种族的冲突、生态的破坏、人口的老化,乃至高失业率、家庭暴力等等。
其实,世间上的天灾人祸,都是人类的共业所造成,一些看似不可抗拒的天灾,追根究底也都是源于人类的贪瞋无明。因为人类需索无度,不懂得善待地球,过度开发使用的结果,引起大自然的反扑。所以,若想突破困境,解决世间的问题,唯有靠人类自我觉醒。针对全球问题,我提出以下四点意见:
1.要达到世界和平,应先建立平等的观念。
2.要推动生态环保,应先重视生权的提升。
3.要消除种族隔阂,应先发扬慈悲的精神。
4.要体现共生智慧,应先倡导缘起的思想。
——《普门学报·佛教对全球问题概观》
经典中有多种净土思想,各有其殊胜之处。华藏净土是以佛果的境界来看待一切,故难为一般众生所理解;药师净土虽好,但现代科技文明一日千里,许多已开发国家已经达到药师琉璃净土衣食丰足、住行无缺、医药发达、生活无忧的境地;极乐净土必须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方能决定往生,似嫌太难;弥勒兜率净土虽然较为简易,将来仍须下生人间;唯心净土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容易被认为是泛谈;维摩净土虽是不二法门的人间净土,但若不深究,则易被误导为在家佛教……因此,我亟思发展出一种能融摄各种净土的精华,但又能落实人间现世安乐的思想——这即是所谓的“佛光净土”。
——《星云日记》
西方极乐世界是多数学佛者所向往的终极目标,而一位具有人间性格的行者,在这目标尚未达成之前,也同样注重现世生活的安乐及家庭的平安幸福,因为真正的佛法是不离现世生活的。
——《星云日记》
佛光净土是人生升华圆满的净土。
佛光净土是人间究竟佛化的净土。
佛光净土是五乘同居共生的净土。
佛光净土是各宗净土融和的净土。
——《星云日记》
佛教不能舍弃人间,要与人间的生活融和在一起,将世间化为净土。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不舍一法的佛光净土。佛光净土的特点为:
1.出世与人世调和。
2.寺院与社会调和。
3.僧众与信众调和。
4.静态与动态调和。
5.生活与生死调和。
6.自修与利他调和。
——《星云日记》
有佛光普照之地,即是佛光净土;
有法水长流之处,即是佛光净土;
有僧伽菩提之田,即是佛光净土。
——《星云日记》
建立自我的净土,要从自我的环境做起,从办公桌到寮房,所接触的人、事、物,都要规划到自我的心中,以智慧的力量、信仰的财富、慈悲的事理,来建设自己的净土。
——《星云日记》
我始终认为,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之道,就在于教育。其实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从事,甚至还有人干脆劝我不要办教育;因为教育事业不但费心力,纵有一些成果,也无法立竿见影,更别提想得到他人真心的肯定和赞美。
诚然,办教育可说是困难重重,但绝不会影响我一生对于教育理念的坚持。回顾五十年来的种种努力,我付出的心血,造就的人才,如今都已弘化一方,成为佛门的法将。
在众缘成就之下,我又扩大教育层面,兴办佛光大学、南华大学、西来大学,希望藉此将佛教的精神注入广大的社会人群。在我看来,度众的方法除了教育,还是教育!
——《星云日记》
过去的佛教,偏重消极的慈悲,现今的人间佛教,应该发扬积极的慈悲,将悲心扩大,关怀所有苦难的众生,由一时的慈悲做到永恒的慈悲,从有缘的慈悲做到无缘的慈悲,从有相的慈悲做到无相的慈悲,从少数的慈悲做到多数的慈悲。
——《星云日记》
要做到实质的“平等”很难,但我们可以做到心里的平等,以“平等之心”看待万物,世界会更美好。
——《星云日记》
我们应从内心的清净,影响心外的净化。如果我们的心田清净,外在的大地自会清净,所谓东方的琉璃净土、西方的极乐世界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人世间也就成为佛光净土了。
——《星云日记》
要在众生身上学习断烦恼来成就自己的道业,因众生是引发我们三毒的“诱因”,是照出我们三毒之根的“镜子”。用不执著的态度来对待众生、接近众生,就是佛法。
——《星云日记》
佛法在恭敬中求,内心恭敬慈悲,就能与佛祖靠近;只要内心清净,就能与诸佛菩萨在一起。
——《星云日记》
随着佛法的弘传,地球也缩小了空间,故人要培养包容的性格,能包容,世界才是我们的。只要能以开阔的心胸,包容各种不同的人事物,自然能看到人间最美好的一面,领悟到世界上的真正美妙、可爱之处。
——《星云日记》
有人问我对世界和平的看法。其实,世界是永不会和平的,除非佛教普及,大家实践佛教里的无我和慈悲才能使世界趋向和平,除了佛教,世界上的战争皆与宗教有连带关系。又如中文的“我”字,形状似兵器,能够做到“无我”,世界才会和平。
——《星云日记》
就如“种树培其根,种德培其心”,凡事不勉强、不违逆、不强求,常与人为善,成就他人,随时培养好因缘,自然做任何事皆能心想事成。
——《星云日记》
当今社会的乱象,其内在因素为人格教育的不健全,外在因素乃社会发展太快,传播媒体的隐善扬恶,助长了社会乱象及伦理道德的沦丧。若欲发挥宗教稳定社会的力量,就必须:
1.提倡宗教戒律的生活。
2.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
3.发挥慈悲喜舍的美德。
4.修持忍辱勤俭的力量。
——《星云日记》
凡事只要在心甘情愿下,工作起来不但不觉累,反而会很快乐,因忙中无是非,忙中无烦恼,忙的定义是快乐。
——《星云日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将不好的声音听成是好的声音,不好的话听成是好话;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善听、谛听的良好习惯。
——《星云日记》
有人问我,在家信徒在社会上要扮演什么角色?我说,学佛要学心里的富贵,世间上的好坏不要太认真,有时不好也是好,在恭敬三宝下,树立慈悲、道德、忍辱、牺牲、广度众生的形象。
——《星云日记》
身居山林,心如闹市,还是不得安住的。唯有无住生心,随缘自在,才能过着充实法喜的日子。
——《星云日记》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死后的世界遥不可及,何不把握当下,将理想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做自己的主人翁?念佛法门虽好,但仍须认清:往生西方并非学佛之终极目标。
——《星云日记》
我们不要轻易因为环境的转变,而令心不能安住。花开花谢不强求,要随缘,春夏秋冬四时更替,随其变迁不执著。将心安住在慈悲、满足、信念上,自然不会因外境的转变而不能安住。
——《星云日记》
佛门常讲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都在说明自受用与他受用的关系,学佛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他都受用的美好关系,例如:
1.自修是自受用,但力量薄弱;共修则可藉大众力量来激励自己,彼此互相成就。
2.打坐时,定中的轻安法乐是自受用;让人生起恭敬、精进心是他受用。
3.念佛时,心念专一与法乐交流是自受用;让别人生起信心是他受用。
4.布施时,自己内心欢喜是自受用;别人看了赞叹是他受用。
——《星云日记》
一件事是世俗的行业,还是佛法的净行,完全要看心的一念是牛屎还是莲花?
——《星云日记》
久居国外的华人,面对往生的问题,都会想落叶归根。现代的人不应该有种族的分别、乡土的观念,要能随遇而安、随喜而作、随缘生活,做个地球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成那就是自己的家,则世界便是自己的;如果有隔阂的客居感,自然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
我海内外四处弘法数十年,一直都很欢喜,因为世界都是我的家,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是我的故乡。人往生时,只要以一种尊敬的心情来奉安即可,不一定要埋在故乡,在国外客居多年,要有当地就是自己家的观念。
——《星云日记》
佛陀八十岁时脊背疼痛,仍在各地行脚度生,弟子们请他休息,甚至还怀疑,佛陀为什么会生病呢?佛陀回答说:“就如老旧的车子坏了,即使再怎么修理保养,也无法永久。天地万物,有生就有灭,谁也逃不了这个定律。人间心物和合的身体是有为法,有为法是无常的,这是真理,我佛陀的应身能违背真理吗?”
佛陀的法音,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名言,一个人真能体会“世间无常”,必定会有快乐的人生。因为“无常”,世事变幻,所以,人生不是定型的,生会灭,灭会生,除非超越世间,不然都会在生灭中流转。
——《星云日记》
学佛的人,心理一定要健康,意志上不生病、思想上不生病、精神上不生病。若拜佛、读书、工作不发心,就如田地无人开垦,不能生长禾苗。故要开发心的田地,菩提幼苗才能茁壮。
世间事都从发心开起,心不发则没有道念,宁可没有学问,也不能没有道心。要做自己的医生、雕塑师、工程师,来健全自己。战场上的士兵是为了保卫国家和敌人打仗,学佛的人是要跟自己的烦恼打仗,要以法喜、慈悲、道念、发心来代替自己的烦恼。
——《星云日记》
有人问说,在家好还是出家好?六祖大师说:你在家,心里清净,奉行正道,家庭就是寺庙,就是佛堂;你如果不持戒、不修定,就算是出家到了寺庙,也无法让你上升天堂。所以就六祖大师的思想而言,出家与在家是一样的。
基本上,出家住在寺院里,是非少、烦恼少,生活比较单纯,不过修道时间的增长,成道不一定比在家人快。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在天上成佛,而要到娑婆世界来呢?就是因为娑婆世界,苦难比较多,比较容易成佛。所以真正精进的修道人,在修行路上要降魔,不降魔不能成道,埋伏在生活四周的声色名利都是魔,内心的贪瞋烦恼也是魔,内外交攻,在多重的压力及烦恼魔军的压制下,还能够有一念灵明觉悟的心,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学佛有因缘出家固然很好,在家也不要自卑,污泥里正可以生莲花。
——《星云日记》
《金刚经》里说到佛菩萨度众生的悲愿,我们只要拿几千万分之一来用,世界就会和平。经文里说菩萨度众生:“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所以,菩萨不光只是供给吃饭穿衣,还要进一步让对方解脱,使其证悟涅槃,甚至“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菩萨把自己与所有的大地众生融合为一体,所以能无相布施,无我度生。
——《星云日记》
我觉得人间未必是秽土,净土也不一定是死后才能往生。只要有心,我们在现世也可以建设一方净土,让有志之士都能在这里长养身心,同享法乐。
因此,我兴设美轮美奂的殿堂楼阁、花树庭园,接引信徒香客、十方大众;我建立优雅舒适的朝山会馆、檀信大楼,提供素斋妙味、休憩处所;我用种种方便,宣扬佛教;我殚精竭虑,弘传真理;凡有活动,我邀请夫妻连袂出席;举行法会,我鼓励全家一齐参加。从育幼院的孤儿到救济院的老人,从佛光诊所到云水医院,从托儿所到万寿园,从技艺训练到禅净共修,我为解除生老病死之苦,而兴办各种慈善事业。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重新估定价值》
在佛光山开山期间,我念及年迈的功德主们多年来对佛教的贡献,所以为他们兴建佛光精舍,邀请他们来此安养天年;后来附近居民经常将一些失怙的孤儿送来山上,我又发心建筑大慈育幼院来养育他们;接着这个信徒要求我们办一所中学,那个信徒建议我们开一家幼稚园,普门中学、普门幼稚园就这样地成立起来。其他如佛光诊所、万寿园,也莫不是以大家的需要为前提,一一兴设,使得佛光山成为生、老、病、死,都能与诸佛菩萨长相左右的人间净土。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
佛光山开山以后,为了信徒食宿上的需要,陆续建了朝山会馆、麻竹园、檀信楼;为了信徒咨询休憩上的需要,再建东禅客堂、信徒服务中心;后来为了信徒信仰上的需要,相继兴建大悲殿、大智殿、地藏殿、普贤殿;最后又因信徒修持上的需要,完成了禅堂、抄经堂、礼忏堂、念佛堂,使得佛光山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大名山菩萨道场。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把寺院道场建得那么多、那么大呢?世间的贫困这么多,为什么不拿建寺的钱去济贫呢?”乍听之下,似乎言之成理,其实不然。因为布施再多的金银财宝,兴办再多的慈善事业,也只能拯救肉身性命,济人燃眉之急,无法消灭心里的贪瞋愚痴,拔除众生的根本业障。佛法的布施,能更进一步地净化心灵,孕育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力及于生生世世。所以,建造多功能的佛寺,度化千万种众生,才是最彻底的慈悲!
——《往事百语·有情有义·慈悲》
佛经中描述,净光庄严国的净华宿王智佛,再三嘱咐妙音菩萨到娑婆世界晋谒释迦牟尼佛时,看到土地秽恶、人身卑小,仍应心存恭敬。众香佛国的香积如来,甚至命彼国菩萨来到娑婆国土时,必须收摄身上的香气,舍去端严的身形,以免此土众生心生羞耻,自惭形秽。可见十方诸佛,都极为尊重当地的特性与不同众生的根器。所以,我在世界各国推展国际佛教,也效法诸佛菩萨的人间性格,倡导佛教本土化,以奉献的、友好的、增上的、非排斥的、非否决的理念,尊重与包容他国文化。
——《往事百语·皆大欢喜·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
国际佛光会的成立,不但有助于提升信众信仰的层次,同时也是佛教史上革命性的创举。期许每位会员,为自己留下信仰,为生命留下纪录,为大众留下慈悲,为佛教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欢喜,为世界留下融和。人人本着佛教慈悲、智慧的特质,能自觉健全,同时以发心为动力,随众参与、护持佛教的弘法事业,更以菩提愿力为后盾,一起为佛法的弘传,为世界的净化,为人类的幸福安乐而奉献心力。
——《当代人心思潮·化世与益人》
今后的佛教,不论台湾或大陆,最需要的是弘法人才。除此之外,尤其要把佛法拓展到世界去,不能关起门来做老大,一定要走出去。有人说“廿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其实中国人不一定只在经济、文化方面领导世界,宗教也可以有主导的地位。
——《开示》
佛教旨在宣扬教义,以佛法义理来净化人心,这才是佛教真正的功能,也是佛教有别于慈善团体之处。慈善工作毕竟只能以物质救人于一时,而且物质救济有利有弊,也很有限,只有法布施才是无限的。所以佛光山虽然也做慈善工作,而且是从育幼、养老、疾病医疗,到往生后的骨灰安厝,可说是人一生的生老病死,都照顾得面面俱到。只是佛光山从不标榜这些,佛光山注重的是能培养弘法人才的文教事业,因为欲令佛法久住,必须仰赖大量的弘法人才,因此我一生都致力于弘法人才的培养。
——《开示》
如何创造佛光净土:
1.过得欢喜,就是佛光净土。
2.行得正派,就是佛光净土。
3.活得自在,就是佛光净土。
4.身心平安,就是佛光净土。
——《开示》
人间佛教能导正人心,改善生活;人间佛教能净化心灵,充实生命;人间佛教能提升人性,美化世间,人间佛教是人世与出世的圆融。
奉行人间佛教,就是将因果、慈悲、忍耐、结缘、感恩、惭愧等义理,推及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让社会大众都能了解实践,过着知足感恩的生活。所以,人间佛教是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教法,它是进取的,也是快乐的,是给人希望的,也是给人幸福的。
——《开示》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和平,也希望能过着安定、福乐、没有战争、没有恐惧的生活。但是,由于内有不平不和之心为因,外有不和不平之事为缘,彼此交相影响,世界才永无宁日。因此,若只重视限武、禁核等外在措施,而不重视内心的净化,将无法达到真正究竟的和平。
世界之所以斗争不息,源于人类内心的无明我执,以及贪求权力、名誉的欲望。所以,要根治世界的乱源,须从人们的心灵净化做起,以佛教之无我、慈悲、尊重、和平等教义,才能帮助我们实践世界真正的和平。
——《开示》
与各宗教人士往来,可以鼓励他们,除了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外,还可以信仰佛教,这对佛教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就如台湾信仰多神教的人,都说自己信仰佛教,假如我们排斥信多神教,那佛教就没有未来了。
佛光山是佛教的,因此所有的佛教徒,都是我们的信徒,也不必计较佛光山的信徒跑到其他寺庙去拜佛。
——《开示》
我们对于世间好的、善美的,都能欢喜接纳,可是对于不善美的,我们也要能包容。就如当手上长了个脓疮,流脓恶臭,我们会因此而把手砍断吗?当然不会,因为那是自己的手,所以即使再怎么恶臭难看,也会把它仔细洗净、敷药与包扎。因此,对于不健全、不善的人,只要能以诚心去感化,最后他们还是会有所改变的。
以包容心看待一切,一切就在我们心中,那么,世界就会是我们心里的世界,众生就会是我们心里的众生;既然是我们心里的东西,自然就要美化它、净化它,以包容心使它变得美好。
——《开示》
针对世界和平,我提出四点意见:
1.宗教不要排他,尊重才能创造和平。
2.教派不要对立,对外才能发挥力量。
3.彼此不要执著,无我才能共创和谐。
4.人我不要对立,慈悲才能创造和平。
——《开示》
我工作了六十年,未曾有过一天的假期,也自觉有精进的性格,自许人生已有超过“三百岁”的价值。所以,二〇〇八年起,我开始“封人”,不再作大型公开性的演讲,将专心阅读、写作、课徒、随缘开示。
我一生都在和信徒结缘,“封人”后,我最想做的,就是向佛光山常住提出一个愿望,定期举办“护法硕博士弟子联谊会”。为什么?在台湾的佛光会会员,目前具有硕博士学历的就有三千多位,这真是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事。当初释迦牟尼佛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弟子,而今佛光山能拥有超过这个数字的硕士、博士信众,实在很了不起。
未来的佛教发展,不在于从事多少慈善,也不在于助印多少经书,而必然在于人才的运用,这才是人间佛教弘法的生力军啊!
——《开示》
佛教不是人死后的寄托,净土也不是死后才能往生的。人间佛教重视的是现世的生活,所以一切的行善、修持、修福,在现生就可以得到回报,幸福与安乐在当生便可以成就。因此,在人间佛教的现世净土里,没有是非,没有互相残害,彼此唯有尊重谅解,使人间就是极乐净土。
——《开示》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什么生活那么样的艰困,他还是那么快乐?因为他的心里有人文素养。现在经济萧条,到哪里去找能源?不论太阳能或石油,总是有尽的能源,但是真正用之不竭的能源是我们的心。假如我们的心能跟人文素养结合,发展出来的财富,发展出来的观念,发展出来的乐趣,是无穷无尽的。
——《开示》
人间佛教的意义是:幸福、安乐、真诚、善美。所以,凡是具备这种性格的人,就是人间的菩萨。我希望人间佛教所带来的法喜安乐,不仅是佛教徒受用,更希望佛法人间化的理念,能使全世界的大众,也能享有同样的法喜安乐,为世界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幸福。
——《开示》
器皿装了臭掉、腐烂的东西,要彻底更新、洗净,我们人也要彻底更新,好比换掉闭塞的脑成为全知的脑,把误解换成善听,把旧思惟换成新思惟,清掉坏思想,逆向思考。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现在种种譬如今日生,我们要不断地更新。就如生理上天天都在新生,我们的法身慧命也要新生,悟道就是新生。我们要以新的思惟来迎接这个社会,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精神、新的做法,才能应付世间新的生活。
——《开示》
生命的净化是:
1.将自己净化到美满幸福的世界里。
2.将自己净化到无人无我的世界里。
3.将自己净化到无量无边的世界里。
4.将自己净化到常乐我净的世界里。
——《如是说》
佛光山在世界五大洲实践人间佛教“走出去”的同时,也带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人间音缘”活动为例,透过不同国家、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语言的音乐创作,不但显示佛教音乐无国界,同时也是人间佛教的佛法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国际化之呈现。音乐与宗教一样无国界,佛教音乐的展演,对于倡导世界和平、促进种族融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是说》
佛光净土,是诸佛净土的总归;人间佛教所成就的,就是佛光净土。我们应当本着直下承担、舍我其谁的精神,效法诸佛菩萨的慈心悲愿,去除对三毒的怖畏,散播欢喜的种子,融和极乐净土的环境清净、天下一家,琉璃净土的政治清明、民生丰富,华藏净土的互助友爱、平等和谐,兜率净土的善人聚会、法乐无穷,将我们的人间秽域建设成佛光净土。
——《如是说》
生命的解脱是:
1.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
2.没有有无得失的念头。
3.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
4.没有生老病死的感受。
——《如是说》
我们信仰佛教,就要有如同佛一样的心量。佛的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是整个法界;佛说的时间,不是今年、明年,是无量阿僧祇劫;佛所说的人,不是只有我们台湾人、中国人或外国人,是除了“人”以外,还有一切众生,所谓“胎生、湿生、化生、卵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三界之内,四生九有,所有无量无数的众生。
我们要把心胸扩大,将世界视为是我们心内的世界,将众生视为是我们心内的众生,一切的宇宙万有,都是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个人虽然渺小,但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我们的心,可以包容整个虚空,包容整个世界。
——《如是说》
过去,我们认为佛教的希望在西方,所以,佛光山开山之后,一直努力朝欧美传播佛法。那时的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对于自己本土的宗教,失去了情操和信心,不得已必须让佛教先在西方发扬,之后再传回中国。
如今,佛教未来的希望是在中国大陆,十三亿同文同种的人口,都是中国人,虽然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是毕竟有两千余年的佛教根基,信仰依然深厚,若不重视,如何对得起历史。
——《如是说》
佛教旨在普度众生,首要在于顺应众生的根机与需要。例如不喜欢念佛,那就禅坐;不习惯禅坐,可以去拜佛。不想拜佛,可以来吃素菜;若素菜吃不惯,可以谈禅论道,甚至听梵呗。乃至不信佛也没关系,可以行佛,动员社会大众一起来行佛为善。所以,想提倡人间佛教,必须依据大众不同的根基,观机逗教,以多元化、多功能化的法门来恒顺众生,这才是普度众生的人间佛教。
——《如是说》
佛光净土世界的定义:
1.佛光净土是一个佛化的世界:每一个人都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明因识果,广结善缘。
2.佛光净土是一个善美的世界:大家所看、所听、所说、所做皆是善美。
3.佛光净土是一个安乐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没有嫉妒,只有尊重;没有憎恨,只有祥和;没有贪欲,只有喜舍;没有伤害,只有成就。
4.佛光净土是一个喜悦的世界:时时都是良辰美日,处处都是般若天地。
——《佛光世界》
对于世界和平的促进,宗教应该身先表率,彼此相互尊重包容,把“有容乃大”的胸襟,从宗教之间推展开来,进而影响社会各个团体,这是宗教界的责任,也是对现代社会应该提供的贡献。
为了达成此一目标,先决条件是宗教之间应该建立“同体共生”的关系,不要互相排斥。虽然宗教之间,各自的教主不同,彼此应该相互尊重,不可混淆;教义也各有所宗,应该各自发挥;但是教徒之间则可以彼此沟通往来。
——《宗教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