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郭沫若自传.第二卷,学生时代 图片资料

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校舍。1914至1915年郭开贞就读于此,开始医学专业的学习。

1915年郭开贞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此为1918年夏,他(后左2)与六高师生的毕业合影。

冈山六高学习时期的郭开贞。通过医学学习必修的德语、英语,他开始大量接触到欧美文学作品,并开始尝试创作新诗。

1915年5月5日,郭开贞致父母的家书。

1918年,郭开贞开始在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为期5年的学习。这是他(2排左2)与九州帝国大学同学、老师们的合影。

在“五四”运动的感召下,1919年7月郭开贞与部分中国留学生在同学夏禹鼎家中成立“夏社”,编写揭露日本扩张行径的文章,自费油印向国内散发。图为郭开贞(前中)、夏禹鼎(右1)、徐诵明(左1)等“夏社”成员合影。

1919年间,郭开贞(后右3)和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中国留学生的合影。

1919年至1920年,郭开贞在惠特曼和歌德作品的影响下,创作出了大量充满浪漫色彩和爱国激情的新诗。图为当时的他。

1919年,郭开贞的代表作《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发表。正是在这些诗作中,他开始使用笔名“沫若”。图为时任《时事新报》编辑的宗白华及《学灯》。

1921年,郭沫若、安娜偕子和夫、博生合影。1916年他与当时在东京圣路加医院任护士的安娜(原名佐藤富子)结识,之后相爱。他们的结合,成为郭沫若诗歌创作激情的另一来源。

经过长期酝酿,1921年6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留日青年,在东京组成了“创造社”。这个以浪漫主义为主要风格的文学团体,很快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于1929年2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1930年停止活动。

1919年间,筹备成立创造社过程中,郭沫若致田汉的信。

1923年,创造社主要发起人郭沫若(中)、郁达夫(右)、成仿吾(左)合影。

早期创造社主要成员。

郁达夫(1896—1945)

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留学生。

成仿吾(1894—1984)

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兵器制造专业留学生。

张资平(1894—1959)

九州第五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专业留学生。

田汉(1898—1968)

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专业留学生。

郑伯奇(1895—1979)

京都第三高等学校、京都帝国大学留学生。

穆木天(1900—1971)

京都第三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法国文学专业留学生。

陶晶孙(1897—1952)

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生。

1922年5月一日,《创造》(季刊)创刊号问世。这是创造社出版的第一种刊物共出版2卷6期,由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轮流编辑。

创造

创造创刊号

创造社出版的刊物还有:《创造周报》、《创造月刊》、《创造日》、《洪水》、《文化批判》等。

随着国内社会运动的发展,以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同人们开始把注意力由文学创作转向社会分析,不仅提倡革命文学,同时开始对中国社会进行系统的研究。1926年,不可避免地,他们迈出了投身革命的脚步。3月18日,郭沫若与郁达夫、王独清同船由上海奔赴工农革命如火如荼的广东。图为他们在广州的合影,左起: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到达广州后,郭沫若在广东大学文学院就职,大胆改革教育制度,受到学生拥护。

1914年夏,郭开贞通过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录取考试。此为是年中秋,他在日本房州海岸的留影。

广东大学文学院东讲堂。郭沫若在这里多次发表演讲,鼓励学生投身工农,促进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