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丝路复兴 §第一节 贸易概述

一、大航海时代与国际贸易

大航海时代,是一个大致相当于近代早期的时期,持续时间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大航海时代中,国际贸易和海战由帆船主导,远洋活动促进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间的沟通,逐渐改变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众多新开辟的海上贸易路线必然使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有一定的下降。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开始抬头,世界权力的中心慢慢从东方转向西方,世界经济活动的重心从大陆转移到了海上。全球各主要地区的经济活动突破了区域性内部循环网络,开始围绕着一个大三角在运行:欧洲人把非洲的奴隶运往美洲,再把美洲的白银运往欧洲和亚洲,换取亚洲商品后再运回非洲。其核心是以贵金属为载体、以海运为渠道的全球资本流动。

“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15到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在14和15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黄金,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这些航海远洋系列活动统称为“大航海时代”。这段时间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由各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能差异决定的,而贸易的形式则主要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

“大航海时代”对于亚欧及欧美地区贸易影响深远。首先,它扩大了当时欧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地理范围,引起了西欧商业性的革命;其次,“大航海时代”后,国际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另外,“大航海时代”之后,出现了海外贸易公司这一重要的组织形式。

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影响也是复杂而矛盾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东部地区和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其他地区,开始在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掀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潮。

尽管清朝曾实行闭关的政策,但从康熙年间开始,中国与西方进行了近200年的全球贸易,当时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产品深受全球喜爱,形成了巨大的对外贸易顺差,白银从全球流向中国。同期的英国在进行工业革命和全球扩张,英国在对华贸易尚处在持续的巨额贸易逆差。英国为改变贸易上的颓势,多番尝试后,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改善了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也将清朝进一步拖向泥潭,清朝举国从上到下一片愤怒。在这种背景下林则徐实施了虎门销烟,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二、中外贸易的主要贸易品

16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对外关系与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由东南亚转向欧美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清朝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后,全国各地都把出口货物运到广州,品种多达80余种,主要是茶叶、丝绸、瓷器,还有土布、糖、冰糖、麝香、大黄、姜黄、朱砂、樟脑、明矾、铜、水银、锌、铁锅等。

进口商品中,来自日本的有白银、黄铜、海产等。其中铜是清朝铸钱必需的原料,是日本对中国的主要输出品。海产品包括海参、鲍鱼、鱼翅等,统称“表物”。从东南亚诸国有象牙、玳瑁、香药、大米、海产、布、铅、锡等进口,从欧美诸国进口最多的是银元、毛织品和棉花,此外有皮货、香料、药材、鸦片、玻璃器皿、玻璃镜、自鸣钟等。

茶叶、丝绸、陶瓷,是传统的出口“三大件”,占比分别约为85%~90%、7%~8%、1%~2%。

(一)茶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自古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1500余年历史。中国茶叶最早输出在公元473—476年间,由土耳其商人来中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最早记录。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古代茶叶向近代多种茶类发展的开始时期,为清初以来大规模地开展茶叶国际贸易提供了商品基础。郑和七次组率船队,出使南亚、西亚和东非三十余国。同时,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探险旅行,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文化传往西方,为以后的华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宣传和舆论准备。清朝海禁开放后,更促进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先后与中东、南亚、西欧、东欧、北非、西亚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据史料记载,1840年中国茶出口总量为1.9万吨。

荷兰人在东印度从中国人那里学会饮茶,茶叶于17世纪传入欧洲,成了世界贸易中的一个重要项目。17世纪以后,饮茶之风在西班牙、法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普遍兴起。在葡萄牙,贵族、皇室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17世纪,茶叶与阿拉伯咖啡同时进入英国。茶叶以礼品赠予英女王。据说英国家庭每年用1/10的收入购入茶叶。中国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交易总量的92%为茶叶。在广州也逐步形成了茶叶商业的交易网。从1775年到1799年,东印度公司每年进口的中国茶叶从22574担猛增到157526担。中国的茶叶也彻底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英国国会要求东印度公司必须保持一年的存货量。

欧美庞大的茶叶消费需求带动了中国茶叶的出口。中国外销茶叶主要有红茶和绿茶,而以红茶为多。红茶主要产于福建、广东,绿茶产于安徽、浙江、江苏。由于茶叶外销增长迅速,在西方世界影响广泛,有学者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应该称为“茶叶之路”。

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8世纪最初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前往巴达维亚的中国帆船进行茶叶贸易,每年获利10万—50万荷盾。1728—1734年,荷兰派出11艘商船前往广州,共购买茶叶135担,价值1743945荷盾,占全部货值的73.9%。1734年以后,荷兰东印度公司茶叶贸易有所起伏,但仍然是对华贸易的最重要商品。18世纪20—90年代,茶叶占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中国商品的70%~80%,有时超过85%。

英、法、美对华茶经营不断增长。1765—17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在绝大多数年份都占中国进口货物总值的50%以上,19世纪以后,这个比例超过90%。茶叶贸易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从1815年起,东印度公司每年从茶叶贸易中获利超过100万英镑,占其商业利润的90%,为英国国库提供10%的收入。

(二)丝货

丝绸,是将蚕茧中提取的蚕丝或蚕丝与其他纤维交织而成的织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国人工养蚕的历史至少有5300年,丝绸的产生可能超过5500年。丝绸作为价值极高的手工制品,被中国朝廷保留作为御用服饰、家纺、横幅以及其他外交赠品。

中国在制丝业上的垄断并没有使丝绸的消费市场局限于中国。丝绸是受外国人喜爱的商品,当时流行“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童谣。一方面,丝绸作为外交贡品流入他国。另一方面,丝绸贸易也一直非常频繁:开始仅是向邻国销售,而后推广到更远的国家。到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时,丝绸已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

明代中国丝绸除了销往东南亚、日本等传统贸易区域外,还通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运销欧洲和美洲。澳门输出的商品种类繁多,以生丝、丝织物为大宗,有生丝、丝线、面纱、花边、花缎、线绢等。1608年,澳门输往马尼拉一地的货物总值20万比索,其中丝织物达19万比索,占总值的95%。1619年—1631年,葡萄牙人从澳门贩运生丝和绸缎到菲律宾的年贸易额达150万比索。

中国丝货价廉物美,在菲律宾、墨西哥等地有广泛的需求。西班牙人从这项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投资回报率一般为100%~300%,有时高达1000%。

清代中西贸易中,丝货仍然占很大比重。18世纪,外国商船到广东贩卖货物,都以丝货为重,每年20万~33万斤,价值70万~80万两白银,最少也有30余万两。1698—1722年,广东输往欧美的生丝为1833担,1740—1779年,增加到19200担。1780—1790年间为27128担,1820—1829年更增至51622担。

(三)瓷器

17世纪始,欧洲各国纷纷在东方建立商贸公司,以荷兰和英国先后建立的东印度公司最有代表性。这些商贸公司具有亦官亦民的性质,往往以列强在中国代表的身份出现,相对集中地开展远洋商贸活动。在这种经济格局中,中国开始大批量接受西方订货。以此为契机,中国陶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流入西方市场,涌现了大批各具特色的外销瓷品种。

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不仅是一种名贵的日用器皿,也是时尚的艺术珍品,颇受社会上层人士的欢迎。中西瓷器交易额虽然不如丝、茶,但仍然是重要商品。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广东石湾是中国外销瓷生产基地。明清之际,每年运到巴达维亚的中国瓷器就达到15万件。仅在1753年,英、法、荷、丹麦等国的5艘商船运回欧洲的中国瓷器大约就有100万件。根据东印度公司档案,17世纪经由荷属东印度公司贩运到欧洲的中国陶瓷累计共达1600万件;而仅在1780年,英国就向中国订购瓷器80万件。

17—18世纪全球贸易下中国瓷器洪水般地输往欧洲,这一史实不仅记录在冰冷的档案数字中,更通过陶瓷贸易线上的沉船遗迹,无声却生动地诉说着当年远帆竞至的盛况。17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海尔德马尔森”号(geldermalsen)在驶离中国返回欧洲途中沉没,船上价值80万荷兰盾的货物,包括203箱23.9万件瓷器、68.7万磅茶叶、147件金条或金元宝及一些纺织品、漆器、苏木、沉香木,全部沉入海底。1984年,英国潜水员从沉船中捞起15万件青花瓷器和125块金锭,并在阿姆斯特丹拍卖,3000件瓷器以3700万荷兰盾成交,琳琅满目的瓷器让观众目瞪口呆。这些出水瓷器和沉船遗迹如珍珠点点,串联起明清之际中国与东南亚、欧罗巴地区间漫长而繁荣的陶瓷贸易通路。

三、主要的贸易国家

1602年,荷兰人为保护其在印度洋地区的贸易利益、支持本国与西班牙争夺东方领地和海上霸权的战争,创立了联合东印度公司,后更名为荷属东印度公司,建立起横跨远东、印度洋、太平洋直至欧洲的强大商业王国,垄断了几乎整个17世纪的印度洋上的贸易活动。17世纪末开始,随着荷兰海上霸权的衰落,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也逐渐日薄西山。1799年,荷兰在印度洋贸易的统治时代最终落幕。

继之而起称雄全球远洋贸易的,是后来居上的英属东印度公司。1715年,英国商馆在广州正式设立,英属东印度公司亦专门成立了驻广州办事处特别委员会,负责英中贸易与外交事宜。此后100余年,英国以广州为口岸,同大清帝国进行了规模空前的陶瓷、丝绸及茶叶贸易,逐渐成为最大的对华贸易国。英国卖给中国的主要商品是呢绒、棉布等;中国卖给英国的主要商品是茶叶、生丝、陶瓷、药材等。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中美之间的贸易史是从美国独立后才正式开始的。自美国立国起,中国便是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美国于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即派遣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到广州贸易,贩卖茶、丝。美国贸易公司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专事对华贸易。在鸦片战争前,美国从中国输入的大宗商品有茶叶、丝绸、南京布等,而美国本身可供对华出口的商品并不多,最受中国市场欢迎的是西洋参。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出超,美国白银流入中国。为了弥补这一贸易差额,美国人也“效仿”英国人,将大量鸦片走私到中国。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美国走私来华的鸦片总量仅次于英国。

鸦片战争前,欧美各国与中国的贸易已经非常大,且一直在增长。在1764年至1806年的近半个世纪中,英国输入中国的贸易额增加了9倍,中国输入英国的增加了4倍;美国输入中国的贸易额增加了4倍,中国输入美国的增加了90多倍。若以商船为例,据统计,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72年中,到中国贸易的欧美各国商船有312艘,而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80年间到粤海关贸易的商船共5107艘,增加了15倍多。

据美国人统计,1818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就超过了其进口总量的1/3,将近英国进口量的3/4(美国是9,867,208美元,英国是13,048,022美元,进口总量是26,200,230美元)。据1833年在伦敦的东印度公司的听证会记录,英属殖民地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总额每年为3,200万美元,而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是1,100万美元。另据同时代人菲普斯估计,中国与英国贸易达4,445万美元,英属印度和中国间的贸易为2,743多万美元。中西方各种估算虽有出入,但均可看出中外贸易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