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会跑的树 §第一节 嫂啊,嫂!

过了一个冬春……

又过了一个冬春,转眼间就是夏天了。

对一个人的尊重,是需要时光培育的。在那个夏天里,村人们对刘汉香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都说,她“家常”了。在乡间,那“家常”并不是随便用的。日子就像是一挂负重的辕车,能驾得起“辕”的人,才会有这样一种大的常态;也是一种不要包装、没有架式的随和,这就是“家常”。那实在是一种透骨的称赞,是一种纯生活化的信任和褒扬,也是贴着日子的游刃有余。是啊,再没有人把她当做“洋学生”了,再没有人把她看作“国豆家的‘国豆”’了。

在人们眼里,她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媳妇,是一个能治家、持家的女人。她就快要成为“钢蛋家的”了!真的,在人们心里,她就算是“钢蛋家的”,或是“他嫂”。这就是乡人的承认和尊重。那么,在人们的目光里,时常流落出来的就不再是鄙夷和惋惜,而是一丝丝的羡慕和钦佩,是由衷的看重。常常,当人们路过老姑夫家门前的时候,就有人感叹地说:“看看人家的院子!”

是啊,要是粗看,院子还是昔日的院子,只不过是爽利些罢了。但要是细访访,你就会发现,这院里有一种幻化出来的东西,有一种滋滋润润的鲜活,有一种生发在阳光里的昂然、祥和与葳蕤。到处都诗冉冉的,就像旧有的时光在一天天新。不是么?院子是扫过的,也洒了些水,没有坑坑洼洼的地方,看那地面,是那么一种很光很润的新湿,干净也是角角落落都顾到的干净;柴火就偏垛在一个墙角,一根一根地码在那里,垛得很整齐;取时也很有规律,从一个小角儿开,一捆一捆的,一点也不乱;喂鸡的瓦盆也不像往日那样,就撂在院子的中央,而是放在紧贴着猪圈的一小块地方,一碗清水,一个小瓦盆,也都干干净净的,是每天要刷的,没有污迹;院墙的豁口是用“麻扎泥”补过的,削得很整齐,与旧墙很贴;正面的房墙上,新钉了一排木橛,门东挂的是锄橿、套绳、老镰、桑叉;门西挂的是辣椒、辫蒜、粗箩和切红薯片的擦刀……一样一样,都清清爽爽。院子的中央,是一个新搭的丝瓜棚架,瓜秧儿枝枝蔓蔓地爬开去,遮出了一方荫凉;棚架下,有一旧磨盘砌成的石桌,也是用清水刷出来的,很洁净;桌下,还摆着几个木制的小方凳。靠西的一边,扯着一根长长的晾衣绳,也常有洗的衣裳挂出来,在阳光下晃着,小风吹来,那日子就显得密匝匝的,既清爽又厚实。无论谁看了,都知道,这里藏着一双女人的手。

在灶屋里,刘汉香不懂的,该问就问,该学就学。她也时常跑到穗儿奶奶那里,请教擀烙馍的技艺;去广胜媳妇家,看她做三合面(豆面、高粱面、红薯面)的烫面角子;去贵田家,学做切面;木匠家女人会做菜合子,就也去瞅瞅……这样一来,老姑夫家的饭食,一日日就有了花样了。春天里,就让蛋儿们去树上摘些槐花,或是榆钱儿,先用水洗了,再用粗面拌了,上笼蒸一蒸,尔后再浇上盐水泡出来的香椿末、蒜泥、辣椒面、大茴粉,蛋儿们都说好吃。夏日里,就去地里拔些茼蒿、马屎菜、荠荠菜什么的,在渠上就洗了,尔后切碎,拌上粉条未,加些作料,用细面一层层裹了,一“龙”一“龙”地盘在屉上,再上火一蒸,这就做成了“菜蟒”。蛋儿们馋得很,竟一人吃一“龙”!入了秋,玉米下来了,豆子下来了,有时也会分少许的芝麻,那一点点芝麻是不够榨油的,或是就在那玉米面饼子上撒些芝麻,做成了焦酥的;或是用小擀杖擀一擀,做成芝麻盐,吃面条的时候,撒上一些,很香啊!那豆子,或是泡些豆芽,拌了夹着吃;或是就做了酱豆,酱豆就大葱,卷着吃;或是去豆腐家,就换上二斤豆腐,上油煎了,加上白菜瓠瓜,做成大锅的烩菜,多泼些辣子,一人盛上一大碗,就着焦黄的窝头,吃得汗淋淋的,美!那时候,村里整年不分一回油,肠子里太寡了!过上一段,刘汉香就去镇上,托人割二斤猪膘肉,在锅里熬成猪油,倒在一个瓦盆里窘着,每每就铲上一点放在锅里,油花子就四起了。蛋儿们太馋的时候,就做一回“水油馍”。那“水油馍”就是把头天剩下的干烙馍丢在水盆里湿一湿,尔后放在火鏊子上,趁热抹上猪油,撒上盐末,然后两张、两张地扣在一起,再一折一折地叠起来,在鏊子上炕热了,随后再用刀切成一截一截的,分给蛋儿们吃。那吃了“水油馍”的老五,就时常对人说:闻闻,一嘴油。净油儿!一进冬天,菜就不多了,多的是红薯、萝卜。那红薯,烤的、烧的、蒸的煮的,也都吃了;那红薯面的汤,也都喝得够够的了,屁也多。为做这红薯面,刘汉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先是把那红薯面炒熟了,半糊不焦的,用滚水一浇,就做成了香甜可口的炒面。按说,这并不稀罕,都会做的。稀罕的是,她搁了“糖精”!那时候,知道“糖精”的人还很少,她这么一放“糖精”,神了,那就甜得了不得了!那老五是个“喷壶”,爱吹。每当老五把炒面端出来的时候,就用筷子挑那么一点,让村里的孩子排着队尝,说:“尝尝,俺嫂做的,比点心还甜呢,都尝尝!”尝了,都觉得甜,真甜哪!于是,孩子们就有了一句顺口溜,每日里在村街喊:甜,甜,甜死驴屄不要钱……于是,村里人就纷纷拥上门来,从刘汉香那里讨上芝麻粒儿那么大的一点点儿“糖精”,去做那“甜死驴屄不要钱”的炒面!

突然有一天,刘汉香忽发奇想,就用一个废了的压井筒子,拿到县上农机站的姨夫那里焊了个盖儿,尔后再钻上一个个细细的漏眼儿,固定在一个长凳上,试了几次,咦,就做成了一个专轧红薯面窝头的机器!蒸出来的红薯面窝头,往这机器里一按,两人推着杆子一丝一丝地往下轧,乖乖,那筋筋道道、长长条条的“黑驴面”(是乡人这样叫的)就从那漏孔里齐刷刷地轧出来了!那面,放在锅里一煮一漂,用筷子挑出来,拌上葱、姜、蒜,盐,浇些猪油,或是羊汤,辣子宽宽浓浓的,盛那么一大碗……“日他个姐,”汉子们说:“给碗黑驴面,拿命都不换!”于是,这家来借了,那家也来借,一村人都排着队去借那能轧“黑驴面”的机器。有时候,几家就争起来了……刘汉香就让老姑夫管着这事,一家一家地轮着使。一时,老姑夫就“兴”了,把身上穿的那件黑制服一掸再掸,就扛了那带着轧面机的长凳,一家一家地去巡回“表演”。

女人在日子里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一旦她决意要做什么的时候,就会焕发出男人不可比拟的激情。再看看那些个蛋儿吧,当他们从家里走出来的时候,再不是破衣烂衫、鼻涕邋遢了。无论谁,出来一个都是整整齐齐的。纵是身上少了一个扣子,也是不让出门的。那老五本是个“鼻涕虫”,袖子上总是油哧麻花的,沾满了黑乎乎的鼻涕渣儿。这会儿,刘汉香就专门给他做了两个“袖头”,像城里人那样套在袖口上,一脏就换下来洗了。那身上背的书包,虽是碎布做的,也是一人一个花样,有的是绣出了一个“忠”宇;有的就绣上了“为人民服务”;有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有的就是“愚公移山”。那时,这在乡间是一种时髦,不是谁不谁都能做的,那几乎是一种城里人才配享有的“高级”了!

于是,这样的一个家,就有了“体面”了。在乡村,那“体面”实在是很要紧的,那就像是张在日子上空的一张篷布,或是一把遮挡毒日头的庇伞,它一日日过滤着蔑视和鄙夷,遮挡着那几乎可以淹人的唾沫星子,扯出了丝丝缕缕的暖人的温馨。人哪,就是这样的,每当老姑夫或是蛋儿们走出院子的时候,就会十分突兀地看到一个点头,或是一个友好的“问询儿”,那一声“哼”就换成了“嗯”,或是“这狗日的——呀”,就那么一“呀”,就变了腔调,改换了情绪了,很暖人哪!这就有“脸”了,“脸”就是“精神”呀。乡人的“精神”在日子里弥漫着,那差异是一点点、一点点让人去品的……自然,这都是因了刘汉香的缘故。

这个夏天是刘汉香一生当中最快乐的一个夏天。刘汉香从来没有这样充实过。

那日子真“满”,过的也真快呀!夏日天长,一早,“吃杯茶”叫的时候,刘汉香就领着蛋儿们到地里去了。这时天还未亮,启明星仍在天边闪烁,那麦田像墨海一样,一池一池地在微风中摇曳。地远,一坡一坡走,麦虽熟了,早秋还在长呢,田野像液化了似的,波动着深深浅浅的老黑,那黑是甜的,一流一流的涩涩生生的浆甜,是孕育中的那种甜。四个小男人,各夹着一把老镰,像卫队一样,随在刘汉香的后边。地里黑麻麻的,有时就喊一声,东边,西边的,竟也有人应!

一说:“——骡子!”一回:“上套了!”就“嘎嘎嘎”地笑。有时,蛋儿们前前后后地跑着,一跟头一跟头的,时不时就喊:“嫂啊,嫂……”一个个喊得极为顺口,喊得热辣辣的。刘汉香就甜甜地应着。真好啊,见蛋儿们是那样的尊敬她,刘汉香心里满当当的,那份快乐也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

进了地,先割出一个扇面,尔后就分了工,割的割,捆的捆,一气拱到地头……这时候,天色慢慢地解了,那黑漫散着,成了一流一流的瓦灰,天边渐渐会磨出一线红,金黄的麦田一块一块在眼前亮起来,镰声“嚓嚓”,那飘动的草帽像黄了的荷叶,一圆一圆地在麦浪中浮动!待再割回来,天就大亮了。这时,老五会说,嫂,歇一气?就歇一气。刘汉香就拿过那盛了烙馍的篮子,一人分两卷。

那或是卷了黄瓜的,或是卷了蘸酱的辣葱,或是卷了胶制的香椿叶……再捧着瓦罐喝上一气水,这就算是先垫了饥。往下,割到大半晌的时候,刘汉香就先回了。

这顿午饭是很要紧的,匆匆回了,先净手,尔后和面、盘面、擀面、切面,再做出鸡蛋卤的浇头,切出黄瓜丝的拌菜,捣好蒜泥辣子……蛋儿们嘴宽,自然不能做少了,一锅一锅下,再用温水凉出来,让老姑夫用桶挑到地里,挑一趟不够,还要再挑上一趟,一人要三大碗呢!那时间是一气跟着一气,吃了刷了,到了下午,天一擦灰,就该往场里拉了,拉拉,再垛垛,天就昏黑了。到了晚上,人就乏了,那骨头就像酥了似的,浑身像是散了架,可刘汉香还是不能歇,也没有歇的时候啊。

上灯的时候,刘汉香就把从娘家借来的那台缝纫机抬出来了。就是这年夏天,刘汉香私下里接了一些乡人的活计,先是给人缝件汗衣,或是做件布衫,或是姑娘出门时的陪嫁什么的,可做着做着找的人就多了。那都是村里人当急用的,是限了时刻的。刘汉香就一件一件赶着做,两只脚在机器的踏板上“咔咔咔……”

一直蹬。累了的时候,就趴在机器上眯一会儿,尔后再接着缝,一直忙到后半夜。

这当然是收钱的(那是油盐酱醋的钱,还有蛋儿们的学费什么的)。刘汉香不便收钱,就让老五去送,老五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的。这虽然有一些“资本主义”的嫌疑,但都是村里人用的,是私下里一家一家接的,又都碍了支书的面子,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

那日子“缝”得又密又紧,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每天开了门,就有些杂六古董的事情冒出来。特别是那老五,真是个捣蛋货呀!今儿个,碎了学校一块玻璃;明儿,又把人家的铅笔刀用坏了;后天,则是红领巾被人偷去了,可不戴红领巾,老师就不让进教室!再不就是尿在了人家的白菜上……这都是些很碎的小事,也都是要刘汉香出面才能摆平的。于是就“脱脱脱”一趟,“脱脱脱”又一趟,该赔钱的赔人家钱;该道歉的就给人家道个歉……还有亲戚,还有礼节,也不能就此断了,该走的还要走,点心是定然要封两匣!刘汉香说,我既然来了,就不能像过去那样了。冯家的“出客人”现在成了馋嘴的老五,他倒是很“积极”,次次都争着去。可刘汉香又老担他的心,临走的时候,给他穿好衣服,扣好扣子,再三的嘱托。有一回,他走了有一顿饭的工夫,却又大模大样地回来了,两只手一手提着一包驴肉,说嫂,嫂啊,我给你割了二斤驴肉!可他话音没落,就有人追到家里来了,说他骗了人家!当着刘汉香的面,老五说,我没有骗你!你说说,我骗你了么?那人有五十多岁了,独眼,人称“老独”,是个卖驴肉的。“老独”一手掂着切刀,一手提着两匣点心,一蹦一蹦地吼着说,这狗日的,他两匣点心倒来倒去的,换我四斤驴肉,还让我给他包成两包,竟说没有骗我?!老五就还嘴说,这是你愿的呀?你要不愿,我能给你换么?这点心是我串亲戚用的,你非要换,我就给你换了,还赖我……那卖驴肉的瞪着那只独眼,张着大嘴竟哭起来了:我日他娘啊,叫谁说说,两匣点心能换四斤驴肉么?我,我……我是活让你这狗日的骗了!老五说,我骗你了?我咋骗你了?你想想,你当时是怎么说的?

我是怎么说的?我在路上走得好好的,你说要驴肉不要,热的。这是你说的吧?

我说,驴肉塞牙,我不吃驴肉。你说尝尝,我切一点你尝尝,香着呢……后来你就非要给我换,你拉着我不让走,非换不可。我说一斤换两斤,你非说两斤换一斤……“老独”结结巴巴地说,这这这,是是是呀,这话不假呀,可我……没翻过来劲呀,咋就说着说着,哎,两匣点心就换了四斤驴肉哪……听着听着,刘汉香忍不住就笑了,大笑!这么小的一个孩子,竟把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治住了。

她笑过之后说,听话,把驴肉退给人家,好好串亲戚去吧。

然而,就是这个馋嘴的老五,刚从亲戚家回来,突然就躺在院子里打起滚来,一声声嚷着:疼啊,嫂,我疼啊,疼死我了!刘汉香赶忙跑上前去,把他抱在怀里,连声问:“小弟,怎么了,你是怎么了?”他“哇”的一声就吐出来了,吐了刘汉香一身,一股子驴肉味!紧接着就是上吐下泻,整个人眼看着就蔫了……

刘汉香也顾不得什么了,急忙把他送到乡里卫生院,乡卫生院的大夫也看不出究竟是什么毛病,给他打了一针,让赶快往县上送!于是就连夜赶到县城,病终于查出来了,是急性阑尾炎。人家开口要二百元的押金,不给钱不让进手术室。那时候二百块钱已不是小数目了,刘汉香情急无奈,先是把借来的自行车押在了那里,让大夫先给他动手术,尔后四下里跑着去找同学借钱……钱借来了,手术也做了,刘汉香又整整在医院里守了他三天三夜,待他病好的时候,他的第一句就是:“嫂,我闻见了一股驴肉味。”刘汉香忍不住就又笑了,笑了两眼泪,说:

“小弟,你差一点就没命了呀!”

那看病借的二百块钱,是刘汉香踏了一个夏天的缝纫机才慢慢还上的……

在那些个夏夜里,那四个蛋儿总是一人拉一张旧席,一拉溜的躺在院子里(过去他们不是这样的。过去他们喜欢拉张席去场里睡,场里人多,场也光啊。),就躺在离刘汉香不远的地方。这里边自然有卫护的意思,也有依恋哪。那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依恋。也是扯心挂肺的守候啊。在这个家里,不知不觉的,女人成了男人的胆,成了男人的魂,成了男人们惟一的凭借。那“咔咔咔……”的机器声像催眠曲一样,伴着他们入睡。常常,睡着睡着,一睁眼就看见刘汉香了,看见了心里就分外踏实。有时,蛋儿们还会偷偷地流泪,特别是那老四,人腼腼的,睡着睡着,一睁眼就偷着看她,看了,竟泪哗哗的……也不知在想些什么?夜半时分,刘汉香也会起身给他们盖上单子,掖一掖被角,生怕他们受了凉。这时候,她心里就涌出很多的母性,很多的呵护和关爱,很甜很甜!尤其是,当蛋儿们在夜梦中一声声呢喃着什么的时候,仰望满天的星斗,刘汉香就觉得她无比的幸福!

是的,她听见了。纵是在梦中,蛋们见仍在一声声地叫:“……嫂啊,嫂。”

她知道,那几乎是把她当做“母亲”来唤的,她就是他们的“嫂娘”啊!

还有,最让她心安的,是邮局老秦送来的东西……眨眼的工夫就五年了,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每年岁尾的时候,老秦都会给她送来一封信,那信里装着一张“五好战士”的奖状。在奖状的背面,也总有那三个字:

——等着我。

这三个字,在刘汉香心里,就是“前定”,就是命中的缘分,就是永生永世的……多好啊,刘汉香心里说,这有多好!

你想,一年一年的,秋来春去,有这三个字硬实实地垫着,心里满荡荡的,红霞满天,时间又算什么?那日子就像飞一样快!

可是,谁能想得到呢?有的时候,也不由你呀……

林卫兰问话的方式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她是医生,她的话就像是一只多头的听诊器,这里敲一下,那里敲一下,敲得你很难受,可又叫你说不出什么来。

林卫兰说:“小冯,听说你家乡的豆腐很好吃。是卤水点的吧?”

冯家昌回答说:“是。是水磨磨的,再用卤水去点。”

林卫兰说:“我也去过乡下,有的就用脏水……”

冯家昌说:“磨豆腐不能用脏水,连河水都不用,用的都是井水。要是用河水,豆腐就‘苦’了。”

林卫兰说:“是么。你磨过豆腐?”

冯家昌说:“没有。我们村有一个磨豆腐的,两口子磨豆腐。他的女人出来卖,我们都叫她豆腐家……”

林卫竹笑着说:“是‘豆腐西施’吧?”

冯家昌仍坚持说:“‘豆腐家’。”

林卫兰接着说:“噢。听说你高中毕业?”

冯家昌说:“高中肄业。”

林卫兰说:“家里供养你挺不容易的……”

冯家昌说:“是不容易。”

林卫兰说:“家里弟兄多么?”

冯家昌说:“多。”

林卫兰突然就沉默了,那沉默像凉水一样,一下子浇在了冯家昌的心上!

这时候,林卫竹插话了,她插话说:“虽说家在农村,听老周说,他们那批兵是‘特招’的。”在话里,林卫竹特意强调了“特招”二字。

林卫兰接着说:“农村也没什么,农村孩子朴实。只是……”

“只是”什么呢?她没有说。冯家昌就直直地坐在那里,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就这么问着,问着,他心里就出“汗”了,心里有很多“汗”。可他忍着,忍得很好。

接下去,林卫兰和风细雨地说:“小冯,你能给我讲讲你的童年么?”

冯家昌沉默了一会儿,尔后抬起眼来,他仿佛一下子就看见了“童年”。他知道,这“童年”是他的“营养钵”,这“童年”一直跟着他呢!于是,他暗暗地吸了一口气,直言不讳地说:“我家里很穷。六岁的时候,我吃过桐花,吃过槐花,吃过榆钱……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东西是一只小木碗,那木碗是父亲用手工做的。父亲说,你要有自己的碗。我记住了他的话,要有自己的碗。九岁的时候,我的作业本全是烟盒纸做的。那时候,我的愿望是能有一张全白的纸,那纸五分钱一张,可我买不起……有一次,村里代销点的人告诉我,你要是能跑过那条狗,我就给你一张纸。等我跑过那条狗的时候,他却不给了。于是,我记住了一个道理:人是不能与狗赛跑的,人决不能与狗赛跑。后来,那代销点的人见我再也不去了,就站在门口叫住我说,你来,我给你一张纸。我笑了,我说,你家的门台太高了。十二岁的时候,我就不缺纸了,我学会了扎蝈蝈笼子,我用蝈蝈笼子跟人换纸……在十六岁以前,我几乎没有穿过鞋……那时,我对自己说,会有鞋的。”就这么说着说着,他的心突然疼了。当他说到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心很疼!

两个中年女人默默地望着他,有那么一刻,她们似乎被他打动了,是被他的“交心”所打动。那目光里竟有了些温柔……林卫竹默默地、似乎是用赞许的口吻说:“人还是要有一点志气的。”

可是,就在这时,林卫兰竟然说了一句让他终生难忘的话。她脱口说:“你有脚气么?”

这句话问得太突兀,冯家昌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他只是愣愣地坐在那里……墙上的挂钟“嘀嗒、嘀嗒”地响着,那响声有些重。

此刻,林卫竹说话了,林卫竹有些不高兴地说:“他们都是跟着首长的。”

林卫兰的脸突然有些红,也不知为什么就红了……

片刻,冯家昌抬起头来,很平静地说:“没有。我没有脚气。”

大约,连林卫兰自己也没有料到她会说出这么一句话来,就连着“噢”了两声,说:“没什么,我只是随便问问。”

这时候,刚好李冬冬端着一盘水果进来了。她什么也没说,只是把那盘水果放在了茶几上,就弹弹地走出去了。

此刻,林卫兰看了他一眼,像是要弥补什么,就说:“小冯,吃点水果吧。”

冯家昌想,这应该是个机会了,应该是的。于是,冯家昌毫不犹豫地从水果盘里拿起了一个苹果,尔后,他又拿起削苹果的刀子,旁若无人地削起苹果来……就在他削苹果的时候,林卫兰一直注视着他的手,那目光是很烫人的!

冯家昌削苹果的技术是跟候秘书学的。他很熟练地转着那把刀子,直到把一个苹果完全削好,那苹果皮仍然很完整地包罩在苹果上(就这点技术,他还是在食堂里的土豆上练出来的)……削好了苹果,他微微地欠起身,本着“先客后主”的原则(这也是跟“小佛脸儿”学的),把那只苹果递给了坐在他斜对面的林卫竹,在他递苹果时,那绞龙一样的苹果皮才无声地落在了他的另一只手上!他拿好了声音的调子,说:“阿姨,你吃。”

林卫竹满意地点了点头,很高兴。也很优雅地把那只削好的苹果接了过来,再一次说:“他们都是跟着首长的。”

这时候,他又拿起了一只苹果,以极快的速度把苹果削好,仍是微微欠身,又递给了坐在对面的林卫兰,那苹果皮以非常雅致的速度落在了他的另一只手里……他说:“伯母,你吃。”

林卫兰微微点头,客气地说:“谢谢。”接着,他又说:“小冯,你也吃啊。”

冯家昌笑着摇了摇头,却站起身来,到厨房里洗手去了……洗手,在这里是一定要“洗手”的,那就像洗心一样!

等他返回来的时候,见两个女人正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着苹果,吃得很斯文……她们在吃苹果的同时,正相互悄悄地交换着眼神。他佯装不觉,可他看出来了,在眼波与眼波之间,正流动着一种东西……过了一会儿,林卫兰终于说:“冬冬这孩子有些任性。你们也都年轻,就先……接触接触吧。”

“接触接触”这又是一个信号,它说明什么呢?

没容冯家昌多想,李冬冬又闪身进来了。这一次,她是来解围的。她大大方方地说:“‘审查’该结束了吧……小冯,你出来一下。”就这么说着,她上前牵住他的手,一把把他拽了出来。

就这样,他被她带到了另一个房间里,见到了那个有可能成为岳父的人。

这个人周围堆满了药。那些药散散乱乱地放在他的四周:桌上、柜上、几上、黑色的皮制沙发上,全是药。他寡寡、厌厌地坐在一张藤椅上,两眼望着窗外,就像是一个沉默的、被人惯坏了的大孩子。

这时,李冬冬松了手,轻手轻脚地走上前去,对那个坐在藤椅里的人说:

“爸,小冯看你来了。”

那个男人仍然没有说话。他就那么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他梳着整整齐齐的“大背头”,身上也透着整整齐齐的冷漠……可是,冯家昌仍然礼貌地对着那个男人敬了个礼。他笔直地站在那里,对着那个男人的脊背行了一个军礼……那人的脊背很宽,那脊背上像是长着一双很特别的“眼睛”。

这时候,李冬冬回到了他的身边,小声说:“你别介意。我爸身体不好,心情也不好……”这么说着,她的声音又低了一些,几乎耳语般地对他说:“他就快要‘解放’了,他正在等待‘解放’……”

不知怎的,“解放”这个词一下子就打动了他。他觉得此刻他们的心情是那样的一致,同样有一种无助感。真的,那人就像是一个孩子,一个没有娘、患了病的孩子,他的无助感是从骨子眼里冒出来的。他坐着,可他的灵魂在颤抖!虽然,他们之间还是有差别的,他们的痛苦不在一个档量上,但他们都是有渴望的人哪。“解放”!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词啊,可以说是精神领域的大词。然而,他很清楚,这个词,只有在“占领”了什么之后,才可以获得的……

只是到了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将成为岳父的人,他叫李慎言,是个留过洋的大知识分子,通晓三国外语,后来回国参加革命,曾当过一个市的市长,很有些背景呢……也只是到了后来,他才明白,一个前呼后拥的人,一个长时间活在“集体”中的人,一旦落了“单”,那真比杀了他还要难受!

这个叫李慎言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参加对他的“盘查”。他就这么一直无声地在房间里坐着,如果不是李冬冬把他领进了书房,他甚至不知道屋子里还会有这么一个人。可是,他还是说话了。他坐在那里,两眼望着窗外,突然说:

“你喜欢这个火柴匣子么?”

他不明白。顺眼望去。窗外是一排一排的楼房,带有小阳台的楼房。据说,这楼房还是苏联专家设计的……

就是这时,林卫兰走进来了,她手里端着一杯水,默默地说:“你该吃药了。”

可是,这个等待“解放”的人仍是坐着不动,直到林卫兰把药片和水递到了他的手里,他仍然像木雕一样坐着。

后来,有人敲门了,说是送煤的。冯家昌二话不说,袖子一挽,就下去搬煤了。那时候,纵是城里住楼的人家,烧的也是煤,蜂窝煤,机器打出来的,已算“先进”。李冬冬家住的是三楼,就一趟一趟的往上搬……等搬完的时候,李冬冬对她母亲说:“这次送的煤,最好,没有一块烂的。”

林卫兰却说:“那要烧一烧才知道。”

什么意思?!

那天晚上,李冬冬送了他很远。华灯初上,自行车像河流一样在马路上涌动,间或有公共汽车鸣着喇叭开过来。灯光照在路上,两人一长一短地走着,默默地。

终于,李冬冬说:“今天,你嘴上像是挂了一把锁。”冯家昌笑了笑,没有吭声。

李冬冬说:“她们都跟你谈些什么?”冯家昌说:“谁们?”李冬冬说:“她们。”

冯家昌说:“也没谈什么,挺文化的。”李冬冬笑了。冯家昌说:“你妈的眼很卫生啊。”李冬冬不高兴地说:“什么意思?”冯家昌说:“——有透视功能,很厉害呀。”李冬冬说:“是么?”冯家昌说:“你妈妈知道我的病。”李冬冬一怔,说:“你有病么?”冯家昌说:“穷,穷就是一种病。”李冬冬笑了,说:

“我妈妈是医生,看谁都像病人。”接着,她又说:“别理她们了,不管她们……”

可是,冯家昌却一直默默地想着那句话:“你喜欢这个火柴匣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