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叫“礼多人不怪”,说明我们是重礼仪、礼貌、礼节的民族。在地球上,被称作礼仪之邦,举世公认的也只有我们中国。因此很让人扬眉吐气,脸上增光的。
这个礼仪文明方面的冠军地位,好像世人至今也难以逾越。
何谓“礼”?辞典解释曰:“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还引证了《晏子春秋》里的一句话:“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所以,从孔老夫子开始,礼乐诗书这些基本教材,礼是放在首位的。习礼,作为士的一项重要课程,“能习礼而成其士也”。举手投足,无不据礼行事,哪怕闺房之中,两口子对坐,也有礼节讲究的。要把案几捧到眉毛那个高度,这叫“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其实,手老举着,肯定够难受的,但不能放下来,古人硬是这样一板一眼。于是磕头必须三跪九叩,五体投地,吃饭一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哪怕肉切得不那么方方正正,也不能吃。“割不正不食”,孔夫子就这么规定的。这些礼数,虽然繁文缛节,也表明了中国人礼之久远、之复杂、之丰富、之多样,这才被世人仰慕。
因为人类是从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下,渐渐进步到文明生活中来的,在这过程中所形成的礼,体现出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创造者,而且也是精神的创造者。礼,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人有精神世界,动物没有,不然的话,就像《晏子春秋》所讲,人和其他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礼是衡量国民文化素质好坏的尺度,也是判断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
直到现在,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每年三月,还把礼貌视作精神文明月的一项重要内容。报纸登,会议讲,评先进,搞表扬,提倡不遗余力的。什么礼貌用语啦、微笑服务啦、礼让三先啦、门前三包啦,形诸文字,见诸行动,很轰轰烈烈,很热闹一番的。
甚至还大张旗鼓地选出中国的或某地的礼仪小姐呢!
小姐而冠之曰礼仪,打出这块金字招牌,别人就不敢置喙了。挂羊头卖狗肉,是我们国人最善的聪明圆通之处。
看吧,先生们,一点也用不着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了。那一位位靓女,泳装登场,线条毕露,胸高臀肥,玉腿横陈,令人目不暇接,想入非非。前排的评委,做神色严肃状,评头品足;后排的观众,眼睛大吃冰淇淋,陶醉其中。名曰振兴礼仪,实乃变相选美,目标达到,名声动听。这种基本上以女性的腰、臀、胸三围为展览重点的活动,与礼相距甚远,但人们却能在礼的名目下,心安理得地一饱眼福,大过色瘾。傻乎乎的老外,是决想不出咱们中国人既能遮住脸,又不挡住两眼看女人大腿的高招来。
这种金玉其外的礼,也算是礼仪之邦的创造和发展了。
所以,现实生活中的礼,有时候,不但离题,甚至离谱。礼之有或无,多或少,全系之于切身利害,利则趋之,尾巴摇得山响;害则避之,躲之唯恐不及,要不就龇出虎牙,一副唁唁然的样子。用得着,礼遇优加;用不着,便去他妈的,已到了绝对的实用主义的程度。下级见了上级,那礼是为了讨好;上级见了更上级,那礼是冲乌纱帽去的,于是鞠躬作揖,问安打千,嘘寒问暖,脸上开花。
由于礼的实用性,诸如上学入托,出门买票,求职转干,户口执照,办证登记,住院开刀,乃至火葬排队,寻死上吊,凡是想做成一件事者,没有这种名曰礼的红包,或者和红包等值的礼品递过去,你就只好尝闭门羹。否则,狗脸生霜,眼高八丈,你就靠边站吧!无礼寸步难行,有礼走遍天下,只要礼到了,后门敞开,袖里乾坤,作弊猫腻,包庇纵容,都不是不可能的。礼全用到这些地方,当然每年三月份,要提倡那正经八百的礼貌、礼仪、礼节了。
因此,每当看到马路上,商店里,公共电、汽车中,影剧院和其他人多场合,一个个火气特别大,谁跟谁都欠二百吊似的,一言不合便操娘,两句话不对,便动手抄家伙,或横眉冷对,或脸红脖粗,或拳脚相加,或头破血流,好像恶狗村一般。于是真盼着挂历上把每个月都印成三月,精神文明再加上雷锋叔叔,一个永远的春天,该多好呀!
也就用不着凡排队,必加楔,必拥挤,一定要乱作一团,方肯罢休。凡好事,必争先恐后,必寸土不让,哪怕削尖脑袋打破头,也不让人。凡矛盾,必你死我活,必不共戴天,不死一口子绝不丢手。其实,客客气气,以礼相待,和风细雨,互敬互让,天下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人的脾性是很无奈的,得不到的时候,想尽方法要得到它,等弄到手以后,又不十分珍惜了。也许我们已是世所公认的礼仪之邦,名声在外,还用得着那么在乎嘛,也就无所谓了。于是,礼不礼的,自然视若敝屣,撇在一边了。
这大概就是盛名之累的反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