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安头牧牛
却说那秦兆离开了虞家,一路上心里沉甸甸的。他心里一直在想:这两个没了娘的孩子命太苦了,迟早是要被那姚婆子折磨死的!眼看着这样下去,心中实在不忍,于是,他就思谋着想个好办法,救救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可是,自己毕竟是外人,对人家家里的事是不好管的。苦思冥想,也想不出个好招数来。
秦兆一路惆怅,甚觉无奈。回到家后,便把此事给老婆子从头到尾诉说了一遍。老婆子听了非常生气,怒道:“这个姚婆子,实在是太毒辣!都怨你日能,给你伙计讨了个好老婆!”
秦兆哑口无言。
他还能说什么呢?当初只是看到老伙计一个光棍实在太无法过光景,着急着给找一个女人,好过光景。哪能想到这姚嚚竟然这么毒!事已至此,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两口子在自己家里干生气,没有一点好的办法。
一日,秦兆一个本家弟弟来到了秦兆家。
秦兆的这个弟弟叫秦俊,他们是隔了一辈的堂兄弟。那一年,家乡遭灾,两兄弟一同从河南逃难,在这里落了脚。秦兆落脚到了姚墟,秦俊住在了姚墟以南六里地的安头村。
秦家两兄弟一年多不见,自然很亲热。俩兄弟说着亲热话,女主人端上来一钵开水后,便赶紧生火做饭,款待弟弟。
饭间,两兄弟家常里短聊了一会儿,秦兆突然想起弟弟养的那两头牛,便问道:
“你养的牛现在情况怎么样?记得你去年捎信给我说你养了两头牛。现在情况如何?”
“还不错,两头母牛都下了仔,现在已有四头了。今年,田里的活计多,我有点忙不过来。这些天,心里一直想找一个小孩替我牧牛,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秦俊介绍道。
“哦!还不错嘛!我兄弟比我强。”秦兆赞许道。
“哎,哥呀!你这里村子大一点,能不能给我物色一个诚实的乖孩子,让他替我放牛?”秦俊向哥哥央求道。
“有倒是有一个,只是那个孩子的娘是后娘,话不好说。”
“你才想错了,这种情况才更好说话,后娘原本就是不愿见到他的,打发远了,才正合她心意。何况他娃娃给我干了活,我一年还能给她一些食物,她既打发远了孩子,又能得到小利。肯定能说通,你就去试试吧!”
秦兆感觉兄弟说的还有点道理,也觉得这事好像能成!他又想,自己不是一直想救重华吗?如果他能去了安头,也就逃出了虎口。不仅如此,还能了却自己的那块心病。想到这儿,他就答应道:“那我就去试一试。”
吃罢饭后,秦兆便去了瞽叟家。
进了门扯了几句闲话,秦兆便对瞽叟夫妻说道:
“我家兄弟想找一个孩子给他牧牛。管了吃饭,一年再给一些食物。你家老二在家没事干,可否让他去给我兄弟牧牛?”
“重华还小,出门干活,我很不放心。”瞽叟心里有些不忍,没有痛快答应。
“重华去的是我家兄弟那里,还不和咱们家一样吗!你尽管放心好了。”秦兆圆成道
“他秦伯的脸面是要给的,再者重华在家也是闲着,就让他去吧。”秦兆的话刚说完,姚婆子就在一旁接住了话茬。
姚婆子心里当然有她的算盘:打发走了老二,一是省下了家里的饭,二则他离瞽叟能远一点。离得远了,在父子感情上就会越来越疏远。那么,象儿就可以专宠了,省得跟这个东西淘气。三是还能挣点食物,多少讨得一点便宜。因此,她的心里是十分愿意的。于是,她便大大的送了一个人情。
当然,瞽叟是听老婆的。他见姚婆子情愿,便依了老婆子的话。笑着对秦兆说道:
“那就让重华去吧,你带走我也是放心的。”
话已说好,秦兆就让姚婆子把重华叫进屋里。
“二窝子,你过来!”姚婆子站在门外一声吼。
重华不知道情况,还以为又有什么事不顺母亲的眼,又要挨一顿打骂了,一颗心悬着到胸口,紧张的“咚!咚!”直跳,心有余悸地进了父母房门。
进门以后,当他看见秦伯也在那里时,紧张的心情才有点放松。
姚婆子见老二进来了,便说道:
“二窝子,你也不小了,不能一直在家里吃闲饭。跟上你秦伯去给人家牧牛去。到了别人家里,看你还敢不敢顽皮,若是再不听话,看人家不打断你的腿!”
重华端端正正地站在那里, 哪里还敢吱声?
事已至此,秦兆便对瞽叟说道:
“老伙计,你们两口子既然同意让老二去牧牛,那我现在就把重华带走了。我那弟弟还在家里坐着呢。”
“去吧,把老二交给你我很放心。”瞽叟说道。
“重华,你把行李收拾一下就跟我走。”秦兆转过身对重华说道。
重华连连点头,回到他两弟兄住的窑洞里,把他平时铺盖的那一套薄薄的破棉被褥卷成了一卷,用一条草绳背着出来。
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出门,外面的情况是什么,他一点也不知道,但跟上秦伯他的心里是踏实的。
重华背着铺盖卷走到父母跟前,鞠了一躬说道:“我跟秦伯走了。”
“你走吧,出了门好好听话,好好干活。”孩子毕竟是第一次离开家门,瞽叟内心深处还是有点不舍,也有一点酸楚。便小声叮咛了一句。
重华的眼泪“唰!”的一下流了出来。他好久没有听到父亲那柔情的声音了!
重华含着眼泪扭过脸对继母说道:“母亲,我走了。”
那姚婆子拉长着脸没有吭声。
秦兆拉着重华的小手,说了一句:“我们走了。”便出了门。
到了秦家之后,秦兆便向弟弟介绍了他带来的这个孩子,并将重华以及他家里的情况简单诉说了一下,接着把秦俊介绍给了重华。
秦俊听他堂兄说了虞舜的家境,对虞舜非常同情。当然,对这个机灵的孩子心里是满意的。
在秦兆家吃过中午饭后,秦俊便带上虞舜去了安头村。
走了大约四里路,前面便是一条很大的沟壑。下了沟坡就是秦兆的家。沟壑很大,但坡势却比较缓。站在大坡的上边,秦俊对重华介绍道:“我家就在这架大坡的下边。你看,这架坡上的草多好,我平时放牛就是在这一架大坡上。”
重华看了一眼秦伯问道:“我将来也是在这里牧牛吗?”
是呀!这里离家不远,草也茂盛,你到时候把牛牵到这里,看着它们吃草就行了。没什么重活,把牛看好不丢了就行了。“秦兆说吧,带着重华顺着大坡撂西南向自己家里走去。
走了没有一里的山破路,他们两个便到了秦兆的家。
秦妻看到男人回来还带着一个孩子,不知底细。问明情况以后心里非常高兴,便赶紧烧火做饭。
吃罢晚饭,秦妻便给重华安排了住处,当夜无话。
第二天,秦俊将舜带到牛栏,随手牵了一头牛出来,其它三头牛也跟在了后边。两个人牵着牛,相跟着一起去了村东的那架山坡上。
到了山坡上,秦俊又对重华交代:
“这里的草不但茂盛,牛也喜欢吃。一般情况下不要远跑,”说罢,又给重华交待了一些应该注意的事情。
嘱咐一番以后,秦俊便回去干他的活去了。
自从虞舜到了安头以后,秦俊两口子就把重华当成了自己家里的人,对这个苦孩子非常关爱和体贴。秦俊的老婆第二天就给重华做了一件棉衣,重华穿上了暖和的棉衣,心里非常感激。
为了给这个极度缺乏营养的孩子补补身子,秦妻做的饭菜比平时他们自己吃的还要好些。
这个苦命的孩子从记事到长这么大哪穿过这么厚的棉衣?哪里吃过这么好的饭菜?这些突然间的变化,使重华好像从地狱走到了天堂。这几年,父亲眼睛看不见了,他俩兄弟就没有吃过一顿正经饭,吃的全都是残汤剩饭,有时候连剩饭也吃不上,晚上经常饿得一夜都睡不着觉。如今,顿顿都是好菜好饭,他每顿竟能吃了两钵!真可谓饭饱身暖,享受了他从未体验过的幸福。顿时精神了许多。
秦俊两口对重华关爱有加,重华对秦俊俩口也如同对亲生父母一般听话孝顺。他很有眼色,闲暇之时还经常帮助秦伯两口子劈柴、挑水,干些家务杂活儿。
重华的活计很有规律,每日吃罢早饭,便牵着牛到村东那架大坡上去牧牛。(因虞舜在此牧牛,从古到今,人们都将这架山坡叫舜牛坡。舜牛坡下安头村故有舜王庙。安头村南边的那个村子叫舜南村。)放牛的活儿不是重活,只要把牛牵到山坡上,牛尽管吃它的草,只需要照看着就行了。
没事可做,这个苦命的孩子还真有点闲不惯。于是他将牛放开吃草以后,便拿着镰刀到茂密的地方去割牧草。回家的时候,就把牧草背到场里进行凉晒,晒干以后积成垛,以备雨雪天去喂牛。没过多久,小重华竟在秦家的场里积起了一个很大的草垛。
转眼间,虞舜在安头停了两个多月。两个多月来,重华白天总是尽心地放牛。晚上,他总要起来两趟,给牲口加夜草。由于重华白天放牧非常认真,晚上又加班精心添料、添草,秦家的那四头牛很快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那两头小牛,不但长大了许多,且一个个吃得滚瓜溜圆。秦俊两口子逢人便夸:“重华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