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一路从青涩走来 正文卷 第2章 沁河边上的春天

千年人文话今朝,万古沁河碧滔滔。沁河的发源地在我省沁源县西北,太岳山东麓的二郎神沟。自北而南经安泽县流经我县。继而流经阳城县,晋城市郊区,切穿太行山。自我省的阳城县的拴驴泉进入济源市,紫柏滩,流入河南省。沁河在春秋时期名少水,从西汉始名沁水,也称洎水,一直延续至近代称为沁河。河流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属黄河左岸一级支流。沿河两岸山清水秀,沃土林深,古堡群立,人杰地灵。为历史战略要地,出古今将相雄才;且水草丰茂,六畜兴旺,多驰骋塞北良驹。清风细雨,五谷丰登,赛江南鱼米之乡。

沁河岸边风光秀丽,鸟语花香。20公里内的沁河岸边有多达54座古堡,沿河数十里能人贤士云集。古来我村以北30里地的端氐镇就是一个繁华闹市,村里的贾圪洞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秘书长贾景德的住处。一座座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的豪宅独具风采,极其壮观。明崇祯年间仕途之人张五典(本地传其名张烈功)为孝敬家母,成全母愿,在窦庄家乡给其母修建小北京,形成了一个布局完美、建筑典型的窦庄城堡。(本地早年间谣传,当年的张烈功因为其母面目丑陋,不愿让她到北京去,于是在当地给母亲修建小北京,被人告知朝廷,皇上得知此事后,非常气愤。扬言张有谋反之心,便下令将张烈功五马分尸。还被传出将张诛杀后不见了脑袋,后人给他做了个假脑袋,不知埋在当地什么地方,至今都未被找到。)张五典的故事在民间传为佳话。嘉峰村的东庵庙、西寺上、红阁底、汤帝庙,都是帮人消灾免难保护黎民百姓吉祥平安的古建筑群。河东的湘峪孙氏兄弟为避战事在本村修筑坚固的防御古堡。武安寨及屯城村曾是秦时战将白起因长平之战在此屯兵屯粮而修筑的屯城城围,历经数千年虽城墙颓废,而战马嘶鸣金戈挥舞的音韵犹存于耳。又,明末进士,吏部尚书王国光的外甥张慎言就在这里出生。正所谓:万古逝风流,精英代代有,云卷千年城,洎水风光秀。

阳城县上庄明朝天官王国光,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任知县、户部右侍郎、吏部尚书等职,享有政治家、财政家、文学家等荣誉佳称。皇城相府康熙大帝的启蒙老师陈廷敬,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三十五年经筵讲师。在当地修建皇城相府,其地势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居民宅鳞次栉比,形成了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声誉颇佳,扬名天下。沿河而下润城镇古来铸造及冶炼业最为出名,记载了万年铭志,留下了千秋名言:谁不知道小城的锅是铁聚的。

承载着深邃的历史记忆,牵绊着神秘的人文传奇。千百年来,沁河水滋润了沿岸无数花草良田,养育了无数的志士仁人。声震海内外的农民作家赵树理,相距我村三里地,著有《三里湾》《灵泉洞》《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名著。他笔下的实干家潘永福就是我村的名人实事。滚滚的沁河水带走了古老,留下了当今,孕育着未来,着实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虽然说沁河是母亲河,但是父母总是不让我们这些孩子轻易地去接近这个母亲河,因为它也有危险的一面,所以就经常给我们讲:河神爷每年都会吃掉一个人,不要到河边上去,尤其是一个人,如果到水边去玩耍,河里就会伸出一只手来,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就把你拉到水里面去。母亲还经常给我们讲在战争年代东山上过日本兵的故事。说的是抗战年间嘉峰村的汤帝庙里住着红枪会的一股人马。红枪会本是个农民组织,最早初建于山东,很快就发展到了河南、河北和山西的南部地区。其特点是迷信符咒,击匪仇兵,抗官围城,御外侮。当年日本鬼子从沁河东面的山上路过时,举枪朝着嘉峰村乱枪飞弹一阵扫射示威。汤帝庙里的红枪会员得知此事后纷纷走出庙门,面对沁河东岸的东山上的鬼子兵,手里大刀挥舞,两眼圆睁,直冒金光,且口中念念有词,仿佛身体阻挡住了枪弹的射入。当他们正在兴奋地举着大刀,阻挡着射来的飞弹的时候,突然一个会员被飞过来的子弹射中,倒在血泊中。随即就又上来一个依旧是挥舞着大刀,口中念念有词。只一袋烟的工夫又被射中倒地,之后好几个依然一个下场。所以不得不收兵回营,为逝者哀悼。

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我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再看一眼沁河对岸的山上,仿佛真有戴钢盔帽子的鬼子兵,还打着太阳旗,扛着冲锋枪,怪瘆人的。我们就私下议论着不敢到河边上去,那里很可怕。可是如果没有亲身经历的话,那么,怕和诱惑是可以相抵一部分的。毕竟我们也没有经历过那样的事情,那就让它随着岁月的风飘散了去吧。我们知道过去了的故事,我们更知道当下那让人迷恋的春光。尤其是玩到尽兴的时候,更是把那些旧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春季的来临都会给我们带来十分新鲜的感觉。在我童年的印象中,春天是最美好的。我用心灵去拉动春天的每一个信息,盼望着它能即刻出现在我的视线中,让我去触摸它,去感受它,去留恋它。

终于风雨送春归。它像一个美丽的天使,把大地变成一个嫩绿的世界。它放出了揣在怀中的百灵,召回了去年深秋恋恋不舍而南去的家燕。轮回中一派莺歌燕舞的气象,又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记得有这么一首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对我来说每个季节都是我们的好时节。你看那迎春花已含苞,杨柳树已嫩头。我们一干小朋友沿着已经踏白了的路又出发了。我们来到鸿沟边上的一棵榆树跟前,伸出小手欲折下发嫩的枝条。左折右扭,小手都拧得发红还是折不下来,心想着它真是榆木头,这么不好折,本想用它的皮做个能吹响的哨子,可是不行,它根本不听我们使唤,于是就放弃了。

我们把目标设定到远一点的地方。古旧的鸿沟曲曲折折实在难走。沟里的碎石瓦片像是从上古遗留下来的一样,奇形怪状,无所没有。鸿沟两面的车前草,硬是从人们踩实的地方顶出地面,用它最大的努力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享受着春风春雨给它们带来的一片温情。我们用手细心地扒拉着沟边上的荆条圪枝,一步步地向前推进。

走过三亩汕下面的小槐树旁边,终于走到了沟的尽头。放眼望去,百余米的东山脚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像镜子一样又平静又清澈的沁河水。河对面的青山的影子被放在平静的河水之中。山峦的曲线与蓝天白云镶成一体,让人莫测河水深浅。无形中给我们眼前的流水增添了一份威严和神秘的感觉。明媚的春阳,如同熟睡中被盖在身上的一床棉被,温暖着每个人的身心。真爽啊!细细地去感受,一缕春风带着万般温情掠过了身边。前额的头发被它轻轻地吹动着。它唤醒了沉睡的杨柳,也唤醒了我们一致追求的欲望……每年都会有的杨柳笛子。这是我们盼望春天的首望。

在离我不远处有一棵杨树,嫩嫩的枝条被春风吹得左右摇摆。像是在召唤着我,我一下子来劲了。我瞅着那小杨树直奔而去。几个小朋友紧跟着赶了过来。我们一起折下了许多粗细不等的杨柳枝条。用左手拿起来,放在右手合骨的位置,紧紧卡住枝条,用劲扭动。从上至下交替扭动着向下走。当枝条的外皮从枝条中剥离出来的时候,稍微加工一下,外皮就成了一个能吹出响亮悦耳的声音的笛子,就是我们从春天里获得的一个至宝。它能吹出各种不同的声色,不同的调子。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童年那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声。嘹亮的杨柳笛子声,高昂的曲调,响彻四方。大人们听多了心烦,可是我们越听越兴奋。它仿佛吹响了我们进军三春的号角,我们情不自禁地从心底里高呼:“啊,春天,你在我心中,我在你怀中,让我们形影不离,永远,永恒。我来啦!可爱的春天……”激情发自心底,又从嘴边脱口而出。声音朝着河对面的木苏坡冲去。可谁知无私的木苏坡像一个善解人意的使者,不卑不亢、一字不差地又把它送回到了我的耳边:“我来啦!可爱的春天……”特别清晰的回音,让我倍感自然界的真诚与宽厚。

拿着扭好的一堆杨柳笛子,来到沁河岸边。沿着河岸向远方延伸而去的平缓的沙滩上,是偌大一片长年河水冲刷以后留下来的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鹅卵石,每块石头的干净程度都可以用舌头去舔都不为之过。如果把沙滩上那些几吨重的巨石头放大图像,每一块石头都是都市中高耸起来的洁白色的大厦。水岸的交接处每隔几十米用河石垒成的洗衣石是专供村妇少女前来洗衣用的。村里每天都有不少人用篮子装着衣服到这里来洗涤。每当她们用棒槌轻快捶打着洗衣石上的衣服发出“啪啪”响声的时候,对面木苏坡的大山就像一面巨大的回音壁,把发出去的声音稳妥妥地一字不落地返回原处,而且声音柔和极了。有时候轻微的咳嗽声都会还你一个大礼。把它当作一个人民的公仆无愧无悔,把它比作一任无私的廉政更是无可非议。

河里的那些小鱼小虾和我们一样天真,他们在浅水处游来游去,快活极了。我趴在水边看着那活泼可爱的小鱼,脑海中突然翻出一个实情:那是一次和父母亲到河边洗衣服时的一个情景。我和父母亲从家里走的时候,把衣服都放在荆条篮子里面,用担子挑到河边。等母亲把衣服洗干净以后,我的任务就是把它们一件件拿去,搭在沙滩上面的荆条树上,让太阳把它们烤干,别让河风把它们刮走。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太轻松了。闲来无事,我就求父亲让他给我在河边逮小鱼。因为我岁数太小,不知道怎么才能逮住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就求父亲说:“大河里的小鱼真可爱,能逮一条回去喂养多好。”父亲说:“那你去逮吧。”我问道:“怎么逮呀。”父亲说:“把篮子放到水里,等鱼进去后把篮子往上一提就妥了。”我照着父亲吩咐去做了好几次,结果是空空如也。父亲看我很狼狈的样子很是好笑。他慢慢地走到我身边,告诉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鱼也是一样的。”然后他拿出一点诱饵,把篮子放在水里,再把诱饵用手攥住放在篮子的中间。稍停片刻,神奇一幕出现了。小鱼闻到了诱饵的味道,一条条摆着尾巴急不可耐地朝父亲手里游来,把个诱饵围了个水泄不通。只见父亲轻轻地把篮子和手同时徐徐地往上提,等篮子的边缘露出了水面,鱼儿也就稳纳其中了。那一刻我太兴奋了,当时我就想,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当我从那个故事中回过神来的时候,背后又来了一伙小朋友。为首的是“地主”小仁带头,和我们一起合了伙。这也是个常态,经常是你和我在一起,我和你在一起。除了有时言语上相悖外,没有什么可计较的。不一会又来了一干人,他们远远地就朝着河对面高声喊叫:“山娃娃,唤大大,大大给你戴朵小花花。”不服输的山娃娃也不示弱,一字一板地把他们说的话重新返了回来:“山娃娃,唤大大……”也算是物归原主吧。

沁河水是自北而南,缓缓而流。在那个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的年代,生态环境相对稳定。每到春风吹绿沁河岸的时候,沿河数十里杨柳吐絮,百花盛开。河边到处泛青的节节草挺直了腰杆,勇敢向上。不远处,一朵朵绽开着紫颜色的鸡冠花,迷人可爱。还有那拔地而起的蒲公英,开着金黄色的花朵,鲜艳亮丽,讨人不愿离开。粉红色的豆面花害羞似的,低着头小心翼翼趴在地上,和笊篱草悄悄地诉说着春天的美丽。每当遇到笊篱草,看它长得和啄木鸟的样式差不多,就叫它千树巴巴。在一起的小伙伴们就会齐声道出一个儿歌:“巴不离巴,会当家,四馍馍,偷吃仨,留下一个待亲家,亲家不吃我吃了吧。”

我们在河滩上尽情快乐地玩耍着。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他们时而采来一簇野花左闻闻右闻闻,时而又在河边前搬起水里的石头去逮螃蟹、捉蝌蚪。玩累了他们相互招呼在一起,坐在沙滩上,再一次面朝沁河扯破嗓子放声大喊:“山娃娃……”

挂在天上的春阳把温暖的光辉洒在沙滩上,照在小伙伴的身上,暖洋洋的,好舒心。一个个疲惫的样子很好笑,他们躺在沙滩的向阳凹坡上,横七竖八十分随意。确实也是玩得够累的。好大一阵没有一个人吭声,都在享受着明亮和温暖。微微的春风带着春天的气息送进每个人的心田,好舒畅,谁都不愿离开这里。好大一阵才听到一个很微弱的声音传出:“走吧,咱们回家吧,快晌午了。”大家不约而同地道:“好吧。”你们看,这无忧无虑的真是好。

如今想来,人生最无拘束莫过于此时,人生最无烦恼莫过于此时,人生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此时。如果人生的幸福在梦中,那么儿时就是无法再折返的梦。当从梦中走出来时,苦辣酸甜、五味杂陈的东西就会一股脑儿向你袭来,继而满目沧桑,身心交瘁。

每当夜深人静时,沁河水从花坡上流下去的声音像是潮汐的怒吼,尤为粗犷震撼。声音顺着风向穿过夜空,穿过窗户,震响在耳边,久久不能散去。每逢这个时候年长的老者,就会告诉身边的人说:“河神爷发威,要吃人了。”虽说沁河是母亲河,但是这个母亲好像有时六亲不认。那时候的沁河水面宽度有七八十米。从嘉峰到望川八九里的水路就有三个回水湾。赵树理所著的长篇小说《三里湾》的书名也许就是从这地理形势的思路中得来的。那时候的沁河每隔几年总要有一个人在河水里出事。因此,年长的老者就把这种夜静时的河水声音给河神套上了,反正它是会默认的。

流经我村的沁河水,是从离我村五里外的殷庄村,紧挨长畛村的山脚下流下来的。因为河身中间地势缓坡而下,它只能选择低凹处,留下中间河水淌不到的地方,高出水面四五米,其上细沙乱石常驻。凸出来地方面积0.5平方公里,四面河水包围着,人称“小台湾”。我村在长畛村西岸,河东水西隔水相望。中间是两里宽的宽阔地带。相传沁河水原来是沿着我村村北的山根下的石槽沟流经大坡头角底,这个地方正对长畛村,相距近两里地。再往下流过金圪湾,向东转个大弯,流经黑圈坡底,再从龟头圪嘴转向朝东南而去。河东近两里宽的地方,当年都属长畛的管辖范围。长畛村有这么大一片河滩水浇地,对于一个拥有几百口人的村庄来说应该是地大物博,年年有余了。谁可知,天有不测风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天爷的关照总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那一年秋天,天降大雨,地发洪水。老天爷从此调换了我们村和长畛村的地界线。那一场从天而降的水患,整整七天七夜的雨不住点地一直下。沁河暴涨,把长畛村冲得一塌糊涂。房屋冲掉一半之多,人畜死伤无数。大片良田化为乌有。沁河水从那一场灾难以后,它就紧紧地依偎在长畛村的脚下,把近两里宽的数百顷良田拱手送给我们村,这也实属无奈。

话说“小台湾”周边水流湍急,左右两边的水流从不同的角度流来,相聚在一个点上,汇成一股回旋之水,此水称为回水湾。河水在流经途中凡是有回旋之水的地方都称为回水湾,且水的深度无法估计。会水的人在此处游泳都知道,游入这个回旋之水的地方,要想摆脱它的禁锢,第一要有经验,其次要有胆量、有勇气,要费很大周折。往往一些水性差,且无定力的人在这里很容易遭遇不测,亦往往成为人们对这个地方神神秘秘、横遭邪说的话题。

我村紧靠沁河西岸。老人常说我们这个村形同金龟。回水湾就在正龟嘴下面。传说回水湾下面有两头铁牛,协同金龟保护着一方平安。龟头伸在水中,控制着水量的大小。纵然再有多大的洪水袭来,金龟也会把它喝进天大的肚子里面,保护村庄平安无事。等到天旱无雨时再把它喝进去的水吐出来,济百姓,保丰收。说也奇怪,自从那一场洪荒之灾后,良田易主,沁河水再有多大的洪水,也没有使沁河改道。

三哥和本家侄子小熙同岁,都在一个年级里上课。三哥生性胆大,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虾都是一把好手,至于下河游泳,更不在话下。什么蛙泳、大蹬、仰浮、狗不咚他都是轻轻松松非常熟练。小熙是个极善言语的人,是一个知无不言的人。因为他好发表议论,小伙伴都善意地叫他大喷,没圪把斧。但是善言本身就是个好的特点,非常方便交流沟通。

父母常告诉我们,河水深,不要随便到河边去玩耍。更不要没有大人监管,随便下河去洗澡。我非常认真地执行了父母的指令,但是让父母放心不下的是三哥,因为前些时候恍惚听说三哥下河洗澡的事。

“过了清明节就把晌午歇。”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现在已经是初夏了,天气渐渐转暖,昼渐长夜渐短。吃罢午饭,有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三哥和小熙他们几个至交,就利用这个空当,悄悄地溜出家门。前面跑,后面赶地,来到沁河边上。大家都坐在河滩的大石头上。日正午时刚过,火辣辣的太阳,把庄稼的叶子晒得耷拉下来,太阳的热能把地面上的空气烤得好像在冒烟。他们几个人脸上的汗水拼命地往下淌。

平静而宽阔的水面上摆放着蓝天和白云的影子,镶嵌着东山的倒影,更有清澈透亮的河水吸引着他们这伙涉世未深的小男子汉。每当此时,这伙小男子汉们就按捺不住心里的激情,迫不及待地把衣服放在洁白干净的大石头上,“扑通”地跳进清凉的沁河里面。就这样他们背着家里人三番五次地往河边上去,最终一个个都学得一身好水性。不过他们也有优劣的差距。三哥悟性好,常被大家啧啧称赞。

有一天在吃早饭的时候,我们大家(包括我父母)都在场。大家扯东拉西谈着闲话,却引来了小熙对三哥的一番夸奖。小熙左手端着刚盛好早饭的饭碗,右手拿着一双竹筷子,在空中比画着:“哎呀,要说洗澡谁都没有家叔厉害,上一次涨那么大的水,他都敢游到河对面。”一句话把常在父母跟前说自己不会游泳的三哥一下子抛在了空中,裸露无余,让他感到一阵茫然。而敏感的父母听到此言却是一阵后怕。怎么可能呢?水火无情呀!可是不管怎样,都已经过去了,只能告诉他,以后一定要倍加小心,尽量少到河边去。

沁河水不仅给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愣头小子带来不少情趣,也给长年住在河岸上的人们点缀出不少生活中的小浪花。我有个本家哥,年岁长我二十多岁,年轻时候也最爱下河去捉条鱼摸个虾什么的;有时在闲暇之余,也挺爱给我们讲一些关于他的小故事。我们这些小男子汉就围在他的周围。我们有时候手里也闲不住,或者拿个小树枝摆弄着,愣愣地仰着脸听他绘声绘色地讲他以前的小经历。

那一天吃过早饭后,在这个空当间又听志强哥讲起他前些年夏季时候下河捉鳖的事。他坐在他家门口的一条小木凳子上,把抽完烟的铜烟袋里的烟灰磕在一块白净的石头上,又随手把烟袋也放在那石头上,用手抹掉了嘴角上的烟丝,然后讲起了那时候。“前几年夏天旮旯,割麦的时候。”他停下来又擦了一下嘴边的烟灰,接着说,“那一天的天气好极了,正是在场上晒公粮小麦的时候。太阳快落山了,场上的小麦因为第二天还要继续晾晒,就没有往库房里放,一直堆在打麦场上。我和小驴两个人在场上看场。坐在核桃树底下,两人一直说到黑来十一点左右,周围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听到龟头圪嘴底下的花坡上的河水响得怪起劲,就想起以前夏季时候下河捉鳖的事。”说到此时他不由得吸了一口气,更是提足了神气,“要说咱这个地方确实是个好地方。虽然住在山里,但是能吃上山珍,也能品到海味。守着这么大一条河,鱼鳖虾蟆什么都有。”稍停,他的精气神又提了起来,开口又言道,“你说那个河鳖是笨透了,每年这个季节里我们都要去捞它几十串。办法十分简单,沁河边上大大小小的碎石头,一直延续到河水深处。傍晚时候到河边的浅水处,用碎石头围一个大池子。把准备好的麦糠撒在池子里。因为麦糠里面还有没有打净的麦粒,这些麦粒带着一股香味沉在水底,溢出的香味向河水的周边散发开来。还没有来得及晚休的河鳖,伸长脖子闻到了从岸边送来的晚餐,一阵狂喜,不约而同地寻味而来。它们争先越过了碎石垒成的屏障,进入了包围圈,我们也就成功了百分之六十。”说到此时,他更加津津有味地说道,“当它们正在里面吃得起劲的时候,我们就在离河四五米的地方,把早已准备好的石头片子猛地往池里面扔,河鳖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吓蒙了,就会拼命往河的深处逃脱。但是急于逃跑的河鳖却再也无法跨过这超出水面的堡垒。在慌不择路的时候它们见缝就钻,干脆拱过脑袋不顾屁股。当我们一阵攻击后,池水平静了,河鳖也投降了。当用手去捉它们时,它们一个个活像战场上的俘虏,把头全部钻在石头缝里对号入座,外面裸露出庞大的身躯。我们正好把它们挨个箍在腰带里,一条腰带周围能箍十几只河鳖。”他非常得意地讲完了这段故事,我们一个个也都陷入关于河鳖的场景中。

从靠殷庄村的沁河边上挖引了一条水渠,一路南下流至嘉峰村后湾,沿途千亩良田因此水而受益匪浅。后湾那一大片水浇地从青油油的春的禾苗,到黄澄澄的秋的飘香,从嘉峰到殷庄那一湾良田,分块分色分气味,有雪白的棉花,有金黄色的玉米,有火红的高粱,有挂满树枝的橙黄色的小柿、水柿、菽黄柿、甜生柿、像磨盘一样的磨柿,还有永不变色的鬼脸青柿子。它们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优势,都在吸引着馋嘴的顾客。

后湾菜园里的桃树上有扁圆形的蟠桃、未长成的青色桃、已经快成熟但还未变红的白碧桃——这种颜色的桃子正好吃,不生也不软,水汪汪、甜蜜蜜、脆生生的。更有引人眼球的大红桃,那是看一眼就流口水,尝一口就仙飘飘,好吃得很。它们都各自散落在青枝绿叶间,随着阵阵秋风吹动着树枝树叶而时隐时现,让人捉摸不定又不愿放弃。

离村里一里多地的地方叫后湾,那里当年是我们村小型作坊和微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因为把沁河水从五里以外的殷庄村引流到了那里,显得水资源就十分充足。村里在那个地方修建了不少设施和场房,有猪场、粉坊、苹果园、轧棉花车间、水磨坊、水电站等。企业都是把水作为动力驱动来利用的,没有一点额外的成本。后湾理所当然地成了嘉峰村民高度受益的地方。两台小型水力发电机组,每月96千瓦的发电量,使当时(1962年)周边地区根本不敢想象的境况下,率先点上了电灯,实为太行山深处一个亮点。每当傍晚时分,举家大小都在盼望着从那两根花纹线头上拴着的那个玻璃蛋蛋里能够闪出太阳一般的光芒。之后,大家围聚在这光亮下面谈农事、议当年、拉家常,直到晚上十一点灯熄了为止。

水磨坊的水磨更是神奇,没有磨道,也不见驴拉磨,四盘水磨呜呜地转个不停。一袋袋的白面、杂面、玉米面分类而置。欢乐和富足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歌声、笑声、赞美声以及一些不愿起早、不愿出力的埋怨声统统从这里腾飞而去,直至冲破云霄。

三月的春风吹遍了太行山的每一个角落,春耕播种的壮观场面,又一年一度地随着季节的适应而疾步登场。空旷的农田里,一处处秸秆、枯草、各种残叶败草被干干净净地聚在一起,用火点着,浓浓的废烟在湛蓝的天空里见棱见角地飘浮,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污点。农田里叮当作响的牛铃声,伴随着农夫扬鞭催耕的吆喝声,从空旷田间的尽头一堆一堆的农家肥料由远到近、横竖有距,均匀排列开来。之后,又把它们分别用铁锨均匀地撒散开,等待着耕犁平整后再下种。古人言,巧做庄稼拙上粪。看来这拙上粪还得巧安排,否则也会劳而无功。

一个清爽的春的早晨,我和一个本家侄子随着大人们去了上河滩地,那里有十几亩优质良田,听队长说那是我们第二生产小队的仓库。也就是说队里一年的全部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这里的。看到大人们那聚在一起时谈笑风生、抡起家伙什时干劲十足的场面,我们似乎也莫名其妙地得到了一种安慰。所以我们也玩得十分开心,似乎可以和天空的飞鸟共鸣,可以和地上的虫儿共语,可以和地塄上的花儿同呼吸,也可以和渠水里的鱼儿同嬉戏,天地人三位一体,谈不上养尊处优,却可以说是欢乐无忧。

玩足之后,我们两人便顺着还未耕犁过的地边上的水渠的边缘,一边走一边玩,说说笑笑地往家走。那时候要说上树就是掏鸟窝、扭杨柳笛子。要说捡起一块石头片子,就是弯着腰在枝叶中间寻找叽叽喳喳的小鸟。要说低下头认真寻找的,十之八九是春季里从桃杏子里破壳而出的幼苗。只有看到它们我才能对春天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只有看到它们我才能知道那也是生命中的一分子。每当用从地上随便拿起来的小树枝轻快地松开幼苗周边的黄土,挖到幼苗籽壳的分裂处,然后轻轻地把它合上,攥在手里用泥土把它捏成一个泥团,不让它的根系受到一点伤害。因为那是它们生命的依托,是它们成长的总部。

我们一路走一路玩,这时节的许多花儿都在开放。红的,紫的,黄的,各种颜色,各种样子,不同的芳香,让人闻得迷哄哄,看得醉颠颠。各色各样的春花把一个世界装扮得五彩纷呈,格外好看。随处可见的野生地黄(这里人叫它是炮仗花),才是我们的最爱。它那一尺多高的茎秆上布满了粉红色兼紫色的喇叭花,在春风中招摇着,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如果把它一个个摘下来含在嘴里吹得鼓鼓的,然后迅速从嘴里取出,对准另外一只手的掌心猛劲地一拍,“啪”的一声响,如同大年初一早上放响的一个小炮仗,极具震撼力,让人喜在心头,笑在眉梢。之后那花蕊里面甜甜的花蜜味留在嘴里供人回味,不亦乐乎。

八米多宽的老水渠自北而南顺风顺水,流速不快不慢,水深近两米。水渠边上全程湿漉漉的,那炮仗花更是长得粗壮妖艳,惹得人心痒痒的。十来八步远就有一片开放的花朵。要是在平日偶尔遇到它,那就是紧俏货了。可是一旦遇上成片成片地开放,就开始挑肥拣瘦了。人常说“挑瓜挑瓜挑得眼花”,却也真是不假。这水渠边上偌大一片的炮仗花直叫人的手伸伸缩缩,挑挑拣拣,就是没有一串花是让人相中的。

本家侄子偏偏看上了水渠斜坡上接近水面的地方有一撮粗壮的炮仗花,只见他飞快地跑过去,趴到地上伸手去探那一撮花。手伸出去了,怎么都探不住。眼看大半个身躯都放下去了,只差那么一点点就要抓到它了,但是身体的平衡点也已经到了极限,怎么办呢?就此放手吧实在可惜,再往前走吧又太危险,最后索性再往前凑合一点。谁知刚想罢身体失控,只听一声尖叫,一个跟头栽了下去,掉到水里去了。老渠里的水一人多深,人在水里打了两个滚,恰好水边上一棵柳树枝被他抓住了。可是坡滑人小,只是没有随水而去,但是无力脱离险境。我在上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在不远处有一根长木棍被我迅速拿起来,我把木棍伸到他跟前,两个人齐用力,他终于脱离了危险。当时四周空无一人,呼天地而不应,我当然是一个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小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