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扬的长兄刘孟扬(1941年去世),号伯年,是清末秀才。由于父亲和祖父都不识字、不会记账经常受人欺负,所以父亲刘长发省吃俭用供大哥读书。当时还是私塾书房,刘孟扬开始读书时就知道用功刻苦,遇到大比之年入了考场,果然考上了秀才。这在穷回族人堆里,好像升了官一样,亲朋都很高兴。能有一个回族人的秀才就像扬眉吐气了似的。但考取了秀才的出路怎样呢?刘孟扬被两个回教财主家请了去做家庭教师,去教那些饱食终日不爱读书的少爷。全年只给几十吊钱的薪金,只能解决吃饭问题。当时满清贵族有一个名叫英敛之的人,他看出满清的统治摇摇欲坠,赞成改革君主立宪,在天津开办了《大公报》敢说敢骂,一时博得“大公”之名,很受各方欢迎。父亲去世后全家仅靠大哥刘孟扬全年几十吊钱的工资根本不够家用,因此他夜间写些文章向《大公报》投稿,赚点稿费贴补家庭开支。由于他的文章写得好被英敛之看中,正巧主编有病告假,他就聘了刘孟扬为《大公报》的副主编,后升为主编。1905年后相继创办了《商报》《民兴报》《白话晨报》《天津午报》《白话晚报》等,均是天津报界的先驱。从这以后全家的生活来源靠刘孟扬的收入来维持。大哥刘孟扬还经常在家里谈论国是,宣传新思想,是刘清扬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二哥刘夔扬(1960年去世),号仲庚,幼年读书上学到会记账时,到米店当了会计。三哥刘乃扬(1958年去世),号叔安,读书不久就去中药铺当了伙计。在当时当伙计和会计,工资都是极其微薄的。当伙计的三哥还经常挨打挨骂,吃了很多苦。直到大哥二哥都结了婚有了孩子,家里生活依然困难。后来,刘清扬的大哥到了报社,升了主编,二哥三哥都到报社工作,家里的经济情况才逐渐有了改善。四哥刘观扬(1910年去世),号季斌,去世时年仅2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