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整理:刘冰菁【4】
《景观社会》中有大量的引用(citations)和异轨(détournements),1973年1月,为了方便译者理解和翻译他的作品,德波整理了一份简要的清单。而后,法国法朗多拉出版社(far ndola)和一些德波理论爱好者在这基础上整理提供了更为详细的版本。《景观社会》中译本的这份《〈景观社会〉中引用和异轨的清单》,将他们提供的内容加以翻译与整理,以方便中国读者查阅。
德波他们之所以要大费周章地整理清单,究其原因就在于,不同于“引用”的“异轨”,对读者理解德波的《景观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德波和情境主义国际的异轨,是指对各种文本、图像、音轨、电影作品等进行匿名的自由挪用,以此来实现超越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统治的真正的交流。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波和情境主义国际的成员们就在批判现代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电影、漫画、写作等活动)中大量使用了异轨,而在《景观社会》中,德波的异轨对象扩展到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卢卡奇等人的思想理论。
因而,想真正进入德波的《景观社会》的文本语境,解释这些异轨的来源,成了我们面对的难题之一。只有在细细梳理过德波所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理论文本群之后,才能理解德波分析和批判景观社会的理论前提和言下之意。正如德波自己在《景观社会》里所说的,“异轨不在任何其他外在事物之上建立自己的事业,而只在作为当今批判的自身真理中”【5】
,希望这份清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德波曾经给出的时代真理。
第一章
引语
引用自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1843年的第二版序言,中译本作:“对于影像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外貌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而真理,却反而被认为是非神圣的。是的,在现代人看来,神圣性正随着真理之减少和幻想之增加而上升,从而,在他们看来,幻想之最高级也就是神圣性之最高级。”【6】
1
“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异轨自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商品的积累。”【7】
2
“在那里,虚假物已经在自欺欺人。”异轨自黑格尔的《逻辑学》:“真理自我检验。”
“非生者的自主运动”,异轨自黑格尔的《耶拿实在哲学》(first philosophy of spirit[jenenser realphilosophie, part i, 1803—1804],尚无中译本)。“金钱是一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概念,是所有需要的客体的单一形式或可能性。将需要和工作提升到这种一般性的层面上,就在人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共同利益和相互依赖的巨大系统,这是死亡之物的生命,运行于自身的生命,它像野兽一般盲目地四处横冲直撞,应时时刻刻对它进行控制和驯服。”
4
“景观并非一个图像集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图像的中介而建立的关系。”异轨自马克思的《资本论》:“资本并非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事物的中介而建立的关系。”【8】
6
“它既是现存生产方式的结果,也是该生产方式的规划”,异轨自科耶夫的《黑格尔导读》:“作为一个等于计划的结果和一个等于结果的计划,一个源于计划的结果和一个源于结果的计划被揭示出来的;总之,实在事物在其辩证的真理中被揭示为一种综合。”【9】
“它不是现实世界的替补物,即这个世界额外的装饰。”异轨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10】。
“它是现实社会的非现实主义心脏。”异轨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11】
7
“分离本身隶属于世界的统一性”,异轨自黑格尔。
8
“这种拆分本身就已经被拆分”,“客观现实在两方面都在场。这般定义的每个概念,其本质就是概念向其反面的过渡”,“这种相互的异化是现存社会的本质和支撑”:皆异轨自黑格尔。
9
“在被真正地颠倒的世界中,真实只是虚假的某个时刻。”异轨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导言:“虚妄的东西也不再是作为虚妄的东西而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的。”【12】
12
“出现的就是好东西,好东西就会出现”,异轨自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13】
13
“它是普照于现代被动性帝国的永远不落的太阳。”对应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太阳永不落下”。
14
“目的不值一文,发展才是一切。”异轨自爱德华·伯恩斯坦的《进化社会主义:批评和肯定》(evolutionary socialism: a criticism and affirmation)结论章节:“对我来说,一般所说的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不值一文,而其运动才是一切。”
17
“一种从存在滑向拥有的明显降级”,异轨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14】。(18、19条中关于马克思所说的感觉的社会化,也来自同一段落的“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15】。)
18
“在现实世界自行变成简单图像的地方,这些简单图像就会变成真实的存在”,异轨自马克思、***的《神圣家族》:“一个人,如果对于他感性世界变成了赤裸裸的观念,那末他就会反过来把赤裸裸的观念变为感性的实物。他想象中的幻影成了有形的实体。”【16】
19
“景观是西方哲学规划全面虚弱的继承者,这个规划是受观看类别支配的对活动的理解”,异轨自荷兰作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中世纪的衰落》:“衰败的中世纪心性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视觉感受的突出。这一突出与思想的萎缩密切相关,思想带上了视觉图像的形式。”【17】
“景观并不实现哲学,而是将现实哲学化。”异轨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18】
20
“并没有驱散宗教的乌云,人类曾经将从自身分离出的权力托付给宗教:景观技术只是将人类权力与尘世基础联系起来。于是最为尘世的生活就变得格外昏暗和令人窒息。这种生活不再转向天空,而是在自己身上收留着对生活的绝对回避,还有虚假的天堂。景观是将人类权力流放到一个彼世的技术实现;它是人的内心已经完成的分离。”这里几处影射了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中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人类的肯定性潜能是如何投射到想象的、宗教的领域之中。
21
“随着必需性在社会上渐渐被人们梦想,梦想就变成必需的东西。”德波称,他是从马克思那里异轨而来的,可能涉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区分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景观就是被束缚的现代社会的噩梦,它最终只能表达社会的睡觉欲望。景观是这种睡眠的守护人。”异轨自弗洛伊德的《释梦》:“睡眠的欲望……是形成梦的动机之一”【19】,“梦是睡眠的保护者而不是睡眠的干扰者”【20】。
22
“现代社会的实践威力已经从自身中脱离出来,而且在景观中建立起一个独立帝国,这一事实只能用另一事实来加以解释,即这个强大的实践继续缺乏其凝聚性,而且与自身相互矛盾。”异轨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但是,世俗的基础从自身中脱离出来,而且在云霄中确立起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21】
23
“最为现代的东西也是最为古老的东西。”异轨自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22】
24
“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特征”,异轨自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笼罩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现象上的拜物教假象成功地掩盖了现实……掩盖了它们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范畴这一事实。它们表现为物以及物和物之间的关系。”【23】
“有个第二自然似乎以其命定的法则统治着我们的环境”,异轨自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是这样一种社会状况:人们在其中一方面日益打碎了、摆脱了、扔掉了纯‘自然的’、非理性的和实际存在的桎梏;但另一方面,又同时在这种自己建立的、‘自己创造的’现实中,建立了一个包围自己的第二自然,并且以同样无情的规律性和他们相对立,就象从前非理性的自然力量(正确些说:用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所做的那样。”【24】
28
“孤独的人群”,引用自大卫·理斯曼的作品标题《孤独的人群》。【25】
29
“在景观中,世界的某个部分自我展现在世界面前,而且要比这个世界更为高级。”异轨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26】
“景观汇合着分离物,但是它把分离物当作分离物进行汇合。”异轨自黑格尔的关于“爱”的残篇:“在爱中分离物当然还存在着,不过不复作为分离物而存在,而是作为统一物而存在”【27】。参见德波电影《景观社会》(1973)开头献给妻子爱丽丝·贝克-胡(al becker-ho)的片段。
30
“有利于被凝视物体(该物体是观众自身无意识活动的结果)的观众异化可以这样表达:他越是凝视,看到的就越少;他越是接受承认自己处于需求的主导图像中,就越是不能理解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欲望。与行动的人相比,景观的外在性显示为这样,即人的自身动作不再属于他,而是属于向他表现动作的另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观众在任何地方都不自在,因为景观到处都在。”异轨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的基本教条是:自我克制,克制生活和克制人的一切需要……你的存在越微不足道,你表现自己的生命越少,你拥有的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本质也积累得越多。”【28】
30、31、33
“有利于被凝视物体(该物体是观众自身无意识活动的结果)的观众异化可以这样表达:他越是凝视,看到的就越少(30)……劳动者自己并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一种独立的威力(31)……尤其是他的生活现在已经成了他的产品,尤其是他已经与自己的生活相分离(33)”,异轨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为,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29】
31
“一幅精确覆盖其领土的地图”,可能异轨自阿尔弗雷德·科日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的“地图不过是领土”,也可能是来自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科学的严谨》(on exactitude in science):“各地图学会就绘制出了一幅跟帝国的疆土一般大小并完全切合的地图”【30】。
第二章
引语
引用自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译本作:“商品只有在成为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范畴时,才能按其没有被歪曲的本质被理解。只有在这一联系中,由于商品关系而产生的物化才对社会的客观发展和人对社会的态度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人的意义屈从于这种物化所表现的形式”【31】,“随着劳动过程越来越合理化和机械化,工人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变成一种直观的态度,从而越来越失去意志”【32】。
35
“景观的这个主要运动,旨在重新抓住存在于人类活动中处于流动状态的所有事物,以便以凝固状态的方式去拥有这些事物,而这些事物通过对其所经历价值的负面表达,已经变成独有的价值。”异轨自马克思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好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33】
“从这个运动中,我们能够辨认出一个宿敌,第一眼看去,它很善于展示某种粗俗的东西,并且似乎不言自明,然而它却非常复杂,充满形而上学的玄机,这就是商品。”异轨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最初一看,上篇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34】
36
“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引用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作:“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35】
38
“自身平等,属于数量的范畴”,异轨自黑格尔的《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40
“人类劳动在其中异化的伪自然,它要求无限期地继续它的服务,而这个只有它自身能够评判和赦免的服务,事实上将得到社会许可的全部力量和规划,同样也能得到服务者。”暗指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辩证法内容。
40、44、47
这三条中关于“存活”(survie)的内容,可以深入了解情境主义者关于真实的生活和存活之间的区分,参见鲁尔·瓦纳格姆的《基本的平庸》(raoul vaneigem, banalités de base)。另外,这本书可以看作瓦纳格姆的《日常生活的革命》【36】(traité de savoir-vivre à l'usage des jeunes générations)的原型,它和《景观社会》一起针对同一个社会体系进行了根本而又独特的审查。
41
“就像熟悉之物未必为人所知那样”,影射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导言:“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37】
43
“‘政治经济学在无产者身上看到的仅仅是位工人’……但从不考虑‘他的休闲,他的人性’”,引用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译本作:“国民经济学把无产者……仅仅当作工人来考察。因此,它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工人完全像每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需的东西。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38】。
“对人的已经完成的否定”,引用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译本作:“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毋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39】。
45
“阶段生产线的巨型延伸,即销售大军和今日商品颂歌;这是补充的力量总动员”:军事用语。
46
“雇佣兵队长”(condottiere),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雇佣兵队长,他们经常被雇佣去攻打一些小国。
47
“使用价值的倾向性下降”,异轨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标题:“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40】。
51
“自治经济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失败。”异轨自马克思的1843年9月《致阿尔诺德·卢格》:“也就迫使这些人越出自身的范围,因为他们的胜利同时就是他们的失败。”【41】
52
“在经济本我所在的地方,必须有自我到来。”异轨自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本我存在的地方,必有自我”【42】。
53
“商品在一个自己创造的世界中自我凝视”,异轨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一个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43】。
第三章
引语
引用自《红旗》1964年第16期的《哲学战线上的新论战——关于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的讨论报道》,原文作:
“目前,我国哲学战线上,正在开展着一场新的激烈的论战,这就是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论战。
“这是一场坚持唯物辩证法同反对唯物辩证法的斗争,是两种世界观即无产阶级世界观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主张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一分为二’的,站在唯物辩证法一方;主张事物的根本规律是‘合二而一’的,站在反唯物辩证法一方。论战的双方阵线分明,针锋相对。这是当前国际国内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一种反映。”【44】
61
“这些令人赞叹的人……他们因下行到最不起眼的个人生活现实之下而成为伟人”,异轨自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译本作:“他们之所以为伟大的人物,正因为他们主持了和完成了某种伟大的东西……对症下药适应了时代需要的东西”,“一切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可以成为英雄,因为他们……取自那个内在的‘精神’”。【45】
63
“被包围在忧伤和惊恐中,就处在不幸的平静中心。”暗指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记》第八章:“于是这些不可思议的生灵就这样处于一圈又一圈的惊惶恐怖的中心,却自由自在无所畏惧地尽情优游嬉戏,一片太平景象。然而我岂不也是如此,甚至更有过之,在我的内心犹如不时狂风大作的大西洋,但我自己岂不是仍然始终处之泰然,毫不声张;而当种种忧患痛苦犹如一座座大山从四处向我袭来时,我在内心深处依然自我沐浴于永恒的欢乐的春风之中。”【46】
66
“景观就是这种冲突的史诗曲,任何伊利昂城的陷落都不能撼动它。”暗指荷马的《伊利亚特》。
“景观并不歌颂人类及其武器,而是歌颂商品及其激情”,异轨自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armavirunque)开篇的一句话:“我歌颂的是武器和人类。”【47】
“正是在这种盲目的斗争中,每件商品依照自己的激情,在无意识中实实在在实现着某种更为高贵的东西”,异轨自黑格尔的《历史中的理性》(la raison dansl'histoire,尚无中译本):“它们自己并不自知,是在无意识中实现了,一种更高一级的、更丰富的事物的目的和手段。”
“商品的变成世界,这也是世界的变成商品。”异轨自马克思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48】
“商品的特殊性在战斗中消磨殆尽”,异轨自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特殊的东西同特殊的东西相互斗争,终于大家都有些损失。”【49】
67
“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一种神秘放任的表现,即沉迷于对商品的超越。那位收藏刚刚制造并且为收藏而制造的钥匙链的人,他积累着商品的宽容,这是他在其信徒中真实在场的荣耀象征。”基督教用语。这与传统的宗教有关,其中赎罪而取得“宽容”是中世纪天主教会和圣餐礼仪中基督的“真实临在”所宣扬的理念。
71
“没有任何东西为它停下;对它来说只有状态是自然的,然而又与其倾向完成相反。”异轨自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的《思想录》(pensées):“我们想抓住某一点把自己固定下来,可是它却荡漾着离开了我们;如果我们追寻它,它就会躲开我们的掌握,滑开我们而逃入于一场永恒的逃遁。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为我们停留。这种状态对我们既是自然的,但又是最违反我们的心意的”【50】。
第四章
标题
《作为主体与表象的无产阶级》,异轨自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引语
“每个人对于财富和享受的平等权利,对任何权威的破除,对任何精神制动的否定,倘若我们下到事物的深处,就是3月18日起义存在的道理,也是可怕的联盟宪章产生的理由,这个联盟给起义提供了一支军队。”引用自《关于3月18日起义的议会调查》,法国历史家、法兰西学术院院士马扎德就巴黎公社起义所写的调查报告。
“也是可怕的联盟宪章产生的理由,这个联盟给起义提供了一支军队。”这是对第一国际的夸张表述。
73
“真正的运动,即取消现有条件的运动”,异轨自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51】
“任何的静态秩序都将变成粉尘”,异轨自马克思和***的《共产党宣言》:“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52】
74
“人们……才能被迫以醒悟的方式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异轨自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53】
“历史时代最新的无意识的形而上视觉”,指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76
“不用再阐释世界,而只须阐释对世界的改造”,异轨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4】
“这种历史的思想还仅仅是一种意识,一种常常来得太迟的意识,它发布的是一种事后的证明。”暗指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序言;“关于教导世界应该怎样,也必须略为谈一谈。在这方面,无论如何哲学总是来得太迟。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自身之后,才会出现。”【55】
“即使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它也并不表达这场革命的整个过程,而仅仅是革命的最后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是革命的哲学,而是复辟的哲学”,“对存在物的颂扬”:均引用自卡尔·科尔施的《关于黑格尔和革命的论纲》。【56】
“绝对的主人公,他做了他想做的事,想了他做过的事”,异轨自黑格尔的《小逻辑》:“伟大人物曾志其所行,亦曾行其所志。”【57】
“可能会做出真相判决的唯一法庭也已经休庭。”暗指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在作为世界法庭的世界历史中”【58】。也可能来自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忍从》:“最后审判总结一部世界史”【59】。
77
“这种历史的思想并未被人们忘记。”暗指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精神似乎常常忘记了自己,失掉了自己”【60】。
“对结论的否定”,指的是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结论。
“方法”,指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79
“这种历史的自我推测相当错误,以至第一位来到的政治空想家,他似乎找不到比这更好的东西,这种事发生在马克思身上似乎难以理解,因为他在这个时期已经认真研究过经济学。人们真不愿意从中看到一种黑格尔反命题辩证的残余的产物,其实马克思,甚至***,从来就没能彻底摆脱掉这个反命题辩证。在那些普遍动荡的年代,这对马克思来说是尤其致命的失误。”引用自伯恩施坦的《理论的社会主义和实践的社会民主》(socialisme théorique et social-démocratie pratique,尚无中译本)。
80
“通过转移而拯救”引用自卡尔·科尔施的《关于黑格尔和革命的论纲》:“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们为了挽救辩证法思想的高艺术(high art),尝试将其从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移植到自然和历史的唯物主义概念,从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移植到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这种尝试,在历史和理论上,看起来仅仅是短暂的一步,但其中所实现的,并非在其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而是刚刚从资产阶级革命中显露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因此,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这个理论的各个方面都还带着雅各宾主义的胎记,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印记。”【61】
“而其历史伤口也没有留下伤疤”,异轨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医治精神的创伤,不留丝毫疤痕。”【62】
“在所有的生产工具中,最伟大的生产力就是革命的阶级本身。”引用自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中译本作:“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63】。
81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的科学。”引用自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64】
83
“手无寸铁的预言家”,来自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第六章中对“武装的先知”和“非武装的先知”所做的对比,“手无寸铁的预言家”是他对意大利道明会修士萨佛纳罗拉的评价。
【65】
萨佛纳罗拉,反对文艺复兴艺术和哲学,毁灭被他认为不道德的奢侈品,以严厉的布道著称。而马基雅维里认为,他是因为没有武力装备而无法使人们长期遵守严厉的戒律,最终被异端者推翻。
“然而,空想主义者们的科学观念并不扩展到这一认识,即不同社会团体在现存境况中都拥有利益,它们有保持这种境况的力量,而且也具有对应于这般立场的虚假意识的形式。”桑巴特的《19世纪的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socialism and the social movemen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指出:“至于(欧文的)追随者认为,事物现存的秩序只不过是一个错误,仅仅是因为这一点,人们才能认清现在自己的处境;他们认为苦难统治了世界,只是因为人们尚未知晓如何做得更好——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乌托邦主义者的乐观估计里,他们看不到,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人总是满意于现状,毫无改变的愿望,而且,这部分人也能从维系现状中获取利益。因为这些人手中握着维系现状的权力,所以社会的具体条件是不会被打破的。”【66】
84
“根据革命的科学,人们发现在当今,意识总是到来得太早。”异轨自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序言:“哲学总是来得太迟。”【67】
“历史曾经指责我们,针对我们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远没有成熟……”引用自***在1895年为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做的再版序言,中译本作:“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68】
87
“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斗争的各阶级的同归于尽。”引用自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69】
“然而马克思也曾经从波拿巴主义角度,描述了近代国家官僚制度的雏形,即资本与国家的融合,构成一种‘资本凌驾于劳动之上的国家权力,一种旨在奴役社会的有组织的公共力量’。在这样的国家中,资产阶级将放弃除事物经济历史之外的任何历史生活,它情愿‘与其他阶级一样被迫成为政治的虚无’。”参见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总之,既然资产阶级把它从前当作‘自由主义’颂扬的东西指责为‘社会主义’,那么它就是承认它本身的利益要求它逃避自身统治的危险;要恢复国内的安宁,首先必须使它的资产阶级议会安静下来,要完整地保持它的社会权力,就应该摧毁它的政治权力;只有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政治上注定同其他阶级一样毫无价值,个别资产者才能继续剥削其他阶级,安逸地享受财产、家庭和秩序;要挽救它的钱包,必须把它头上的王冠摘下”【70】。
88
“穿着其自身的色彩”,来自习语“穿着某人的色彩”。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骑士为了表达对自己仰慕的贵妇的爱意,要穿上与该贵妇最喜爱的颜色相同的衣衫,后也用来指加入崇拜者的队列,或成为某个利益共同体的成员。
“其任务的艰巨性”,马克思在很多地方都使用过这句话,比如《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无产阶级革命……它在自己无限宏伟的目标面前,再三往后退却,一直到形成无路可退的情况为止”【71】。
“让自己成为权力”:和资产阶级夺取国家权力不同,作为整体的无产阶级会形成一个无国家形式的社会组织,让其中的每个人都获得权力。这也是情境主义者在别处指认的“普遍的自我管理”。参见《景观社会》第179条的内容。
“雅各宾派夺取国家权力的方法”,指涉雅各宾派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夺取国家权力的事件。
“将部分目的装扮成普遍目的”,就像是资产阶级在之前所有的革命中做的那样(比如,以“自由”的名义要求无限的经济自由)。
89
“在1867年12月7日那封著名的信件中,附着一篇他自己批判《资本论》的文章”:准确地说,马克思在信中附上了很多意见,希望***能够帮助修改并提交。
“……作者的主观倾向(也许是他的政治立场或他的过去强加于他的),也就是说他表现自己的方式,还有他向别人表现当今运动最终结果和当今社会进程的方式,与其真正的分析没有任何关系。”引用自马克思1867年12月7日致***的信,中译本作:“作者主观的倾向——他也许由于自己所处的党的地位和自己过去的历史而不得不如此——也就是说,他自己怎样设想或怎样向人表述现代运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最后结果,是同他对实际的发展的叙述没有共同之处的。”【72】
90
“实践的理论在变成实践理论的过程中得到证明”,异轨自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无产阶级的思维起初只是一种关于实践的理论,它只是逐步地(当然常常是跳跃式地)转变为改造现实的实践的理论”【73】。
“苏维埃并不是一个理论的发现”:苏维埃是1905年俄国革命中的罢工工人自发组织而成的,没有任何激进的理论家曾经预先设想过这种人民的自我组织形式,不过事后再来看,他们极有可能是有这样的理论规划的。
“国际劳动者协会的最高理论真理便是其实践中的存在”,暗指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就是它的工作”【74】。
91
“无产阶级的有意识自我解放”,来自马克思的《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第一条:“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75】。
“作为大众风暴中心的隐身领航员,我们应该引导这场风暴,不是借助明显的权力,而是通过所有联盟者的集体专政。这个专政没有绶带,没有头衔,没有正式权利,而正因为它没有任何权力的外表而变得更加强大。”引用自巴枯宁1870年8月写给阿尔伯·理查德(albert richard)的信,收录在美国哲学家道尔戈夫编辑的《巴枯宁论无政府主义》中。【76】
“这样就形成了关于工人革命的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每种意识形态中都包括了部分的真实批判,但是却失去了历史思想的统一性,把自己建立为意识形态权威。那些强大的组织,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伊比利亚无政府主义者联盟,它们曾经忠实地服务于这些意识形态中的这个或那个,但在所有地方,其结果都大相径庭,事与愿违。”异轨自***在1895年为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做的再版序言:“公社本身分成了布朗基派(多数)和蒲鲁东派(少数),无论哪一派都不知道应该干什么。”【77】
92
“无政府主义者需要实现一个理想。”异轨自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78】。
“正是纯粹自由的意识形态使一切变得平等,排除关于历史邪恶的任何想法”,异轨自黑格尔的《美学》:“生活中的礼拜天,它使一切平等无差别,扫除了一切邪恶”【79】。
“历史邪恶”,异轨自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正是坏的方面引起斗争,产生形成历史的运动。”【80】
“近九年来,人们为了拯救世界,在共产国际中发展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思想,如果仅仅靠思想就能拯救世界,那么我将向发明新思想的任何人发出挑战。如今的时代已经不属于思想,而是属于事实和行动。”引用自巴枯宁在1873年离开汝拉山同盟时的演讲。
94
“无政府主义在1936年确实导致了一场社会革命”:这里指1936—1939年间的西班牙内战,爆发在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法西斯国民军和民选的共和国军队(包括共和国政府军和人民阵线左翼联盟)之间,伴随着大规模的无政府主义运动(特别是在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和阿拉贡地区)。
“得到国外的强大支持”:佛朗哥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支持。
“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其他起义已经被打败,还因为资产阶级的残余力量相对强大,而共和国阵营中还有其他一批国家式工人政党”:共和国的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包括自由资产阶级党派、规模较大的社会主义党、规模较小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党(poum),以及规模更小的共产主义党。
“公认的革命领袖都成了部长”:无政府主义者,虽然总是放弃选举权,却例外地支持了人民阵线政府,部分原因在于,人民阵线政府允诺释放上千的无政府主义者和其他政治犯人。一旦国内战争爆发,无政府主义者就和共和国政体结成了不稳定的联盟,一直维系到他们被背叛(最终是被斯大林主义者背叛,他们迅速地获取政府中的权力职位,特别是警察方面的权力)。在几个月中,四位主要的无政府主义领导人还构成了共和国政府的一部分。
“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的人质,而资产阶级国家摧毁革命,为的是国内战争的失败”,这是德波在嘲笑斯大林主义者的“通过摧毁革命来赢得国内战争”的论调。斯大林主义者完成了前半部分,却没有完成后半部分。对此,柏罗登(burnett bolloten)的《西班牙革命和西班牙内战》(the spanish revolution and the spanish civil)可能是最好的通史作品。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是极好的一手描述。多尔戈夫(sam dolgoff)主编的《无政府集体组织:1936—1939年间西班牙革命中的工人自我管理》(the anarchist collectives: workers' self-management in the spanish revolution 1936-1939)呈现了战争中普遍的实验资料。其他相关的作品都列在了新编写的《情境主义国际文集》。
95
“有关应该采取的态度的指示。因为承认一种必要性是一回事,而着手为这个必要性服务则是另一回事”,引用自奥地利裔德国政治家、社会主义者鲁道夫·希法亭的《金融资本》(das finanzkapital,1910),中译本作:“对实际行动的指示,因为认识的一种必然性同献身于这种必然性是不同的两码事。”【81】
97
“镇压了斯巴达克团革命者”:1918年德国失败之后,整个德国都爆发了多起反抗和革命。德国皇室被艾伯特为首的“社会主义”政府所取代,但是抗议仍未平息,并且在1919年1月的柏林的罢工和暴乱中达到了顶峰。1919年1月的这场暴乱中,就涉及了由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成立的斯巴达克团。艾伯特的政府,在右翼革命自由军团的支持下,镇压了斯巴达克团的革命活动,并且谋杀了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
98
“列宁不过是位忠实一贯的考茨基主义者,在俄国条件下应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意识形态,俄国的条件不允许第二国际进行相应的改良主义实践。无产阶级的外部领导,通过纪律严密的地下党来实现”:德波对于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和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考茨基并无过多评价,但是像他评论别人一样,德波会批评他们在革命组织中灌输和强调“领导”和“先锋”的观念的这类做法。列宁在《怎么办?》中曾经赞赏并引用了考茨基关于革命意识应该从外部灌输给工人的论述:“科学的代表人物并不是工人阶级,而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82】列宁自己承认说:“我们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公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83】
在情境主义国际的《关于学生生活的贫困》(1966)一文中,他们评价道:“1905年的革命和俄国工人自发组织成苏维埃这一事实,就已经批判了(列宁的)邪恶理论。但是,布尔什维克运动坚持认为,工人阶级的自发性并不能够超越‘公会意识’,因而不可能把握住‘总体性’。这相当于砍掉了无产阶级的脑袋,以便让党能够把自己安到革命的‘脑袋’上。质疑无产阶级解放自身的历史能力,就像列宁无情的做法一样,就是在质疑它能够总体地运作未来社会的能力。在这样的观点中,‘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就不过是对苏维埃的胜利,不过是党的国家对武装无产阶级的消亡‘国家’的取代。”【84】
100
“布尔什维克为了自身在俄国取得胜利之时,还有社会民主党为了旧世界而胜利地战斗时”,更详细的解释是:“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恰逢国际反革命运动,后者是以德国的‘社会民主’挫败了斯巴达克团为开端。都获得胜利的布尔什维克和改良主义的共同性,比两者之间明显的敌我对立,更加明显。因为布尔什维克最终也只是老瓶装新酒,是对旧秩序的新幌子……资本主义,通过其官僚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变体焕然一新,在那些喀琅施塔得的海军,乌克兰的农民,柏林、基尔、图灵、上海以及巴塞罗那的工人,在他们死去的尸体上重生。”【85】
102
“欧洲工人运动的大众在面对1918—1920年间的‘这里就是罗得岛,你跳吧!’时的重复放弃”:德波的意思是,欧洲工人运动没有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内少有的绝佳的革命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包括很多政府的垮台、国家边界的变动和对人民生活的严重扰乱,普遍引起了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质疑。在欧洲的很多地方爆发了群众抗议,但结果不是被收买了就是被镇压了。只有俄国革命看起来是唯一的“根本的胜利”。
“这里就是罗得岛,你跳吧!”(hic rhodus, hic salta),语出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吹牛的运动员》:“有个参加五项竞技的运动员,每次比赛都缺乏勇气,常常受到同胞们的指责,只得离开本乡。过了一段时间,他回来了,吹嘘说,他在别的城市多次参加比赛,如何英勇,在罗得岛他跳得如何远,没有一个奥林匹克选手比得上他。他说,当时在场的人只要来到这里,都能为他作证。这时,有个人从旁对他说道:‘朋友,如果是真的,你就不需要什么见证人,这里就是罗得岛,你跳吧!’”【86】后来,这句话被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引用并加以修改了:“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罢。”【87】马克思转而引用了这句话,用来表示“这里就有机会,赶紧抓住它!”的意思,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无产阶级革命……它在自己无限宏伟的目标面前,再三往后退却,一直到形成无路可退的情况为止,那时生活本身会大声喊道: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跃吧!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88】
103
“工农民主专政”:列宁的口号,引用自列宁1921年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托洛茨基的持续革命的理论”:大多数社会主义者的普遍信念是,不发达国家,比如俄国,会最先推翻君主体制或是封建体系,至少主要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来完成这一任务;只有在稍后一些时候,当资本主义发展已经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包括更多、更熟练的工人无产阶级),才有可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根据托洛茨基和帕尔乌斯的持续革命理论(在1905年俄国革命之后发展起来),从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阶段前进的道路有可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持续”在这里并不意味着“永久”,而是“不间断”的意思)。
“工人反对派”: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这种激进倾向计划,由柯伦泰(alexandra kollontai)起草,被收录在柯伦泰的《选集》(ed writings)中。而关于1917年的俄国革命,托洛茨基的《俄国革命史》值得一读,另外可加上沃林(voline)的《未知的革命》(the unknown revolution)和布林顿(maur brinton)的《布尔什维克和工人的管理:1917—1921》(the bolsheviks and workers' control: 1917-1921)。
104
“1925—1927年中国的国民党”:中国的革命工人们成功收复了中国主要城市的控制权后,斯大林仍坚持中国共产党应该听从于***所领导的国民党。1927年4月上海的工人占领了该城市后,共产党领导们就敦促他们欢迎***的军队入驻并上交所有的武器。在这之后,***的军队进驻,屠杀了上千名革命工人。参见伊萨克斯(harold isaacs)的《中国革命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西班牙和法国的人民阵线”:俄国和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的联盟,使西班牙的斯大林主义者们能够攻击和摧毁无政府主义团体和一些激进组织,比如西班牙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poum);而俄国和法国人民阵线政府的联盟,导致了法属印度支那反殖民斗争的背叛。参见吴云(ngo van)《交锋:越南革命历险》(in the crosire: adventures of a vietnamese revolutionary)。
“历史上最后的所有制阶级”,引用自布鲁诺·里兹的《世界的官僚化》(the bureaucratization of the world),这是第一部深入分析了苏联革命联盟的阶级性质的作品。
“组织的技术问题曾经显示为社会问题”,引用自安东·西利加的《列宁和革命》,这是从他的作品《俄国之谜》(the russian enigma)中摘出的小册子。
107
“官僚制度的原子”,暗指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个体原子”【89】
。
“他以这种方法自命为绝对的人,在这个人的意识中,就不存在其他更高的精神”;“世界的君主拥有对世界是什么的真实意识——有效性的普遍威力——就在它施行的毁灭暴力中,以对抗与它形成对比主体的自我”;“破坏这个场地的强权”:皆引用自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对罗马皇帝权力做了如下描述:“这个世界主宰这样一来就自觉他是绝对的、本身同时包含着一切存在的、意识不到另有任何比自己更高的精神的个人。他也跟别人一样是一个个人,但他是一个孤独的个人,他跟所有的人对立着……于是,这个世界主宰,由于意识到自己是这一切现实势力的综合,就成了一个自视为现实上帝的巨大的自我意识;但由于他只是形式的自我,并无能力对这些势力进行任何约束,所以他自己的行为活动与自我享受又是一个同样巨大的荒唐放纵。世界主宰对于他自己是怎样的一种势力具有了确定的意识,他现在确实意识到,在他用以对付跟他对立着的有自我性的臣民的摧毁性暴力中,他是普遍的现实势力。因为,他这个势力并不是什么精神上的融洽一致,仿佛他所统辖的个人都能把他视为他们自己的自我意识……因此无论在他们彼此之间或是在他们与作为他们的关联或连续性的他这个世界主宰之间,只存在着一种否定性的关系。”【90】
108
“以君主方式引导记忆的能量”,引用自科兰古(caulaincourt)将军的回忆录《随拿破仑远征俄罗斯》(en traîneau avec l'empereur)第五章:“使那些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的东西转变成替君主制政治服务”【91】。
112
“著名的列宁遗嘱”:1922年12月,在列宁最后一次生病时他写给苏联共产党的信,其中陈述了在他死后政府应该如何运作的想法。在这封信中,列宁尖锐批评了斯大林的残暴和欺骗,敦促将他从苏联共产党的***候选人上删除。他也批评了托洛茨基的官僚主义倾向。这份“遗嘱”被斯大林主义者们隐藏了,直到1956年才被***官方承认。
“俄国第二次革命期间”,指1917年的革命(第一次是在1905年)。早些时候,托洛茨基在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之间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只有到1917年,他才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同时,列宁也采纳了托洛茨基的持续革命的理论)。
“卢卡奇在1923年指出了在这个形式中最终找到的中介”,见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最后一章:《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
“一个政党不能通过检查其成员来证明在成员的哲学与党的纲领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引用自列宁1909年的《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中译本作:“一个政治组织要用考试的方法来检验自己成员所持的观点是否同党纲矛盾,那是办不到的。”【92】
113
“正如埃及的例子”,影射1952年埃及的武装革命。
114
“只有现时对过去的持续支配的要求”,异轨自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作:“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93】
“因为无产阶级既不能在它所经历的某种特殊不公正中,因此也不能在对某个特殊不公正的纠正中,不能在大多数的这些不公正中真正认识自己,而只能在被抛弃于生活边缘的绝对不公正中真正认识自己。”异轨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译本作:“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94】
115
“工人颠覆的第一次尝试”,详见情境主义国际1962年的文章《坏日子总会结束》(the bad days will end):“第一次工人反抗整个旧世界体系的颠覆活动早就已经结束了,没有任何事物能再激活它。它失败了……经典的工人运动是在第一国际正式形成之前的好几十年里就开始了,第一次将马克思和他的朋友们在1845年的布鲁塞尔开始组织的几个属于不同国家的共产主义团体联系在了一起。在西班牙革命失败之后,也就是1937年的巴塞罗那五月事件之后,工人运动就彻底结束了。”【95】
“敢死队”:古时军事用语,用来形容被指派完成一些极端危险的任务的战士;另外,也指走在运动前言的先锋人物;也是巴黎公社里一支冲锋队的名字。德波显然非常喜欢这个词,在他很多作品,甚至在他三部电影作品中都使用过。
“卢德将军”,18世纪末19世纪初传说中的英国工人活动家,详见情境主义国际1962年的文章《坏日子总会结束》:“在第一个系统的无产阶级运动组织成立之前,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了把那些让工人失业的生产机器砸毁的单个‘罪行’,我们从这个时期第一次看到了反对消费机器的破坏潮流,这些机器正在剥夺我们的生命。这两种情况中,意义显然不是在于破坏本身,而是在于反抗,这种反抗能够潜在发展成为一种积极的规划,以某种方式改造机器以提高人们对其生命的实际权力。”【96】在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反对“被鼓励的消费的机器”的“否定的新标志”和破坏活动,在同一篇文章里可以看到。同时也可以参考德波对1965年美国的沃茨暴动(watts riot)的评论,见《景观-商品经济的衰落和下降》(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spectacle-commodity economy)
【97】
。
116
“人们最终发现了一种政治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劳动的经济解放可以得到实现”,引用自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的评价,中译本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98】
“联合的条件”,引用自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译本作:“共产主义……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99】
117
“便是它自身的产物,这个产物就是生产者自己。生产者对自己来说就是自身的目的。”异轨自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世界历史人物’……追求着他们那些目的的时候,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展开的那个普遍的‘观念’;相反地,他们是实践的政治人物。不过,他们同时又是有思想的人物,他们见到什么是需要的东西和正合时宜的东西。”【100】
118
“历史的意识知道它在委员会中有一席之地,现在可以承认它,不是在倒流物的外围,而是在上升运动的中心。”异轨自尼采:“与其处在崩塌的中心,不如在上升的外围。”
119
“它……不代表等级”,异轨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译本作:“一个表明一切等级……的等级。”【101】
121
“所用的武器无非就是这些战斗员自身的本质”,异轨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种斗争的结果如何……都必须由斗争者双方所使用的活的武器的性质来决定。因为武器不是别的,只是斗争者自身的本质;而这种本质,仅只对斗争者双方相互呈现。所以它们的武器的性质,从这种斗争本身所包含的性质里就已经显现出来了。”【102】
122
“它不再能够以被异化的形式去和异化战斗”,异轨自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教会和那种粗鲁的横暴的感官性作战的时候,它的气质是像它的敌人一样地粗犷、一样地可怖。”【103】
123
“没有资格的人们”,异轨自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
第五章
引语
引用自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中译本作:“啊诸位!人生很短促……如果我们活着,我们要踩着帝王们在脚底下。”【104】
125
“人……他与时间一样”,在巴拜欧奴的《黑格尔:介绍、文本选择和传记》【105】这本简单介绍黑格尔思想的书中曾有过相同的语句,但德波也可能是直接从黑格尔文本中选择而来。
“这个消极的生灵,他唯一的能耐就是消除存在”,异轨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行为里个体性呈现为否定性的东西,它扬弃了躯体的存在才显出自己来,或者说,它自己才有存在。”【106】
“历史本身就是自然史的一个真实部分,是自然变成人的一个部分”,引用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译本作:“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07】
“历史总是存在着,但不都是以其历史形式而存在。”异轨自马克思的1843年9月《致阿尔诺德·卢格》:“理性向来就存在,只是不总具有理性的形式”【108】。
126
“人类真正的自然界”,“诞生于人类历史中的自然界——它就诞生在人类社会的孕育行为中”,引用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章节,中译本作:“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109】。
127
“游牧部族的迁徙仅仅是形式上的,因为它局限于同样的空间”,引用自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128
“人类的消极担忧”,德波指认这是暗指黑格尔的“(人)是他所不是,不是他所是”,但是只在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找到类似的表述:“时间是那种存在的时候不存在、不存在的时候存在的存在”【110】。
131
“文稿是国家的思想;档案是国家的记忆”,引用自诺瓦利斯的诗集《花粉》,中译本作:“著作是国家的思想,档案是国家的记忆。”【111】
133
“哈利卡纳苏斯的希罗多德在此介绍了他的调查结果,以便让时间不至于废除人类的功绩……”引用自希罗多德的《历史》开篇的第一句话,中译本作:“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112】。
134
“希腊共同体的分裂”,参见修昔底德斯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社会生活的耗费”,暗指巴塔耶的《受诅咒的部分》(bataille, la part maudite)的“耗费的观念”(la notion de dépense)。
136
“通过正在流逝的时间,我们将进入不再流逝的永恒。”引用自博须埃的《圣伯尔纳的颂词》(panégyrique de saint bernard)。
137
“在被征服国家得到的生产力”,引用自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译本作:“被占领国家的生产力”【113】。
138
“中世纪衰落”,引用自荷兰作家约翰·赫伊津哈的小说名字,中译本作《中世纪的衰落》【114】。
139
“文艺复兴的真正精神”,这段描述来自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五篇第八章《节日庆典》,以及其中写到的美第奇的歌曲:“青春是多么美丽啊,但是,留不住这逝水年华!”【115】。
140
“世界已经彻底改变。”异轨自《国际歌》的歌词,中文歌词作:“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116】
141
“无人驾驭的新宿命”,异轨自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未被控制的力量的这种无情性获得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特点。从前它是一种——从根本上来说——非理性命运的盲目的力量;在它那儿,人的认识能力的可能性不复存在了,绝对的先验性、信仰的王国等等则开始了。”【117】
143
“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引用自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七个说明。【118】
144
“披着古罗马特色外衣”,异轨自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当人们好像刚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它们战战兢兢地清楚亡灵来为它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例如,路德换上了使徒保罗的服装,1789—1814年的革命依次穿上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服装……旧的法国革命时的英雄卡米尔·德穆兰、丹东、罗伯斯庇尔、圣茹斯特、拿破仑,同旧的法国革命时的党派和人民群众一样,都穿着罗马的服装,讲着罗马的语言来实现当代的任务,即解除桎梏和建立现代资产阶级社会。”【119】
“在基督教中,在对抽象的人的崇拜中,找到……最合适的宗教补充”,引用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作:“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形式。”【120】
第六章
引语
引用自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智慧书》,中译本作:“我们除了时间——无助者和无家可归者的惟一归宿——外没有任何可称其为是自己的东西。”【121】
147
“时间就是一切,人不算什么;人至多不过是时间的体现。”引用自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122】
“人类发展领域”,引用自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中译本作:“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123】。
151
“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的产品,专门用于消费的某个产品,当然也轮到它成为另一个产品的原料”,引用自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译本作:“一个已经完成而可供消费的产品,能重新成为另一种产品的原料”【124】。
154
“生活的昂贵耗费”,暗指巴塔耶的《受诅咒的部分》的“耗费的观念”。
156
“过去支配现在”,引用自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125】
159
“为把劳动者引向商品时间的‘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身份,先决条件就是对他们时间的暴力征用。”参见马克思《资本论》中《所谓原始积累》章节关于在公有地对工人的原始剥削的描述。【126】
160
“美国式死亡”,暗指杰西卡·米特福德(jessica mitford)研究丧礼工业的《美国式死亡》(the american way of death)。
163
“时间的社会尺度减弱的规划……同时出现了一些联合的独立时间”,暗指马克思的“国家的衰弱”和用独立团体的联合来取代国家的无政府主义观念。
“不依赖个人而存在的一切”,引用自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译本作:“一切不依赖个人而存在的状况”【127】。
164
“世界已经拥有某个时间的梦想,它现在必须拥有对时间的意识,以便真正地体验这个时间。”异轨自马克思1843年9月《致阿尔诺德·卢格》:“世界早就在幻想一种只要它意识到便能真正掌握的东西了。”【128】
第七章
引语
引用自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中译本作:“任何人一旦成为一个城市的主子,如果这个城市原来习惯于自由的生活,而他不把这个城市消灭,他就是坐待它把自己消灭。因为这个城市在叛乱的时候,总是利用自由的名义和它的古老的秩序作为借口。而这两者尽管经过悠久的岁月或者施恩授惠都不能够使人们忘怀。除非将那里的居民弄得四分五裂或者东离西散,否则无论你怎么办或者怎么预防,他们还是永远不会忘掉那个名义和那种秩序的”【129】。
165
“这个同质化的强权是个庞大的炮兵阵地,足以摧毁所有的中国长城。”引用自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作:“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政府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130】
170
“空间的平静共处”,“时间持续中不安定未来”,可能来自黑格尔的《哲学入门》:“空间是事物之间平静的分裂和并列的关系;时间是事物消失或改变的关系……在空间的世界中问题并不是连续而是共存……不安定的生成(时间)并不是合题的整体的元素之一。”【131】
172
“随着远距离大众交际手段的出现,人口的隔离显示为一个更为有效的控制手段……从今以后处于单行道的世界”,引用自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中译本作:“当今有了长距离有广泛影响的传播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让人们自由任意地孤零零地住到郊区去,已经证明是控制人民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132】
174
“堆满都市废料的无形大块”,引用自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中译本作:“无定形的半城市化结构,结果只是增加了城市残骸。”【133】
176
“它让乡村从属于城市”,异轨自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134】
“空气给人自由”,中世纪德国的谚语,用来描述农奴可以通过逃离到城镇来解放自己这一事实。
177
“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引用自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35】
178
“生活被理解为一次旅行”,异轨自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茫茫黑夜漫游》的题词:“我们生活在严寒黑夜,人生好像长途旅行,仰望苍空寻找出路,天际却无指引的明星。”【136】
179
“无产阶级反国家专政”:尽管马克思和***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和维系了半个世纪的斯大林专制体系对无产阶级的统治完全不同,但是这两者之间仍然被认为有很多渊源。德波在这里明确地斩断了这些联系,设想了一个社会组织的非国家状态,被情境主义者们视为“自我管理”。
第八章
引语
在德波关于五月风暴的文章《一个时代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an era)中,这段话被他视为“一个有趣的例子,展示了某种历史无意识由于相似的原因不断地产生,而且总会和相似的结果相矛盾”【137】。在这里,德国革命在1848年就爆发了,恰恰是在卢格驳回革命的可能性的五年之后。
180
“当统一的力量从人的生活中消失,当对立已经失去了它们的活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正在赢得独立性时……”,引用自黑格尔的《关于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其完整的中文译文见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其中完整地引用了黑格尔的这句话:“当统一的力量从人的生活中消失,当对立已经失去了它们的活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正在赢得独立时,对哲学的需要就形成了。”【138】
181
“传统与革新的斗争”,异轨自哈罗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的《新之传统》(la tradition du nouveau)。
182
“任何批判的首要条件”,引用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译本作:“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139】。
183
“一个太不明理的世界的意义”,异轨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140】
184
“文化历史的终结”,暗指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188
“当变得独立的艺术用鲜艳的颜色表现它的世界时,生命的某个时刻已经老去,这个时刻不会因鲜艳颜色而返回青春。它只能让人们在记忆中回顾。艺术的伟大只有在生命陨落时才开始显示。”异轨自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序言:“当哲学把它的灰色绘成灰色的时候,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对灰色绘成灰色,不能使生活形态变得年青,而只能作为认识的对象。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141】
189
“生活而不是永久”,引用自欧亨尼奥·多尔斯的《巴罗克艺术》。
“过渡”,在这个词上,德波可能是一词多义,可能是指运动、转变、瞬间即逝(时间的过渡),也可能是指文学或是音乐上的段落。
“回忆的保存”,引用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参见第八章《绝对知识》。【142】
191
“达达主义想以不实现艺术的方式去消灭艺术,而超现实主义则想以不消灭艺术的方式去实现艺术。”异轨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这一派,我们留待以后作更详细的叙述。该派的根本缺陷可以归结如下: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143】
193
“克拉克·克尔是这种趋势的最先进的思想家之一,他计算出知识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复杂过程,每年在美国已经囤积了29%的国民产值;他还预计在本世纪后半叶,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大概会扮演推动力的角色,在本世纪前半叶是汽车的发展,而在上世纪后半叶则是铁路的大发展。”在克尔的《大学之用》中,他认为:“各种形式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据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知识生产’以大约两倍于其他经济的增长速度。知识前所未有地处在了整个社会活动的核心位置上。铁路在上世纪下半叶和汽车在本世纪上半叶都曾经是国家发展的焦点。”【144】这段引用的话还有另一层之意,因为在1964年,克尔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在这里发起了言论自由运动,这也和其他事情一起挑战了将大学视为“知识工厂”的观念。
195
“冲突是其世界所有事物的起源”,异轨自《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第53条:“战争是一切之父,一切之王。”【145】
“景观权力是其无答复语言体系中的绝对权力”,来自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的名言:“权力会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198
“揭露经济富足社会中鼓励浪费的荒诞或危险的那些人”,可能是暗指万斯·帕卡德(vance packard)的《浪费制造商》(the waste makers)。
“浪费用来做什么”,暗指巴塔耶的《受诅咒的部分》的“耗费的观念”。
“《图像》”,指布尔斯廷在1962年出版的《图像:美国梦发生了什么》(the image, or what happened to the american dream),再版时标题改为《图像:美国虚构事件指南》(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200
“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像个幽灵在萦绕着现代社会”,暗指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的句子:“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46】
202
“正如在任何历史社会科学中那样,要理解‘结构主义’类别,就必须时时保持这种看法,即类别表达着存在形式和存在条件。”异轨自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正如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一样,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这里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都是既定的;因而范畴表现这个一定社会即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常常只是个别的侧面”【147】。
“人们不能根据时代所具有的相关意识去评价这些改造的时代;恰恰相反,应该借助物质生活的矛盾去解释意识……”引用自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中译本作:“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48】
“结构是现有权力的女儿。”异轨自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对各种学科的想法》一文:“颂歌是现有权力的女儿。”【149】
“结果不是结构主义被用来证明景观社会的跨历史效力,相反倒是景观社会自行强加的庞大现实,被用来证明结构主义那冰冷的梦想。”异轨自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劳动这个例子令人信服地表明,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虽然正是由于它们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的适用性。”【150】
203
“因为显而易见,任何思想都不能通向现有景观之外,而只能通向关于景观的现有思想之外。要真正地摧毁景观社会,就必须有将实践力量付诸行动的人们。”一部分异轨自马克思、***的《神圣家族》第六章第三部分的c小节:“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51】另一部分异轨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152】
“这个理论并不从工人阶级那里期待什么奇迹。”异轨自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工人阶级并没有期望公社做出奇迹。”【153】
204
“写作的零度”,出自罗兰·巴特著作的题目。“写作的零度”意味着,写作完全脱离了实质和意义,而只剩下赤裸的框架:写“比如”这样的字眼。而对这种写作的“颠倒”,就是最可能富有实质和意义的写作。
205
“在其风格本身中,辩证理论的展示就是一个丑闻和一种可憎之物,依据的是主导语言的规则,还有这些规则培养出来的情趣,因为在现存概念的肯定使用中,这种语言同时包含了一种理解,即重新找回的概念流动的理解,还有概念必须毁灭的理解。”异轨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版跋:“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中,对统治阶级及其教条的空想理论家来说,是一种丑闻和一种可憎之物,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它同时包含了一种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154】
206
“真理不像一个产品,在其中不能再找到工具的痕迹”,引用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译本作:“真理,不是……工具被遗留在造成的容器以外那样”【155】。
“但是不管怎样游历和迂回,正如果酱总是要回到食品柜一样,你最终还是会向其中加入一小句话,这句话不是你的,却通过它所唤醒的记忆而让人忐忑不安”,引用自克尔凯郭尔的《哲学片段》,中译本作:“你写得够迂回曲折的。就像沙夫特(saft)最后总要倒在餐厅那样,你也总要掺和进一些并不属于你自己的话,使人寻根索源颇费一番周折。”【156】
“还要指出一点,即关于你针对我的怨言有许多暗示,说我将怨言与借用的话混在一起。在这里我不否认,我也不再掩饰这是故意为之,而且在本书后续章节中,如果我还继续写下去,我有意用其真正的名字来命名物品,用历史的服装来装扮问题。”引用自克尔凯郭尔的《哲学片段》,中译本作:“我想更就你的许多暗示直接做点说明,你的许多暗示几乎都针对我在议论中掺和了剽窃来的话。对此,我并不否认,老实告诉你,我还是有意要这样做的,而且在这本小册子的续篇——要是我接着去写这续篇的话——我打算用相应的书名去点名这事实,并使其问题裹上历史的外表。”【157】
207
引用自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的诗,中译本作:“各种观念变好了。这些词汇的意义有助于此。抄袭是必要的。进步导致这样做。它紧紧地靠近一个作者的语句,利用他的表达,抹去一个错误观念,换上正确观念。”【158】
208
“异轨不在任何其他外在事物之上建立自己的事业”,异轨自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我也就同样将我的事业置于我自己的基础上”【159】。
第九章
引语
引用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译本作:“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这由于、并且也就因为它是为另一个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而存在的;这就是说,它所以存在只是由于被对方承认。”【160】
214
“‘总体的意识形态’,在曼海姆的意义上”,参见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第二部分的内容。
215
“人与人之间分离和疏远的表达”,来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欺骗的新的力量”,“随着对象的数量的增长,奴役人的异己存在物的新领域也在扩展”,“因此,对金钱的需求是政治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求”,均引用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译本分别作:“欺骗的……新的潜在力量”,“随着对象的数量的增长,奴役人的异己存在王国也在扩展”,“因此,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要”。【161】
“死亡之物的生命,运行于自身的生命”,引用自黑格尔的《耶拿实在哲学》(jenenser realphilosophie)。
217
“分离建造了它的世界”,来自《旧约·箴言》9.1:“智慧建造房屋”。
218
“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病历中,总体性辩证法的衰落(其极端形式是解体)和变化的辩证法的衰落(其极端形式是紧张症)似乎相互关联着”,引用自加贝尔的《虚假的意识》(fausse conscience)。
“镜像符号”,精神疾病中的用语,指病人着魔般地看着在镜子里的自己,以及/或是将镜子中的影像当成自己的对话者。这个含义,在加贝尔作品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也是德波引用的):“我可以确认,这种和精神疾病中的‘镜像症状’相似的行为,确实在社会层面上存在。国家——通常是极权主义的国家——为了能在虚假的协商形式下获准实行暴力或是侵占他国领土,它会选择一个虚假的对话者。就像具有争议的临床现象,这是与一位虚假的对话者相遇的假象,一种精神分裂症结构的行为。”
221
“从颠倒的真理的物质基础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我们时代的自我解放所包含的内容。这个‘在此岸世界确立真理的历史的任务’”,异轨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162】
“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引用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63】
“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引用自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64】
【1】自在(en-soi)和自为(pour-soi)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两个术语。黑格尔认为,自在和自为是概念的两个阶段,在自为阶段,隐藏在概念中的对立元素开始分化,对立就显示出来。
【2】曼海姆(karl mannheim, 1893—1947),匈牙利裔德国社会学家。作品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等。
【3】加贝尔(joseph gabel, 1912—2004),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代表作为《虚假的意识》(la fausse conscience)。
【4】刘冰菁,1990年出生,201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随后继续在南京大学硕博连读,现为南京大学在读博士生,目前正在巴黎第一大学(先贤祠-索邦大学)进行交流访学。研究方向为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5】见本书第131页。
【6】[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0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四十四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7页)。法文的《资本论》将其中的“资本主义”翻译为“现代”(moderne),故而在翻译上显示出了比较大的差异。mega德文版中作“kapitalistische”(资本主义)。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作:“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四十四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77—878页。)
【9】[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蒋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448页,注释1。
【10】[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9页。
【11】[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1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6页。
【1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序言第11页。
【14】[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3页。
【15】[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4页。
【16】[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一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35页。
【17】[荷]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舒炜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93页。
【18】[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6页。
【19】[奥]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33页。
【20】[奥]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32页。
【21】[德]马克思:《马恩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
【22】[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页。
【2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63—64页。
【2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00页。
【25】[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王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6】[德]马克思:《马恩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
【27】[德]黑格尔:《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6页。
【2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2页。
【29】[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8页。
【30】[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册),林之木、王永年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01页。
【3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46—147页。
【3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51页。
【33】[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一版第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页。
【34】[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四十四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35】[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四十四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36】参见[法]鲁尔·瓦纳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张新木、戴秋霞、王也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0页。
【38】[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2页。
【39】[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0页。
【40】[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四十六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5页。
【41】[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6页。
【42】sigmund freud,neue folge der 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in: ders.: studienausgabe, bd. 1. fischer taschenbuch-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2000, s.516. “woes war, sol ichwerden”.
【43】该文对应国内中文版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译本:“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2页。)
【44】《红旗》半月刊1964年第16期,第7页。
【45】[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0页。
【46】[美]梅尔维尔:《白鲸记》,成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04页。
【47】该文对应国内中文版的《埃涅阿斯纪》:“我要说的是战争和一个人的故事。”([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译林出版社,1996年,卷一第1页。)
【48】[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页。在这里,德波将马克思原来的主动宾结构“世界变成哲学”(le monde devient philosophie)和“哲学变成世界”(la philosophie devient monde)(中译本翻译为“世界的哲学化”“哲学的世界化”),通过将动词“devenir”(改变)和名词相连名词化,而改写为“商品的变成世界”(le devenir-monde de la marchandise)和“世界的变成商品”(le devenir-marchandise du monde),以强调这一过程。
【49】[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50】[法]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3页。
【51】[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
【52】[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页。
【53】[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54】[德]马克思:《马恩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5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序言第13—14页。
【56】karl korsch, “theses on hegel and revolution”, in douglas kellner (ed.), karl korsch: revolutionary theory,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4, p278.
【57】[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94页。
【5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351页。
【59】[德]席勒:《席勒文集1.诗歌小说卷》,钱春绮、朱雁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6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73—374页。
【61】karl korsch, “theses on hegel and revolution”, in douglas kellner (ed.), karl korsch: revolutionary theory,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4, p278.
【6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75页。
【63】[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5页。
【64】[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页,注释2。
【65】[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7页。
【66】werner sombart: socialism and the social movement in the 19 th century, anson p. atterbury (translator), g.p. putnam, 1898, pp32-33.
【6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序言第13页。
【68】[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97页。
【69】[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70】[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二版第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7页。
【71】[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二版第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5页。
【72】[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一版第三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11页。
【7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00页。
【74】[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一版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66页。
【75】[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一版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75页。
【76】sam dolgoff (ed.), bakunin on anarchy, vintage, 1971, pp.17-182.
【77】[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00页。
【78】[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一版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63页。
【79】[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26页。
【80】[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一版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54页。
【81】[德]希法亭:《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4页。
【82】[苏]列宁:《列宁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页。
【83】[苏]列宁:《列宁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页。
【84】ken knabb(ed.),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expanded edition 2006, pp.426-427.
【85】ken knabb(ed.),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expanded edition 2006, pp.422-423.
【86】[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罗念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6—17页。
【8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序言第12页。
【88】[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二版第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5—136页。
【89】[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3页。
【90】[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6—37页。
【91】[法]科兰古:《随拿破仑远征俄罗斯》,晓培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3页。
【92】[苏]列宁:《列宁全集》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95页。
【93】[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94】[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3页。
【95】ken knabb (ed.),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expanded edition 2006, pp.109-110.
【96】ken knabb (ed.),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expanded edition 2006, p.108.
【97】ken knabb (ed.),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expanded edition 2006, pp.194-203.
【98】[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一版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61页。
【99】[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4页。
【100】[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101】[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3页。
【10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54页
【10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403页。
【104】[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十七卷,梁实秋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207页。
【105】kostas papaioannou, hegel: présentation, choix de textes, bibliographie, seghers, 1962, p. 67.
【106】[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13页。
【107】[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
【108】[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109】[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7页。
【110】[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钱广华、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7页。
【111】[德]诺瓦利斯:《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诺瓦利斯选集卷一》,林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91页。
【112】[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页。
【113】[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8页。
【114】[荷]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舒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115】[瑞]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20页。
【116】德波异轨的是法文版《国际歌》第一段中的两句话:“le monde va changer de base,nous ne sommes rien, soyons tout.”中文歌词翻译为:“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德波将“le monde va changer de base”(直译为“世界将彻底改变”)”改写为“le monde a changé de base”,直译为“世界已经彻底改变”。
【117】[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01页。
【118】[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一版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54页。
【119】[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二版第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2页。
【120】[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四十四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7页。
【121】[西]葛拉西安:《智慧书》,辜正坤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247页。
【122】[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一版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97页。
【123】[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一版第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61页。
【124】[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二版第四十四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3页。
【125】[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126】[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二版第四十四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32页。
【127】[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4页。
【128】[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6页。
【129】[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3页。
【130】[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131】hegel, the philosophical propaedeutic, translated by a.v. miller, blackwell, 1986, pp.66, 92, 144.
【132】[美]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525页。
【133】[美]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521页。
【134】[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135】[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6页。
【136】[法]塞利纳:《茫茫黑夜漫游》,沈志明译,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4页。
【137】ken knabb (ed.),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expanded edition 2006, p.288.
【138】[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15页。
【139】[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9页。
【140】[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14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序言第14页。
【14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74—275页。
【143】[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6页。
【144】[美]克尔:《大学之用》,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51页。
【145】[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罗宾森英译,楚荷中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146】[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47】[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48页。
【148】[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3页。
【149】jonathan swift,thoughts on various subjects, in the works of the rev. jonathan swift, new york: w. durell, 1812, p173.
【150】[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页。
【151】[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一版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2页。
【152】[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7页。
【153】[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一版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62页。
【154】该文对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作:“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四十四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155】[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5页。
【156】[丹]克尔凯郭尔:《论怀疑者哲学片段》,翁绍军、陆兴华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244页。
【157】[丹]克尔凯郭尔:《论怀疑者哲学片段》,翁绍军、陆兴华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249页。
【158】[法]洛特雷阿蒙:《洛特雷阿蒙作品全集》,车槿山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249—250页。
【159】[德]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5页。
【160】[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22页。
【161】[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9页。
【162】[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163】[德]马克思:《马恩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3页。
【164】[德]马克思:《马克思***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