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正为你敲开癌症之门
烟草和烟雾属于国际抗癌联盟(iarc)公布的四类致癌物中的第一类。其致癌原理为:破坏细胞基因、放射性损伤和损伤免疫功能。
烟草所含的蜡质或尼古丁比较丰富,即使未经燃烧,也会含有亚硝基去甲菸碱等致癌物。烟草在燃烧(吸烟)过程中,有大量新化合物形成。科学家在烟雾中分离出4000余种有害成分,主要为尼古丁(烟碱)、烟焦油、一氧化碳、氢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多环芳烃是烟雾中最主要、数量最多的致癌物质。
吸烟和吸二手烟都能引起肺癌,还能引起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肝癌、肾癌、尿道癌、膀胱癌、宫颈癌和白血病等。
癌症,几乎没有人不是心怀恐惧,但是对癌症的诱发因素,人们又往往不很当回事,例如对待吸烟。尽管已有大量科学证据说明吸烟会极大增加肺癌等癌症发生几率,会影响寿命,但是仍有不少人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舍不得放弃吸烟嗜好,特别是当看到不吸烟的人也得肺癌时,似乎更为自己找到了吸烟的理由。孰不知,不吸烟的肺癌患者很可能正是二手烟的受害者。
烟草不仅能够促进癌细胞的发育,而且还能帮助早期癌细胞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否则机体的免疫系统本可以在癌细胞增殖和扩散前将其消灭。
研究表明,烟草不仅会促进癌症的发展,而且还能帮助早期的癌细胞逃避人的免疫系统的检测,而这种检测有可能在癌细胞繁殖和扩散之前就将其消灭。
纽约市纽约大学的jane a.mccutcheon博士和她的同事发现,细胞接触烟草后,其表面的一些物质减少了,而正是这些物质可发出细胞是否有危险以及免疫系统是否应该将其消灭的讯号。鉴于此,mccutcheon在接受路**健康通讯的一次采访中说,由于细胞报警能力的降低,一旦细胞发生癌变,它们就很有可能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监测而繁殖起来,并扩散到全身。
烟草点燃后生成气体,怎么会损伤消化道呢?原来烟可分“海、空”两路入侵消化道:吸烟时少部分烟可从咽经食管到胃甚至到肠,可视为“空路”,这些烟直接和胃肠道黏膜接触。进入呼吸道的大部分烟和呼吸道黏膜直接接触后,其中的有害成分都可被吸收入血而运送到远处,这可谓“水路”。在消化道损害中,上消化道是首当其冲的重灾区。
烟民腭、口腔癌和舌癌:烟民腭表现为口腔软、硬腭发红充血,继而灰白变厚,并出现许多细小颗粒及红色小点,影响味觉。戒烟后可恢复。舌癌及口腔癌的发生率也会因吸烟而增加。
食管癌:食管癌的发生频度常紧跟吸烟引起的肺癌之后,被认为是咽下了烟中的致癌物所致。吸烟引起食管癌的危险性随吸烟的数量增加而加大。有研究显示,吸烟者食管癌的发病率高出正常人4-10倍。
胃癌:日本医生报告吸烟者胃癌发病率明显要比不吸烟者高,男性高60%,女性高30%。开始吸烟年龄越早,胃癌死亡率越高。
胰腺癌:日本与加拿大医生发现,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出2倍多。在我国该病发病有上升趋势,应引起注意。
据张联研究员介绍,烟草中含有上百种复杂的化学成分,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吸烟过程中可产生40多种致癌物质,其中与肺癌关系密切的主要有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苯、砷、丙烯、烟碱(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烟焦油等,这些致癌物质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dna的损害,某些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突变和失活,导致细胞遗传信息转化癌变。而烟点燃后产生的烟雾,不仅包含了烟草中所有的化学成分,而且比烟草本身增加了一些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和烟焦油等。
研究过程中专家还发现,如果在门窗紧闭的室内吸烟,将会形成极为可怕的致癌混合物飘在空气中而被人体吸入。因此,在公共场所和室内吸烟危害极大。家庭中如有一人吸烟,那么这一家中的男女老少都要遭殃,成了“被动吸烟者”。有人调查了9150名40岁以上的不吸烟妇女,发现丈夫吸烟的妇女患肺癌比例明显高于丈夫不吸烟的妇女。
香烟中尼古丁的含量最多,毒性也最大。实验表明,1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1只小白鼠,25克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头牛,40-60毫克纯尼古丁可以毒死一个人。而这仅仅是烟草中的一种有害成分。张联研究员说,目前,我国有烟民约有3亿人,每天都有近3000人死于烟草相关的疾病,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肺癌、冠心病等与吸烟相关的疾病,超过了结核、艾滋病、围产期疾病、车祸和自杀死亡的总和。特别是近十年,肺癌的死亡率上升了56%,占全部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的1/4。而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正是吸烟。据统计,男性肺癌的80%和女性肺癌的19.3%都归因于吸烟。很多人称“吸烟等于慢性吸毒”毫不为过。
烟草可诱发肺癌,已众所周知。据资料显示,每日吸40支香烟达20年者,肺癌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60-70倍。
烟草中能分离出20多种致癌物质,如氰化物、3,4-苯并芘等,都会促使体内细胞癌变。烟草中有不少的微量元素,如砷、镉、镍、铬等系明显的致癌原。每支香烟中含镉1微克,70%在点燃后从烟中被吸入,每天吸20支烟,吸入镉可达14微克。一支烟中含镍2-5.4微克,每日吸烟两包,一年体内即蓄积镍6毫克。香烟中还含有一种叫210po的金属元素,在燃烧时210po被蒸发并储积于吸烟人的肺中,同时不断产生辐射作用而导致癌症发。
当然,除以上致癌微量元素外,烟碱的刺激作用及烟雾中的多环芳烃、焦油等都可起到促癌作用。所以,有癌症家族史、呼吸道疾病易感者及其它慢性病者当禁烟为好。由于烟草致癌有10-20年的潜伏期,所以,20岁以下的青少年者,更应远离吸烟,不以烟草来损害自己的体质和生命。
为了强化人们对吸烟与癌症之间关联性的认识,提醒吸烟者不要因为留恋小小的香烟,无意之中害了自己,害了亲人,害了周围其他人。
晨练是空腹好还是早餐后好
晨练已成为很多老年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事,但有些老人在晨练后,会感觉头晕、心慌,有的人还感到腿软,站立不稳,甚至突然摔倒。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是空腹晨练造成的。对于老年人来说,空腹晨练实在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在经过一夜的睡眠之后,不进食就进行l-2小时的锻炼,腹中已空,热量不足,再加上体力的消耗,会使人脑供血不足,哪怕只是短暂时间也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头晕,严重的会感到心慌、腿软、站立不稳,心脏原来就有毛病的老年人会发生突然摔倒甚至猝死的意外事故。
老年人晨练前的进食,应以松软、可口、温热的食物为宜,如热豆浆、热牛奶、点心、藕粉、发慌、粥、鸡蛋饼、燕麦片等。
人在晨练时,要消耗较多的能量。而人体能量的供给,可以来自食物,也可以来乍体内的脂肪分解或肝糖元分解。有人研究表明,早晨是肝脏中含糖元最低时期。如在这时空腹进行晨练,则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体内的脂肪分解。这样,人体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便大为增加。游离脂肪酸虽可供给运动能量,但过多时,对老年人的心脏也有不利影响,往往可使老年人产生各种心律失常,而少数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猝死。此外,人在晚上虽然停止了进食与饮水,但身体由于不显性出汗,呼吸、排尿等仍继续在失去水分,故清晨时,一般老年人体内处于微缺水状态,血液浓缩,粘滞性增加,有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引起心、脑疾病发作的倾向。而晨练时,呼吸加快,往往还有不同程度的出汗,这就加重失水,而有促进血栓形成之虞。
因此,老年人在晨练活动前,以先吃一点食物及补充一些水分为好,如饮一杯糖开水,或饮一杯麦乳精之类的饮品就很相宜。这样做既可在运动中补充能量,减少体内脂肪分解,使血中游离脂肪酸不致过高,又可补充水分,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形成。但应注意,晨练前进食量不宜过多,一般以300-400毫升为宜,因为吃得过饱,胃过饱满,横隔肌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呼吸。并且在晨练中,过多的食物在胃内振荡,也易引起恶心、腹痛、甚至呕吐等症状,从而影响晨练质量。
许多人习惯早晨空腹跑步,以为这样既能吸收新鲜空气又能防止肥胖。然而,运动需要能量,平时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主要是饮食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吃东西就锻炼,因为没有摄入碳水化合物,体内缺少能量,但是又得消耗能量,要消耗的能量来源就是身体中的脂肪了。这种情况下,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就会明显升高,脂肪酸是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年纪越大利用游离脂肪的能力就越低,因此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美国著名的慢跑创始人菲莉克斯16年间通过慢跑使体重从90公斤减到60公斤,然而刚刚52岁就因为心肌梗死而去世了。据了解,他就死在早晨的慢跑途中,而且他在锻炼前没吃东西。可见空腹运动弊大于利。所以专家建议,晨练者在外出锻炼前,一定要吃点东西,以免发生意外。
对于一些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在腹中空空时,血糖的调节能力会下降,极容易引发低血糖。如果空腹跑步,后果可能更明显。
同样道理,血压不稳的老年人,一宿睡眠后,体内血容量会下降,血压调节功能随之降低。如不及时补充能量,运动后的血管扩张,再加上血容量的不足,很容易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或缺氧,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尤其是老人的血管收缩功能没有年轻人好,更易产生眩晕感,以致意外。
因此,专家建议老人在晨练前,最好补充一些带水分、易消化和热量高的食物,如豆浆、麦片、稀饭或吃些蛋糕、面包等。需注意的是,牛奶喝后容易胀肚子,运动起来很不舒服,最好不喝。
老人晨练前的准备应从起床前开始。起床前先闭目静养15分钟,起床后适当补水,并在室内稍事休息,做些准备活动。若晨练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上,应在晨练前少量进食,休息40分钟左右再开始晨练,以防出现头晕症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者,最好在晨练前先服用降压药和小剂量的肠溶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疾病发作。
空腹锻炼可引发低血糖病。早晨空腹时,人体的代谢率处于最低水平,血糖也处于维持生理最基本需求状态,此时人体运动时,肌体必需调动储备能源,以供人体需要。而老年人由于肌体的调节机能反应缓慢,储备能量一时难以被激发,肌体代谢跟不上肌体需求,而容易引发低血糖,出现头晕、目眩、手麻等症状,有时甚至发生晕厥。
大多数人晨练时是空腹的,不吃东西就锻炼,因为没有摄入碳水化合物,就要通过分解身体中的脂肪来提供能量。这种情况下,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就会明显升高。医学研究证明,脂肪酸已经成为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老年人,年龄越大体内分解利用游离脂肪酸的能力就越低,因此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就越大。
晨练需要正确的方法
晨炼就是指运用体育运动内容,手段和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
经过锻炼能够延长生命,减轻机体老化;能够增强活力,改变脑子迟钝;能够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斗志;能够提高效益,减轻医疗负担;能够广交朋友,互通互传信息;能够健壮强身,增强免疫能力;能够心情舒畅,减少家庭矛盾;能够增加食量,改变消化系统;
锻炼好处多多,但并不代表就没有弊,万事有利必有弊。锻炼也一样,也有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水是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之一。除膳食补水外,成年人每天还需要补充1500毫升左右的水,约5-7杯。早起后饮水杯,可补足机体一夜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促进血液中的废物。但有些人晨练前没有喝水的习惯,这是不卫生的。长此以往,会有碍健康,甚至诱发疾病。
美国一些研究机构的专家们曾共同制定出一套“长寿守则”,其中就有一条“清晨锻炼先饮水”。因为人在睡觉时皮肤、呼吸道每小时要散发20克—35克的水分,加之尿液的排出,经过一夜之后,机体处于缺水状态,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血容量减少,血管口经变小,体内代谢废物堆积,机体处于“水平衡”失调状态。
清晨长期没有喝水习惯的人,久而久之会造成嘴唇干裂、咽喉疼痛、口角发炎、眼睛红肿、小便赤黄、大便秘结等症状。由于失水过多,血液浓缩严重,有可能产生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甚至酿成大祸。
因此,清晨运动前必须先喝点水。因为喝水半小时后,水分便可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增加了血容量,降低了血液粘稠度,使血波循坏畅通,有利于预防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的发作。
清晨运动前,可喝250毫升的温开水,或在温开水中加入1匙蜂蜜,既可改善口味,又可增加血液中的糖分含量,避免晨练时产生低血糖症。
晨练前不喝水,这对健康很不利。因为夜晚睡眠时,皮肤及呼吸道每小时要散发20-30克水分,加上尿液的排泄,晨起时机体已处于脱水状态,如: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高。体内代谢废物堆积,故容易诱发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塞等。若晨练前喝200-300毫升开水,或在温开水加入1汤匙蜂密,可改善口味,又增加了血液中糖量,还避免了晨练中诱发以上疾病和发生低血糖症的可能性。
人体经过一个夜晚的睡眠,肌体出现了一定的缺水症状。晨练前若不喝水,势必加重身体缺水程度,而一旦缺水,就会影响身体各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
晨炼的同时,在时间方面也需要注意。可是最佳的晨练时间是什么时间呢?
不少人认为晨练时间越早越好,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春季晨练,时间最好是选择在日出之后。
由于每天的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5时左右,因而,冬、春季的日出之前,天气是非常寒冷的。此时外出锻炼,容易患伤风感冒,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
另外,人们普遍喜欢在草坪、树林、花草等绿色植物生长的地方晨练,以为这些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利于人体吐故纳新。殊不知,植物的叶绿素只有在阳光的参与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果晨练在日光之前,非但没有新鲜氧气,相反倒积存了大量二氧化碳,这显然不利于身体健康。
老年人是晨练最大的群体,而老年人抗寒、抗病毒、抗污染物侵害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晨练更应该与晒太阳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起床后不能即练,稍休息片刻,做些准备活动,然后再晨练。晨起时人体各脏器功能尚处于较低水平,难以适应变化的外界环境,需有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以利生理功能活跃起来。
黎明前或天蒙蒙亮时空气并不新鲜,绝大多数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浓度还较高;在园林中、广场上尚处于空气污染的高峰期,须待日出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氧气逐渐施放,空气的新鲜度方能逐渐增高,故世界各国的运动医学专家大多主张晨练的最佳时间是日出后。
据专家研究,冬季后半夜经常会出现近地面逆温层,使得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后最不易扩散,成为空气污染的高峰期,如果习惯于早上锻炼的话,我们建议大家选择太阳升起后,这时地表温度升高,有利于污染物扩散,这时锻炼最为适宜。
基于坚持户外活动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缘故,很多人都认为晨练时间越早越好,早晨空气新鲜,可以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活动筋骨,肯定能强身健体。但是一般来讲,早晨的时候人体生理功能处于一天中的最低潮,如果人们在早晨6点起床,然后就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进行晨练,身体难免会有不适应,继而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初春的早晨气温低,雾气重,如过早外出晨练,容易伤风感冒,或使老慢支、哮喘病等病情加重,故老年人应在太阳升起后再外出锻炼为宜。
冬季晨练不宜过早,最好是在日出之后,对于冬季晨练,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理念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此冬之应,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季对于人体来说是养藏的最佳时期,同时最好在日出后锻炼。
许多人认为,晨练越早越好,早晨空气新鲜,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活动活动筋骨,肯定能强身健体。其实不然,日出之前的空气质量没有日出之后的好。用我们现代的观点看,太阳出来以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强,而在黑夜里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中的有氧呼吸。所以日出之前是一天中地面空气中氧含量最低,也是空气污染最严重的一个时期。而且日出之前地面温度相对较低,容易引起脸部、耳部等暴露在外的身体部位冻伤。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事项为:
室外晨练不宜在雾天。冬季早晨比较容易出现雾的天气,许多朋友仍坚持在大雾弥漫中晨练,对于锻炼一个人的意志来说是好的,但是对于机体来说是有害无益的。雾中含有大量的尘埃和酸、碱、盐、胺、苯、酚、病源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当人们锻炼时,呼吸、心跳加速,张口呼吸时,将雾气中的有害物质吸入,就容易诱发气管炎、咽喉炎、鼻炎等疾病。雾还会影响氧气中的供给,容易引起人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因此,在晨雾比较大的时候,千万不要到室外锻炼。
锻炼不可过量,否是有害无益:
运动过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选择的锻炼方式不恰当。本来身体比较瘦弱,有氧能力不强,但在比赛中喜欢争强好胜,容易运动过量。其二是对锻炼过程中的运动规律不了解。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从现有的身体条件出发,游泳能游500米,却想一下游到1000米,只能是受伤、疲劳。并且在运动过量后,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受凉,因此不可小视。
如何判断是否过量:
生理上:过量后会有两种反应,肌肉酸、肌肉痛,有时酸痛结合。如果次日肌肉疼痛感明显,说明锻炼强度过大,即锻炼时间不长,但单位时间内付出的力量和能量很大。如果感觉是酸,或以酸为主,说明运动总量过大,即运动时间长、距离远、力量多,造成体内乳酸堆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竞技体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李东建也提供了一个自测的方法,次日清晨醒来测测脉搏,如果比平时有明显的加快,就表明前一天或者近期的锻炼过量了。当然,近期紧张、焦虑等,也会使脉搏加快。
心理上:一个是厌烦感,原因可能是长期运动方式不当,比如性格外向型的人选择了一个人长时间地慢跑或长距离游泳。可以约几个同伴去锻炼,有交流,这更适合外向型性格的人。第二个是行为上回避,比如疲劳积累后,尽管有同伴邀请锻炼,却找借口不去。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防治高血压和心脏病,但最新研究表明,锻炼过量,可能加速心衰。
据路**报道,美国南达科他大学的丽贝卡·舒尔茨博士及其同事发现,经常蹬踩转轮的老鼠有运动过度的倾向,一段时间之后,这些老鼠的心脏出现异常,泵血功能减弱。
同运动少的老鼠相比,已患有高血压、过度活跃的老鼠心衰速度明显加快。
呵护好你的“心灵之窗”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随着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依靠视觉,可以说人类外界信息的90%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取的,眼睛,是人体最宝贵的感觉器官,同时也是最脆弱娇的,一双健康的眼睛有赖于人们的爱眼意识,为了光明美好的每一天,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保护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灵之窗。
计算机对视力危害很大,经常操作计算机的人应多吃些明目食品,如枸杞、菊花、决明子。常喝菊花茶也能收到清心明目的效果,枸杞清肝明目,对保护视力也有很大好处。饮茶能防止视力衰退和恢复视力。国际上普遍认为饮茶有抗辐射的作用,能减少计算机荧光屏x射线的辐射危害。茶中富含的茶多酚(50%)和脂多糖等成分可以吸附和捕捉放射性物质并与其结合后排除体外。必需脂肪酸、维生素a、k、e及b族维生素的缺乏均可降低机体对辐射的耐受性在膳食中适当供给。如牛奶、蛋、肝、花菜、卷心菜、茄子、扁豆、胡萝卜、黄瓜、番茄、香蕉、苹果等。我国科学家发现:青菜萝卜可以抗辐射。油菜、青菜、芥菜、卷心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不仅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可口菜肴,而且还具有防辐射损伤的功能。
具体保护眼睛可以防辐射的食物为:
1.富含胶原弹性物质的食品。这一类的代表有海带、紫菜、海参,动物的皮肤、骨髓等等,因为食物中的胶原物质有一种黏附作用,它可以把体内的辐射性物质黏附出来排出体外,而且其中动物皮肤所蕴涵的弹性物质还具有修复受损的肌肤的功能。
2.富含抗氧化活性物质的食品。油菜、青菜、芥菜、卷心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不仅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可口菜肴,而且还具有防辐射损伤的功能。新鲜蔬菜是人体内的“清洁剂”,其奥妙在于蔬菜拥有“秘密武器”——碱性成分,可使血液呈碱性,溶解沉淀于细胞内的毒素,使之随尿液排泄掉。
3.具有排毒功能的食物。比如猪血、黑木耳等等。猪血的血浆蛋白丰富,血浆蛋白经消化酶分解后,可与进入人体的粉尘、有害含辐射的金属微粒发生反应,变成难以溶解的新物质沉淀下来,然后排出体外。黑木耳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排出纤维素物质,使这些有害纤维在体内难以立足。这一类的食物可以帮助我们把体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不给辐射物质留下丝毫立足空间。
4.明目类食物。这一类食物主要是针对长时间面对电脑工作的都市白领、学生等人。计算机对视力危害很大,经常操作计算机的人应多吃些明目食品,如枸杞、菊花、决明子。常喝菊花茶也能收到清心明目的效果,枸杞清肝明目,对保护视力也有很大好处。饮茶能防止视力衰退和恢复视力。国际上普遍认为饮茶有抗辐射的作用,能减少计算机荧光屏x射线的辐射危害。茶中富含的茶多酚(50%)和脂多糖等成分可以吸附和捕捉放射性物质并与其结合后排除体外。
5.保持体内营养的平衡。研究表明,必需脂肪酸、维生素a、k、e及b族维生素的缺乏均可降低机体对辐射的耐受性在膳食中适当供给。仅增加其中任何1种维生素,都不能得到预期的营养效果。矿物质的营养平衡问题尤为重要,体内钾、钠、钙、镁等离子浓度须合适,否则不能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轻者损害健康、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元素与其他营养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锌对许多营养素包括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谢都有重要影响。当我们受到辐射损伤时,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在内,过量或不平衡,均会产生不良影响。这一类的营养我们可以通过如牛奶、蛋、肝、花菜、卷心菜、茄子、扁豆、胡萝卜、黄瓜、番茄、香蕉、苹果等食物中得到补充。
保养双眼的好对策
1.多喝水:尤其在有空调的办公室中或是房间里,应特别注意水分的补充,可改善眼睛黏膜干涩状态。
2.滴眼药水、生理盐水、人工泪液:戴隐形眼镜的人常常会靠这类的眼药水来保护眼睛;有些人则为了防止眼睛干涩,也会在药房自行购买一些眼药水来点,但要注意的是药水的来源,最好还是由医生诊断所开出的,比较保险。因为大部分的眼药水或人工泪液,为了保存方便,会加入防腐剂或杀菌剂,一般人在使用上应该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若是过敏性的体质就很难说了。
3.冷、热敷:在眼睛疲劳的时候,可以使用冰敷与热敷交替的方式舒缓眼部,但不可冰到或压到眼球,热敷也是一样,一次不超过5分钟,可以配合眼睛上下左右的旋转,多做几次,能促进眼睛周围的血液循环,对于因疲劳造成的黑眼圈的改善也有很好的效果。
4.平时可多吃些含有β胡萝卜素的食品:胡萝卜、木瓜、南瓜、绿色蔬菜等。有些人在办公室会泡些枸杞茶或是决明子茶,这些都是对眼睛很有帮助的东西。
进行简单的按摩眼部,经常使用电脑的你,不妨利用休息的时间给自己来点按摩,对于眼睛的疲劳也很有帮助。
1.两手手掌互相摩擦直到发热,将发热的手心盖住双眼,并将眼球上下左右转动。
2.眼睛闭上,两手食指沿着眉骨轻轻按压,直到太阳穴,对太阳穴稍加用力按。再由太阳穴往下按压下眼眶直到与鼻梁交界处。
3.眼睛闭上,两手食指沿着鼻梁、鼻翼的两侧,上下来回搓揉。并且食指用力压鼻翼两侧凹陷处。
电脑人士保护眼睛的方法:
1.每小时离开办公桌和电脑几分钟。
2.如果没有条件离开座位,向后靠,闭上眼,放松一会儿。
3.搭配好工作任务,把长时间的电脑工作分割开。
4.头顶或者显示器背后照射来的光线对眼睛不好,最好开两侧的台灯。显示器已经很亮了,不要再让别的光线直射你的眼睛。
5.不要在黑暗的屋子里工作。显示器会像一个大灯泡一样让你的眼睛难受。如果无法避免,尽量调低显示器的亮度。
6.种点植物可以增加湿度,还有其它的好处。
长时间久坐不可乎视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坐着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坐着虽然舒服,但不利健康。研究表明,久坐可引起以下17种病症:颈椎病、腰椎病、食欲不振……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发布的一个报告表明,每年有200多万人死于久坐引发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因此,为了健康,千万不要“坐”以待毙!
1.腰椎病:
原因:由于长期久坐,或者有的坐姿不良,或总是固定一个姿势而使得腰部软组织长久处于张力状态,软组织缺血,而产生腰肌劳损。
对策:要尽量减少坐的时间,或坐一会儿变动一下姿势、站起来活动一下,中途可做一下腰部按摩。
2.颈椎病:
原因:颈椎病的根源是颈椎间盘退行变性后,椎间盘松动,继而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而引起的各种症状。长期不良的坐姿或长久停留在电脑前,最容易造成颈项肌的疲劳,引起颈肩痛、项肌痉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久而久之,势必在成年之后过早地出现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颈椎病。
对策:操作电脑时要保持正确坐姿:请确保坐着时整个脚掌着地。使用让您的脚部平稳着地的可调节工作台、椅子,或者使用脚垫。如果使用脚垫,请确保脚垫宽度足够使腿可以在工作区内自由活动。经常伸展腿部并改变腿的姿势。要经常站起来离开工作台稍微走动和经常改变腿部的位置,使人整个放松一下。注意不要将箱子或其他物品放置在桌下,这样会限制腿部的活动空间。
3.尾骨受伤:
原因:你是否经常感到臀部尾骨隐隐作痛,有时接连两三天都令你坐立难安?请别忽视这样的症状,这是女性易患的疾病——尾骨受伤。尾骨疼痛的症状包括臀部尾骨附近有压痛点或腿痛现象,范围包括尾骨、提肛肌及周围的软组织等。长久坐姿不正确,压迫尾骨神经,即可造成尾骨受伤而疼痛。
对策:平时保持良好的坐姿,减轻对脊椎的压迫,多运动,可减少尾骨受伤的机会。患有慢性的尾椎骨疼痛者,最重要的是尽量减少或避免患处承受压力,平常坐的时候,可在椅子上摆个类似救生圈的减压坐垫,减轻患处的压力。这种中空设计的坐垫,可分散尾椎骨及臀部的压力,使患者可以坐得久一些,工作更方便。在家里,应经常热敷患处,或让中医用超声波治疗,加强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疗效。
4.屁股“生茧”:
原因:屁股“生茧”即臀部长出硬疙瘩,并隐隐作痛,即坐骨结节性囊肿。原来,人体臀部的骨骼是由骨盆构成的,其中坐骨是构成骨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坐骨可分为上下两个分支,两支骨会合处即坐骨结节。当人采取坐位姿势时,坐骨结节恰好与凳面接触。在坐骨结节的顶端长有滑囊,滑囊能分泌液体,以减少组织间的摩擦与受压。然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滑囊也随之发生了退行性改变,液体分泌减少。长时间地伏案工作或有盘腿久坐的习惯,容易使坐骨结节与坐凳“硬碰硬”。还有长期不合理的摩擦、挤压、负重、创伤,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创伤性滑囊炎的发生,而这种滑囊炎大多发生在一侧坐骨上,这可能与坐力的不平衡有关。滑囊炎发生之后,囊内充血、肿胀、浆液性渗出物增多,迁延日久积液就会变得粘稠、混浊、纤维素沉着而发生粘连。这时,滑囊壁增厚、滑膜表面粗糙,最后,形成了囊肿。
对策:改善坐具。平时如果习惯于坐木椅、硬板凳者,可改坐藤椅或沙发,也可在硬质坐具上放置较厚的海绵垫、布垫,能够减轻硬质坐具对坐骨结节的摩擦与对抗力。
5.肌肉酸痛:
原因:人体内的亿万细胞要靠血的运输来完成其新陈代谢功能,久坐可使体内携氧血液量减少,氧分压降低和携二氧化碳血液量增多,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引起肌肉酸痛、僵硬、萎缩。
对策:医学专家建议,凡因工作需要久坐的人,一次不要连续超过8小时,工作中每隔2小时应进行一次约10分钟的活动,或自由走动、或做操等。
6.心功能减弱:
原因: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减缓,人体对心脏工作量的需求随之减少,血液循环减慢,日久则会使心脏机能衰退,引起心肌萎缩,易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对策:可做“扩胸运动”,方法:每坐一两个小时后,站起来,双臂展开,做扩胸活动。每次舒展胸部三五分钟。做“扩胸运动”的次数、强度和频率,应根据自己身体状况而定。
7.食欲不振:
原因:久坐缺乏全身运动,会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日久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脘腹饱胀等症状。久坐不动者每日正常摄入的食物,聚积于胃肠,使胃肠负荷加重,长时间紧张蠕动也得不到缓和,长此以往可致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及出血等慢性难愈顽症。
对策:培养“植物化”饮食习惯。多吃如干豆类,海藻类,地下根(茎)类,新鲜蔬菜及时令水果等。所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可增进肠道蠕动,缩短食物通过的时间,使食物中所含有害物质解除肠黏膜的机会减少,还可吸附带走部分有害物质,减少毒害。
8.记忆力下降:
原因: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减缓,则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伤神损脑,产生精神厌抑,表现为体倦神疲,精神萎靡,哈欠连天。若突然站起,还会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久坐思虑耗血伤阴,老年人则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若阴虚心火内生,还会引发五心烦热,以及牙痛、咽干、耳鸣、便秘等症。
对策:为了你的身心健康,不要久坐下棋,玩麻将,老年人更不可久坐家中闭门不出。
9.痔疮:
原因:久坐者,血液循环减慢,使身体内静脉回流受阻,直肠肛管静脉容易出现扩张。血液淤积后,致使静脉曲张,并可能患痔疮,发生肛门疼痛、流血甚至便血等现象,长此下去则会导致贫血。
对策:进行热水坐浴。坐浴时水温不宜高,以30℃-40℃为宜。坐浴时间不宜过长,20-30分钟即可。早晚各坐浴一次。可在热水中加入少量盐,水面不低于会阴部。
10.便秘:
原因:李女士是某公司部门负责人,椅子是她最亲密的伙伴,通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最近,李女士发觉自己的脸色明显不好,3到4天才排一次大便。到医院检查才知是患上了便秘。医生解释说,女性腹肌天生较弱,送便排出的力量小,因此久坐很容易出现便秘。
对策:做到经常空腹饮水,工作时间每隔1-2个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同时,多食高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玉米、芹菜等。
11.大肠癌:
原因:长年久坐办公室而很少从事体力活动,是患大肠癌的一种危险因素。由于久坐的人最容易发生痔疮,因而民间也有“十人九痔”的说法。许多人认为痔疮无关紧要,不出血就好了,从而忽视了大便带血是大肠癌最初的主要症状之一。发现自己大便带血,一定要到医院作检查,最好是采取直肠指检,医生戴上手套,将一根手指伸入肛门,一般都能查出问题来。
对策:长期久坐的人应提高警惕,尽量克服久坐的不良习惯。同时,养成体检习惯,建议从30岁就开始进行检查。检查方式主要有直肠指检、钡灌肠造影、ct检查等,各人可根据大夫的建议来选择检查,诊断方法。
12.排尿不畅:
原因:前列腺增生患者不宜久坐,已为许多人所共识,但前列腺增生患者坐的姿势也是有讲究的,当人正常端正坐的时候,重心自然落于前列腺的位置,坐的时间久了,增生的前列腺必然要承受体重的压力,因而难免造成增生的前列腺向尿道管扩张,而压迫尿道,严重者会造成排尿困难,甚至闭尿。
对策:如前列腺增生患者日常坐的姿势有意识地将重心移向左臀部或右臀部(可以左右臀部适当轮换),就可避免人体重心直接压迫增生的前列腺,从而避免或减轻增生的前列腺向尿道压迫。长期用此方法,对增生的前列腺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保护作用。
13.男性不育:
原因:久坐会导致人体静脉回流不畅。对男性而言,则会使局部温度升高,通气性差,容易感染包皮龟头炎。同时,久坐带来的高温和静脉血反流至睾丸,还会伤害睾丸的生精功能,时间长了可致男子不育,甚至发生睾丸坏死。
对策:办公族每小时应有意识地起来倒杯水、去趟厕所。因工作需要经常坐着的男子,应穿宽松、纯棉的内裤,切勿穿过紧过小的内裤。生活中还应注意限酒,忌食辛辣。
14.女性不孕:
原因:白领女性,由于长期久坐,月经前及月经期常有剧烈疼痛,这是因久坐加上缺乏正常运动,以致气血循环障碍;有些是气滞血瘀也易导致淋巴或血行性的栓塞,使输卵管不通;更有因久坐及体质上的关系,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些都是不孕的原因。
对策:上班族每天至少应该活动30分钟。而要达到这个运动量可以因地制宜,比如坐公共汽车上下班时提前两站下车步行,或改骑自行车;上楼时不乘电梯,走楼梯;在电视播放广告时,站起来走动一下。锻炼的强度可以逐渐增加,如果原来一站路走15分钟的,可以逐渐加快到10分钟。当然,如果你能抽得出更多的时间,建议你不妨每工作1小时做5分钟的休闲运动,很简单,只需要你伸伸腿、转转头、扭扭腰即可。
特别提醒:久坐不动的女性,还容易患上痔疮、慢性骨盆充血、痛经、内分泌失调等妇科病症,如果工作或者生活的压力又很大,那么,紧张的情绪更加使荷尔蒙的分泌失调,影响整个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将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难言之疾。
15.长“危险脂肪”:
原因:我们通常所说的脂肪是存在于皮肤下面的,叫做“皮下脂肪”,它让人的外形显得肥胖,同时也影响健康。而内脏脂肪位于身体内部,它围绕着人的脏器,主要存在于腹腔内(比如胃的周围)。研究表明,体内存在过多的内脏脂肪,就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脏病和其它各种代谢性疾病的机会,所以它被称为“危险的脂肪”。
对策:大量的运动可以将已经存在的内脏脂肪消除掉,运动越多,内脏脂肪的减少量就越多;而一般的运动则可以使内脏脂肪停止堆积。反之,如果你长期不运动,那就很可能以每年增加2公斤体重的速度堆积这种危险的脂肪。因此,要坚持做运动。
16.肥胖:
原因:久坐不动,机体对摄入的脂类、淀粉过多地转变为脂肪贮存体内,使人肥胖。久而久之,各大、小动脉管内壁将淤积下大量脂类,导致全身组织系统供血不足,加速以上疾病的发生,这无疑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对策:对于在写字楼工作的人来说,爬楼梯可以是最简便有效的运动;利用下班时间,快走和慢跑(原地抬腿甩臂亦可),或者做一些如跳绳、健美操、游泳等力所能及的运动,来锻炼增强自己的体魄,同样能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
17.糖尿病:
原因: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公布了一项历时10年的研究报告:减少久坐看电视行为,对防治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久坐少动是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一个人长期缺少活动,再加上营养过剩,日久势必导致体内代谢紊乱而诱发糖尿病等疾病。
对策:坚持低脂饮食。同时,进行网球、篮球、健美操、乒乓球等运动,此外,步行、慢跑、上楼梯、骑自行车、游泳、跳舞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长时间久坐为我们带来的危害:
1.久坐不动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痛头晕,加重人的腰椎疾病和颈椎疾病。
2.久坐使人的全身血管血容量(外周血容量)减少,心脏功能减退,加重中老年人的心脏病,提前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病症。
3.久坐使胸腔血液不足,导致人的心、肺功能进一步降低,加重中老年人心脏病和肺系统疾病如肺气肿感染,迁延不愈等。
4.久坐容易引起肠胃蠕动减慢,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加重人的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症状。
5.久坐可使直肠附近的静脉丛长期充血,淤血程度加重,从而使人的痔疮加重,导致大便出血、肛裂等症。
6.久坐还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人体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并增大患老年性痴呆症的可能性。
7.久坐还会导致人的心理压抑,爱发无名之火,精神状态欠佳,对外界兴趣逐渐降低直至全无兴趣。
8.由于有些中老年人经常处于静态且不爱说话,会加速语言功能的衰退,并使大脑反应能力变得迟钝,这与“用进废退”理论是一致的。
生闷气有损健康
爱生闷气不好,生闷气的人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会生活的人都懂得自我解脱。而爱生闷气的人则不然,而把无用怨恨和遗憾留在自己的思绪里,不能摆脱心中的烦恼,这不是在自我折磨吗?
在大多数人看来,发脾气一般都是有伤大雅的事情。但是,最近美国科学家所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当人感到气愤而想发脾气时,如果能够及时宣泄出来,会有利于自己的身体,也会给长寿带来机会。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不愿意宣泄自己不满情绪或喜欢抑制愤怒的人容易缩短自己的寿命。研究结果还显示,那些活得长的研究对象基本上都属于“有脾气则发”的类型。
研究结果表明,生闷气一方面不利于心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并引起大脑内激素发生变化。因此,与其闷在那里自己和自己生气,不如宣泄不满情绪更能有效地减少外界环境对人体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尽管文明世界经常强调要克制和冷静,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发脾气的方式仍不外乎是朝着家人怒吼,如果家有宠物的话,甚至还会踢上它几脚解气。研究人员认为,虽说这些方式并不雅观,但是,人们对发脾气的人应有人性化的理解,因为以一定的方式将不满宣泄出来,总比为了显得有绅士风度而将怒气憋在心里要更有利于健康。
爱生闷气者易患胃癌,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人们在遭遇一系列紧张或悲伤的事件后,淋巴细胞活性下降,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为肿瘤发生创造了条件。中国以往流行病学研究多次报道,胃癌患者具有“性格内向,爱生闷气”的特点。
根据对胃癌等癌症患者进行的测试,发现癌症患者有抑郁、内向、不灵活的个性特点。有73.4%的癌症患者发病前遭遇生活事件打击,而对照组仅为51.1%。遇到生活事件而受到精神打击越严重,胃癌发生的相对危险性也越高。
生闷气是一种消极的、甚至是有破坏性的心境。不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内脏话动和内分泌系统失常,胃口不佳,消化不良,长期烦闷、苦恼,还会导致血压升高,患冠心病。
人生在世,岂能事事如意,生气是难免的。偶尔生点气,对健康并无大害。但如常生气,由闲气、怨气转成闷气,则对身体危害颇大。请看生闷气对身体各系统和脏器的危害:
呼吸系统:可引起气促、胸闷、肺膨胀、气逆、咳嗽和哮喘等疾病。
肝脏:容易造成肝郁不舒,肝气不顺,肝胆不和。
消化系统:气满填肠后不饥不渴,气滞于胃,使肠胃停止蠕动。
心脏:气久滞不出,侵入心脏,易致心跳加速。
神经系统:干扰神经系统可引起失眠。
肾脏:逆气冲肾脏,会出现肾衰、尿频。
内分泌:可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
皮肤:可引起肿胀和神经性皮炎。
在大多数人看来,发脾气一般都是有伤大雅的事情。但是,最近美国科学家所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当人感到气愤而想发脾气时,如果能够及时宣泄出来,会有利于自己的身体。
遇到悲伤的事能哭泣流泪的人比独自生闷气、把悲伤埋在心里的人,得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的几率低得多。难怪有心理学家主张:该哭你就哭吧!强忍着你的眼泪等于自杀。
生闷气是百病之源
1.可以使大脑思维突破常规活动,往往做出鲁莽或过激举动,反常行为又形成对大脑中枢的恶劣刺激,气血上冲,还会导致脑溢血。
2.生气时由于心情不能平静,难于入睡,致使神志恍惚,无精打采。
3.会让你颜貌憔悴,双眼浮肿,皱纹多生。
4.生闷气可以致甲状腺亢进,伤心气愤时心跳加快,出现心慌胸闷的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5.生气时人的呼吸急促,可致气逆、肺胀、气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6.处于气愤愁闷时,可致肝气不畅,易导致闭尿或尿失禁。
7.人在生气时,不思饮食,久之必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
百病之生于气也,怒伤肝,忧伤肺,不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内脏活动和内分泌系统失常,胃口不佳,消化不良,长期烦闷,苦脑,还会导致血压生高和冠心病,爱生闷气也影响人们的正常交往,成天闷闷不乐,是难以交到朋友的。
学研究发现,生闷气危害多,影响健康。一、可引起气促、胸闷、肺膨胀、气逆咳嗽和哮喘等病症;二、容易造成肝郁不适、肝气不顺、肝胆不和;三、气满填满后会不饥不渴,气滞于胃,使消化系统停止蠕动;四、久滞之气不能排出体外,侵入心脏,导致心跳加快;五、气拢神经会造成失眠;六、逆气冲击肾脏,会导致肾衰、腰膝无力;七、生闷气还会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八、可引起气喘、肿胀和神经性皮炎。乐观开朗益健康,忧郁苦闷害身体,不开心时千万不要“憋”着。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那些在夫妻争吵过程中强迫自己保持沉默的已婚女性更容易死亡。此外,这些女性还易患抑郁症和肠易激综合症。
美国马里兰州的埃克流行性病学公司开展了这项研究,并将成果发表在新出版的《心身医学》季刊上。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伊莱恩·埃克博士和同事们对3682名男性和女性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开始时这些参加者的年龄在40到50岁之间。研究人员特别对在10年中患了心脏病和由于各种原因死亡的参加者进行了研究。他们震惊地发现,那些在夫妻争吵中保持“自我沉默”的女性的死亡率是那些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女性的4倍。
癌症的产生源于多种因素,没有一个致癌因素能单独引发癌症,而精神作用对于癌症的危害,不能忽视。比如抑郁生闷气,并常常带气吃饭,就容易患胃癌;长期处于失望自卑中的女性,则有可能会患宫颈癌;常常强忍怒火,则容易患乳腺癌。而在各种不良性格反应导致癌症的统计中,情绪压抑不得释放的人,则容易患肺癌。也就是说,肺癌病人病前情感释放能力,明显要低于正常人。
生闷气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你还在生闷气吗?如果是,请您释怀吧!
经常熬夜透支健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长期以来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熬夜会损害身体健康。因为,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都是在夜间睡眠时才分泌的。前者在黎明前分泌,具有促进人体糖类代谢、保障肌肉发育的功能;后者在入睡后方才产生,既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能延缓中老年人衰老。故一天中睡眠最佳时间是晚上10时到凌晨6时。
熬夜的危害有多种,例如:
慢性疲劳:
熬夜除了直接破坏正常的生理节律,造成失眠外,还会为你的身体带来其他困扰:
一些人认为熬夜难免造成疲劳,经过休息就可恢复体力。但有一部分经常熬夜的人容易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国外调查显示,经常熬夜又长时间使用计算 机的人容易发生这种问题。
处方:
合理膳食,定时“充电”。做文字工作或经常操作电脑的人容易眼肌疲劳、视力下降。维生素a对预防视力减弱有一定效果,所以要多吃鱼肉、猪肝、韭菜、鳗鱼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长时间工作疲劳时可以吃一些花生米、杏仁、腰果、胡桃等干果类食品。这些小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e、钙和铁等矿物质以及植物油,而胆固醇的含量很低,对恢复体能有特殊的功效。
静坐放松。晚上抽出一段时间静坐,完全放松全身的肌肉,去掉脑中的一切杂念,将意念集中于丹田穴,可以调节全身脏器活动。
交替运动可使人体各个系统交替进行锻炼和恢复。如脑力劳动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可散步、做操或者简单地活动筋骨,有益于调理紧张的神经系统。体力劳动者进行棋类活动、智力游戏,可以使肌肉得到休息、减缓脑力衰退。
胃肠道功能紊乱:
熬夜者通常采取的“静坐”工作方式并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使胃肠道缺乏必要的调节。有的表现为厌食、嗳气、恶心,有的表现为腹胀、腹部隐痛、肠鸣、排气增多、排便不正常等。在医学上称为肠激惹综合征。职业女性患肠激惹综合征的人数是男性的三倍。
处方:
少食易产气、多脂肪的食品,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和味道浓烈的调味品。以便秘为主要症状者宜进食多纤维蔬菜或麦麸。
定时活动身体和休息。休息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
心理障碍:
熬夜的人们通常与电脑和文字打交道。西方心理学家调查发现,长时间单独与电脑相处,容易对思维和情感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容易造成他们逻辑思维和记忆的减退以及在人际交往上的缺陷。
处方:
经常沐浴阳光。阳光照射可以改变大脑中某些信号物质的含量,使人情绪高涨,愿意从事富有挑战的活动。在上午光照半小时对经常萎靡不振、有抑郁倾向者效果尤为明显。
自己不能纾解烦闷,可以找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向他们倾诉自己 的种种烦恼、失望、悔恨。这样做可使郁闷的心情得到宣泄,有助于平和不安的心境、重获心理上的平衡。
肌肉、关节慢性损伤:
长时间静坐或操作电脑容易造成腰背部和手腕的慢性疲劳性损伤。操作电脑离不开频繁的击键动作,反复的击键使手部、腕部的肌肉和关节持续紧张,特别是腕部的软组织容易劳损,充血、肿胀,导致局部压力大增,从而压迫和损伤经过这里的神经。最初症状是感到某些手指麻木、乏力,以后出现手指、手掌甚至前臂的持续性疼痛,任其发展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处方:
预防这种损伤的方法很简单,主要是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和定时休息:座椅和电脑台的高度应因人而异,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上臂自然下垂,前臂有所依托,手腕部加垫软质的腕托。
每操作一小时左右就稍事休息,轻轻活动和按摩腕关节。可以做简单的保健操,也可以随便活动活动筋骨。坐的时间长了,眼部、颈部、手部、腰部是最易疲劳的几个部位,做按摩或伸展肢体虽然用时不多,却可有效防止上述部位的劳损。
头痛:
疲劳、抑郁、焦虑、失眠、过度紧张等都容易导致或诱发头痛,熬夜实际上综合了上述各种致病因素。
处方:
当非药物疗法不能有效预防和缓解头痛时,药物治疗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发作不频繁、强度也不很剧烈的头痛,可在发作时给予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布洛芬等。重症者可用麦角胺咖啡因,在有头痛先兆或头痛开始时就服用,服用一片后头痛应可减轻,如头痛不止,每隔半小时可再服一片。
习惯熬夜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对于有些人,熬夜已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是,从健康的角度讲,熬夜还是害处多多的。
熬夜会对身体造成多种损害:
经常疲劳,免疫力下降:人体经常熬夜,所造成的后遗症,最严重的就是疲劳、精神不继;人体的免疫力也会跟着下降,自然的,感冒、胃肠感染、过敏原等等的自律神经失调症状都会找上你。
头痛:熬夜的隔天,上班或上课时经常会头昏脑胀、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会出现头痛的现象,长期熬夜、失眠对记忆力也有无形的损伤。
黑眼圈、眼袋:夜晚是人体的生理休息时间,该休息而没有休息,就会因为过度疲劳,造成眼睛周围的血液循环不良,而引起黑眼圈、眼袋或是白眼球布满血丝。
皮肤干燥、黑斑、青春痘:晚上11时到凌晨3时是美容时间,也就是人体的经脉运行到胆、肝的时段。这两个器官如果没有获得充分的休息,就会表现在皮肤上,容易出现粗糙、脸色偏黄、黑斑、青春痘等问题。对于不习惯早睡的人来说,最迟也要在凌晨1时的养肝时间进入熟睡期。
而且,更糟糕的是,长期熬夜会慢慢地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
正确的服药方法及时间
病有百种千样,药有五花八门,如果都按照千篇一律的规定时间服药,很难使药物发挥其最佳效果。因而掌握正确的服药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口服药物,是在饭前、饭后服用或睡前服用,须根据用药目的,药物吸收、排泄的时间,以及药物对胃肠道有否刺激而定。
作为病人,除了按医嘱用药外,还要严格遵守正确的用药时间和服药间隔的规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并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出现。
服药时间决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不同的药物应选择不同的时间服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其药理作用。
古代医家曾认为,对于不同部位的病证,用药时间是不同的:例如治疗上焦的疾病(包括心、肺、头面部等),如感冒、头痛,应该在饭后服药;治疗中焦的疾病(包括脾、胃等),药物应该和饭一起吃;而对于下焦的疾病(包括大肠、肾等),则应在饭前空腹时服药。
对于古人的观点,现代中医学并不完全认同。我们认为,原则上,服药应该避开进食的时间,从饭前半小时到饭后1个小时都不要服中药,以防食物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
有三类药物通常严格要求空腹服用:
首先,治疗胃溃疡、胃黏膜糜烂时,常用海螵蛸、白芨等中药,来抑制胃酸的分泌,并在胃内壁产生一层保护膜,这类药物应尽可能选在饭前空腹服用。
其次,一些泻下的药物,如治疗便秘的大黄等,也应该空腹服用。
最后,滋补类药物也多建议空腹时服用。一是因为这些药物价钱比较贵,空腹吃将有助于机体对药物的充分吸收。二是这类药物的作用比较温和,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较小,服用后很少出现不适。
但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一样。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王阿姨,在空腹服药后出现了胃疼等副作用,就应该考虑改为饭后服药。
服药后的饮食也要注意:
具体服药的时间选择,还应考虑到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功用的药物,应该安排特殊的服用时间,如安神药应该选择在睡前约1小时服用;驱虫药也应该在睡前服用,利用晚上时间充分杀虫,次日可将虫体排出体外。治疗疟疾的药,应在有规律的发作前2小时服,这样有利于杀死疟原虫,控制疟疾的症状发作。
1.饭前服药(进餐前30-60分钟)可增加食欲和胃液分泌,使药物较快入肠,有利于吸收,其生物利用度不因食物影响而下降。常用药物有:阿托品、胃复平、吗叮啉、莫沙必利、胃舒平、碳酸氢钠、异烟肼、利福平、格列吡嗪、达美康、诺和龙等。
2.饭后服药(进餐后15-30分钟)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或减慢排空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大部分药物都可餐后服用。常用药物有:葡萄糖酸锌、得必泰、达吉、消炎痛、阿司匹林、福乃得、氯化钾、多西环素、黄连素、心得安、维生素b2、血脂康、螺内酯、二甲双胍、倍欣等。
3.饭时服药(进餐少许后服药)能及时发挥药力,加上油类食物能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常用药物有:拜糖平、灰黄霉素、博乐欣、万爽力、洛丁新等。
4.空腹服药(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避免食物减少其吸收并可迅速入肠发挥作用。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及大部分中药或中成药。
5.睡前(睡前30分钟)如催眠药(安定)、h2受体拮抗剂(高舒达)、缓泻药(果导)、驱虫药(肠虫清)、抗过敏药等,一般在夜晚临睡前半小时服用。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人体晚上的血压偏低,因此,一般来说,降压药不宜在晚上服用。
由于人体的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物钟,假若能按“钟”服药,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
滋补药:适宜在晨起空腹时或晚上临睡前服用(有利于吸收,但消化不良者除外)?
维生素:适宜在两餐饭之间服用?如果是用维生素k止血,则要及时服用。
抗生素:宜在饭后服用,为了维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最好在规定时间内服药),每隔6小时应服药1次。
止痛药:通常在中午服用(人体在上午11-12时对痛觉最敏感),吗啡和杜冷丁应在晚上9时使用(镇痛效果最好)。
止喘药:宜在晚上临睡前服用(预防哮喘在凌晨2时最敏感期发作)。
胃肠溃疡药:最好在睡前加服1次(夜里胃酸分泌有一个高峰期)。
降压药:宜在上午10时?下午3时服用,临睡前则不宜服用?新一代降压药不少是一天一次服药。
助消化药:应视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要求,分别安排在饭前或饭后服用(饭前服用可促进消化液分泌,饭后服可使之与食物充分混合),大部分宜在饭前10分钟服用。
心脏病药:强心甙类药物在凌晨4时最敏感,如在此时按常规剂量用药,有可能引起中毒。早晨6-8时服药,可减少毒副反应。
过敏药:宜在临睡前半小时服用。
刺激药:宜在饭后半小时服用。
饭前服药。些药物需在进餐前30-60分钟服用,这主要是为了增加食欲和胃液分泌,使药物较快进入肠道,有利于被肠道吸收,生物利用度不因食物影响而下降。
饭后服药。进餐后15-30分钟服药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大部分药物都可餐后服用。
饭时服药。是指进餐少许后服药,然后继续吃饭。此时吃药主要是为了及时发挥药效,而油类食物有助于药物的吸收。
空腹服药。指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此时服药可避免食物影响其吸收并可迅速入肠发挥作用。大部分中药或中成药宜空腹服用。
睡前服药。催眠药如“安定”、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缓泻药如“果导”、“驱虫药”、抗过敏药等,一般在晚上临睡前30分钟服用。据李碧青介绍,由于在体内激素分泌水平波动的作用下,人体晚上的血压偏低,降压药不宜在晚上服用。
一些对胃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硫酸亚铁等,适合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以减轻对胃粘跃的刺激。
应在临睡前15-30分钟服用的药物有缓泻药,如大黄、果导等。这些药物服后8-12小时方可开始显效,可使患者正好于次日上午排便,以免除诸多不便。
催眠药如苯巴比妥、安眠酮等,也应在临睡前服用,以便病人适时入睡。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抗胆碱酶药吡啶斯的朋和安贝氟铵,因肌力改善作用维持较久,故也适宜于晚上服药。
常用的各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青霉素、螺旋霉素、红霉素、洁霉素及中短效磺胺和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因其在体内代谢较快,常常每4-6小时服药或注射一次。这样方可在体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治疗的的功效。
还有一些药物如洋地黄、依米丁、喹碘仿、酒石酸锑钾等,连续使用有产生蓄积性中毒的危险。故用药一定时间后,应减量或停药一段时间。长效药物和一些抗肿瘤药物则需按医嘱间隔给药,即有规律地每间隔几日给药一次。
选择最佳时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这是每个患者都不应忽略的重要问题。
饭后剧烈运动有损健康
我们每天都要吃东西,人不吃东西就会没有力气,身体就不能生长发育。
当食物进入口腔,经过咀嚼磨醉,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得到初步消化再进入胃。在胃液的作用下蛋白质得到初步消化。以后,食物再进入小肠,小肠才是消化和吸收养分最重要的地方。在小肠腺分泌的小肠液以及来自胰脏的胰液和肝脏的胆汗的作用下,得到完全的消化吸收而成为营养物质,由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的需要。
而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运动与消化器官的血液供给有密切关系。血液供给多,消化液分泌也多,消化器官的运动就活跃,消化和吸收也就好。反之,消化和吸收也就不好。
如果饭后去作剧烈运动,就会使本来应该到消化器官中去的血液,由于剧烈运动而分散到全身肌肉中去,消化器官的血液就减少了,消化液的分泌也随之而减少。这就会给消化和吸收带来困难。
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度兴奋,而控制消化作用的副交感神经就会受到抑制,也对消化不利。
而且,饭后肠胃里装满了食物,剧烈运动震动得到厉害,往往会产生腹部疼痛的现象。所以,饭后不宜作剧烈运动。
在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一放下饭碗就往外跑,去参加一些活动量很大的游戏或剧烈的活动,其实这样做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因为饭后人体的大量血液流向了消化系统,特别是胃肠器官,以保证消化工作时所需的氧气和养料的供应,但如果此时进行剧烈的运动,大量的血液就会流向运动器官,尤其是四肢,以保证肌肉工作的需要,这样就造成消化系统血量的供应不足,胃肠得不到足够的血液,胃肠蠕动就会减慢变弱,此外,人体在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减低,使消化液的分泌受到了抑制,其结果影响了消化和吸收过程,如果经常在饭后进行剧烈运动,严重的会导致胃痛,消化不良,溃疡等胃肠消化疾病,还会引起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这就对身体健康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由此可见,饭后适于做些轻微的身体活动,那么,饭后多长时间进行运动才算是适当的呢,一般来说,在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再进行活动是比较合理的,而剧烈的竞赛活动则最好安排在饭后半个小时后再进行。
饭后运动会出现腹痛,但这不是阑尾炎,这是因为饱食后立即运动,胃受到震荡刺激,引起平滑肌痉挛,就会出现腹痛。另外,饱胀的胃还会牵拉周围组织,甚至造成局部组织缺血,那疼痛就更加剧烈了。
饭后剧烈运动会使血液流向运动系统(如骨骼肌、肺等),因此食物不能得到充分消化,影响营养吸收,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孩子消化功能障碍,营养不良,家长不可小觑为什么不能在饭后作剧烈运动?
我们知道,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运动与消化器官的血液供给有密切关系。消化器官的血液多,消化液分泌也多,消化器官的运动就进行得活跃,消化和吸收也就好。反之,消化器官的血液少,消化液分泌少,消化运动进行得不活跃,消化和吸收也就不好。
饭后去作剧烈运动,就会使本来应该到消化器官去的血液由于运动而分散到全身的肌肉中去了,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了,就会给消化和吸收带来困难。
另外,消化液的分泌主要是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引起的,消化作用也由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而加强。而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极度兴奋,使副交感神经被抑制,从而抑制消化作用。
还有,饭后参加剧烈运动,由于肠里装满食物,运动时震动得很厉害,往往会引起腹部疼痛。
因此,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的运动,可以散散步或做其他轻微的活动。剧烈的活动一般在饭后半小时至1小时为宜,特别剧烈的运动或正式比赛,最好在饭后1.5小时后进行。
运动健身时在吃饭的时间安排上是很讲究的,饭前、饭后不宜从事剧烈的运动,运动和吃饭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休息。运动时,我们人体为了保证肌肉骨骼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氧分供应,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全身的血液进行重新分配,使消化腺的分泌大大减少,从而影响了胃肠部的消化和吸收。运动愈剧烈、持续时间愈长,消化器官的活动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行恢复,因此运动后即刻人不想进食是正常的生理活动。一般认为,运动后至少休息30-40分钟进食较为科学。同样,在饭后也不能立即去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如果饭后马上参加剧烈运动,可使正在参与胃肠部消化的血液又重新分配,流向肌肉和骨胳,从而会影响胃肠的消化和吸收,饭后即刻参加剧烈运动还可以因为胃肠的震动和肠系膜的牵扯而引起腹痛及不适感,这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至少在饭后1.5小时以后才可以进行运动。饭后进行不太剧烈的活动,例如散步及比较和缓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消化,对健康也是有利的。
我们吃过饭后,食物的消化吸收是由人体内的消化器官来完成的。如果饭后去做剧烈运动,血液分散到全身的肌肉中去,消化器官的血液供应就会减少,这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由于饭后肠胃里被食物装得慢慢的,运动时会使肠胃受到震动,往往会产生肚子疼痛。
饭后运动给胃增加了刺激,上下左右的颠簸震荡,很容易使人发生恶心、呕吐,久之会引起胃病。
饭后,胃肠分泌大量消化液,以消化和吸收食物,而且蠕动频率加快,其他器官也加强了工作量,吸收营养,排除废料,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血液供应。如果饭后运动,肌肉、骨骼也需要大量的氧气和能量,也需增加供血量,双方争着要血液,结果是摄取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吸收,骨骼肌肉也供血不足,最终造成两败俱伤。
人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有互相制约的作用。当人摄取食物后,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副交感神经紧张性升高,循环系统平静、稳定,主管血糖调节的胰岛素含量增加,活性加强,从肠内吸收糖并合成糖元而贮存起来,身体基本上是“休养生息”状态。如果饭后运动,就会打破这种平静,运动将交感神经紧张性升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循环系统功能也加强,原贮存的糖未被分解利用,身体处于不平衡状态,会引起植物性神经紊乱。
饭到肚子里,就要进行消化和吸收。这时候,大脑皮质中副交感神经就会形成兴奋灶,专心地从事消化和吸收。体内血液也集中到消化系统,从事消化和吸收。如果这时候,我们去从事剧烈运动,就会造成消化不良和肚子痛。因为我们从事剧烈运动,需要大量的血液,使得本来应该流到消化系统的血液,分散到肌肉组织,造成不完全的消化,也就是消化不良。另外,运动的时候,大脑皮质中交感神经会很兴奋,这使得副交感神经相对受到抑制而影响消化。而且,剧烈运动的时候,会使胃里的食物,发生不规则的振动和搅动,使得肚子疼痛。所以,饭后一定要隔半小时或一小时以后,再做剧烈运动,以免妨碍消化。
“高枕无忧”其实有忧
古人在《茶余客话》中早就指出:“枕不可过高,高令肝缩;过下又令肺缩”。那么枕头以多高为好呢?一般以卧床时,头与躯体保持水平为宜。通常可用自己握拳的高度作为选择枕头高度的标准,或者以自己一侧肩宽为标准。从生理角度来讲,以8-15厘米为好。这样,不仅睡起来舒坦自然,而且头部可处在高于心脏的位置,胸部也随之适当抬高,下半身的血液回流心脏速度减慢,大脑供血量相应减少,肺的呼吸也就舒畅了。再者,头部稍向前弯曲,颈部肌肉也可感到松弛舒适。
枕头是必备之物,它不但影响到睡眠是否安稳,而且也可能影响到儿童的身体发育。正常成年人的脊柱有三个生理弯曲,这三个弯曲像弹簧一样缓冲了从脚下传到大脑的震动。而婴儿的脊柱是直的。这三个弯曲是在儿童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些不良习惯就有可能影响到脊柱生理弯曲的正常形成。
由于婴儿的头较大,枕头过高,会使颈椎过度向前弯曲,有可能拉伤颈椎的韧带,甚至颈椎关节错位,也可能使气管受压阻塞呼吸道,久之还能影响颈椎后审的形成。过高的枕头是将来发生颈椎病的重要原因,所以不但是儿童,成年人也不应该枕头过高。如果枕头过低,不但睡眠不舒适,还可能影响胸堆前弯的正常形成。
枕头以多高为宜?新生儿的枕头3厘米较为合适,以后随着身材的不断增高,应逐渐增加枕头的高度。不论年龄多大,枕头的高度以侧卧位时头颈胸在同一水平面上为最佳。注意,枕头是有弹性的,所以其高度是指受到头部的压力后的高度,即头枕在枕头上的高度,而不是就那么放在床上的高度。高度合适了,枕头中的充填物也很重要。枕头的充填物五花八门,一般以木棉、荞麦皮、谷壳等天然物质为好。不论你喜欢用什么东西,应该松软、透气、软硬适中、表面光滑、无有害气体释放为原则。
枕头过高影响大脑血液供应。再就是容易得颈椎病。
例如有一7岁的男孩小小感冒后头颈像被什么东西固定住一样,突然不能灵活地转动,父母被吓坏了,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检查确诊为感冒引起的并发症——寰枢炎。
人的躯体与颅骨相连的第一颈椎叫寰椎,第二颈椎叫枢椎,形状为环形,同周围的韧带一起构成的关节,称为寰枢关节。这个关节活动度很大,头部转动功能的绝大部分由它来完成。这个不太稳固的关节紧靠咽部,得了感冒后,咽部特别是咽后壁的炎症就可能波及寰枢关节,使椎骨充血,韧带和关节囊松弛,导致稳定性下降。如果此时孩子头颈部用力运动,如忽然伸屈或扭转,还可能导致颈椎脱位。因此孩子得了感冒,不要忘记保护孩子的颈部,如睡觉勿用过高的枕头等。一旦发现孩子颈部活动受到限制,或抬头无力,或诉说颈痛时,应立即就医。
从生理角度上讲,枕头以8-12厘米为宜。太低,容易造成“落枕”,或因流入头脑的血液过多,造成次日头脑发涨、眼皮浮肿;过高,会影响呼吸道畅通,易打呼噜,而且长期高枕,易导致颈部不适或驼背。
关于睡眠质量的问题,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本该是最美好的一件事,竟然开始让一些人变得痛苦而恐惧。不过,如果平时多注意生活中的小习惯,睡眠问题是可以改善的……
从生理角度上讲,枕头以8-12厘米为宜。太低,容易造成“落枕”,或因流入头脑的血液过多,造成次日头脑发涨、眼皮浮肿;过高,会影响呼吸道畅通,易打呼噜,而且长期高枕,易导致颈部不适或驼背。
对中老年人的听觉器官来说,睡觉用的枕头也会影响其功能。这是因为内耳的血液供应来自椎基底动脉的分支,椎动脉是经颈椎的椎间孔通往颅内的。人大约在45岁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严重者会使椎间孔变小,很容易压迫椎动脉,而使血流受阻。因此,如枕头过高就会造成压迫椎动脉,影响前庭动脉的血液供应。许多头晕患者,最先发作常在早晨4:00-5:00点钟,或者初起床时,这是因为中老年人这时已经从熟睡中醒来,不断地翻身改变体位,因而影响到了内耳的血液供应,许多人在突然坐起,或洗脸后弯腰低头倒水时,突然眩晕、耳鸣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如枕头过高,会引起内耳血液循环的功能障碍。
枕头的高度应与一侧肩宽相等,这样可使头略向前弯曲,颈部肌肉充分放松,呼吸保持通畅,胸部血液供应正常。但不满周岁的婴儿则以不高于6厘米为宜,老年人用枕头不宜过高,以免头部供血不足。
从医学角度看,长期高枕使颈椎过于前曲,造成颈部软组织过度紧张、疲劳,从而易发生落枕现象,还会造成韧带的钙化,颈椎骨质增生的形成,甚至会形成颈椎病或脑血栓病。因此,枕头一般以7-9厘米为宜(不宜超过自己的拳头高),这样可使头略向前弯曲,颈部肌肉充分放松,呼吸保持通畅,胸部血液供应正常,儿童要相应降低,周岁以内的婴儿不应高于6厘米;老年人不宜高枕,应低于成年人,以免引起头部供血不足。
如果睡眠时,枕头垫得过高,就会改变人体脊柱的生理曲线,尤其是颈椎。时间长后,还会导致颈椎操作,骨质增生,压迫神经血管。清晨起床时,就会使人感到颈部僵硬,头痛,头晕,肩臂和手指麻木,还容易引起咽干、咽痛等症状。如果患有动脉硬化的老人,枕头垫得太高,颈部过于屈曲,会影响脑血管循环,容易形成脑血检。休克、昏厥病人,平卧在床,不能用枕头,以使脑部可以得到更多的血液供应。
只有心脏功能不佳和哮喘病人,高枕而卧,才能无忧。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肺部郁血,减轻气急症状。“高枕无忧”对他们再适宜不过了。
高枕使颈部某些肌肉过度紧张,天长日久,就易发生劳损、痉挛,促使颈椎小关节发生变性或骨质增生等,同时对颈髓神经和血管产生压迫,进而出现颈椎病症状。
睡前洗脚胜服补药
在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中,人的脚掌仿佛是一扇“窗口”,五脏六腑都在这里有相应的穴位。足是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三阳经的终止点。人的脚心有一个“涌泉”穴,在洗脚时,不时地用手按摩此穴,直到发热、浑身感到舒适。这样坚持下去,可以养心明目、解除疲劳、促进睡眠。民间也有“头寒脚暖,四季平安”的说法,说明脚部保暖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谚语说:“睡前洗脚,胜吃补药”,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脚上的六十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若能养成每天睡觉前用温水(40-50℃)洗脚、按摩脚心和脚趾,可起到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阴阳恢复平衡状态的作用。
宋代大诗人陆游,忧国忧民,而且一生写了近一万首诗词,数量居我国古代诗人之冠。但他在动荡的年代里却活到85岁高龄。他的养生秘诀之一就是,坚持在临睡之时用热水洗脚。陆游常常读书和写作到二更鼓尽,才上床睡觉,临睡前必须泡脚。他在82岁那年,对身边的家人说:“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热可却;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湿灼。他对洗脚的好处体会很深,还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洗脚诗》: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鲜烧汤。”
老年人养生,不必尽依赖参茸归芪诸多补品。他每天晚上7:30准时洗脚,每次洗一小时,要始终保持水温,并且用手不停地搓、摸、按、压。而临睡前热水洗脚,使双足温暖,便是一种柔情的按摩,能起到刺激穴位、舒经活络、使之气血通畅的作用,从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脏腑的功能,达到防治杂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天天洗脚,延缓衰老;睡前洗脚,无疑是一副补药。
我们知道,脚远离心脏,血管分支为最远端末档,皮下脂肪层又薄,加上冬天寒冷侵袭,人们活动量减少,致使足部血流不畅,血液供不足,代谢产特不能及时排出去。如每天晚上睡觉前,用热烫一烫脚,就能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下脚营养供给,保持皮肤柔软,清除下脚的营养供给,保持皮肤柔软,清除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劳。同时,热水对大脑皮层也是一种良好的刺激,有利于促进睡眠,此外,热水烫脚还防止足部冻疮和皮肤开裂。所以俗话说“睡前烫烫脚,胜似吃补药”了。
每日临睡,先用温水泡洗双脚,然后用力揉擦足心,除能祛涂污垢、御寒保暖外,还有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以及防治应冒、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病症的作用。
相传曹操患头痛病,非华佗莫治,但经常复发。曹操问华佗:吃什么药可根治头痛?华佗回答有一足浴疗法可治。足浴,即每晚睡前用温开水洗脚;曹操照办,10余日后头痛消失,身体也逐渐强壮了。
曹操是否因足浴而治愈了头痛病,现虽无从考究,但睡前洗脚确实有益于健康,因而也是老人保健常用的方法。中医经络学认为,脚是足三阴经之始,足三阳经之终,因而用温开水洗脚,可起到通经活络、温煦脏腑之功效,使五脏六腑得以调养,气血运行得以通畅,故能防治疾病,缓解症状。所以,古人认为:“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现代医学则认为,温水洗脚一方面可加速下肢血液循环,帮助运走堆积在肌肉组织中的乳酸等代谢产物,有利于消除劳累后肌肉酸胀不适,恢复体力。另一方面,温水的刺激能使下肢血管扩张,大量的血液流向下肢,从而相对减少了大脑的血液供应,有利于降低脑细胞的兴奋性,利于大脑由兴奋转入抑制,缓解精神紧张和改善睡眠,使紧张性头痛不药而愈。
洗脚时两脚互相摩擦,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外踝后跟上陷处是“昆仑穴”,此穴通过经络与头顶“通天穴”相通,摩擦和水温刺激昆仑穴,可促进气血运行,上达巅顶,故能治头痛。大趾是肝脾两经的通路,多活动大趾可疏肝健脾、增进食欲,对肝脾肿大也有辅助疗效。第四趾属胆经,对之按摩可防便秘及肋骨痛。小趾属膀胱经,能治遗尿症。不久前,日本学者发现,人的脚趾尤其是第二趾,不但具有与手指同样的功能,而且还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常按摩脚掌和脚趾,对许多疾病,如贫血、关节炎、糖尿病、周期性偏头痛、阳萎、痛经、下肢麻木、发冷、浮肿及肾功能紊乱等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睡觉前洗脚,剩过吃补药,其好处分别为:
1.补肾强身在人体的经脉中,有一条叫足少阴肾经的经脉,起自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沿内踝的后缘,进入脚跟中,由小腿内侧人脊内,穿过脊柱,到达肾脏。肾主藏精,有摄纳、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主管著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洗脚擦足心,通过经络的传递作用,对肾脏能起良好的刺激,激发其内在活力,加强其对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温煦、滋养作用,从而使人精神健旺,精力充沛,轻劲有力,充满生气。
2.防病治病现代研究发现,脚部受寒,可以通过神经反射,引起上呼吸道血管收缩,局部温度下降,抵抗力减弱,容易感冒。有实验表明,将双脚浸在4℃的冷水中,3分钟后就会出现流涕打喷嚏。足部保暖是预防感冒的重要手段。洗脚擦足心,能加速足部血液循环,温暖下肢,能有效地防止感冒发生。同时,患有脚癣、皮肤疣、鸡眼、胼胝的人,热水洗脚有去掉表层癣菌和软化角质层的作用,配以探擦,温肾健身,活血通络,有利于这些疾病的缓解和痊愈。此外,通过经络的联系,洗擦足部,对心肾等内脏起到有效的调理,能导引肾经虚火、体内浊气下降,从而对眩晕、失眠、心悸、失音、咽喉肿痛、老年性足部麻木、发冷、水肿,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等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3.促进睡眠脚上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热水洗,用手擦,可刺激这些神经末梢,除反射性地引起局部动、静脉的扩张外,还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良性的温和的刺激,促进大脑皮层进人抑制状态,使人早入梦乡,睡得香甜。“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这是诗人苏东坡亲身体验到睡前洗脚的好处后,从心底发出的赞美诗。
4、健脑益智现代研究认为,刺激脚掌能使末梢神经敏感度增强,使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得到调节,使头脑感到轻快,记忆力增强,耳聪目明,思考敏捷。
5、延缓衰老步态稳健,行步如飞,往往是健康长寿的标志,步履蹒跚,体弱无力,则是衰老的一种表现。人体的重量全靠两脚支撑,天长日久,脚部最先受损、老化,正如俗话所说:“人老脚先老。”洗脚擦足心,促进了足部血流的加快,足掌温度的升高,血液供应更为丰富,从而使人步履矫健,轻劲有力,延缓衰老。
6.解除疲劳洗脚保健,水温要略高于体温,洗毕,多擦足心,至热辣辣为止。这一过程,可使足部表层浅静脉扩张,血液循环增强。这样能把局部积累的代谢产物迅速排泄掉,减少酸性产物如致疲劳物质乳酸的聚集,输送更多的氧和养料,使疲劳得到较快解除,并能防止肢体关节酸痛麻木。
民谚有“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的说法,可见脚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怎样忙碌,每天的洗脚时间一定要挤出来!
用热水洗浴双足,加上些中草药剂,可以使双足反射区得到良好的温热刺激,起到养五脏六腑、促气血运行的作用。人的双脚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用热水洗浴双脚,可使毛细血管扩张循环改善,气血畅通,有助于人体解除疲劳。
睡眠不足不可轻视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睡眠不足已成为当今都市人的普遍现象,专家提醒,睡眠不足对健康的危害甚大,切莫等亲视之。
据介绍,“三班倒”的工作性质容易引起人体内生物钟紊乱,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很难入睡,这种状况在39岁至54岁的年龄段尤为突出。雪上加霜的是年轻人睡不着觉时大多有一些不良习惯:喜欢饮用咖啡、浓茶等兴奋饮料,喜欢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听耳机,造成“时间一长就入睡,电视一关就醒来”的现象。长期养成的这种生活习惯,使这部分人群睡眠时间最少,平均每天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不到,而正常的睡眠时间应保证在7小时以上。
一项研究显示,连续多晚睡眠不足,即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就会像连续两晚不睡觉一样对人体的精神造成伤害,出现反应能力减慢、不能保持清晰思维现象。
“人们多数认识到自己的睡眠时间不够,而且事实上睡眠的时间比他们认为的还要少。”研究负责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副教授黛妮博士说:“虽然大家越来越认识到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真实的情况却是人们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睡眠缺乏会使人不能集中注意力,出现学习困难,对事物细节的注意下降,车祸的危险性上升等。更多的研究显示,长期的睡眠缺乏与多种疾病,诸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有关系。
实验室研究发现短时期内一般量的缺乏睡眠(一周内每天少睡2小时),也会引起在危险或在不合适的场所不可抗拒的睡眠倾向,如上课和开车的时候。英国对汽车司机的一项调查显示,29%的司机承认在最近一年中驾驶时有几乎睡着的经历,导致10%的无外界条件撞车事故与疲倦有关。
日本国家癌症中心最近在职业环境医学期刊上发表了有关长时间工作与健康的研究报告指出,长时间工作与睡眠不足的人得心脏病的机率为一般人的两倍以上。
实验260位40岁到80岁的上班族为研究对象,另有445位当对照组。结果发现,每星期工作60小时者,得心脏病的机率是每星期工作40小时的两倍。而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者,其得心脏病的机率也比睡5个小时以上者高两倍。
常睡眠不足,对健康的危害甚大:
1.会影响长高。少儿的成长除了与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外,还与生长激素的分泌多少有密切关系,生长激素在人熟睡后分泌得多,睡眠充足有助长高。经常睡眠不足,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长高。
2.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睡眠是增
强人体免疫力的过程,经常睡眠不足会使身体的免疫力降低,由此会导致种种疾病发生,如神经衰弱、近视、食欲下降等,还容易感冒。
3.会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睡眠不足会使人出现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低,思维迟钝等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少儿的学习。
4.会影响心理健康。睡眠不足的少儿易发生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或焦虑紧张、抑郁孤独等表现,这样会严重影响少儿的正常心理发育。
5.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
曾有科研人员把24名大学生分成两组,先让他们进行测验,结果两组测验成绩一样。然后,让一组学生一夜不睡眠,另一组正常睡眠,再进行测验。结果没有睡眠组学生的测验成绩大大低于正常睡眠组学生的成绩。由此,科研人员认为,人的大脑要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6.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现代研究认为,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除了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外,还与生长素的分泌有一定关系。生长素是下丘脑分泌和一种激素,它能促进骨骼、肌肉、脏器的发育。由于生长素的分泌与睡眠密切相关,即在人熟睡后有一个大的分泌高峰,随后又有几个小的分泌高峰,而在非睡眠状态,生长素分泌减少。所以,青少年要发育好,长得高,睡眠必须充足。
7.影响皮肤的健康
人的皮肤之所以柔润而有光泽,是依靠皮下组织的毛细血管来提供充足的营养。睡眠不足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瘀滞,循环受阻,使得皮肤的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因而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加速皮肤的老化,使皮肤颜色显得晦暗而苍白。尤其眼圈发黑,且易生皱纹。
8.导致疾病发生
经常睡眠不足,会使人心情忧虑焦急,免疫力降低,由此会导致种种疾病发生,如神经衰弱、感冒、胃肠疾病等。瑞典一家医学研究人员发现,睡眠不足还会引起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使得发生心脏病的机会增加,澳大利亚的一个研究学会提出,人体的细胞分裂多在睡眠中进行,睡眠不足或睡眠紊乱,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由此有可能产生癌细胞的突变而导致癌症的发生。一般说来,不同年龄的人每天所需的睡眠中学生每天应睡8-9小时,成年人每天需睡7-8个小时。
9.食欲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导致神经衰弱、感冒、胃肠道疾病、心脏病甚至癌症等的发生。
10.大脑思维活动能力下降。充足适量的睡眠是保证大脑思维清晰、反应灵敏的前提。长期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影响大脑的思维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11.造成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紧张焦虑,抑郁孤独,不愿与人交往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从生理需要来看,小学生应该每天保证有9-10小时的睡眠,初中生应每天保证有8-9小时的睡眠。少儿的身心健康,要从保证充足的睡眠开始,家长切莫等闲视之。
冬季注意呵护双脚
人的身体好坏与双足密不可分,要不怎么会说“鹤发童颜、步履轻健”,这句话也说明了足部保健的重要性。双脚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锻炼双足,也要通过对足疗的保健,达到健康的目的。
冬天天气变得一天比一天冷。许多人在增添衣服御寒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对足部实行科学的保护。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体现,因此,呵护双脚就等于呵护整个身体。
随着冬天的到来,多数人的浑身都懒懒的,但是唯独不能偷懒的是我们的双脚,在寒冷的季节里走路可不是件轻松的活。所以,容易干裂的双足更需要加倍地呵护。
在冬季,人们常常会穿上棉鞋和厚厚的袜子保护自己的足部。但是,这样做可能会给足部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因为这时足部容易大量出汗,出汗带走体内的热量,从而易造成足部冻伤。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人体会自动关闭浅层皮肤的循环系统,造成足部供血不足。供血不足则意味着足部会因缺少氧气和养分的供应而使周围的皮肤组织发生坏死,从而造成足部开裂。
人们在冬季应对足部做以下保护:
温水泡脚水在40℃左右就好,不要太热,否则会损伤皮肤,加速足部失水。在水里加入一些精华油、薰衣草可以帮助除臭,桉树油能缓解局部胀痛,也可以加入几滴有润滑作用的杏仁油;用一块搓脚石摩擦脚底可以清除死皮及干裂的皮屑。
防裂水里可以加入一点儿婴儿护肤霜或保湿霜。洗后用手拍干,涂上保湿霜。如果脚已经有裂的迹象,可以抹上凡士林油,睡觉前包上纱布再穿上袜子或是在脚外面罩一层薄塑料袋。如果干裂处开始流血,要涂上抗生素软膏并贴上创可贴,以免感染。另外,所穿的鞋袜不要太紧,以免妨碍足部的血液流通。
保持清洁冬天脚也容易出汗、感染真菌。注意经常检查自己的脚是否已出汗。如果出汗了,首先应把脚擦干,然后换上另外一双干袜子和干鞋具。定期刷鞋,保持脚的清洁。袜子最好选吸水性强、透气性好的纯羊毛或纯棉袜子。
冬天脚上的皮肤碎屑和趾甲碎片容易留在袜子和鞋里,人们经常洗脚和袜子,却往往忽视鞋的灭菌。拉维克医生建议,足部感染真菌的患者每周应至少用抗真菌喷雾剂将鞋子内部喷一次。
俗话说:“晨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称奇”,皮包水是指晨起喝水,水包皮指的是睡前洗脚,晨起喝水和睡前洗脚是养生保健的良好办法。
鞋子不合脚也会导致足部龟裂。医生建议大家,买冬天穿的鞋时最好晚上去。因为这时的脚有些浮肿,能帮你买到稍大一些的鞋;此外,试鞋时还要确保脚后跟能伸进去一根食指。
在冬天由于气温寒冷,人体代谢率低,令人容易出现末梢血管供血不足的现象,加上缺乏运动、血液循环更差、血管调节功能障碍,遇到冷空气或冷水时,双脚的血管就产生痉挛、收缩,令双脚冰冷。加上脚趾是运动较多的关节部位,脂肪和血管少,热度容易散失,更容易变得冰冷。不仅如此,还会令脚部肌肤易变得粗糙、干燥和敏感。
因此我们在冬天更应该好好的呵护我们的双脚。但是怎么样保护呢?
1.每天换袜子;
2.保持足部的清洁干燥;
3.穿100%全棉的袜子;
4.在袜子和鞋中使用足粉;
5.保护好暴露在寒冷中的脚;
6.不要用过热的水泡脚;
7.不要在热源附近(如火堆或加热垫上)烤脚;
8.如果发现足部组织受损要立刻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