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不可轻视及预防
口腔粘膜病看似小病,但口腔连接脏腑,关连全身,能及时准确反映出全身各部分的病变,不彻底治疗可造成其反复发作,逐年加重,缠绵难愈,而且口腔粘膜大面积溃烂,可殃及咽喉甚至肠胃,有的甚至出现高烧,危及生命,极少数患者可癌变。
口腔疾病范畴中,与牙周病、龋病、口腔肿痛等等相比,口腔黏膜病是一大类“少为人知”的疾病。尽管我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诞生了“口腔黏膜病”这门学科,经过几代口腔黏膜病学者几十年的努力,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只能说从“鲜为人知”进步到“少为人知”。其实,无论从发病率、危害程度以及预后来看,黏膜病都不比任何人们熟知的口腔疾病“逊色”。
“口腔黏膜病”是发生或者反映在口腔黏膜组织上的所有疾病的总称。其粗略的分类包括十大类、百余种之多。例如:单纯性疱疹、口腔结核等感染性疾病;药物过敏性口炎、多形性红斑等变态反应性疾病;莱特尔综合征、白塞病等溃疡类疾病;天疱疮、类天疱疮等大疱类疾病;化脓性肉芽肿、克罗恩病等肉芽肿类疾病;慢性唇炎、梅罗氏综合征等唇舌类疾病;梅毒、淋病等性传播疾病;以及贫血、糖尿病、维生素缺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全身性疾病的口腔表征等等。
口腔黏膜病的病因大概可分为四种
1.是与口腔内其他疾病相关口腔黏膜病。例如由于龋病破坏牙体后造成的“残根”、“残冠”不及时处理,长期“切割”舌头或者面颊黏膜造成的“创伤性溃疡”;由于腮腺炎或者小涎腺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引起的“口干症”;由于三叉神经病变引起的“黏膜痛”;由于补牙材料过敏引起的“苔藓样变”;由于假牙不合适或假牙“年久失修”引起的“黏膜创伤”;由于“烤瓷牙”金属底板引起的“色素沉着”等等。
2.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特发于口腔黏膜的疾病。例如与感染致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球菌性口炎、口腔念珠菌病、坏疽性口炎;与免疫状况不佳有关的阿弗它溃疡;与遗传因素有关的正中菱形舌、地图舌;与变态反应有关的变态反应性唇炎;与重金属中毒有关的“铅线”、“铋线”等等。
3.是各种不良习惯造成的口腔黏膜疾病。例如咀嚼“槟榔果”引起的“口腔黏膜下纤维变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咬唇、咬颊、咬舌引起的“黏膜创伤”;因恐癌心理频繁对镜伸舌“自我检查”而带来的“舌痛症”;因生活作风不检点而染上的“口腔性病”以及常见于“瘾君子”唇部的“烫伤性白斑”和“口腔黏膜过角化症”等等。
4.是与全身性疾病或综合征有关的口腔黏膜病。例如前述疾病分类中提到的多种综合征以及内科疾病的口腔表征等。其中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由于“黏膜”与“皮肤”在人的胚胎发生上是“同胚层”起源,因而有许许多多“黏膜-皮肤联发疾病”值得注意。例如“手-足-口病”、“扁平苔藓”、“带状疱疹”、“红斑狼疮”等等。
关于口腔黏膜病的预防方法:
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弄清了口腔黏膜疾病发生的四个大致病原因后,治疗它的“大致方针”也就可以确定了:即,针对第一种情况,以抓住治疗口腔原发病为主。就像只要把“残根残冠”统统“清剿”,创伤性溃疡就会自然愈合一样,这类口腔黏膜病的治疗要靠口腔各专业(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科等)医师通力合作方能凑效。对付第二类情况的口腔黏膜病,运用内治与外治结合,中医与西医结合,药物与理疗结合等多种手段纠正特发因素加以治疗,这也是口腔黏膜病专科医师的专长所在。第三种情况引起的黏膜病,则要靠患者的自我保健行为纠正。然而“坏脾气”一旦形成,要纠正谈何容易?可取的方法是心理治疗加上药物治疗,是否有效则取决于医患双方的信任和配合程度。至于第四种情况引起的口腔黏膜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治疗全身性原发病比处理口腔黏膜病更为重要,毋庸置疑,内科医师在这里起的作用是关键的。但是,这决不是说口腔黏膜的处理不重要,因为全身是一个整体,有时局部病患亦会影响全身疾病的预后。
提醒:
一旦发现口腔黏膜溃疡、糜烂、充血、结痂、结节、斑纹、肿块、色素、皲裂等症状,或者牵拉、干燥、麻木、粗涩等异常感觉时,要抓紧时间去医院口腔科进行诊断和治疗。在尚未得到明确的诊断之前,千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病急乱投医”,以免误诊误治,贻误病情。
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在高血压患者中前者占95%以上,后者不足5%。我国是高血压大国,推算目前高血压患者已达一亿五千万以上。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高血压病应注意事项
1.高血压患者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高低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病人,由于对高血压产生了“适应”,所以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仍可不出现任何不适感觉,由此,可能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高血压病人应主动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
一般情况下,高血压病人在血压升高时,常会感到头晕、头痛、乏力等,但有些病人由于长期处于高血压或血压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会逐渐适应高血压状态,头晕等症状并不明显。若不定期检测血压指导用药,在某些诱因的促发下,很容易发生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据报道,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占70%,其中没有定期检测血压者占八成。由此可见,高血压病人平时定期检测血压是多么重要。
2.用药不规则。病人有时服药,有时停药,不能持之以恒地治疗,导致血压不稳定。这可能导致一个时期使血压处在较高的水平,而持续高血压的存在可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正确的做法是: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和恒心,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坚持长期用药。治疗高血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长期血压高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的损害。高血压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对高血压治疗应是长期的和终生的,不应该有症状时就降压,无症状就不再治疗。只要及时、恰当、连续地治疗,各种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降压药物的种类很多,具体用什么药应由医生决定。不要自行调整、更改用药,切忌突然停药,以免发生停药综合症,表现为原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者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血压迅速回升甚至大大超过治疗前水平,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脑病、中风、甚至猝死。
3.血压一下降,立即停药。即服药一停药一服药,结果导致血压出现升高一降低一升高。这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可能增减药物品中或服药剂量,而不应断然停药。
4.长时间服药而不定期查血压。病人由于种种原因,如怕麻烦、出差等,不定期测量血压,却一味“坚持”服药,此即血压。此即为另一种现象——“无效治疗”。这可能使病人出现不适感,并且易产生药物副作用或耐药性。正确的做法是:定期测量血压,按血压的高低与周身自学症状决定用药种类和用药剂量,并随病情加以调整。
5.单纯依赖降压药,不做综合性的治疗。高血压的病因多属诸多因素造成的,因此,治疗也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正确的做法是:除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少盐,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等。
6.认为降压药属于“顶药”,服不服药没多大差别。有80%以上的高血压病人为原发性高血压(原因不明的高血压)。长期血压增高本身即可引起心、脑、肾的损害。正确的做法是:认清降低血压的意义,积极控制高血压。
有些高血压患者平时无症状,测量血压时才发现血压高。用药后头昏、头痛不适,索性停药。久不服药,可使病情加重,血压再升高,导致心脑血管疾患发生。事实表明,无症状高血压危害不轻,一经发现,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用药,使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
7.盲目长期迷恋于一类降压药。这类病人过于信赖某种药物,不讲究实效。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程、年、个体差异、脏器功能等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
8.不求医,自行购药治疗。目前,治疗高血压药物多达几十种,各有适应症和一定的副作用,自行购药服用,采取“对号入座”的方式治疗高血压,是极不安全的。正确的做法是:先经医生诊断,做必要的检查,包括心、肝、肾等脏器的功能测定,然后进行治疗。
9.血压只是偏高,自认为不值得治疗。事实是轻度高血压同样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正确的做法是: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给予包括药物在内的综合性预防和治疗。
10.不根据具体情况,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老年人(指60岁以上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经,为此偏高些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上顾年龄及病人的内在情况,而一味要求降压到“正常”水平,势心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病人年龄、脏器的功能情况,将血坟降到适当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人,不可过度降低血压。
脂肪肝防治莫入误区
脂肪肝一词源自病理学,系指肝脏弥漫性脂肪浸润,根据是否伴有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硬化。脂肪性肝病则是临床概念,可根据有无过量饮酒史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后者主要与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有关。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8年前,上海曾在白领中作过一次调查,脂肪肝的检出率为12.9%;如今,白领中检出脂肪肝的比例已达到20%以上,而且有渐趋低龄化的倾向。然而,人们对脂肪肝的认识尚存在许多误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实施。为此特别提醒朋友们在预防的同时,请不要进入预防的误区。
误区之一:非酒精性脂肪肝不是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虽然不会直接引起肝炎和肝纤维化,但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与生活行为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其理由有三:
1.至少2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而不是单纯性脂肪肝,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现已明确为隐源性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前期病变,并为肝功能衰竭的少见原因;
2.即使是单纯性脂肪肝,脂肪肝比正常肝脏脆弱,较易受到药物、工业毒物、酒精、缺血以及病毒感染的伤害,从而导致其他类型肝病发生率增高;
3.对于超重和肥胖者而言,脂肪肝的出现可能提示“恶性肥胖”,因为这种人很容易发生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最终发生冠心病、脑中风的概率也会显著增加。因此,即使是健康查体发现的无症状性脂肪肝亦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
误区之二:脂肪肝不能治愈
单纯性脂肪肝是各种肝毒性损伤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去除病因和控制原发疾病,肝内脂肪沉积在数月内就可完全消退。但是如果单纯性脂肪肝已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则病变完全康复常需半年乃至数年以上时间,少数患者即使去除病因仍可进展为不可逆转的肝硬化。因此,应加强脂肪肝的早期诊治。
误区之三:治疗脂肪肝主要依靠保肝药物
至今国内外尚未发现治疗脂肪肝的灵丹妙药,对于伴有转氨酶升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减肥则是确保保肝药物起效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脂肪肝的综合治疗中,保肝药物仅仅是一种辅助治疗措施,主要用于伴有转氨酶升高的脂肪性肝炎患者,是一个短期的强化行为;而需要病人长期高度重视和调整的,是病人的饮食、运动和不良行为的修正。
误区之四:有了脂肪肝就得服用降血脂药物
尽管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但两者之间通常并非因果关系,至今国内外尚无降血脂药物能够有效减少肝脏脂肪沉积的正规临床试验。为此,有了脂肪肝并非都得服用降血脂药物,而降血脂药物应用不当有时非但不能减轻脂肪肝,反可加重肝脏损伤。其原因可能为脂肪肝的出现代表肝脏对脂质代谢紊乱的处理已达极限,这时候再用降血脂药物就相当于“鞭打快牛”,即脂肪化的肝脏对降血脂药物的耐受性下降,应用不当易发生药物性肝病。
目前认为,脂肪肝假如不伴有高脂血症,那么就不要用降血脂药物。有脂肪肝又有高脂血症,需根据高脂血症的原因、程度以及发生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的概率,酌情决定是否要用降血脂药物。如果是酒精中毒引起的,那么戒酒对降低血脂和减轻脂肪肝都有好处;是药物引起的,能停药则尽量停药,假如不能戒酒或停药而血脂增高又不是太明显就不要管它,因为你“管”它就可能会增加肝脏负担。对于肥胖、糖尿病引起的高脂血症,如果血脂不是很高,主要通过节食、运动等控制体重和血糖来调整血脂和防治脂肪肝;如果治疗3至6月后,血脂还是较高则可使用降血脂药物,但常需适当减量或同时联用保肝药物。有高脂血症家族史并且血脂增高明显者则要用降血脂药物治疗,因为这个时候降血脂药物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误区之五:脂肪肝伴有转氨酶升高需服用降酶药物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有脂肪肝的成人或儿童,健康检查发现的转氨酶增高主要与肥胖和脂肪肝有关,而这种转氨酶增高并无传染性。大家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在3-6月内体重下降5%-10%,就可使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增高的血清转氨酶降至正常水平,使肿大的肝脏回缩和脂肪肝逆转。
误区之六:脂肪肝伴有转氨酶升高不能多活动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性脂肪肝伴有转氨酶升高与饮食结构西化和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因此,脂肪肝伴有转氨酶升高的患者非但不要加强休息,反而需要增加锻炼。
误区之七: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肥胖性脂肪肝抗病毒治疗最为重要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国,近年来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又不断增多,两病合并存在的概率越来越高。对于肥胖、脂肪肝、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伴有转氨酶升高患者的治疗,大家通常想到的就是用抗病毒药物。事实上,患者的肝脏损害并不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果不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你再抗病毒也没有用。此外,即使是乙型肝炎,肥胖和脂肪肝的存在会大大降低抗病毒治疗成功的概率。为此,在慢性病毒性肝炎与肥胖性脂肪肝并存时,应首先考虑减肥治疗。
误区之八:肥胖性脂肪肝患者水果多多益善
新鲜水果富含水分、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经常食用无疑有益于健康。然而,水果的保健作用并非越多越好。因为水果含有一定的糖类,长期过多进食可导致血糖、血脂升高,甚至诱发肥胖,因此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患者不宜多吃水果。
误区九:没症状,脂肪肝不须治疗
脂肪肝在早期一般无明显的症状,这是因为:第一,脂肪肝多是一种慢性过程,进展缓慢;第二,肝脏没有痛觉神经,在疾病轻微的时候,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第三,肝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只要有1/3的肝组织在起作用,人体就可以维持正常生活。因此很多人患了脂肪肝自己并不知道,在体检时才意外发现。
虽然早期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病变,但如不积极治疗,随着脂肪肝病情的加重,可导致肝纤维化。有的患者会因为肝纤维化程度不断加重而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所以说,脂肪肝的早期治疗至关重要。这里所说的治疗不一定是药物治疗,而是包括饮食、运动、戒酒、控制糖尿病、减肥等综合措施。
误区三:患了脂肪肝,须禁食脂肪
造成脂肪肝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因营养不良引起的,所以不能一概强调饮食控制。
即使是肥胖性、营养过剩性脂肪肝,也不能靠“一点荤腥都不沾”的方法来治疗。一个人长期素食会导致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等营养物质不足,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果。
正确的饮食控制方法是:选择高蛋白、低脂肪食物,例如鱼、虾、鸡、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少用爆炒煎炸;多用植物油,最好用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
需要强调的是,脂肪肝患者还应限制糖(包括米、面、甜食等)的摄入,这不只是对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而言。因为碳水化合物在肝脏内通过系列化学反应,同样可以转化为脂肪。
误区四:快速减肥治脂肪肝
由于肥胖的程度与肝内脂肪堆积成正比,所以肥胖患者减肥,脂肪肝确实可以随之减轻。
但是,减肥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在短时间内使体重骤减,反而有可能使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受损,严重时诱发肝纤维化。
至于最近社会上流行的“抽脂手术”和“洗肠疗法”,既容易引起感染,又会导致体内正常代谢的紊乱,用这种方法治疗脂肪肝,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持之有恒的运动是重要的一环,一般每次运动10-30分钟,每周至少3次。贪多求快,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误区之二:脂肪肝根本不可能治愈
临床上,许多脂肪肝患者曾长期就诊于多家医院,尝试了不少药物,但就是不见好转,因而悲观地认为脂肪肝不可能治愈。
事实上,单纯性脂肪肝是各种肝毒性损伤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去除病因和控制原发疾病,肝内脂肪沉积在数月内就可完全消退。例如,酒精性脂肪肝戒酒绝对有效;多数药物和工业毒物性脂肪肝,在及时停药或脱离有毒工作环境后亦可康复;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在补充热量和蛋白质后即可好转;而肥胖性脂肪肝如能有效控制体重和减少腰围则肝内脂肪沉积亦可很快消退。但是如果单纯性脂肪肝已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则病变完全康复常需半年乃至数年以上时间,少数患者即使去除病因仍可进展为不可逆转的肝硬化。因此,应加强脂肪肝的早期诊治,部分脂肪肝患者难以康复的原因可能是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及疗程不够长。
骨质疏松正在吞噬老年人的健康
无论男女,在正常的老化过程中,大约从35岁起,骨量就会开始慢慢减少,使得骨骼内布满了空隙,骨骼内部变得单薄起来,呈现中空疏松的现象,骨质疏松症的名称就是由此而得来的。简而言之骨质疏松是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骼发生骨折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全身性)骨骼疾病的现象。
骨质疏松症在中老年人中较为普遍,但是现在已经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由于其本身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而且此病在发展中又是个缓慢的渐进过程,因而直到病发,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岁以后,由于胃肠道功能逐渐减退,钙的吸收减少而流失增加,体内的钙呈负平衡。45岁以后,每10年骨骼脱钙率为3%。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已成为全球范围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仅美国受其危害影响的就有1500万—2000万人。在65岁以上的妇女骨折中有大约1/3是由于骨质疏松造成的。老年人的肩颈腰痛病症有许多也是由于骨质疏松而引起的。因此,对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有必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仅美国受其危害影响的就有1500万—2000万人。在65岁以上的妇女骨折中有大约1/3是由于骨质疏松造成的。老年人的肩颈腰痛病症有许多也是由于骨质疏松而引起的。因此,对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有必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常见的骨质疏松可分为两种:即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而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往往发生在绝经后的4-10年,主要原因是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老年骨质疏松一般发生在60岁以后,主要原因是老年人体内缺乏维生素d。继发性骨质疏松则是因为某些疾病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而引起的。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病。体内降钙素、雌激素、甲状旁腺素等调节紊乱而导致的骨代谢异常是其发病原因。我们在问题中说到的身材变矮、背驼,其实是骨质疏松的一种表现,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是容易骨折。实际上身材变矮是多次脊椎体压缩或骨折的结果。虽然大多数骨折不会导致死亡,但却有很高的致残性,特别是椎骨、髋骨和股骨颈骨折,将给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全国有2亿女性患骨质疏松,60-70岁女性有1/3患病,80岁以上女性则有2/3患病,年龄超过50岁的女性一生可遭受一次或更多次椎体骨折者占30%。虽然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要低于同年龄段女性,但是老年男性一旦发生骨颈骨折,死亡率要大大高于女性。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但不少老年性疾病正在悄悄地吞噬老年人的健康,其中,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症不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生命,而且对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构成严峻挑战。
常见的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有腰背痛、身长缩短和驼背、骨折等,腰背痛是骨质疏松发病最早出现的不适症状,是脊柱椎体因骨质疏松而出现微细骨折所致。由于这种骨折细微、局限,故其引起的腰背痛通常出现在由静止状态转而开始活动的时候,如翻身、起床时。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疼痛逐渐呈持续性。
身长缩短是骨质疏松症继腰背痛之后出现的另一种临床表现,这是由于脊柱椎体不断萎缩、变薄所致。日常生活中,当发现自己的身高在下降时,应想到骨质疏松的发生。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给人体造成的最严重的危害。它不仅给患者造成直接的、巨大的痛苦。完全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而且还进一步加剧骨质疏松病情的发展,导致患者的寿命缩短。骨质疏松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有:脊柱、髋部、肩部和腕部。
骨质疏松对人体危害是多方面的,临床症状有疼痛,主要在腰肩部,严重时可出现全身骨骼、关节疼痛,身材变矮,脊柱畸形,甚至驼背,频繁抽筋,体力下降,而最严重的后果是出现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发生在四个部位:脊柱、腕骨(桡骨远端)、髋骨(股骨颈)和踝部。脊柱压缩性骨折,可出现剧烈疼痛,连翻身都困难,严重时可以造成瘫痪;最可怕的是髋部骨折,30%的患者因卧床而引发各种并发症,比如静脉栓塞、感染等原因死亡,而即使幸存的人,也会有一半的人致残,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因此,发生髋部骨折被认为是敲响了老年人的丧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是常常在轻微暴力作用和日常生活中发生,即所谓的“脆性骨折”。有些老年人上厕所下蹲或是系鞋带时就会骨折。严重者甚至咳嗽一声就会骨折。这种脆性骨折另一个特点是可以反复发生,也就是说一次骨折后,不同部位可在次发生骨折。所以,发生一次骨折后,必须进行有效的治疗,才可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
那么如何及早防治这个已成为老年人“杀手”的骨质疏松呢?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轻时期(20-40岁)达到的骨量峰值高低和老年时期骨量丢失的速度密切有关。尤其是女性,骨量峰值比男性低,而且绝经后雌激素突然显著的下降,会导致骨量快速丢失,男性在老年时期骨量丢失速度较女性要缓慢,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对该疾病预防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保证有足量钙剂的摄入、积极地运动等,使骨骼达到最高的峰值骨量,同时女性在绝经后或男性在老年时期更要注意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d的摄入,可降低骨量丢失的速度,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而一旦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必须及时去医院就诊,进行骨密度等检测,以确诊是否患病和相关治疗。老年人如果发生了骨折,不要以为为时已晚而放弃治疗,应该进行积极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效的药物不仅能明显缓解骨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显著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预防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如骨化三醇不仅能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而且显著加强下肢肌力、降低跌倒的功效,非常适合于老年人,有效防治骨质疏松。
莫贪凉,谨防关节炎
我们通常所说的关节炎,即为骨关节炎(oa),是指以软骨丢失及伴有关节周围骨反应为特点的一种滑膜关节病,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或增生性关节炎等,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除了膝、髋关节等大关节之外,我们不能忽略脊柱(尤其腰椎和颈椎)的小关节,同样易发生退变。骨关节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骨关节炎有明确的致病原因,如创伤、炎性关节病、先天性或发育性骨关节病、代谢性或内分泌性疾病等;原发性骨关节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其患病率与年龄增长、过度使用和损伤、肥胖、遗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在50-60岁的人群中,骨关节炎患者可超过半数。这是因为人到中年后,活动减少,代谢失常,软骨基质中的重要物质开始流失,造成软骨保水性能降低,关节腔滑液形成减少,软骨组织失去保护,发生摩擦、炎症、增生、肿胀、疼痛等,甚至发生关节变形、丧失功能。但有时二者不易截然区分。
立秋虽过,许多人仍喜欢久居空调间,并将温度调得非常低;或整日吹冷风;大口大口吃冷饮,觉得非常舒适。殊不知,太贪凉,可引起许多病,如神经科常见的“鬼吹风”,内科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骨科更常见的肩周炎、膝关节骨关节炎,甚至腰酸背痛,原有颈椎、腰椎退变者,则更易诱发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
为什么天气炎热空调温度不能调得太低?这与关节炎有什么关系?
因为温度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中医中所述的六淫中(风、寒、暑、湿、燥、火)的寒、湿就含有天气变凉、阴雨、寒冷等天气因素。正常人体对于外界气候的变化具有灵敏的调节功能,当空气中温度升高、气压下降时,细胞内的液体就渗出。当温度降低、气压升高时,液体就贮留在组织间隙内,这种调节是组织的正常功能。而关节炎病人,由于关节组织的病理性改变使得这种调节功能失常,致使病变组织不能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将细胞内液体排出,导致局部细胞内的压力高于周围的正常组织,从而引起关节疼痛或疼痛加剧和肿胀、全身不适等。而且,温度降低还可引起空气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如空气中不同电荷的互相吸引撞击,可引起人体细胞内外存在着正负电荷的电位差。关节炎患者由于局部毛细血管和组织发生了变化,就会释放出一些炎性物质使得神经末梢受压迫而产生酸痛感。
提醒关节炎早期症状:
本病大多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受累关节可间歇性出现轻、中度钝痛,起床及休息后出现短暂性僵硬感,尤其腰部和颈部。可有压痛、骨肥大、骨响声及骨擦感等体征,如继发滑膜炎时可伴关节软组织肿胀、积液等。上述表现可因过度活动、气候变化等原因诱发或加重,严重者症状、体征明显且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但一般预后较好。常见受累部位是膝关节、髋关节、颈椎及腰椎、远端指间关节近端指间关节、第一腕掌关节、第一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累及负重关节。
专家指出,如果一味贪凉,吹空调睡凉席,或是下雨时着凉甚至感冒,不适应气温的高低变化,再加上身体劳累等因素,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困难甚至乏力、胃口差、晨僵(早起时关节僵硬)等情况。因此提醒人们这段时间尤其要注意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要受凉,注意下肢保暖,及时增减衣物,不要长时间停留在潮湿的环境中。
专家还提醒,中老年女性和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精神压力大的人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高危人群。建议人们在上述天气条件和环境中,一旦关节肿胀而且持续几天,就提示关节有炎症了,最好尽快到医院检查。如果只是关节疼痛,可以先观察是否是一过性的,可以先涂抹药膏或者服用止痛、消炎的药物,如果症状还不能缓解的话,要尽早到医院检查。
为肝癌早设防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我国位居第二的癌症“杀手”,常见于中年男性。因其恶性度高、病情进展快,病人早期一般没有什么不适,一旦出现症状就诊,往往已属中晚期。故治疗难度大、疗效差,一般发病后生存时间仅为6个月,人称“癌中之王”。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只有以预防为主,为肝癌早设防。
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有些早期病例,仅甲胎蛋白检测阳性而无症状和体征,称亚临床肝癌。
主要症状包括:
1.肝区疼痛。呈钝痛或锐痛,间歇性或持续性,可延散至右肩或右背。若癌续发包膜下出血或破裂,则可有剧烈腹痛,重者伴发休克。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有的有明显腹泻。这些症状往往与肝炎活动或肝硬变的症状不易区别。
3.全身症状。乏力、消瘦、全身衰弱,晚期呈恶液质。
4.发热。有些肝癌患者伴随发热,其与肿瘤组织坏死有关。
5.伴癌综合征。有的因肝癌组织异位,分泌胰岛素或分泌b细胞刺激因子,以致发生低血糖症。有少数病人可发生红细胞增多症,多因血循环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有关。偶有高血钙症。
预防肝癌的方法有多种,一般表况下以以下五种方法着手:
1.要预防肝炎,使用肝炎疫苗预防肝炎从而预防肝癌已成为预防肝癌极有希望的途径之一,不仅小孩生下来要注射乙肝疫苗,成年人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没有得过肝炎的也可以注射乙肝疫苗。但估计需几十年时间才能见到效果。除注射乙肝疫苗外,还需注意其他传播途径的控制,如饮食、手术、输血、注射、针灸和理发等。
肝癌的发病原因之一是由病毒引起的,要预防乙肝病毒还要从饮食卫生、生活习惯着手。要勤洗手,分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肝炎者不能当厨师。
2.不能吃发霉的、糊了的食物,这类食物含有黄曲霉素,这种物质致癌。吃发霉的食物也容易引发肝癌。还有免淘米,王建璋教授说,“我觉得就不一定好,在塑料袋里如果遇到高温,粮食里的温度高,水分大于16%,就会发霉。发霉的食物一定要晾干,例如:玉米、花生、花生油、花生酱等是容易发霉的食物,这些食物要注意保管。”
3.饮水卫生不要污染,有化学物质饮用水容易让人长癌。自来水也不一定干净,5层以上的高楼楼顶有水箱,水箱应有专人清洁,最好进行二次消毒,水箱的箱体也应使用不会污染水的化学物质。
4.适当补硒。针对低硒人群采用富硒酵母、硒多糖、富硒盐补充硒元素,提高血硒水平。
5.减少亚硝胺摄入以及戒烟,戒酒。吸烟、喝酒也对脂肪肝不好,喝葡萄酒、啤酒、少量的酒可以活血化淤,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酒精对人的身体有害。胃里的胃粘膜对人体有保护作用,酒精能够把胃粘膜消化掉,胃的细胞受伤,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就容易被胃吸收。这样就容易引起酒精性的肝炎,降低肝脏的免疫功能及全身的免疫功能,损害肝脏的解毒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喝酒的人解毒功能差,易引起酒精性的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会转变为肝癌。
此外:
意大利研究人员曾发表报告指出,少饮酒、多食用奶制品和新鲜水果,能够减少人们患肝癌的可能性。
在这份报告中说,意大利国家肿瘤研究所研究人员经过长时间跟踪研究发现,在控制饮酒的情况下,如果每天食用奶制品(如牛奶和酸奶),人们患上肝癌的几率将比普通人减少78%;若每天坚持食用新鲜水果,则患肝癌的几率可减少52%。
此次研究表明,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酒精摄入量,就可以降低患肝癌的危险。
米糠纤维可防癌。
日本福冈县卫生公害中心和国立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米糠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对保肝有利。肝病或乙肝表面抗原长期慢性携带者如果经常用米糠调剂食谱,以吸附和排泄消化道中的有害物质,确实是预防消化道癌症的一种办法。
咖啡预防肝癌
一杯热咖啡不仅能使人精神饱满,或许它还有预防肝癌的功效。日本的一个科学小组通过对9万多人的研究后发现,每天饮用咖啡或经常饮用咖啡的人患肝癌的概率是那些从不饮用咖啡的人的50%。
据美国癌症协会的估计,去年美国新发肝癌病例为18920例,死于肝癌的人数为14270例。患病原因包括肝炎、肝硬化、过量饮酒以及导致人患上慢性肝脏炎症的各类疾病。根据科学家对动物的研究表明,咖啡可以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降低患肝癌的危险。位于东京的日本癌症中心一个专家小组分析了一组为期10年的公众健康研究所得出的数据,以确定咖啡是否对人也具有同样功效。他们发现,在过去的10年中,那些从未饮用或很少饮用咖啡的人每10万人中平均有547.2人患上肝癌。相比之下,那些每天都饮用咖啡的人每10万人中患肝癌的人数为214.6。
研究人员还发现,每天饮用1至2杯咖啡对人的肝脏会起到保护作用,而饮用3到4杯这种保护作用就会相应增强。但他们无法比较一般咖啡和无咖啡因咖啡在保护肝脏方面是否有所不同,因为在日本,人们很少消费无咖啡因咖啡。
咖啡中的咖啡因可使人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他一些研究表明咖啡因会促使很多人处于一种警觉状态。一些研究表明,咖啡因会加重绝经期的一些症状,或加剧一些抗生素的副作用。大量服用咖啡因还会导致妇女流产。但科学家通过在老鼠身上所做的实验表明,含有咖啡因的护肤霜可以降低患皮肤癌的危险。位于休斯敦的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r·帕莫尔·比斯雷医生对此评论说:“这是一项有趣而又充满争论的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似乎是成立的。这项研究成果将会促使研究人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通过统计,研究人员发现饮用咖啡与降低患肝癌的危险二者之间存在重要的联系,但这需要在其他人群中进行重复验证。研究人员尚未完全弄清楚为什么咖啡可以降低人患肝癌的危险。但是日本的这个小组注意到,咖啡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通过在动物身上所做的实验表明这种化合物有抑制肝脏患癌症的功效。
由于绿茶中含有与咖啡中不同的抗氧化剂,在他们的研究中,这个小组还对绿茶在防肝癌方面的作用也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饮用绿茶和患肝癌概率二者之间并无联系。这个小组称:“其他一些尚无法确定的物质可能也有防癌作用。”另一个单独的研究小组在他们的报告中指出,饮用含有咖啡因的咖啡与患结肠或直肠癌二者之间并无联系。但分析结果发现,经常饮用两杯或更多无咖啡因咖啡的人患直肠癌的概率要比其他人低52个百分点。
适宜的饮食也对预防肝癌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使人健康长寿,不恰当的饮食使人患病。为了减少肝癌的发病率,我们所用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要多样化:首先应注意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平衡,保持饮食多样化,食物的品种要多。
2.饮食要富于营养:食物要粗细粮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精米精面和动物性脂肪和低纤维素食物。因为粗粮、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对预防肝癌有利。
3.不吃发霉、腐烂的食物。发霉米面中含有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腐烂的鱼、肉中含有大量的胺,腐烂的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极易与胺结合生成亚硝胺。这是一种致癌物质。如果食用发霉的花生来喝酒,诱发肝癌的可能性会更大。
4.不吃炸、熏、烤、腌的食品。
5.不吃含防腐剂,合成色素,各种人工香精的食品。如熟肉、香肠、罐头、果酱、花色糕点、花色饮料等。
6.不饮生水、不喝反复煮开的水,注意清除水壶中的水垢。
7.预防肝癌,少饮或不饮酒,并禁烟。
秋冬之交,肿瘤患者宜注意食养
中医里有一个概念叫“天人相应”,什么意思呢?就是气候条件、大自然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都有影响。尤其是秋冬季节交替对人体影响相当明显,不少肿瘤病人在这个季节病情出现变化,这不是肿瘤本身变化,而是出现了并发症,尤其是炎症性并发症。因此,肿瘤患者在气候转变过程中,提高免疫功能是康复当中的关键。并且在此同时,肿瘤患者还应该做到注意饮食调理。
饮食营养是我们养身保健的基础,也是我们康复的基础。“平衡膳食”是大家相当熟悉的四个字。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什么营养素都需要,不能偏爱一个方面,尤其在肿瘤康复期间,营养要全面,什么都要吃。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美国的一个医学中心作了54例住院女性子宫颈癌病人的试验,一组注重增加营养的治愈率为97.9%,另一组不注重的为70%,所以美国医生认为治愈率跟营养有关。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作了一试验,一组忌口,另一组不忌口,最后治疗效果是什么都吃的效果要好。所以我们讲什么都要吃,不要偏食。
肿瘤患者的营养标准
肿瘤患者的营养标准为:蛋白质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为1.2-1.5克,约70-80克;脂肪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为1克,约60克;碳水化合物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为6克,每天300克;同时要保证蔬菜。
不过遵守以上膳食时还要注意有没有其它疾病。如有肾病者,要少吃蛋白质含量多的食物,因为蛋白质吃得多了,肌苷、尿素氮就会增加。糖尿病者要少吃碳水化合物含量多的食物。
如何摄取营养
肿瘤患者要尽可能吃优质蛋白。什么是优质蛋白呢?大家听过这一句话,吃四条腿不如吃两条腿、两条腿不如一条腿的、一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什么意思呢?就是鱼类的蛋白质对人来说更易消化吸收,而且不饱和脂肪酸高。大家可能会觉得计算麻烦,其实简单的计算方法就是每天:一盒牛奶+一个鸡蛋+50克鱼+50克豆制品+300克米饭。
要保证蔬菜。蔬菜可提供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这三种物质对人体相当重要,不能缺少。有一个病人手术后尽管吃了不少蔬菜仍大便干结,后来了解才知道他把蔬菜都榨成汁吃,大家想想这可以吗?不可以。因为这种吃法没有摄入膳食纤维。
碳水化合物,就是吃的米面,即主食。肿瘤患者每天应吃300克约6两左右。那些认为主要营养是蛋白质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主要能量来源是碳水化合物。它在体内分解后除了能量,二氧化碳随呼吸出去了,水分随小便排出了,也就是分解后的产物是完全无害的。但蛋白质就不行,产生的肌苷、尿素氮太多了,对身体的肝脏、肾脏就是一个负担。脂肪也不行,分解后产生酮体是酸性物质,可引起酮中毒。所以康复期还要有足够的主食。
要保证蔬菜。蔬菜可提供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这三种物质对人体相当重要,不能缺少。有一个病人手术后尽管吃了不少蔬菜仍大便干结,后来了解才知道他把蔬菜都榨成汁吃,大家想想这可以吗?不可以。因为这种吃法没有摄入膳食纤维。
常食具有防癌作用的蔬菜
其实,有不少蔬菜对防癌治癌有很好的作用。现介绍如下:
蕈类食物能增强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病、降脂、降压、保肝解毒、降血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如香菇性甘平,具有益气补虚,健脾胃作用。可用于久病体虚,食欲不振,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动脉硬化等。研究证明,香菇含有干扰素诱生物,可诱导体内干扰素产生。并含有多糖物质,有抗癌作用。还有一种核酸类物质,能抑制胆固醇升高。
青花菜能预防癌症,清除和抑制有害物质,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
番茄含有番茄红素。减少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病灶缩小。
秋冬之交的食养原则
秋冬之交气候特点是什么呢?第一句为“燥”是秋天主气,秋天多以燥邪为病。第二句是“燥胜则干”,易伤阴伤津,出现燥象。秋燥耗津,病从口鼻先行入肺,不及时化解,燥邪化火可伤及肺阴,久之可伤胃津或伤及肝肾。第三句是早寒。寒为阴邪,伤及人体阳气,这里的阳气包括我们所讲的免疫功能。
所以,秋冬之交的食物养生原则为:养肺平补,润燥生津,应忌食辛辣及腻滞厚味。养肺润燥平补的食物很多,如杏仁、泥鳅、鸭肉、鲥鱼、山药、芋艿、白木耳、银杏、葡萄、百合、牛乳、冰糖、蜂乳、胡萝卜、萝卜、黑木耳、无花果、乌梅等;清肺润燥的食物有萝卜、菠菜、马兰头、罗汉果、甘蔗、荸荠、冬瓜子、丝瓜、梨、鸭蛋、白菜、蘑菇、柚子等。
此外,中药中有两种药物的抗癌功效较显著。即人参与灵芝。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除烦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可提高免疫功能,有抗癌防癌作用,能提高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能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内分泌功能等。灵芝,味甘、性平,具有安神、滋补强壮、延缓衰老、保肝、解毒、补心气、益肺气等功效。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可增强机体应激能力,有调节免疫功能、保护骨髓功能、保肝等作用,能镇咳、祛痰、平喘,能强心及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
推荐几例早冬食补药膳
1.瘦猪肉150克,灵芝10克,黄芪6克。用于气血虚弱或化疗、放疗后白细胞下降者。
2.赤豆、红枣各50克,龙眼肉15克。用于血虚、夜寐不安者。但阴虚阳亢的可能使血压升高,高血压者要慎用。
3.乌骨鸡1只,黄芪10克,不吃鸡的可以改为鸭子。用于手术,化疗后白细胞下降者。
4.生晒参5克,水发海参250克。用于神疲乏力,体质虚弱者。
5.当归12克,生姜100克,羊肉500克。阳虚可用,阴虚的不可用,即下午3-5点面容潮红、手心发热、盗汗、口干者不能用。用于术后血虚者。
6.青鱼肉250克,鲜山药片250克。用于脾虚食少,大便溏薄。
7.猴头菇150克,嫩鸡肉250克,黄芪10克,鸡肉不愿吃可改其它的。用于脾虚食少,气短乏力,气血两亏者。
抑郁症,值得关注的“超级杀手”
抑郁症是一个杀手!有“二十一世纪人类新杀手”称号,医学界称之为“第一号心理杀手”。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疾病,又称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患者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抑郁症带来的功能损害程度并不一致,但即使在轻微的患者身上也会造成临床上重大痛苦或在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一些损害。若损害程度严重,此人可能无法表现社交或职业能力。极严重的患者可能无法执行最基本的自我照顾或维持最起码的个人卫生。抑郁症对个人最可怕的后果是自杀。根据统计,2/3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意念,而大约10%抑郁症病患会自杀。重郁病伴随着高死亡率。重郁症患者高达15%死于自杀。重郁症患者完全康复(约占2/3的患者),或仅部分康复或完全不康复(约占1/3的患者)。就许多人在单次重郁症发作之前,已先有低落性情感疾患。有些证据显示这些人可能会有更多重郁症发作,几次发作之间也恢复不良,并且需要更多急生期治疗与长时期维持性治疗,才能维持较持久的心理平稳状态。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或情感性精神病,是一组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抑郁症是极为常见的心理疾病,患病人数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其中自杀率高达12%-14%,位居各类心理和精神障碍之首,号称“第一心理杀手”。抑郁症患者有痛苦的内心体验,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忧郁
持续性情绪低落、忧郁、心境恶劣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之一。这类情绪低落的压抑状态是原发性的、内源性的,即无明显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病人呈现特殊的哭丧面容,两眉紧闭、愁眉苦脸、双目凝视、面无表情,暗自流泪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2.焦虑和激越
焦虑和抑郁常相伴出现,抑郁症患者伴有焦虑症状者约占70%。常见的焦虑症状为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出现莫名其妙的惊恐、多虑和焦躁不安,是一种病理性的紧张、恐怖状态,还可出现易激动、易发怒。这种焦虑症状突出的抑郁症被称为“激越性抑郁症”,多见于更年期抑郁症病人。
3.脑功能下降
通常表现为思维困难,脑力劳动的效率明显下降。一向思维敏捷的科技人员或白领人士患抑郁症后,很难胜任日常工作,更谈不上有创造性。平时学习优秀的学生成绩明显下降,不少病人谈到自己的主观体验时说:“整个头脑犹如一桶浆糊。”
4.思维消极
忧郁心境可导致思维消极、悲观和自责、自卑,犹如带着有色眼睛看世界,感到任何事情都困难重重,对前途悲观绝望。病人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对微不足道得过失和缺点无限夸大,感到自己对不起他人、家属和社会,认为自己罪恶深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有的病人还感到活着毫无意义,生活在人世间徒然受苦,只有一死才能逃出苦海得以解脱。这种自杀观念强烈者如果得不到及时医治或监护,自杀成功率相当高。
5.精神运动性阻滞
典型表现是行动迟缓,精力减退,缺乏兴趣和活力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务和日常活动都懒得去做,整天无精打采、身心疲惫,严重者呆若木鸡或呈抑郁性木僵状态。病人对周围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对工作没有一点儿热情,平素衣着整洁的人也变的不修边幅。
6.躯体症状
主要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阳痿、闭经、乏力等。躯体不适感可涉及各脏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较常见。抑郁症的躯体症状往往查无实据,且多为非特异性的,难以定位,但一定要排除躯体疾病。
7.睡眠障碍
抑郁症患者常有顽固性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98%,表现为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睡眠质量差等形式。抑郁症患者早醒尤其是在清晨3-5时醒来,此时情绪低落,自杀的危险最大。
8.危害性强
人们之所以称抑郁症为“人类第一号心理杀手”,就是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疾病或精神病有如此高的自杀率。
抑郁的人常感到脑子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此外,还有人出现了运动抑制,不爱活动,走路缓慢,言语少等。严重的可能不吃不动,生活不能自理,达到“抑郁性木僵”。
专家警告称,在世界前10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有5种是精神疾病,其中抑郁症名列第一,而重度抑郁可高度致残,比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更严重。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之一。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有些不明原因的自杀者可能生前已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只不过没被及时发现罢了。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占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其中80%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已不仅仅是人类健康的杀手,它已成为危害社会正常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抑郁症若不进行积极治疗,会反复发作、慢性化,造成精神残疾,严重者还有暴力倾向,时常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举动,危及社会治安。此外,抑郁症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之大。
据统计,全球每年用于抑郁症医疗上的费用总计约为600亿美元,美国每年都有1100万人患临床抑郁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37亿美元。
有人把抑郁症比喻为“心理感冒”,但抑郁症的危害比感冒严重得多,更需要人们重视。抑郁症首次发作的自然病程为6-24个月,不经治疗即使缓解,复发的危险性也高达50%,两次发作病人的复发率达70%,三次发作的复发率达90%。抑郁症不经充分治疗,病程呈慢性化倾向。长久不愈的抑郁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认知功能出现明显的缺损,治疗会更加困难,完全恢复的可能性很小,可造成精神残疾。
不要滥用抗菌药
抗菌药可以起到杀灭细菌、消炎的作用,但是滥用抗菌药会产生毒副作用和各种不良反应,引发药源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不容忽视。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不良反应,给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不合理用药的人数占用药总人数的11%-26%,每年因不合理用药而死亡的人数约有19.2万,其中因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酿成的悲剧不在少数。世界卫生组织为此曾发出警告:滥用抗菌药将使人类回到无抗菌药的时代。
在美国,买支枪很容易,但买抗菌药却很难。这对国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美国抗菌药物短缺吗?当然不是!美国对抗菌药物控制很严,要定期考核医生的抗菌药知识,不及格的停止其处方权。国人也许会问,难道抗菌药真的比枪支还危险吗?由于枪支的泛滥,也给美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美国校园内的枪杀事件,确实让人触目惊心!但是,我国滥用抗菌药的现象难道不也一样触目惊心!仅就全国2000多万中毒性耳聋仍以每年2-4万人的惊人速度递增。还有很多由于滥用抗菌药造成心、肝、肾功能损伤、衰竭,甚至死亡。
眼下抗菌药物应用确实是太多太滥了。在一些基层卫生单位,某些医生、病人或病人家属把抗菌药当成了正常的消炎药、感冒、发热、拉肚子不管是不是细菌感染,一律都用抗菌药。
滥用抗菌药所带来的危害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快了细菌的耐药性产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上市的抗菌药已有10余类150种,同一种药还可能有多个品牌。但是耐药问题并没有因新品种多而有所缓解,某些新上市的广谱、高效抗菌药,应用几年后即出现耐菌株,其耐药率产生也相当快。如耐氟喹诺酮的淋球菌(淋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亦有5%-89%)、弯曲菌等;二是形成巨大资源上的浪费。据统计,仅超前使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全国一年就多花费7亿多元;三是用药中的不良反应日渐增多。由于滥用抗菌药造成病人心、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功因双重感染、或因代谢性相互作用而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成为住院人死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耐药菌特别是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令人担扰,其中以呼吸道细菌感染、结核病等尤为突出,且危害日趋严重。倘若病原体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及氟喹诺酮类均产生耐药,或耐药菌引起感染流行,将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后果。滥用抗菌药的危害,已甚于猛虎。
滥用抗菌药危害又多又大,轻者危害个人,重者危害人类,主要的危害有诱发细菌耐药、损害人体器官、导致二重感染、浪费医药资源。因此,一定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
牙病患者滥用抗菌药现象越来越突出。许多患者习惯在牙病发作时服用抗菌药消炎,因此引起菌群失调以及细菌耐药等严重问题。专家指出,半数以上牙病患者在发病时选用抗菌药服用属于无效治疗。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康先生就经常遇上这种麻烦事,他总是顺手拿起消炎药吃上两片,结果牙病不仅没得到控制,牙齿上的黑窟窿越来越大。吴老太太近日患了感冒,牙疼也一起发作,她自作主张吃了不少消炎药,感冒好了,却出现嘴角发炎,满口溃疡,经医生检查发现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了菌群失调,得了白色念珠菌感染。
滥用抗菌药物危害既多又大,轻者局限为个人,重者泛滥危害社会,延误子孙!在此,仅扼要列举以下四个方面的危害。
1.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在不断地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生素不存在耐药现象。据文献报道:耐红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已超过50%,耐头孢菌素的菌株已达40%以上,耐喹诺酮的菌株在35%左右。
2.损害人体器官。抗生素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喹诺酮类可致年幼动物软骨损害,使承重骨关节出现水泡,少数病人出现关节痛和炎症。此外,四环素、利福平、红霉素均可引起肝损害;氯霉素服用后难以灭活,可引起儿童心血管衰竭的‘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
3.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互相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群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群则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4.浪费医药资源。抗生素的生产有天然、半合成、合成三种方法,其中前两种都需粮食作培养基;同时,新的抗生素价格昂贵,滥用则造成资源;良费和治疗费用居高不下。
各种抗菌药都有副作用,四环素类、磺胺药等能引起肝脏损害;红霉素在肝脏内分解,因此胆囊炎、肝炎患者不宜使用;而链霉素经肾排毒,也不适宜用于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此外,滥用抗菌药还会引起药源性疾病。抗菌药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胆分解,通过肾排出体外。如果上述器官功能不好,使用抗菌药就有加重病情之忧。
滥用抗菌药令细菌变凶猛 滥用、误用抗菌药的另一后果是使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给人们对抗病魔造成困难。据杨振锋介绍,青霉素在20世纪40年代应用于临床时,对球菌的有效杀灭率达100%,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滥用,青霉素的杀菌有效率已经降至50%,对金葡萄球菌近乎无效。
轻度感冒不必使用抗菌药 专家们认为,不要一生病就急着吃药。例如出现流清水鼻涕、打喷嚏的轻微感冒症状时,不需使用抗菌药。有些患者因特定原因,需自行购买口服青霉素片剂,但必须确认自己对青霉素没有过敏反应,而且应尽量购买同一批号,防止因使用批号不同的青霉素而出现不良反应。
人体内有有益菌和有害菌,它们在人体内互相制约、协调,维持正常微生态平衡,并且还能阻挡外袭菌的入侵,从而维护机体的健康。健康人的有益菌占优势,而人们随意服用抗生素,在杀掉许多有害菌的同时,也把有益菌杀死,这将破坏人体的微生态平衡,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会引起耐药性、二次感染乃至引发癌症危及生命。滥用抗菌药会使人体受到严重损害。
滥用、误用抗菌药的另一后果是使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在药物面前变得更凶猛,给人们对抗病魔造成巨大困难。青霉素在20世纪40年代应用于临床时,对球菌的有效杀灭率达100%,然而,经过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滥用,现在青霉素的杀菌有效率已经降至50%,而对金葡萄球菌近乎无效。
切莫乱点眼药水
眼药水是眼科疾病最常用的药物剂型之一,对于许多眼病,眼药水都有直接、快捷的治疗作用。然而,许多人没有眼疾也习惯经常点点儿眼药水,或者眼部不适、不经确诊就点眼药水。
感到眼睛不舒服时,常常点些眼药水,甚至把眼药水当成眼睛日常滋润保养用品。由于滥用眼药水而使眼睛受到伤害的病例非常多见。
虽然许多眼病都有红肿疼痛的症状,但其发病机理却不一样,因此使用眼药水必须对症下药。目前,眼药水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纯粹润滑用,主要是带给眼睛湿润,缓解不适。有的女性以为,这类眼药水不需医师处方就可买到,应该很安全,但这样的眼药水中也含有防腐成分,长期使用一样会对眼睛造成伤害。第二类眼药水是含抗生素,用来治疗眼睛感染用的,滥用这种眼药水,会破坏眼睛的菌种生态;而且,没有一种眼药水可以对抗所有的感染,所以消炎眼药水必须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第三类是含类固醇的眼药水,这类眼药水连续使用一个月以上,容易造成眼压升高。所以,在不能自己确诊眼病,对所买眼药水的成分、作用和禁忌也不甚清楚的情况下,盲目地买药用药不仅不能保证疗效,甚至会适得其反。
因此,眼药水千万不能凭经验或是图省事自行购用,应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点眼药水的次数及时间都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或药品说明书,同时不要太过频繁地点用,以免对眼球表面造成伤害。若使用眼药水后出现了异常反应,应及时找医生诊治。
不要以为乱点眼药水是小事,有台湾眼科医师昨天指出,有些眼药水本来就不能长期点,还有一些病人因为体质特殊或有特定病史,乱点眼药水可能引发气喘、精神病、青光眼,甚至有病人点了一滴眼药水后引发气管痉挛死亡。
台北荣总眼科部主治医师程景煜称,常用的青光眼用药“滴目露”(timolol)是一种乙型阻断剂,可能会有阻塞呼吸的副作用,所以患有气喘、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病患不适合使用。曾有一名患者在医院点了一滴,半小时内出现气管痉挛和剧咳症状,结果不幸过世。
程景煜说,这类令人震惊的病例目前在医学中心已经很少见,因为医生已了解用药禁忌,开药前也会询问病人病史。但最怕的是病人自己买药。他说,去年有一位大学男生因为游泳罹患急性结膜炎,医生开给他含类固醇眼药水消炎,并交代他一周后回诊。结果男学生为了准备期末考,没有回诊,而是拿医师开的药水到药局买一样的药,觉得眼睛痛痒就点,连续用了二、三个月后,他的眼压急速上升,到医院检查才知道得了青光眼。
不少人潜意识里认为非处方药物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使用,这种想法极端错误。由于不需医师处方就可买到眼药水,许多人就忽视了眼药水的合理使用方法。有关专家提醒说,某些在药房可以买到的眼药水仍然含有药性。使用这类眼药水须遵照包装说明书的指示。因为非处方眼药水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如“人工泪液”是一种润滑剂,可以减少眼睛的刺激感。此类眼药水对常人来说可一再使用,用药次数不受限制。但有过敏反应的病患,则需买未含防腐剂的眼药水来滴用。还有一些眼药水,点用次数太频繁,可能会使眼睛变得更红更容易受刺激。
眼药水一次只能点一滴。有关专家指出,若错误地使用眼药水,不但对病情无所帮助,甚至会带来许多后患。如有人在出现眼疾后,一次点数滴眼药水,认为加大药量,疾病会早日痊愈,其实药水一次点一滴就够了。一滴眼药水约有30微升,而结膜囊内可贮存的容量平常只有7微升,点药水时最多也只能增加至30微升。太过频繁地点用,药水内的防腐剂会对眼球表面造成伤害。
张小倩是位十九岁的花季少女,近一年来视力逐渐下降,一直自己点眼药水,未见明显好转,直到最近实在不能坚持正常生活学习了才到省城大医院来看病。检查才知道原来自己得了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眼压高达50多,虽然中心视力还有0.6、0.8,可她的视野已是不足5度的中央管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自购的眼药惹的祸。虽然经过成功的手术治疗,但也仅能保存其残存的视功能,她再也不可能像从前一样自由自在看清多彩的世界了,出门也少不了他人的陪伴,真是让人痛心。
含类固醇的眼药水,常被运用於急性结膜炎的治疗,然而类固醇成分不宜长期使用,且因个人体质不同,在用量与药剂的选择上也必须注意,然而许多人一旦眼睛不舒服,就喜欢自行到药局购买眼药水来点,殊不知是一项很危险的行为,因为不适合的眼药水,轻则会导致眼睛红肿或剧烈疼痛,重则伤害视神经甚至引发气喘而死亡,事实上不同功能的眼药水,对局部或全身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副作用。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室内空调的使用,不少白领经常会感到眼睛疲劳、干涩,甚至充血。于是,随身带瓶眼药水,时不时点上一两滴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但是,眼科专家提醒您,眼药水不能随便点,否则损害了视力无法挽回。
据介绍,目前大多数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成分,长期使用不仅可对角膜上皮产生损害,而且对结膜杯状细胞产生严重损伤,会导致干眼症的发生。同时,长期应用抗生素眼药水,有可能造成正常结膜囊内菌群紊乱,导致病菌性感染。更为严重的是,长期应用激素类眼药水还有可能导致“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发生,对视功能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为此专家建议,不要眼睛稍有不适就点眼药,注意平时的用眼卫生才是最根本的防治方法。需要使用眼药时,一定要在眼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此外,上眼药的方法要正确。在用药前,要注意检查所用药品的药名、浓度、有效期是否与包装相符,眼药水内有无浑浊或絮状物,有无颜色变化等;用药前要先洗手,用药时不要使眼药瓶口接触眼睑及睫毛;避免将眼药直接滴在角膜(黑眼球)上;双眼都需要用药者,应按先健眼、后病眼的顺序;双眼都有病者,应按先轻后重的顺序。
点眼药是消除视觉疲劳,治疗眼病的常用方法,许多人误认为点眼药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没有眼疾也习惯经常点眼药水。实际上,多数眼药水都含有防腐剂,如果不经确诊就点眼药水,会导致严重后果,损害身体健康。
不要以為亂點眼藥水是小事,有些眼藥水本來就不能長期點,還有一些病人因為體質特殊或有特定病史,亂點眼藥水可能引發氣喘、精神病、青光眼,甚至有位病人點了一滴眼藥水就引發氣管痙攣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