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谭谈文集:晚晴居散笔.综合卷 §高地

军营在高地。在那座高原的太阳城里。

我的一位亲人,就生活、工作在这个高原的军营里。差不多半个世纪前,我在十六七岁的风华岁月的时候,就走进了军营。我的那个军营在南海边上,在那个与海水持平的地方。然而,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已是银发满头的我,要走进的这个军营,是一个比海平面高出近四千米的地方啊!

进门之后,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大片杨树林,已是仲秋,树叶被秋风染黄了,微风中,不时地飘落下来,而树下的草,却绿茵茵一片。林子里,用当地的黄色石块,很规则地砌成或方或圆的图案。细心的军人们,极具匠心地将飘落的黄叶扫出来,集中到某些图案里。这样,人们走进来,放眼看去,一片黄,一片绿,黄绿和谐地相拥在一起,十分耀目,让人看了特别舒心。

这是军营吗?应该说,这是公园!

营房是白色的,一栋一栋,藏在树林里,立在绿地上。两位年轻的军人,一位是教导员,一位是副教导员,领着我这个半个世纪前的老兵,走进了战士的宿舍。一进门,我怔住了。洁净的床铺、规整的衣柜、漂亮的书桌,处处都透出一种现代化气息。每个战士的床头,都有输氧用的器具。洗漱间里,冷、热水齐全。洗澡房里,还有桑拿室呢!官兵用餐的食堂,不比城里某些酒店档次低!

我呆住了!啧啧啧,这就是高原的军营,这就是今天的军营!

这时候,我这个半个世纪前的老兵,忍不住地向面前两位年轻的军人翻起古来:“我当兵的那阵,正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俗称过苦日子的时候,战士们吃不饱饭,饭都是拌着菜叶子煮的。当新兵的时候,一开饭,就抢先满满地装一碗,结果就装不上第二碗了。后来,摸到了点门道,第一碗只盛半碗,第二碗才堆尖盛一碗。再后来,我看到我们新兵这样吃,老兵就更吃不饱了,便感到不好意思了。于是,就在心里默着神,轮到自己有多少就盛多少,不好意思多吃多占老兵的。”

我这一席随便道出的话,把两位年轻的军人说呆了。

“叔叔,这是真的?”两位年轻的军人以我在他们那里当兵的侄儿的口气称呼我。

“哪会有假呀!现在,你们战士的伙食标准是多少?”

“每天二十三元。早餐一盒牛奶、一个鸡蛋,面条、油条随便吃。中、晚餐是六菜一汤。”

“这是真的?”我也这样反问道。

“这哪会有假呀!”两位年轻的军人也这样回答我。

我的文学创作,是在军营里起步的,是在连队的阅览室里起步的。当年我们连队的阅览室,有六七种报刊,好几百本图书。我是在那里认识小说、散文的,我是在那里做着文学这个梦的。于是,我慎重地提出:“能不能看看队里的阅览室、学习室什么的?”

“好啊!”

两位年轻的军人,引着我登上了另一层楼。宽阔的一间大厅里,四面墙壁整齐地立着高高的书架,中间是一个阔大的阅书台。书架上除了数千册书以外,还摆放着几十种报刊。另一间房子里,则是几十台电脑威武、雄壮地立在那里。此时此刻,想想自己当年连队里的那个阅览室,远不是那句“鸟枪换大炮”的老话能够形容今天和昨天军人阅览室的变化的。

当年,我入迷地爱着文学。没有桌子,我是伏在床板上铺纸挥笔的;没有凳子,我是用三块木板自己钉的;没有电灯,我是用墨水瓶做的一个小煤油灯。有时,一不小心,不是床板上的煤油瓶倒了,就是墨水瓶倒了。所以,我的床单上,常常是一片片的煤油斑,一团团的墨水印。当年的战士学习、读书,哪有今天这样的条件啊!

站在这气派、明亮的军人阅览室里,我真是感慨万千!

我又跟随这两位年轻的军人,看了他们的大棚菜地,白萝卜、胡萝卜、冬瓜、丝瓜、西红柿,内地的样样蔬菜,在这个高原军营里都能见到。

“叔叔,吃不吃个我们这里的西红柿?”教导员问我。

“好呀!”我一口应承。

年轻的教导员来自内蒙古,大概是一个牧人的后代,十分豪爽。他敏捷地摘下两个西红柿,在水龙头下洗净,递给我。我接过其中的一个,咬了一口,微酸中透出几分甜蜜。这味道,从口中,直入我的心中。

这是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军营后面的那座山头,没生一草一木,灰蒙蒙地耸立在那里。而就在这座山脚下的军营里,却是这样一番情景,内地平原上能生长的蔬菜、水果、树木,这里都有!这是这些年轻的军人创造的奇迹啊!

不错。军营在高地。站立在这个高地,我能强烈地感受到半个世纪来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我更感受到了伟大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个高地军营,就是武警西藏森林总队拉萨大队。

(原载2010年10月7日《人民日报》,此文入选人民日报出版社人民日报2010年散文精选集《智慧不会衰老》)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