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十七卷·读书札记(第九十四辑) 【6020】行动与美学:苏珊•桑塔格的“沉默”

(陈文钢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5万字,2021年5月第1版,68元)

△7章:沉默的美学:桑塔格与斯坦纳;桑塔格与存在主义;新批评、芝加哥学派与纽约知识分子学派;桑塔格与第三世界;桑塔格与身体性;“新感受力”与“反文化”;桑塔格与反理论情绪。

〇“语言将死,生活震耳欲聋”,作者在书中首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其中有何意味?语言的匮乏与泛滥并存导致思维的僵化和美学沦落,这是20世纪60年代美学家和批评家等面临的现实困境。60年代是文化激荡的时代,“中产阶级的孩子们”在物质丰沛的理所当然中因现实带来的不安而反抗传统,“很后的知识分子”也在对批评和理论的争论中竭力寻找美学的出路。

〇这本书以60年代文化激进主义为研究背景,以比较的视域,从“沉默的美学”谈起,到“反对阐释”结束,探寻苏珊•桑塔格和与之形成呼应的乔治•斯坦纳(“沉默”的美学风格),让—保罗•萨特(行动之父)、阿尔贝•加缪(文学的理想丈夫),桑塔格身上的存在主义、形式主义风格,他“介入”行动之后获得的“新感受力”与“艺术色情学”讨论之先,她的“反文化”、反理论倾向与情绪,既讨论桑塔格,也讨论时人实事。

〇认为只要人类在物质生产上做到了供大于求,人类就到达了自由的境地纯属神话。当人们满心欢喜地扔掉了匮乏性焦虑,低头看地上又冒出了丰富性焦虑,自由就像吊在驴子前方的胡萝卜,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

〇所谓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一个事物到底为何物的问题。

〇“‘存在主义’既很哲学又很不哲学”。

〇有人说过:“阿隆思考历史,萨特则梦想历史”。

〇政治人身处社会实践的第一线,他们容易表现出过于现实主义;理论人长期与理论理念打交道,他们容易表现出过于理想主义。

(2021年10月11日下午阅毕)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