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传万里,祈求海波平。”
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奉命远航西洋。他率领船队沿闽江而上抵达南平镇,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航行顺利,郑和与众人商议后,在南平镇铸了这口铜钟。
铜钟通体呈褐绿色,有如倒扣的锅覆,口形似秋葵花;钟钮为双龙柄,钟肩表面印有12组云气如意纹,钟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样式,同时钟身上还铸有其他纹样;铜钟下部刻有54字铭文:“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铜钟形体朴素古雅,铭文书法精妙,铸造工艺精湛。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海上航行的艰辛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因此,郑和命人打造这口祈福的铜钟,祈求船员们在远航之后都能平安归来。时光荏苒,郑和铸铜钟的声响已经回荡了五百余年,它在向世人宣告着郑和的丰功伟绩。
文物档案
名称:郑和铸铜钟
年代:明代
材质:铜
规格:通高83厘米
口径49厘米
厚2厘米
重77千克
采集地:福建南平
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