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生命激荡的印痕 南京观剧

15年前在北大读书,最大的享受莫过于能看到许多国家一流水平的演出。记得中央芭蕾舞团在白石桥的莫斯科剧院上演《天鹅湖》什么的,票价不过两块钱。班上的同学常常成群结队出来,到那个富丽堂皇的大剧院里作一次梦幻般的享受。不说别的,光舞台上灯光、布景、服装之美,就足以让我们陶醉得欲仙欲死。若坐得靠前一些,还能清清楚楚看见乐池里高高耸立的竖琴,指挥家左右摇晃动感强烈的上半个身体,以及铮亮的圆号映在墙壁上的一团模糊光影。一切都那么美妙,所有的美妙构成一种非人间的胜境,它引导了观众们在音乐和舞蹈的王国中遨游。剧终出场,总是要从紧邻剧院的莫斯科餐厅旁经过。透过低垂的窗帘,可见餐桌上浪漫的烛光,雕刻精美的玻璃杯中泛出琥珀色的白兰地酒,刀叉银盘光影交错。我们淡漠地瞥上一眼,心里涌动着的只有观剧过后的兴奋。餐厅里豪华神秘的一切与我们无关,他们是物质上的贵族,我们却是精神上的贵族。

毕业分到南京,从此与这样的享受诀别。说起来南京也算个大城市,奈何在艺术上多少有点沙漠的味道。国内国外的一流演出团体常常从北京到上海,总是过南京而不入,恨得人牙痒。偶尔有剧团来,兴冲冲买了票去看,结果往往失望而回,心里很怀疑人家是否真正拿出了看家本事。

其实也难怪,看看南京几家剧场,哪一家走进去不是灰暗狭促、陈旧不堪?在这样的剧场里演出,不说演员提不起兴致,连观众想走进境界都难。

看过一次国外某室内乐团的演出。室内乐,顾名思义是在室内演奏的,至多也只能找个容纳百十人的小剧场,音乐交流的双方彼此都会舒服。结果那场音乐会放在带楼座的大剧场里演出,上上下下坐满了人,烟雾腾腾,人声嘈杂。台上孤零零坐了四个演奏者,感觉上极不相称,颇有几分滑稽。

前不久去看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出。票价颇不便宜:50块。想想买这么贵的票去看芭蕾舞,总该是实实在在的爱好者了吧?不然。那天我坐的位置比较靠前,落座不久,在我更前面的位置上呼啦啦来了一大帮拖儿带女者。他们互相大声地招呼着,又踮着脚尖跟再远处的熟人招呼,笑语喧哗,旁若无人。坐下之后,又像变戏法似的,每人竟变出一袋葵花子,撕了包装,你让着我,我让着你,嗑得噼啪声不断。他们边嗑边嘻笑着唠家常,单位里的事,家里家外的事。我坐在后面,想不听也得听,听着听着才悟出来,原来他们的单位是演出赞助商,前面这些好位置的票,是单位发给他们的“福利”。

将大把的芭蕾舞票发给职工,本意是要提高职工的艺术修养还是什么,我不得而知。就事论事,那单位领导应该算是不俗。

待到大幕拉开,我首先失望的是没有乐队,后台放的是录音,冷冷清清极不出气氛。芭蕾舞是音乐和舞蹈的综合艺术,两者要相辅相成,交融映辉,才能达到那种辉煌灿烂的效果。整场演出除了两个大型舞剧的片断之外,余下不过是几个简单的双人舞,连服装都简单到近于寒酸。50块钱票价的商业演出,给我的感觉几乎是看了一场舞蹈小品的彩排。

走出剧场,忽然想到15年前在北京看过的那些演出,不知怎么就有点欲哭无泪。是我们国家辉煌的艺术不复存在了呢,还是艺术家们在糊弄南京的观众?媒介上总是呼吁公民们要为严肃艺术捧场,其实这是一件双方的事,光会掏观众的口袋,收下一顿大餐的钱,塞给人几碟粗制滥造的小吃,恐怕下一次就很难使人上当了吧?

后天是元旦,早就听说元旦有中央乐团来宁办新年交响音乐会,我没有去买票。原因只有一个:怕自己会失望。也是从报上看到,中央乐团近来的排练,不是人到得参差不齐,就是音乐家们频繁出错,有人甚至到正式演出前才匆匆读谱。想想美妙的合奏中突然冒出来一个不协调的杂音,心里岂不是要有吃苍蝇的感觉?还是老老实实坐在电视机前看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最保险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