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钱锺书传 序言 人生是一场在“围城”中不断破城,又重建的过程

即使你没有读过《围城》,你也应该听过: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钱锺书创作《围城》时,已经历了珍珠港事变,处于上海沦陷时期。此时,上海是大多数人的“围城”,但却不是他的“围城”。他在狭小的天地里创作、读书,与妻女逗趣,与友人闲谈,获得了比常人更为广阔的自由。这一时期,他写下这本思索了很久的小说——《围城》。

他认为,自己已看透人生,他不是“城里人”,也并非“城外人”,他是站在上帝视角的智者。他娶才女杨绛为妻,没有想要“冲出”婚姻这座城墙的欲望。他天生不慕名利,对于名誉堆起的高山,也并不想要攀爬。

他只是一个追求学问的人。殊不知,追求学问也是一座“围城”,只要人还有所求,便逃不出身陷“围城”的命数。

可是,人就该无所求吗?非也!

假如一个人生无所求,那他很容易会成为一个“无用”之人。上天造出我们,并非要让我们一无所长,一无所用,而是为了让我们成就更好的自己。

事实上,当我们意识到人生有“围城”时,我们才会想要打破它。当如钱锺书一样,在学问的“围城”里,不断打破、重建,最终归于平凡,活出无所谓“城里城外”的人生态度。

历史倒回到19世纪初期。那时,中国还是大清的天下。这个统治了近三百年的王朝,因辛亥革命的爆发彻底瓦解。

历史突破了它的“围城”,重建了一个新的时代。

钱锺书生于清朝末期,那个动荡的年代。不过,因为他出身大户人家,这些动荡与他并无太大关系。他在缓慢的时光里,读着书,做着游戏,模仿着小说里的人物。那时,他不知道学问为何物,只知道读书是一种乐趣,这里面有他从未见过的世界。

那时,他是一个想要冲进“围城”的人,如饥似渴地希望打开一座座文化宝库。待他长大,走进校园,他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其他文化。为了探索未知世界,他开始努力地自学英文,试图解开另类密码。

后来,他留学、作诗、写文章、编著诗词等,都是为了打破这一座又一座城墙,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正因为钱锺书知道“围城”的存在,所以他总是在想办法“打通”中西文化,还学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人生有“围城”不可怕,可怕的是身在“围城”而不自知。

他的笔,便喜欢书写这些“不自知”的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让沉睡的人醒来,让打不通的打通,这是一个文人的悲悯之心,也是一个学问家的责任。

书是什么?西汉刘向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清朝大儒曾国藩曰:“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培根则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对于钱锺书来说,书是他的生命,是他打开城门的钥匙。这一座座城墙,非要练就一身硬功夫去硬拼,去打破它吗?

大可不必!找到钥匙,你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走出去!

事实上,人生就是不断解锁的过程。换句话说,是在“围城”中不断打破城墙,又重建的过程。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城墙,作家、艺术家也有自己看不见的另一面世界。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钱锺书在现代文学领域里已是德高望重的巨匠,其学问之浩博,常人难以企及。

不过传记本身,并非研究文学的学术论文。它更多的是探索传主的生活故事,以及做学问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传记里,记录了钱锺书的为人之道,有他的婚姻相处之道,也有他的做学问之道。与阅读他的皇皇巨著相比,翻一翻他的传记,反而能让人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钱锺书。

他的智慧,后人受益良多。他的生平故事,也会给人深刻启迪。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人都需要一个高山仰止的榜样。他是我们的照路明灯,是我们不断求索的领路人,是我们想要放弃时给我们鼓励的人。

钱锺书是天纵之才,可是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这样的天才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我们常人又怎能放弃对知识的探索和渴求?这就是传记的意义。我们了解一个人物,并非是为了看一看他的生平,然后捂住嘴巴说一句“好厉害呀”,而是我们自己能从传主身上看到什么,学到什么,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营养。

他是唯一的钱锺书,你也是唯一的你。

记得上绘画课时,老师曾说:“我们来世间走一遭,为的不是学个手艺,也并非一定要成就什么,而是为了在临走的时候,能够带走一个更为洁净的灵魂。这才是我们来一趟的目的。”

当你越来越洁净,灵魂上的“淤泥”自然就越来越少。当你的灵魂变得越来越轻灵,这世间的人、事、物,也自然再也不能困住你。

“努力”二字从来都不是“鸡汤”,而是一个人最为实在、踏实、平凡的生活。

有些事,非要时间不可,打破自己也是如此。

共勉,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