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牛弹琴,对牛吟诵,又认为牛接受了我们对它歌唱,对它抚摸,对它用笛声……但实际上牛还是牛,牧童还是那个牧童,牛和牧童还是没有沟通起来。只有到了“忘我”的状态下才会统一起来:牛是牛,我们是我们;心灵还是那个心灵,我们还是我们。那个时候就不再有“我”的存在了,不再有什么降伏了,大道圆融了。
作者:我觉得信息出现误读的原因之一就是相互不了解,不想了解,或被自我所限不能了解。
彭江涛:这就要回到每个人生命的本源需要上。我们姑且把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常说的生命的本体;另一部分是我们的内在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灵也好,信也好,称之为我们的心也好。这两部分东西一直是分而不合的,但是我们总想给它调和起来。
我们总在打压我们的心性,用皮鞭,用铅印,用各种诱惑来降伏我们的心性,我的心灵同时又努力想满足它的喜爱。我们错以为我们今天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满足我们心灵的需要和愿望。
我们对我们所谓的心灵追求亦步亦趋,命名为理想;而这个心灵呢,也一直因为我们的追求而迎合我们的所谓需求。那么就变成了这两种东西都不是真的。
而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什么呢?会出现有的时候我们的欲望和占有欲降伏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心灵顺着我们的欲望和占有欲去行动;还有的时候是我们的心灵战胜了我们的欲望,使我们感到了心灵的存在,引导着我们的生活。
这个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我们可以和我们的心灵沟通,甚至认为我们可以和我们的心灵对话,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解脱。那么我们又犯了第二个错误: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帮助我们的心灵,甚至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提升,达到一个高度。
其实我们的心灵根本不用你去提升,根本不用你去帮助,它本身存在一种自性状态。你的自性不用你去帮助,不用去消灭,它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只需要你去察觉,去发现。道家称之为无;佛教称之为空;而儒家呢,姑且称之为仁。
这些东西因为它是不变的,是真我,是非空的,又是非无的,是大有的,是大爱的,所以我们搞不定它了。
于是我们又犯了另一个错误:我们对牛弹琴,对牛吟诵,又认为牛接受了我们对它歌唱,对它抚摸,对它用笛声……但实际上这个时候牛还是牛,牧童还是那个牧童,牛和牧童还是没有沟通起来。
只有到了“忘我”的状态下才会统一起来:牛是牛,我们是我们;心灵还是那个心灵,我们还是我们。那个时候就不再有“我”的存在了,不再有什么降伏了,大道圆融了。
佛家有一个说法,我们从做客人变成了做自己的主人。就是说,我们不再把心性、把牛当成我们的“对立方”,而把牛和我变成了“牛我合一”。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终于骑上了牛背。牛呢,沿着路自由地行走;我们坐在牛背上享受大把的时间去欣赏周围的风光。你会发现,牛按照牛的方向走,我们按照我们的眼神和心灵去游荡,“人牛合一”了,也就是心我合一了。
那么下一步是什么呢?人和牛不但是牛我合一,而且牛中有我,我中有牛。就是说我跟牛,根本不需要笛声也不需要草,我和牛之间只需要一个轻轻的互动的眼神,牛就懂了我,我也懂了牛。那么这种乐趣是什么?是我就是牛,牛就是我。
作者:这种合一是一种境界啊!这种境界也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
彭江涛:所以我们经常要学会滋养我们的心灵,比如给我们的心灵奉上我们自己的音乐,奉上我们自己的绘画,把我们美好的东西作为祭品奉献给我们的内在。
我们要给心制造美,比如喝茶,听音乐,欣赏自然风光;比如说我们去画一幅优美的作品,做出一个精美的菜肴……这些我们都认为是在陶冶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减压,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释放。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的是我们的真我需要这些东西,还是需要这些东西的是我们?还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加了一个注解:认为是我的心灵需要?有了这份提醒,这份觉知,我们的心灵才会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