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颋
玉清的小说集《地下室里的猫》最为打动我的,是整本书字里行间透出的一种忧伤的气息。这里说的忧伤并不是指故事的忧伤,结局的忧伤,或文字的忧伤,而是作家的情怀。这部小说集集中体现了作家面对人性幽微处的忧伤情怀。为什么是忧伤而不是惨烈(作品中的有些情节完全够得上惨烈)?因为玉清的这些作品,其主旨显然不在于表现自己的童年经验,或呈现一个惨烈的成长烦恼抑或成长的痛苦。他把笔力集中在了对人性的幽微处的洞察和展现。幽微处的这种展示可能会惨烈,也可能不是那么惨烈,所以依然是一种忧伤。
比如说集中的同名小说《地下室里的猫》。一个天然的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孩子,被现代医学手段以爱的关怀和治疗的名义,生生给治成了一个木然的渐失良善的“正常人”,究竟谁是病人?谁是正常人?人心底未知的恶和麻木为什么如此容易就被激活了?这样的结果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在一声声永远不会衰退的猫叫声里,小说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和疑问给读者。玉清的这篇小说以简洁的文字,尽量摒弃一切抒情因素,直呈了一个事实。事实在这就是全部,全部在这就是一张打开的人性地图,或明或暗留给每个读者判断和思考,小说透着卡佛简洁主义的精髓。
又比如说《朋友》。虽然《朋友》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玉清在这篇小说里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是小说家应该做的事情。《朋友》说的是友情里的忏悔,这篇小说其实是关于一句话的故事,只是一句话而已。在一场重要考试面前,是否应该提醒自己的好朋友不要把眼镜落下?这句话你究竟说还是不说,这句话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可能谁也不曾意识到这句未说出话的重要,但事实上这句话的确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影响了两个人的一生,甚至更多人的一生。
玉清非常冷静也非常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半瓣花和一粒沙里,瞬间的选择让生活和世界的急转发生得是那样的不留回旋的余地,一句话就是一道界河,是人性的良善与阴郁之间的界河。在整部小说集里,玉清给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一不小心就要碰到的界河,都是个体生命在成长经历当中,无处不需要面对的人性幽微处的那一次抉择,那一道界河。如果你迈好了,你就迈向了温暖,迈向了光明。如果你不小心踏错了,你就走向了阴郁,走向了幽暗,甚至走向了一辈子的忏悔,走向了罪,走向了恶。这是玉清的一大贡献,把人性幽微处被忽略的却又是至关重要的界河以文学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玉清的小说是忧伤而不是批判或者鞭挞之类,也是由玉清在小说中所持有的情感立场决定的。都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玉清该是深谙此理的。《宠物猪》被一些人认为是篇幽默小说。应该说这篇小说的确有幽默的潜质,但是我更看重的,比如还有《到林姨家做客》,是玉清在小说中对一些我们在漫不经心的随意当中对孩子的敏感的内心带来的伤害的呈现,的确是伤害了,也的确是在非常漫不经心中造成的。玉清在呈现这些漫不经心的伤害的时候,他显然是带着理解、带着同情、带着宽容的。因为善恶只在一念间,在人性众多的界河面前,我们如何自处,是玉清小说的深意,也是他在给他的读者一些善意的提醒。
《和诗人在一起的日子》是一篇非常独特的小说,花季女孩用自己的天真与美好勾画出了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在现实面前无情地碎了一地。诗人这个形象,在此既是女孩梦想的现实呈现,也是不那么美好的现实的寓言。作品将一种极度敏感脆弱而又可能美好的感觉的碎裂与泯灭细腻真实地呈现了出来,这是人性中的无奈时刻,玉清在此力道的把握是准确精到的,在朝向人性的忧伤里,小说因为作者些许的温暖和无奈而更有直击心灵的力量。
如果说《和诗人在一起的日子》是一星终被熄灭的火光,那么《牛骨头》就是生命的寒冬里摇曳着的一星弱火,虽然微小,却给了人暖意和力量。玉清的小说从来不回避生活的惨痛、苦难、尴尬和卑微,他努力地用自己的文字和情怀照亮它们,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惨痛、苦难、尴尬和卑微才不至于堕入绝望,而是生出一些感动后的向上的力量。我以为,这是玉清写作的特点,更是他创作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还有玉清展现出来的写作姿态。王泉根认为玉清的写作展现了一种属于80年代的写作姿态。我想说,在这个小说集里玉清秉持的写作姿态,有对既有的伦理道德约束的质疑,也有在清醒的善意之下以温暖的目光来洞察幽暗,因为是人性的一些小幽暗,甚至是人性的缝隙里面一些阳光照不到的幽暗。玉清以温暖去洞察这些幽暗,所以这个幽暗也因为玉清的呈现而变得温暖起来。我觉得这依然是玉清坚持了一种儿童文学的美学观念来进行创作的原因所在。他充分考虑到了作为接受对象的儿童的阅读期待和审美期待,以及他们的阅读能力。
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鸟语花香的儿童文学市场里,玉清走的是一条有点冒险的写作道路。他不生产糖丸,也拒绝哗众取宠的苦难和艰辛,而是在简约的言语中勾画生活的面影,刻画人性的暗影。尽管他的作品里不乏心灵、生命的苦痛,也有不少少年面对死亡的时刻。他的坚持究竟有何意义?在批量生产糖丸、习惯于把一切都裹上一层糖衣的年代里,孩子们承受苦的滋味的能力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担忧着,作为生命中不可能缺少的忧伤和疼痛的经验正在被市场有意无意地回避着。那么忧伤与疼痛来临时孩子该怎么办?刻意的回避只会导致最终的惨烈。而且今天的孩子、我们的花朵难道就是整日没心没肺地在阳光下幸福地成长吗?成长为一个对忧伤和疼痛没有任何免疫力的高智商、低情商的怪胎?自杀的,跳楼的,各种压力离家出走的,惨痛的事件正在一件接一件地发生着,让幻想“天真”而“单纯”的成年人们措手不及。作为一个作家,他无法挑战体制,他也无法改变体制,那么作家的笔起码可以提醒我们的小读者们,起码可以给他们提高一点免疫力,让他们面对困难时有一些间接的经验。玉清做的,正是这样的努力。
在肯定玉清的写作姿态和方向的同时,也需要指出,他的这部小说集里的一些作品,在情节结构和叙事节奏上,都有值得打磨和推敲的地方。比如说《朋友》《手拉手》,相似的情结设置,过于依赖偶然的叙事推进,都是一个成熟的小说家应该尽量避免的。此外,玉清的小说取景的是他少年生活的年代,生活场景、情感表达、心理细节等对今天的读者而言都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说,对于当下的生活和精神记录,依然期待玉清能够继续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