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警察专科学校举办的全台斋僧大会,计有三千多位法师前来应供,在会中我提出四点意见和大家共勉:
一、佛教要团结:不要一味区分僧俗二众、显教密教、大乘小乘、比丘比丘尼,我们信仰的是同一个佛陀,不要让己见分散了大家的力量,佛教只有在大家团结下,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佛教方能兴隆。
二、佛教要统一:统一佛像、统一僧服、统一称呼、统一制度,在统一下始能获致社会大众认同。
三、佛教要动员:佛教的弘扬是要走入社会、走入民间的,故大家要动员起来,努力的弘扬。
四、佛教要交流:寺院间彼此要互相交流、往来、参访,才能够沟通、联谊、尊重。
僧众在此受到如此丰厚的供养与尊重,若不发心致力弘法利生,光大佛教,就该惭愧不已了。
因佛光山有一连串的活动等着我参加,所以一讲完话,就驱车南下,回到佛光山是下午三时二十分。
明天是本山的供僧法会,其间并安插了丛林学院的毕业典礼和剃度典礼。
三时五十分,集合了将于明天圆顶的三十六位男女众同学讲话,希望他们好好深思,再作决定。慈惠、永周、慧军也都列席在旁。
我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出家弟子们不能坚持到底,现代的青年人做什么都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我始终不知为什么如此反覆无常?
佛光山是个推动人间佛教的道场,自利利他,自觉觉人,不能偏废一方。要加入此僧团,其宗风要靠大家的深心。记者吴玲娇在《时报周刊》上报导:“自了汉,不要上佛光山。”诚哉斯言。
如何出个好家?
一、要无我:成见、执著要放弃,对常住的道风要认定,不能存有自私、自我、自利的异见,应以常住的立场为立场。
二、要本分:我平常对弟子从不要求要如何成功,如何出类拔萃。只求本分地随性向、能力发挥所长,宁可做一个庸庸碌碌的无用人,也不要做一个破坏佛教的聪明人。
“出家”是一生的,非短期的。出了家以后,“我想”、“我愿”、“我要”、“我希望”、“我认为”等观念皆不可有,站在佛教的立场,不要求、不懈怠的将“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予龙天”,对自己的承诺要负责。
今日我成就你们出家,将来你们也要成就佛教!
明天是我的母难日,母亲仍健在,实不可言寿。但各别分院的住众、信徒,从早上就陆续回山,要来向我拜寿,其实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个,但碍于徒众和信徒们的好意,只好非常委屈地随他们安排。
在香港的依如、印度的依华、澳洲的依训也都回来了。
作家郑羽书居士将其巨龙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套《“故宫”珍藏御用经书》送给我作为生日礼物。
永勋、道圆送来他们主编的《童话画》《童话书》各一辑,表示心意。为了嘉奖他们的辛苦,当场我订了十部以鼓励他们。
“《中国时报》”记者吴玲娇小姐也在百忙中抽空上山。当然还有好多人,我都来不及招呼。
宋芳绮小姐陪同《醒世报》主编黄屏渝小姐来访,谈及一些办报的原则,我觉得从事舆论工作要有教育性,要用智慧来做佛法的事业,用金钱堆积的则与佛法有违。报纸要让读者觉得与自己本身有关系、有需要,才是办报的原则。
晚,八时,在普中活动中心有一个“话说大师”的节目,是由信徒们自己起来谈与我的因缘。我知道大家一定都会起来讲我的好话,本不想去,但看大家都准备得那么辛苦,而且是为我,实在不忍心缺席。
林宗贤居士的“共同成就一部佛经”。
陈顺章居士的“皈依般若智慧的大师”。
王廷二校长的“办好普门中学来感谢大师”。
刘枋老师的“彩衣彩话效童言”。
张培耕老师的“人间一座光明灯塔”。
张慧贤小朋友的“我们要学师公一样”。
郑羽书居士的“师父:请带领我们走更长远的路”。
黄英吉校长的“大师名列第一”。
林怡和居士的“智慧无量光,慈悲无量寿”。
苏月桂居士的“共同创造人间佛教事业”。
平常都是讲给人家听,想不到听人家讲话,还是满好听的。今晚好像是在讲演比赛,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特色,我真有如大家所讲的那么好吗?
回到麻竹园已有好多信徒等在那里要向我拜寿,只好随俗接受大家的好意。《普门》杂志的工作同仁,以赶工的方式,用手亲自装订了这个月的第一本《普门》杂志送给我,并以《太湖船》的曲调唱道——
七月二十二日好日子
大家回到佛光山(阿弥陀佛)
祝福师父身体好
东西文化一肩挑(阿弥陀佛)
《普门》杂志送给您
表达心意道声好(阿弥陀佛)
编藏处的小姐们,也亲自做了一张生日卡,上面有每个人签名的祝福话,做得很用心。
其他还有很多礼物、贺礼,我虽不在意这些物品,但却非常感动信众的这份心意。
就寝前还接到西来寺住众打来祝寿的电话,菲律宾、马来西亚、澳洲、关岛……也都相继有传真回来。我突然觉得今天好像“拥有”太多了,如果能平均分散点多好,怪不得有人会说——
愿你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