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利为民谋王维和 第一章 华北古镇钟神秀

海河之滨花会乡,

人杰地灵芳名扬:

旱船高跷宝辇羌,

桃花萝卜稻米香……

史有九桥十八庙,

而今四围廿五庄——

春光骀荡群情奋,

誓让古镇披新装!

第一节 “葛沽合号小江南”

唐代诗圣杜甫,在歌颂东岳泰山的高大挺拔和奇丽景色的《望岳》小,气冲霄汉地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维和出生、上学、务农、兴丁、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基地,就是地处“九河下梢”海河南畔、号称华北“八大古镇”、名副其实“钟神秀”的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

这傍河近海、气候温润的自然环境,使得天独厚的葛沽,不仅水运方便、商业繁荣,而且风光旖旎、物阜民丰,因之名闻遐迩。早在15世纪初叶的明朝永乐年间,经当地人民的开发建设,将海河在此的支流,调整疏浚成弯弯曲曲的三条小河,因其形带状,故名为“水流三带”。勤劳、聪慧的葛沽人,又在水流三带上架筑木石桥梁九座,并在三带两岸遍植柳树、果树,既绿化美化了环境,又解决了居民饮水和田园灌溉,还可以内·楫通航,把周围各村的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运往镇内销售,并通过海河,远销天津市内和塘沽。后来,又陆续在居民区,有规划地修建庙宇十八座。这就成了葛沽镇近六百年来享誉津门的名胜古迹,号称“葛沽九桥十八庙”。清朝康熙大帝游览葛沽时,曾为“马神庙”赐联:

“白马将军真威武,辅助真君驱邪魔。”

乾隆皇帝巡视大沽口海防时,途径葛沽,因见此地小桥流水、花木葳蕤、菽粟丰茂、社会祥和而御封葛沽为“太平庄”。由此可见,当时虽小但不同凡响的葛沽镇,已引起封建社会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关注。

镇周围的田园、村落,春季桃杏芬芳,秋天稻菽飘香,大有江南景色。那现实中的怡人美景,胜过陶渊明幻想里的“桃花源”。明清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皇亲国戚,甚至光绪帝之父醇王奕缳,都多次来此游览观光,兴之所致,吟诗作词,盛赞葛沽。清朝乾隆时进士、“风流太守”吴人骥在题为《葛沽道上》七绝中写道:“海门东望葛沽堤,一路春风人马蹄。水上桃花村外柳,红装多在画楼西。”曾受乾隆帝亲自召见的诗人汪舟,笔墨酣畅地赋诗:“杏艳桃夭十里红,醉人春色夕阳中。为寻前路匆匆去,一任飞花笑晚风。”嘉庆年间举人诗家崔旭,更是结论式名之为“小江南”:“满林桃杏厌黄柑,紫蟹香粳饱食堪。·最是海滨风味好,葛沽合号小江南。”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自明朝以来就是水陆港口,海河沿岸篷帆林立,进行贸易的内商外贾络绎不绝,河内中型客轮也畅通无阻;每天河上,过客摆渡,捕鱼扁舟,往来如梭,一片繁忙景象,成为华北、特别是津塘地区的水旱中转码头、物资集散地和商贸重镇。这里不但比肩继踵的店铺爿爿,店内衣食住行所需的物品应有尽有,而且农产品也因水土好而口味佳、富营养,萝卜、荸荠和稻米早就久负盛名。难怪人们谗涎欲滴地说:“葛沽桃脆遍沙溪,胜似北山沙果梨”;“葛沽萝l、赛鸭梨,稻米饭香溢数里”。当论及当地人种稻的盛况时,乾嘉间的天津诗坛盟主康达夫心怡神悦地吟哦:“葛沽围绕稻田多,更喜街心走泻河。买得乡间车子地,稻花风里插秧歌。”其米质是:白里泛青、油光发亮、状若珠玑、晶莹剔透,吃起来,粘香适口、回味甘醇、诱人食欲。所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曾以诗歌作刀枪抗击侵略者的津门爱国名儒周楚良咏叹:“做粥葛沽稻粒长,汁摅晶碧类琼浆。三秋可惜无多获,只种东南水一方。”正因如此名贵,葛沽所产稻米,成了向清朝宫廷奉献的贡米。世事多变,难遂人愿。白1912年开始,各地军阀混战,后来日寇侵华8年,兵燹不断,天灾连连,土地荒芜,民不聊生。长此以往,好端端的“小江南”,日渐衰落,镇景凋敝。新中国成立后。政通人和,民心振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生产自救,经济恢复。又通过对农业、手丁业、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农业依靠集体的力量,大搞垦荒、改土治碱、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单产和总产。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犹如一声惊天动地、扫荡阴霾、振聋发聩的春雷。在伟人***的总设计下,不仅使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实行改革、开放国门,而且也使全国人民解放了思想,焕发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1980年后,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摒弃了平均主义,打破了大锅饭,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实行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很快使农村面貌大变、农民生活富裕。在昔日“九桥十八庙”的葛沽镇,如今早已是“旧貌换新颜”:宽平、洁净的柏油路、水泥路纵横交错,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居民楼鳞次栉比,路边和楼间是蓊郁绿树和烂漫鲜花,田间有一条条水流潺潺的防渗渠道和一个个星罗棋布的鱼、虾、蟹养殖池……这赏心悦目的一切,都鲜活地昭示着:今朝日新月异、跨越发展的葛沽,远比往昔的“小江南”更富庶、更新颖、更壮美、也更招人喜爱!全镇有大大小小的25个行政村,众星捧月似的环绕着日益繁荣的镇区中心。这些村,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金光大道上奔腾向前,大多村都已成为天津市小康村,而王维和同“两委”班子成员一起领导的石闸村,早已跨人市级“明星小康村”的先进队列!

第二节 花会之乡花会多

对家乡一往情深的王维和,每每同人谈起葛沽,总是以“花会之乡”而自豪,而且喜形于色、兴致盎然地谈得头头是道、人情人理。他说:“葛沽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有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群众性很强的民间花会!小时侯,我奶奶常从家领着我,步行十华里土路,到镇上来看花会;长大后,我年年都和同学一起、或者单独跑来观看。从春节到灯节。是出会的时间。出会时,真是万人空巷,大街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歌阵阵、笑语声声,从全镇各村乃至外镇、外区蜂拥而至、身穿节日华丽服装的人们,欢呼雀跃、兴奋异常!依我看哪,这群众喜闻乐见而又丰富多彩的民间花会,既是葛沽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对外交往的独特品牌!”是啊,花会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遗存和民间信仰的流传,在漫漫历史长河和芸芸群众心目中是不会泯灭的。

那么,这赫赫有名的葛沽花会起源于何时?有多少种类?有哪些规矩?又流传着些什么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民间故事呢?自1405年将盛产蛤蜊的该镇之名由“蛤沽”改为现在的“葛沽”之后,在这个日趋繁华小镇的民间,就陆陆续续地自发组织了一些小型花会表演。在明朝永乐初年,开始形成民间业余团体,演出广受欢迎。这萌发于人民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因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所以,近600年来,不管朝代如何更迭,风云怎样变化,历尽沧桑而经久不衰,且不断地改进、丰富、完善和提高!

因葛沽花会始源于明朝永乐初年,故取永乐的“乐”字而叫乐会或老会。这里各有千秋的表演团体众多,素有“十老九乐”之说。每年春节到灯节期间,葛沽地区几乎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要上街,观看花灯、围闹元宵,其热烈的欢乐气氛,非同寻常,因而名满津沽大地乃至京、冀地区!在花会的诸类表演中,尤以宝辇会最为精彩、吸引观众!所谓辇,就是轿,是集众人智慧与劳作,精心研制、造型别致、经久耐用、装饰艳丽、彩灯交辉、雍容华贵的大轿,即当地人尊称的“宝辇”。一到出会,往往是数架辇陆续上场,相互比试,各显风流:人抬宝辇,在人山人海和鼓乐、歌唱、笑语声中,沿街表演,或跑、或走、或舞、或扭、或转。动作轻捷而灵巧,表情多变又活泼,真是异彩纷呈、引人人胜,直逗得万众欢声雷动、掌声如潮!每逢此时,偌大的葛沽镇,就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而沉浸其中的,常常就有我们的主人公王维和。

为使读者诸君进一步了解民间艺术——葛沽花会的真谛及其诸多规矩之一斑,我们不妨举例说明。这里的花会,有很多传统的章程,不仅出会时的各道程序,要严格照章办事,就是摆放宝辇的茶棚的布置,也有约定俗成的规定。茶棚,是用杉篙、竹杆、苇席搭设的一次性简易灯棚。前脸有出檐和门垛。若是过街棚,则分两口出檐、出门垛。檐下挂匾,与棚顶内都悬挂纱灯、宫灯、炮桶灯、葫芦灯、荸荠灯;门垛悬挂张贴对联,左右均以彩绸扎结;棚前插立门旗、法鼓坐图旗;出人口处有銮护栏。宝辇摆放正中,是过街棚,则摆一侧。在花会期间的晚上,熙熙攘攘的游人可在这里看花灯、观宝辇……

宝辇是座乐会,设摆时间长,而踩街跑落时间短。葛沽除有数家宝辇会外,还有多家踩街时间长的活跃角色耍乐会。他们上街亮相早,一到初二、三,就分别踩街、拜会头、拜会所、拜桥、拜庙,接着就到各闹市区、茶棚等落场游演,直至元宵节。多彩多姿、形神俱备、妙语连珠、风趣横生的耍乐会,所立会名共叶·一道,依次是:由多人演出、时有喊话、对答等情节的滑稽逗乐的杠箱首会;扮装成以武松为首的十二名梁山好汉,载歌载舞地三打祝家庄场面的长乐老高跷;用大鼓前场开道、依次是十二个不同角色的青云高跷;由装扮成农夫、牧童、书童、樵夫、渔翁、白蛇、青蛇、相公八名演员组成、唱着高昆腔的渔樵耕读会;有大鼓在前场、一对斗花鼓演员的丰乐会;以前场秧歌鼓点,沿走场或落场的小车会;在海笛与鼓点交替演奏中,唱着十二个月民间小调沿街走场的跑旱船;大锣开道、中锣指挥、大号吹奏、行龙舞蹈的行云龙灯会;在鼓板、四胡等乐器伴奏下,沿街落场演出、俗称侉戏的公乐老会;既可搭台演出,又能沿街演唱的胜乐老会,即河北梆子;在胡笛、四胡乐声中,由八人扮成四种不同角色沿街演出的清平老会,即跑竹马。

王维和清晰地记得,他小时侯,由于每年春节至灯节期间,大人们表演花会的熏陶,当地的孩子们,包括维和在内,都争先恐后地效仿着大人玩花会。如,小高跷、小旱船、小龙灯等。因玩耍的人多面广,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故在葛沽称“小会”,他们的态度认真执著,动作活灵活现,演得维妙唯肖,吸引了不少观众,许多家长和沿街商店,还主动给以资助,并帮助维持演出秩序。正是这一代接一代的群众性的自发沿袭,才使葛沽花会这一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直至而今。

自幼就对葛沽花会情有独钟的王维和,从小就听到老人讲的不少有关在旧社会为出花会而斗争、直至取得胜利的生动故事。这对他日后在为人处事和创业、兴业中,特别是注重团结、依靠群众重要思想的形成,以及永不言败、迎难而上的可贵精神的确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我们不能不提到此事。现仅就他常常对人讲起的这个故事为例,做一阐扬。

近百年来,葛沽地区流传着一句蕴含着一个故事的民谣:“有钱有势莫逞强,乡亲邻里不可伤。”这个故事,就是在八十五年前发生的“怒扒刘家门楼”。1917年8月24日的洪水,使葛沽一带房屋被淹、颗粒无收、一片惨景。自强不息的葛沽人民,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使生产恢复,粮菜丰收,百业俱兴,民心欢畅。1920年初,为庆贺升平,各民间花会会头商定:从正月十四起,依照往年惯例;花会。各耍乐会均已在上年进行冬训,各宝辇茶棚也在日前搭盖停当,只等乡里绅董同意。

时任葛沽绅董的刘少卿,在镇东头开着戏院,请来戏班子正演戏赚钱,因怕影响其观众上座率,就以闹大水后人们生活困难为由,不准出会。会头们再三与之商讨,刘仍决意不准。由此激怒了各会,一致决定:强行出会!精心安排了会序,并让“五善水局”随时听令!

正月十四上午,按顺序,第一伙会是“公乐会”,先上街直奔葛沽警察局,第二伙会是“海乐会”,其余各会依次惯行。当前两伙会行至葛沽警察局门前时,均被拦扣。这时,会头总指挥季少先(绰号季三王),理直气壮地愤然上前质问警察局长魏有志:

“是谁不让出会?”

众怒难犯。面对一个个气势汹汹、怒目而视的花会演员和围观群众,魏有志嗫嚅着向警察局对门的刘少卿家呶了呶嘴,以示是刘的主意。并放出了被扣的两伙会人员。此时,早有准备的各会蜂拥汇集,会头们紧急商议,决定:让“公乐会”冲进刘家,“海乐会”也吹打、扭舞着,把花车推进院内;其它各会则在刘家门前摇旗呐喊:“刘少卿!你出来,为什么不让出会?!”

理屈词穷、慑于群愤的刘少卿一家人,战战兢兢地龟缩在屋里不敢露面。诸会的演员,加上看热闹的群众,潮水般向这里涌来,人山人海,水泻不通。正在这当口,有个会头高喊:

“刘少卿家着火啦!”

未雨绸缪的五善水局,一听“救火”令下,遽然有如群虎下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凌厉之势,从东西南北猛烈地向刘家围攻、冲击!刘家四周,锣鼓齐鸣、号角震天、旌旗蔽日、群情激愤,就象在为冲锋陷阵的五善水局的勇士们加油鼓劲儿……只见冲在最前的上善和公善两水局的人,身穿“义勇”号坎,手持三齿挠钩,一拥而上,直奔刘家高高的门楼。霎时间,咔嚓声声,门楼被扒倒。

一向专横跋扈、仗势欺民的刘少卿,眼见满院满街愤怒雄狮般咆哮如雷的群众,又怕气气,无颜相对,就象过街老鼠似的,偷偷从后门溜到民团告状,他气急败坏地一进民团屋门,就脸色煞白、气喘吁吁地求救道:“快、快去!我家被抢——简直是翻天了!”

民团头目带兵赶到现场,一看这波翻浪涌的众怒大势。旋即畏怯三分,只问了问原因,就不动声色地带人回去了。

出于无奈的刘少卿,只得央求在群众中威信较高的苏九爷小面调和。结果。刘不得不答应大家提出的条件:花会照出;刘摆筵席,向众会头赔礼道歉!

通过这次围绕出会的据理斗争,民心舒畅了,每年都照例隆重举办“葛沽花会”,也更名正言顺了!可当地的头面人物——一乡之主刘少卿却威风扫地,狼狈不堪。扬眉吐气的群众,骂他是:“王八钻灶堂,压火又憋气!”从此,他气闷在心,一病不起,而且日重一日,气息奄奄。我们的孔夫子在《论语·泰伯》中讲:“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许是他良心发现的忏悔,抑或是他总结了经验教训。刘少卿把子女们叫到床前,哼哼呻吟着。有气无力地说:“有钱有势莫逞强,乡亲邻里不可伤。敬乡爱里行睦道,勿演老朽此下场。”他声息气断,一命呜呼,那个世界去了。此后,这个:“众人齐心干,智勇斗凶顽”的故事,越传越广;刘少卿临终前那四句刻苦铭心之言,也成了人们生活中引以为戒和爱乡睦邻的公理。饶有兴味的是,当地有的人,竟将此事编成了顺口溜,故其影响更为深广,兹照录于下,以飨读者:

葛沽本是太平庄,煮盐治鱼立村庄。

祖辈勤劳不怕苦,获来鱼虾稻米香。

春耕夏耘秋收毕,冬闲花会备演忙。

农丰民乐花会闹,商贾铺户亦增光。

偏偏有个刘绅董,有钱有势糊涂肠,

昧心利已压民意,惹恼群首季三王!

扒倒门楼还不算,大摆酒筵谢全乡,

反咬一口未得逞。窝心闷气一命亡!

第三节 钟灵毓秀才人出

所谓钟灵毓秀,是指天地间灵秀之气所聚,即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无论是追溯解放前的历史,还是放眼建国后的现实,王维和所在的号称“小江南”的葛沽镇,都曾涌现过一个个闪射智慧灵光的才人。试想,生活、成长于这样一个“水上桃花村外柳”的优美环境和“钟灵毓秀才人出”的文化氛围中的王维和。怎能不受到积极的影响、熏陶、激励和促进呢!

禀赋康健、聪明,而且好学上进的王维和,自幼就爱听大人们讲故事,他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天真无邪地听得聚精会神,一有不懂的地方,就非刨根问底儿地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乡亲们都喜爱地抚摸着他的毛盖子头说:“真是个小机灵鬼!”那些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曲折感人的生动故事,不但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增加了他的社会阅历,也启迪了他的思想,鼓舞了他的斗志!至今仍在葛沽一带广为流传的燕王扫北之事,就是典型的一例。青少年时的燕王朱棣,那超凡胆识、重用智囊、招贤纳士、出奇制胜地平息叛乱的成功壮举,就大大激发了风华正茂的王维和,誓要在日后大干一番事业的“穷且益坚”的壮志、信心和决心!因此,我们不妨将这一民间故事讲给诸君听听。

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是安徽风阳人,自幼家贫,父母早丧,被一马姓员外收养为仆,因他聪敏过人,又有力气,做事非常干练,深得马员外赏识,遂以女相配。在官场腐败、横征暴敛的元朝末年,不堪重负的农民揭竿而起,反对暴*。因起义军头包红布,故名“红巾军”。不甘受压的朱元璋,投奔担任北方“红巾军”首领的舅父郭子兴麾下从军、任职,由于他智勇双全、屡立战功而连连擢升。郭战死后,该军即由朱统领。

后来,全国反元大军火并为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大派系。经过互相混战,结果朱系大胜,陈友谅被擒,部下投降。花容月貌的朝鲜进贡美女、陈友谅之妻硕氏也被俘,朱元璋爱其妍容,欲纳为妾。就在花园大摆酒宴,将陈友谅捆绑倒吊于席前。朱与磺对饮、调笑给陈看。陈本已倒悬,血集于青紫的面部,加之猝然眼见此情此景,这个曾率千军万马、叱诧风云的一代枭雄,不禁火从心中起,怒向胆边生,极愤之下,竟将一双眼珠冲到地上,两眼鲜血涌流,疼痛而亡。

朱元璋定都南京,封马氏为皇后执掌后宫,封硕氏为西宫下院,朱发现磺怀孕,疑是陈之遗腹子,磺当然不敢实言。生下男孩后,在朱子中排行第四。朱元璋虽为其取名朱棣,但对他却耿耿于怀、心有余悸。几年后,在分封诸子为王时,把一些繁华之地分给了其他儿子,而把沙多荒凉且常有外族侵扰的北方,封给了朱棣,名为“燕王”。一日,诸干都在后宫玩耍,多数在地上踢球、打弹,唯有朱棣在爬竿。此时,正值朱元璋偕军师刘伯温从这儿经过,朱信口问刘:

“军师,你看我这诸多皇儿,日后谁可继我大业,执掌大明江山?”

刘一时不肯讲,唯恐激怒龙颜,犯下杀头之罪。在朱的执意询问之下,刘才不得不实说:

“金龙蟠玉柱,谁爬得高,就是谁。”

朱元璋抬头一看,见是朱棣,顿时怏然不乐。

明朝建国初期,形势不稳,多人不服。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和蒙古的元朝遗老更甚,不时向南骚扰、反扑,频频传来战报。朱元璋认为时机已到,就拨老弱残兵五千人,命年仅十二岁的朱棣带兵平乱扫北。闻讯犹如五雷轰顶的朱棣,一筹莫展,他悄悄去找生母磺娘娘哭诉。硕妃是个志存高远、极有心计之人,就暗暗给爱子出谋划策:“明早上朝,你可对父皇要人辅佐你。先不要提要谁,当他追问你的再说。一定记住,不要别人,就要军师刘伯温为你保驾,他不答应,你就长跪不起。”

翌日早朝,当朱棣在众文武大臣面前出班启奏后,朱元璋思忖:你小小年纪,再给你加个人算得了什么。于是就满口应允:

“为父准奏,但不知你要谁?”

朱棣说:“我要军师刘伯温。”

朱元璋根本未料到他要的竟是自己最得力之人,他想:作为金口玉言的皇帝,已面对群臣答应,岂能反悔;况且,大明江山已定,留军师在朝也无多大用处,给他就给他吧!踌躇片刻也就慨然答应了。

经过短期训练。朱棣带兵出发前,先拜别皇后娘娘,又到西宫同生母话别。百感交集的磺娘娘。强忍悲泪地端出一个精致的雕龙刻凤镶金方盒,递给朱棣后,意味深长地叮嘱朱棣:“吾儿年幼无知,百事要绝对听从军师的安排,不可自作主张,更不能莽撞行事,此盒一定要在十里长亭朝臣饯行之后,再启封细看,切切勿忘!望我儿此去一帆风顺、鹏程万里!”

母子脉脉含情地缱绻泪别后,朱棣即同刘伯温率领众将士出师北伐。

朱棣见送行的文武朝臣已返回金陵,就跳下马车,启封打开了宝盒,朱棣一看,大惊失色:盒中放着一身孝服,孝服底下是一块带有血迹的黄绫子,绫子上是母亲的血书,血书的内容,是母亲的身世——她如何被朱元璋霸占,还告诉他:

“你并非朱家后代,你父乃陈友谅是也!望吾儿为被残害之父报仇雪恨!”

朱棣愤懑至极,怒火中烧,立马对长空遥拜,祭奠生父亡灵。他恸哭之后,急欲杀回金陵,以报父仇。睿智超群的刘伯温快步上前力劝道:

“你怎么忘了慈母的叮咛?你尚未成年有多大力量?这区区五千弱兵又岂能报仇?倘若蛮干,非但不能报仇,反而会葬送你母子性命一一此举万万不可,应从长计议!”

朱、刘一边并辔缓行,一边商定扫北大计:大力宣传为抵御外族侵扰而沿途招募青年壮丁入伍,同时让老弱病残之兵就地开荒耕种,自谋生路。更为重要的上策是,张贴榜文:诚邀在“庆功楼”上被朱元璋害死的,在起义中为反元灭元立下汗马功劳的文官武将的子弟前来投军、加盟,朱元璋原加之罪一律免除,并给这些确有真本事的子弟加官进爵,以扩充队伍,壮大武力!

在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浩如烟海的文明史上,有着灿如珠玉的众多人杰!在辅佐帝王、极富文韬武略的高级谋士里,在百姓一代代地相传中。恐怕影响最大、最广的,除姜子牙、诸葛亮,就是刘伯温了——他们是历代人民智慧的化身,是群众理想化了的人物,人们很多美好的梦想,都想通过这些人的言行加以实现!我们再接前边说,刘伯温这几手高策,果然大见成效:榜文一贴,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仅仅几天功夫,好多饥寒交迫的爱国青年都纷纷前来投军;那些逃遁、隐匿在外的被害功臣的子弟们,都壮志未酬地喁喁欣然加盟——他们一方面是来保家卫国,一方面是为报杀父兄之仇,士气格外高昂!经过集中严整的训练,不久,一支浩浩荡荡的精锐大军,向北挺进,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不但平息了中国jc方的一起起叛乱,还把入侵内地的少数民族乱军,一直驱赶到长城以北千百里!

扫北战斗凯歌高奏。燕王势力更加壮大!于是,朱棣定居燕京(即今之北京),犒劳三军,论功行赏,升官封地,继续发展。后来打回南京,赶跑了朱元璋死后继位的皇孙朱允炊,堂堂正正地做了皇帝,定都北京,这就是治理国家有方、建筑故宫有功、编纂《永乐大典》传世、为“天津”命名的明成祖,年号为永乐。

非常熟悉葛沽风土人情的王维和,在津津有味地讲完这个故事后,又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当地实际,他顺理成章地说:“这个燕王扫北的历史故事,在葛沽地区的村村户户、祖祖辈辈广泛流传,这里老世旧居的祖先,大多数都是跟着燕王扫北来时留下的,也有的是在1421年(永乐19年),随燕王由南京迁都到北京时一起来的,如本镇五大家首户苏氏就是。这些南方来此的落户者,不但勤于耕种,长于经商,还善于读书、重视教育、勇于上进,所以,在葛沽的近、现代史上,确有过不少杰出人才!”先说近代。曾在美国留学、后任光绪皇帝侍读的葛沽人张富亭,当法国传教士为敲诈钱财,要将通海河的“三带”堵死时,他专程从北京来家乡。用法语与之交涉,使之未能得逞;1877年,葛沽开明乡绅苏善恒、赵延弼、郭延沛等人筹议,经“天津海防军民府”批准,“改文昌阁等三庙,建立津东书院”,直隶总督李鸿章为“津东书院”题匾额楹联;晚清举人苏之銮,在1917年,大总统冯国璋曾授其“急公好义”匾额,他关心教育,创办“民立保国民小学校”,曾作“葛沽八景”组诗,盛赞“小江南”风光;爱国文人张子江,清未曾参加***组织的同盟会。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不顾耄耋之年,致力兴学,于1947年创办葛沽一中前身的“津东中学”,倍受民众尊崇;曾任国民党2q军军长,驻上海时正值解放大军南下,率部起义投诚的刘子桢;南开大学创始人严范荪的挚友,曾教授***、邓颖超,后任直隶省财政局局长,晚年致力于家乡教育的徐兆光,等等。

再看现代,葛沽人历来就有仗义疏财、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1939年闹洪水,东、西大沽和塘沽百姓逃荒至此,当地人民主动腾房供其住,免费供应食品,直到水退返回故里。

6年多后的1946年春,那里的人民专派代表,步行数十里,专程送来写有“义善庄”的大木匾,此事成了远近闻名的美谈,并代代流传下去;1918年生于葛沽镇马家园的革命作家邢野,著作甚丰,有小说、诗歌、话剧、电影文学剧本等,其代表作《平原枪声》,在全国影响很好;留学美国、谙练四种外语的苏传绪,曾任世界银行理事会理事、亚太地区负责人,为天津乃至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戏剧理论家、曾任中国话剧文学研究会会长的田本相,有《曹禺剧作论》、《郭沫若史剧论》、《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等论著,并发表过中国现代文学、中国话剧和电视艺术论文等二百余篇,在全国有良好影响,等等。

同那些各有专长和社会贡献的前人相比,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王维和,无论就其出身的贫寒、创业的艰辛、经营的韬略、人格的魅力以及为民的举措、众人的褒扬等诸方面,就更有其自身特点、群众基础和敬业、奉献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