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马娅·亚桑诺夫著,金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9万字,2018年11月第1版,78元)
△4部分(12章):①国家;②海洋;③文明;④帝国。
〇没有家,没有国;出发地;在陌生人中间。随波逐流;步入蒸汽轮船的世界;当船儿辜负了你。心心相印;黑暗角落;白种野人。一个新世界;物质利益;不管这世上的人喜不喜欢。
〇这本书以约瑟夫·康拉德的传记形式出现,但实际上是通过康拉德,由作者讲述着世界史的一整个阶段。是一部引人深思、富有同情心、精彩绝伦的作品。
〇康拉德于1857年出生在今天乌克兰境内的一户波兰家庭,16岁那年他离开了这块被内陆包围的欧洲中心地带前去当一名水手。接下来的20年里,在他尚未发表作品之前都一直是专职的海员,曾航行至加勒比海、东南亚、澳大利亚和非洲。这些出海经历为其以后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灵感,以至于人们常常称他为“海洋文学作家”。
〇历史犹如对当下的治疗,使其追根溯源。“全球化”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才流行起来,因此人们很容易认为大多数与之相关的事物均属于当时或以后的,譬如互为依托的经济、开放的边界、多样化的种族和网格化的人口结构、国际化的惯例准则、共享化的文化参照点。
〇任何人都可以变成野蛮人,任何地方都会走向黑暗。
〇按康拉德的话说,这场战争让波兰陷入了困境,夹在“俄国的原始野蛮”和“德国肤浅且难以忍受的所谓文明”之间。
〇康拉德曾有过著名的论断,称艺术家的目标就是“用书面语言的力量来让你听得见、感觉得到——特别是看得见”。
〇“辛劳过后则休憩,破浪过后方归岸,争战过后得安闲,生存过后而善终,是所至颂”。
〇“孤寂之下的写作几乎与海上行船一样伟大”。
(2020年6月27日夜11:20阅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