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觉悟的生活:星云大师讲《心经》 附录 《心经》关键词

人有好多种心:肉团心、缘虑心、精要心、坚实心。

草木也有心,但跟人的心不一样,草木的心只是一种物理上的反应。“肉团心”,就是心脏,心脏一停,人就不能活命了。“缘虑心”,就是思想、分别的心。它能分别好坏、男女、大小、高矮等。本质是一种妄想,是不实在的分别计量。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到来,现在的心又是念念不停,所以心常分别而不安。“精要心”,它是指能积聚诸经中所有的核心要义,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经》六百卷之精要;也是一种有规律的见解,有规律的正见,有正见的认识。

至于“坚实心”,就是具有正见,能见到真理,能见到般若的心——也称“真心”,也就是如同金刚般坚固的心。《般若心经》所指的“心”,不是草木心、肉团心、缘虑心、精要心,而是坚实心——也就是“真心”;是以真心为中心,是整个佛法的心要。

波罗蜜(多)

梵文的惯用语,“事已成办”的意思。在佛学中是指“到达彼岸(了)”的意思。

“六波罗蜜”即是所谓“六度”,就是“六种得度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到达彼岸的六种方法。

五蕴

又叫“五阴”,指色、受、想、行、识。“色”就是身体上物质的部分,“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作用。“受”是身心能感受到苦乐,“想”就是思想分别,“行”是行为,“识”就是我们的意识。五蕴指的是“我”就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东西积聚而成的,有了物质的身体,便能感受苦乐,产生思想分别,有所行为,产生精神的主体——意识心。《楞严经》所讲述的修行的过程,也就是五蕴境界依序尽除,“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的次第顺序。

缘起性空。“空”里面没有主客相对、因果相续,空里面是本来面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照见我是空的,就是“无我”。空如水性,有如波浪。空有不二,空中生妙有,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空就是实相,实相是本体;万物依缘而幻化,若依本体而起,也就是空相。

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又称“六入”,“根”就等于现在医学界所说的神经系统。眼根就是视觉神经,耳根就是听觉神经。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神经,再加上意识的心理作用,可起分辨的作用,就叫“六根”。

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尘”有染污、动摇的意思。尘,是物理的作用,六根是我们主观的感受,六尘就是客观的境界。

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会分别形成意识,称为“六识”,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十八界

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般若心经》文中用简略语法,故称: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我们的人生从过去到未来,就是这十二种程序的关系。《般若心经》文中用简略语法,故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是佛法的纲要,它说明了整个人生的次第,也叫“四圣谛”——四种真理的意思。第一是苦,能逼迫身心者。第二是集,能招感一切善恶。第三是灭,指灭了生死烦恼。第四是道,是可修可证得。集为苦因,道为灭因。

菩提萨埵

梵文音译,就是“觉悟众生”之意,中文常简称“菩萨”。要怎么成为菩萨呢?要以“无所得”才能到达菩萨道,有相、有对待、有执著、有人我,就与真理不相应。无相的、无我的、无对待的,与真理相应的,成就了菩萨道。

涅槃

不生为“涅”,不灭为“槃”,合起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如果修行到了觉悟不生不死的境界,那就是涅槃真如做本体了。涅槃里没有生死,没有生灭,是完全的人生——“常乐我净”的境界。

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未来合称“三世”,在过去、现在、未来适合的时空,都有佛陀世尊悲悯众生,驻世弘法。因此,“三世诸佛”即泛指过去、现在、未来的驻世佛陀。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文“无上正等正觉”的音译。“阿”即“无”的意思,而“耨多罗”则为“更高、更上”的意思,“三”为“普遍、正确”的意思,“藐”则为“位阶”之意,“菩提”则是“觉知、智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的是最高觉悟、最高感受的境界,就是修行人所追求的成佛的境界,也译作“无上正遍知”或“无上正道”。

梵语音译“陀罗尼”,又名“真言”,又名“总持”——总持诸法的意思。是诸佛世尊修行的心法纲要,转为和宇宙“同体大悲”的音声,以发自内心的真诚诵念,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修行大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