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不了解佛教的人,一看到学佛的人就爱开玩笑说:“哎呀!阿弥陀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什么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有人会拿这句话来嘲笑佛教,因此,我们务必要把这句话理解清楚。
这一段话正是佛教对人间的看法。佛教对人间有什么看法呢?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佛法对人间对人生一种肯定的说法。
“舍利子”是一个人的名字,就是舍利弗,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之首、“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是个很伟大的人物,很可惜他在佛陀涅槃前三个月涅槃。当他涅槃以后,目犍连尊者又被裸形外道给打死,为教殉难了。所以,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在佛陀涅槃之前就去世了。如同父母接连死了儿女,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一般人认为难忍的事情。
所以,佛陀涅槃以后,经典结集的责任就落到了大迦叶的身上。大迦叶是十大弟子中“头陀第一”的弟子,现在留传的佛法里之所以充满苦行色彩,也都是与他有关系。如果舍利弗、目犍连当初不先佛陀而圆寂,能在佛陀涅槃之后结集经典,那么以舍利弗、目犍连对人间的积极,对人间的热情,对人间的慈心悲愿,佛法的传播应该不是现在这样。
那么,舍利弗为什么要早于佛陀而圆寂呢?因为他不忍看见佛陀涅槃,所以自己先入涅槃。当然,这是因为他能生死自如。
禅宗有一个故事。丹霞天然禅师到北方去参学,由于下大雪,天酷冷,寺院没有好好招呼他,随便给他挂单了事,他就把大殿里的佛像、罗汉像、菩萨像拿下来烤火取暖。
知客师来,一看惊叫:“你在烧什么?”“我在这里烧舍利。”
那个知客师说:“胡说!木头的像怎么会有舍利子呢?”“木头的像没有舍利子,那多拿几个来烧有什么要紧?”
看这个故事,我们觉得哪一个人的功夫高?虽然丹霞天然禅师烧佛像,但他是尊敬佛的,因为心中认为木头佛像有舍利子,所以在这里烧舍利。知客师父天天在那里拜佛,却认为这是木头的像,没有舍利。你说哪一个人信仰的层次高?拜的人没有烧的人高!
过去有一位禅师在佛殿里做课诵,突然间咳嗽,吐了一口痰,原本应该吐到痰盂子里,他却吐在佛像的身上。纠察师见了,指责道:“你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像上?”这个禅师连忙道歉,但是说完对不起之后,就讲:“请告诉我,虚空之中哪里没有佛?我还想要再吐痰。”
有人信的佛,是木刻的佛像;真正的佛,则充满在虚空之中。我们要信的是法身佛,虚空都是法身。所以在佛教的信仰里,虚空都是佛。所谓“空中生妙有”,黄金是空,所以能生出戒子、耳环、手镯、金筷、金碗、金盘子。空是本体,有是现象。
空是什么?有是什么?空是水,有是波;空是水性,有是波浪。大海是什么样?大海波涛汹涌,澎湃不已,排山倒海,千差万别,那就是现象上的有。海只有动的样子吗?非也,海是水,水性是静的,它的本体是静的,因为无明风,而把静的水吹得动荡起来。所以,波浪是动的,但波浪是水,水不是动的,是静的。
我们要认识水性,不必等到风平浪静。一个人有般若,就是在海水波涛汹涌、动荡不停的时候,也能看出水的本性是静的。我们对于千差万别的现象界要认识:它是空的,是静的,都是真如,都是法身,都是实相。本体和现象是不离开的,从本体而有种种差别现象,差别现象归原还是平等的自性。
空是什么?空是理,有是事。空是一个理性,真理的根据;事,同样的道理,可以成就好多的事。佛经里有此一说:“欲会无为理,先从事相看。”无为就是平等、出世间的道理。想要会无为的道理,必须从相上看,从事上看,从动乱里可以知道寂静,从差别里可以知道平等。
空和有是很难懂的:空是精神,有是物质;空是一,有是多;空是平等,有是差别;空是性,有是相。没有差别,怎么知道平等呢?没有平等,怎么会有差别?从一有多,多又归一;千差万别的相状,归原则性一如也。
什么是空和有?用譬喻来说,空是爸爸,有是妈妈。爸爸怎么样?爸爸很严格,父严如日。母亲怎么样?母慈如露。世间万物如果只有太阳照射,统统都晒枯、晒干、晒死了,那不行;如果只有甘露滋润,太潮湿,也是不行。
世间万物的生存,要有太阳的照耀和甘露的滋润,好比人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生命,要有父亲和母亲的抚育。空是严格的、理性的,就像严父;有是慈悲的,就像慈母。空就是有,有就是空,好比小孩子,光有严格的父亲不能顺利成长,还要有慈悲的母亲。
《禅林宝训》有两句话说:“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春风夏雨,能令万物欣欣向荣;秋霜冬雪,能令万物成熟。宇宙世间,要空有和合、本体现象和合才能成就。空和有是分不开的,春夏秋冬是相聚在一起的,只因众生愚痴成见,才认为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
有一个师父,每次收的徒弟长大了以后,都回到社会上去了。为什么?经不起社会的诱惑。这个师父很伤脑筋,心想:这一次收的小徒弟,绝不给他在世间受诱惑,要把他带到深山里去修炼。
于是,他就把两个小孩带到深山里修炼。等到他们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这个师父想给他们考试。怎么考法?师父带着他们到都市里游玩,以便观察他们是不是会受都市的诱惑。结果,这俩小男孩到了都市里,什么都不要看,专门看漂亮的女人。这个师父就说了:“不要看!那都是吃人的老虎。”
到都市走了一遭,回到山里后,师父问:“徒弟!今天带你们到都市里玩,都市里有高楼,有车子……你们说什么东西最好看呢?”两个徒弟不约而同地说:“吃人的老虎最好看。”
为什么“吃人的老虎”最好看?这叫习性,所谓习性难改。
人依习性往往会错看人间的事物,而佛法是用空和有,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更高一层的境界来看世间,情况也就不一样了。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原先都是婆罗门教的领袖,拥有很多的弟子。有一天,舍利弗在街上看到一个穿着袈裟的出家人,身相庄严,心想:“我们这里怎么会有这样的修道人呢?”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氏?你叫什么名字?你的老师是谁?他跟你们讲些什么?”这个出家人就是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的阿舍婆阇,又叫阿说示。他说:“我叫阿说示,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跟我们讲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各位现在听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会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可是舍利弗一听:“这可不得了了!”怎么不得了?几十年的修行、追求、探讨,想不通的问题顿时都得到了答案,迷妄迷执瞬间豁然开通,觉悟了。
一切世间森罗万象是怎么会有的呢?因缘而有。世间诸法又是怎么会没有的呢?因缘灭了。佛教的教义是圆的,凡事讲因缘和合。人从哪里来?因缘和合而有。说到因缘,一花一草、一事一物,甚至整个宇宙万法,都在因缘里面。
舍利弗回去后,赶紧找目犍连,告诉他:“我们遇到明师了,我们有老师了!”目犍连说:“不要乱说,世上哪里有人够资格做我们的老师?”“有的,他是释迦牟尼佛。”“他怎么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我还没见到他,但是他的弟子告诉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舍利弗这一讲,目犍连也开悟了,两个人非常地欢喜:“我们遇到老师了!”于是就把所有的弟子门徒一起带去精舍,礼拜释迦牟尼佛做他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常说的“千二百五十人俱”里头,有很多就是他们的弟子。而舍利弗、目犍连就是佛陀最初的大弟子、左右手,佛法的开展与他们有很大的关系。
当佛陀在南方摩竭陀国,还没有到北印度憍萨弥罗国弘法时,憍萨弥罗国的须达长者就来邀请佛陀到北方说法。佛陀说:“这么多人都要到北方去,怎么有地方说法呢?”于是须达长者发了大心,买下波斯匿王的儿子祇陀太子的花园。花园全是用黄金铺地,在这里,他兴建了祇园精舍。这个讲堂可大了,能容纳上万人。督导工程的是谁?就是舍利弗。佛陀说:“你先到北方去把祇园精舍建好,我马上带着你的师兄弟们到北方来。”所以佛法在印度的传播与舍利弗有很大的关系。
《般若心经》一开始为什么就说“舍利子”?因为对一般人讲般若智慧,是听不懂的,所以要对大智慧的人说。在佛陀讲说的经典里,一定会有个当机者,例如讲《金刚经》讲空时,须菩提是当机众;讲《弥陀经》时,舍利弗是当机众。毕竟十万亿佛土以外的极乐世界,没有大智慧者,怎么会相信这是事实呢?因此,现在讲《般若心经》,讲到宇宙人生的本体论、现象论,也必须有一个大智慧的人做当机者,那个当机众就是舍利弗。
《般若心经》如何说明空和色的关系?一般人认为空和色没有关系,色就是有,空就是无,色和空、有和无,统统都没有关系,有的不是无,无的不是有。这是错误的认知。
《般若心经》为色和空、有与无建立了关系。大家不要以为:有无是两个,有不是没有,没有不是有,其界限分明。有和无就是色和空,在《般若心经》里,用“不异”、“即是”把它们调和起来。“不异”,就是“不是不同”,有和无不是不同。我们往往把有和无视为不同,其实它们并没有不同,有和无“即是”,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异”和“即是”把空有的关系说得很微妙。
那么,这个世间究竟是空还是有呢?
有一个老和尚正在打坐,大徒弟来了,对师父说:“师父慈悲,在这个世间一天到晚讲空啊空,吓得人都不敢信佛教了。天也空,地也空,妻子儿女都是空,哪一个敢来信佛教?应该讲有,有才能契合众生的根机,哪个人不希望有功名富贵,有妻子儿女,有田地房屋?”师父就跟大徒弟点点头说:“你说得对,说得对。”大徒弟很高兴地走了。
过一会儿,小徒弟来了,说:“师父,现在的佛法怎么都这么廉价出售,都是讲一些方便的法门?有,有富贵、有功名、有妻子、有儿女,这不是佛法本来的精神。佛法本来的精神是空,空才是真实,空才是实相,空才是真理,空才是价值。”师父一听,答:“你说得对!”小徒弟也高兴地走了。
站在一旁的侍者给弄糊涂了:大徒弟说对人间讲有,你说对;小徒弟跑来说对人间应该讲空,你又说对。奇怪!奇怪!他忍不住问道:“老和尚,究竟是空对呢?还是有对呢?”老和尚说:“你的对。”
谁对?老和尚最对。老和尚讲的空就是有,老和尚讲的有就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讲空讲有都对。说空是有上的空,说有是空里的有,空和有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空和有是一物的两面,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分不开的,它们是“即是”,它们是“不异”。
什么是空?什么是有?它们怎么会有关系呢?
举个例子说,空是黄金,有是器。一块黄金,把它做成耳环,戴到耳朵上;做成戒子,戴在手上;做个洋娃娃,可以把它当装饰用。我们说这是耳环、这是戒子、这是洋娃娃,其实耳环、戒子、洋娃娃都是黄金。黄金是本体,器具只不过是种种的差别相。
供在桌前的佛像,无论是纸的也好,布的也好,泥塑的、木雕的也好,它在我们的心里也已经不是泥塑、木雕、纸做的佛像,他在我的心里是佛祖,是我拜的佛祖。
其实,真正说来,佛教是不拜偶像的,佛教教导我们的是从有相归于无相,是没有偶像观念的。偶像是有相,有菩萨、有佛、有罗汉、有高僧。空才是无相。
讲到色与空,就是讲有和无的关系,就是讲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所谓“色不异空”,就是说有和无没有不同,精神和物质也没有两样。色和空、精神和物质、有和无的关系如何表示呢?《般若心经》以“不异”和“即是”来表示。
“不异”就是“同而非异”。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是色不离开空,空不离开色,精神不离开物质,物质也不离开精神。把空和有说成“不异”,用现代话来讲就是破除我人的旧思想,因为在我们的思想里,空和有是两回事,精神和物质也是两回事。
这里讲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谓“即是”,就是在“建立我人的新观念”。“即是”又比“不异”更进一步,精神和物质、有和无,不但是“不异”、不离开,还是“即是”,精神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精神,有就是无,无就是有。
我们或许会想:这个新观念怎么建立得起来呢?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这太矛盾了,精神怎么会是物质呢?物质怎么会是精神呢?物质是物质,精神是精神啊!
让我举个例子。有一天,我带了好多学生进行一道水泥墙壁的工程,由于沙石、水泥很笨重,我看他们做得很累,就说:“我们休息十分钟!”利用这个时间,我就和他们说:“我们做的这一道墙壁,它是物质的,但是唯识家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宇宙世界与精神是有关系的,因此,现在大家要把我们的精神,把我们的发心,灌输到物质里去。我人死了,精神与物质还是存在。你们说这栋房子是物质的,但是经过了设计师的画图,这栋房子就有这位设计师的精神、智慧在里面;一砖一瓦的建筑里,有工人的血汗、力气与精神,有多少艺术师的装潢,他们的智慧精神也都在这栋房子里面。”
看起来是物质的东西,里面却留住了精神的力量。光是物质的砂石,没有精神的内涵,怎么成为一间房子呢?所以,物质里面是有精神的。
如何表现我们的精神呢?你说我很有精神,是什么精神?是我勤劳的精神、禅的精神、忍耐的精神,还是悲愿的精神?精神有很多种类,要想表现精神,就要从具体的有相的物质来表现无相的精神。精神和物质是有关系的。
中国人有“三不朽”的思想,所谓立德、立言、立功。好比佛陀要涅槃的时候,诸大弟子都来请求佛陀不要涅槃,常住世间。佛陀就说了:“我说过,有为法是苦空无常,那么现在你们要我有为的身体不死,这就不是真理,就不合理了。你以为我是死了吗?死不了的。我说的佛法如果流布在人间,大家都遵照佛法来奉行,不就等于我在世一样吗?你们放心,如来的法身,永远留在人间,法身就是精神,如来的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间,与宇宙大化融为一体,永远地照顾大家。”
有人也会这样问:“信佛的人常讲‘你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在极乐世界。“‘你要念药师佛’,药师佛在哪里?”东方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在哪里?”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你说:“我怎么没有见到呢?”有一句话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心湖里的水是肮脏的,清凉的月当然就不能映现出来了,我们不能怪天上没有月亮啊!
所谓“般若的花朵处处开,般若的花朵处处在”,佛也是一样,佛的法身处处在,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你若能懂,一色一香都是中道,一花一草皆是般若。故华严家说:“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你如果懂得般若,青青杨柳、绿色翠竹,都是如来的法身;你如果懂得般若,小溪里的流水、冷气发出的声音,都是如来说法的音声。
我们可以看到历代的祖师大德们:有的人看到桃花开了、桃花谢了,他就觉悟了;有的人听到杀牛杀猪的音声,他就开悟了;有的人听到人家打铁的声音,他开悟了;有的人在除草中开悟了;有的人在磨豆腐时开悟了。打铁、除草、磨豆腐,甚至花开花谢,与佛法有什么关系?其实只因机缘到了,因缘就成熟了。
过去佛教有一位香严智闲禅师,在百丈禅师那里学道;后来百丈禅师年老了,指示他向沩山禅师学道。香严禅师很聪明,年轻有为,到了沩山禅师那里,沩山禅师说:“师弟,听师父说你闻一知十,闻十知百,很聪明。不过,今天我有一个问题问你,请你回答我。”
香严禅师说:“什么问题?”沩山禅师问:“父母没有生我们之前,我的本来面貌是什么?”香严智闲禅师一听,想:“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父母还没有生养我们之前,我们做什么,我们知道吗?不知道。为什么?人有隔阴之迷。过去的身体死亡了,换了一个身体,隔了一个阴,到了今世,就迷糊了,过去事也都不记得了。虽然人生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以来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过这个身体一换,我是张王李赵,都记不得了。
香严智闲禅师百思不得其解,在师兄的面前第一关就没有通过,感到很难为情。回到房间里面他就努力地看书,找寻答案,但始终找不到。忽然间,他想到:“读书,光是读是没有用的,是没有真实体悟的。”于是他就把所有的书统统烧毁,不再读书了。“读书有什么用?师兄问我问题,我都回答不出来。”从此做个粥饭僧。什么是粥饭僧?每天就是吃饭、睡觉,不读书了。
在僧团里,要当个粥饭僧也是不容易的。怎么难做?如同小时候,妈妈常常骂小孩:“你闲得无聊。”太闲,日子也不好过。所以很多的大德们,名之曰粥饭僧,实际上他们都有密行,都是真修实练的。
从此香严智闲向师兄告别。既是粥饭僧就要去自耕自食,去种田除草,于是他就到南阳慧忠国师的故居自耕自食去了。
有一天,他在那里除草的时候,锄头和石头碰撞的那一刹那,他突然开悟了,想起过去师兄问他:“父母未生我之前是何本来面貌?”当时他不知道,就请师兄告诉他,不料师兄不愿告诉他,并且说:“我若告诉你,将来你是要骂我的。”那么他现在悟道了,立刻向遥远的师兄礼拜,他说:“和尚、师兄、老师大慈悲,假如你当初跟我说了,用知识上的见解告诉我,我哪里会有今天?今天我终于知道了!”于是他放下锄头,不断礼拜。拜过了以后,说了这样的几句话: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学道者,咸言上上机。
他说:“一击忘所知”,我今天在锄田的时候,一击便忘记了知识,忘记了分别的知识,离开了分别,就悟道了。我现在拥有般若、平等、无分别的智慧,跟过去的分别心是不一样了。“更不假修持”,从此以后,我也不要再修行了。“动容扬古道”,原来一举一动,一扬眉一瞬目,都是古仙人道,都是圣贤之道,都是佛道,这里面都是佛法。“不堕悄然机”,我从此以后不再卖弄聪明了。“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原来人所探求的,都是一个形相,但是佛法是没有踪迹、没有形相的,所以要在声色之外,找寻佛法、威仪;要在有相之外,体悟般若的平等、毕竟空。最后,“诸方学道者,咸言上上机”。
智闲禅师说了这些话以后,消息就传到他的师兄耳中,便说:“真的开悟,假的开悟?叫个人去试验他!”于是就叫仰山禅师去试验他。
开悟也是要考试的,就像我们要想上中学上大学必须先经过考试,佛教里的修行也是要考试。例如打佛七,念佛念到四天、五天以后做个考试,了解自己究竟念佛念到什么程度了。当然,除了念佛,参禅、开悟也一样可以考试。
仰山禅师一到,说道:“师兄!听说你已经开悟了,还做了一首偈子。这没有了不起,有学问的人也能做。除了做这个偈子,你跟我说个道理好不好?”香严智闲禅师就说了:
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真是贫;
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立锥之地也无。
这一首偈子,从字面上来看是说:“去年贫,未是贫”,去年不懂,不只是不懂,简直是愚昧分别;“今年贫,真是贫”,现在真穷了,而我已懂得空了,不在形相上执著有。“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过去我还在有依据、有相、有执著里;“今年贫,立锥之地也无”,现在我已经完全进入到空的般若,进入到真理里面去了。
仰山禅师听了很高兴,说道:“师兄,我回去再向大师兄说,你真的会得祖师禅了,真的开悟了!”
所以,我们除了要认识“色不异空”的“不异”,还要认识“色即是空”的“即是”,把我们旧的思想去除,并建设我们新的观念。
“色不异空”这句话,依经文的道理来解释,就叫“万有不离真如”,亦即万有不离本体。色是万有,空是本体,万有没有离开本体。而“空不异色”这一句话若用白话文来翻译,就是“真如不离缘起”。所谓“空”就是真如,“色”就是缘起,真如没有离开万有的缘起,也就是本体不离开现象。
“色即是空”,也就是万有依真如而起,万有当体就是真如。“空即是色”,真如是为万有所依,真如既为万有所依,它的当下也就是本体。除了色和空是这样的关系,五蕴中也不光是“色”如此,“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物质的色和空是这样的关系,而受想行识和空的关系、和本体的关系也是如此。
我们现在讲色和空是“不异”,是“即是”;就是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不离开无,无不离开有。再用其他的譬喻来说明:“什么东西都是有的。”这一句话是错误的。你以为什么东西都是有吗?有时候我们看太阳,看过以后,眼冒金星;有时候蹲在地下,忽然之间站起来,头昏目眩,大地摇动。真的有金星吗?大地真有摇动吗?你以为是有的,其实不一定是有的;你以为是这样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有时候,我们坐在静止的火车上,旁边的火车一开动,我们会以为自己乘坐的火车在走动。这是一种感受上的错误,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
说“真如”,什么是真如?拿来给我看!说“佛性”,什么是佛性?拿来给我看!胡适之博士有一句名言:“拿出证据来。”那么,拿出证据来证明真如、佛性的存在吧!好的,我们就拿出证据来吧!你爱不爱你的父母?爱。你爱不爱你的丈夫妻子?爱。你爱不爱你的儿女?爱。你爱不爱你的朋友?爱。所以,大家都有爱。我们现在要找出爱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找来科学家解剖,把头剖开,看看头里面有爱吗?骨头里面有爱吗?血液里面有爱吗?这样做,爱找得出来吗?找不出来!但你不能说没有,因为我确实有爱的存在。
这个精神的空,这个真理,孕育在一切万有里面,它包容了万有,它不是没有。
灯怎么会亮?因为有电。那么电在哪里?在电线里面!好,那么把电线一根一根剪开来看,是否真有电?电线剪开后,里头包嵌的铜条、铜丝蕴含的电,能看到吗?所以,以为什么都是有,有时候是错误的;以为什么都没有,也是错误的。有一些东西像是有,可是没有;有一些东西像是没有,可是是有,这就是有和无的关系、空和色的关系。像是有的,却是没有,像是没有的,却是有。所以,有和无是二而为一,一而为二,它们是不异不离,相即相是,因此就用“不异”、“即是”来表示空色的关系、有无的关系。
讲到“空”,什么是空?从肯定上说,什么都是空。什么是空?不但空是空,有也是空。
有一个外道问一休禅师:“什么是空?空在哪里?”一休禅师说:“空在方寸之间。”于是外道拿起刀来,就朝一休和尚的心刺去,他说:“你说在方寸之间,我倒是要看一看方寸之间的空是什么样子。”一休禅师平淡地说:“你到上野公园去看樱花,究竟樱花的心在哪里?”
花没有开,是什么?“色即是空”。花开了,又是什么?“空即是色”。有时候,空和色正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从肯定方面来讲空,什么都是空。虚空之中包容了万有,万有也都在虚空之中。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在空里,哪一个离开空?离开了空怎么能生活、怎么能存在?
每个人都有房子,房子就是我们生存生活的空间。除了房子以外,还有朋友,有社会,有政府给予我们活动的公园、行走的道路等空间。甚至自己的身体,衣服不能穿得太紧,不能没有一点空间。我的口袋要空下来,不能没有空间放东西。平常保护眼睛,保护耳朵,保护口腔,保护鼻子,为什么?使我们的空间顺畅,有空间才能生存。虚空有了万有,有了我们,这是从肯定上来说明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