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面子,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越厉害。
很多时候,如果放不下身份,就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丢失很多发展的可能和机会。
有位名牌大学的学生毕业之后,经济形势不太好,面试了好几家公司都没有成功。他想,与其这样浪费时间,不如想想别的办法。于是他来到附近的一个夜市,承包了一个摊位,卖起了蚵仔面。一开始,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毕竟他是个大学生,居然做起了街头小贩,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不过,他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每天只是研究菜谱,改进口味,很快就把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在通过蚵仔面赚到第一桶金后,他还从事了其他的投资,赚的钱比普通上班族多得多。
放下身段,路就会越走越宽。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他敢于放下身份,从头开始,就算是他做别的行业,也一定可以成功。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一个人能够懂得放下身份的时候,才是他真正强大的时候。
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有大学问的人,虽然他并没怎么上过学。
离开家乡后,沈从文选择在北大做旁听生,他不断激励自己多读书,并努力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成为朋友,向他们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就这样,这个来自湘西的农村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震惊文坛的散文大家。
1928年,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向已经在文坛上颇具成就的沈从文发出了邀请,想要聘请他来担任学校的文学讲师。而这一年,沈从文刚满26岁,他的学历,也只是小学毕业而已。
当沈从文第一次走上讲台时,讲台下早已坐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看到教室里里外外挤满了人,沈从文愣住了,这一愣就是10分钟之久。
之后,沈从文开始上课。他准备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但由于紧张,不到10分钟的时间,沈从文就把准备的内容全讲完了。此时距离下课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这可如何是好呢?
由于沈从文是个非常务实的人,因此他并没有选择在讲台上通过闲扯来填补时间。相反,沈从文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
“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
看到这行字,原本安静的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充满善意的笑声,同学们都被沈从文这淳朴而又可爱的告白逗乐了。
后来,胡适知道了这件事,大为赞赏,觉得沈从文能在第一次讲课中向学生们坦诚自己的“害怕”,是一种“成功”的举动。
在那之后,沈从文曾先后在西南联大和北大任教。由于他并非科班出身,也不拘泥于死板的教学方式,所以他的课总是很受欢迎,特别是他独具个人风格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大受好评。当然,沈从文永远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课的经历,而这也是人们在谈论他真诚品性时最爱提及的事情。
那句“我害怕了”,将一代文学巨匠初登讲台时的内心真实地袒露出来。能够做到如此,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但沈从文做到了,他放下了自己文学大家的面子、身份和地位,以一个新人的姿态去面对学生们的期待。
能够做到如此,即使失败,也会获得谅解。
但是,有一部分人把面子看得过重。就像文学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的:“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面子这东西,其实就是虚的,它既不能给人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利益,也不会让人获得多少成长。相反,面子时常会成为一个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唯有那些能够放下面子、放下身份的人,才能掌握人生前进的方向,自己的路自己导航。
总的来看,那些能放下身份的人通常有以下三个优势:
第一,能够放下自己身份的人通常思维灵活,善于学习和总结信息,积累起庞大的知识库,作为自己日后的资本。
第二,能够放下自己身份的人通常更善于把握机会,在机会来临时,不会因为顾虑身份而犹豫不决。
第三,能够放下自己身份的人通常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善于和过去告别,让自己从头开始,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
就像托尔斯泰说的:“真正身份高贵的人,谈吐总是平易近人的,这种单纯既掩饰了他们对某些事物的无知,也表现了他们良好的风度和宽容。”如果你想在社会上真正地走出一条路,活出从容快乐的人生,那么,你就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也就是说,放下你的学历、家庭背景、身份,从实际出发,这才是你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