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 §6 钱学森回中国,不是去种苹果的

中国原子弹计划秘密启动时,后来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正在美国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36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钱学森在美国名气很大,除了科学上的成就,还因为他对美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二战期间,他参加了许多军事科技的研究。1942年,与他的导师冯·卡门等人一起完成了美国“下士”导弹的研究,这是美国最早的导弹。美国的飞机由亚音速改为超音速,他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他还同时担任了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的顾问和火炮研究所的顾问。1945年,德国战败后,他被美国以军人身份派到德国考察。考察团成员都是各个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回美国后写报告,一共九章,钱学森一个人写了六章。这个报告对后来美国的科学和军事发展影响很大。战后,美国人把他视为英雄,赞扬他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但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钱学森要离开美国不行,要回中国更不行。

1950年8月,准备回国的钱学森一家被美国移民局扣押,开始说钱学森是共产党。后来把他打包的行李全部撬开了,发现里面有八百多公斤书、笔记、相册,然后就开新闻发布会,说钱学森是间谍,窃取了大量机密准备带回中国。这样就有了理由,拘押钱学森,把他关到了太平洋上的一座叫特米诺的小岛上。

钱学森一案当时轰动了美国。《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大报头版上都登了钱学森的照片。为了收集所谓间谍的证据,美国政府专门召集了一批科学家,一页一页研读他的那些笔记、资料,试图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结果却一无所获。有一位航空专家在审读结论里写下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所有这些书籍、资料,远不及装在钱博士脑子里的东西重要。”

移民局的人来讯问钱学森,有这样一段对话——

审讯官说:“你是否忠于美国政府?”

钱学森说:“我的行动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用自己的知识在为美国服务。”

审讯官说:“你不承认是共产党,可是为什么选择在共产党控制中国后才回去呢?”

钱学森说:“选择什么时候回国,是我个人的自由。”

审讯官说:“你信仰共产主义吗?”

钱学森说:“我信仰科学。”

审讯官说:“你的目的地为什么是大陆而不是台湾?”

钱学森说:“我的***在大陆。”

审讯官说:“你愿意效忠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还是大陆的共产党政府?”

钱学森说:“我忠于中国人民。”

审问没有结果,美国当局被迫释放了钱学森。最后给出的结论是:鉴于钱学森有共产党嫌疑,依据美国“国家安全条例”,予以驱逐出境。同时依据该条例中“必须防止具有科技背景的外国人离境,以免为敌国利用暗中破坏美国军事防御能力”的条款,钱学森不得自由离境。

虽然从特米诺的小岛回到了家,但钱学森仍然处于被软禁的状态,他的住所有人监视,不准他离开居住地洛杉矶,每两个月他要到移民局报到一次。有国不能回,令他万分焦虑。

1955年初的一天,钱学森夫人蒋英偶然得到一份中文画报,封面上是1954年10月1日建国5周年时,***等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照片上还有一个熟悉的老人——陈叔通,他的职务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这让钱学森夫妇喜出望外。陈叔通是钱学森父亲钱均夫的老师,算是钱学森的太老师,两家是世交。于是,他们决定给陈叔通写一封信。

夜晚,钱学森写道:“在美留学生归国禁令虽已取消,然我陷囹圄,住所被监视,电话被窃听,信函被拆,出入有人跟踪,每月尚需到移民局接受传讯。学森犹如身在牢笼,寸阴若岁,恳请祖国助我还乡,以尽人伦,以偿报国之夙愿,切切……”

写到这里,钱学森已是泪流满面。

蒋英后来回忆说:“当时中美不能通信,也不敢直接朝中国发,就把信封好,外面再套一个信封,先寄到比利时我妹妹那儿,请她转给太老师。信封是我用左手写的,模仿儿童的笔画。但还是担心万一信落到他们手里,被拆开,就坏了,我们就想了这个办法。”

蒋英利用逛超市的机会,甩开了跟踪的人,把信投进了信筒。

这封信到达***案头,已是两个月后。***把负责和美国人谈判的王炳南找来,研究对策。***愤怒地说:“美国不是说任何想回中国的人都是自由的吗?这就是铁证,你拿到日内瓦去,让美国人看,他们要是看不明白,读给他们听。”

王炳南说:“总理,关于释放美军战俘的日期尽早敲定下来好,我的想法是,一谈起来,就放人。”

***说:“看到钱学森这封信,我心中实在不安啊,‘先谈判、后放人’的方案,恐怕力度还不够。我的意思是:先放人,再谈判!以表示我们最大的诚意。”

经***同意,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前一天——1955年7月31日,中国政府依照法律程序,提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被俘的美军飞行员。

1955年8月1日正式会谈前,双方一见面,王炳南大使就告诉美方负责人亚·约翰逊,中国已经提前释放了11名美国飞行员。这本来是要谈的内容,还没谈,问题就解决了,而且一放就是11个,大大出乎美国代表团的意料。接下来的会谈,约翰逊一再声称,美国早已取消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禁令,对愿意回国的人不加任何限制,没走的都是自愿留下来的,意思就是说钱学森自己不愿回来。王炳南就把钱学森的信以及翻译件拿出来让对方看。亚·约翰逊当即表示,马上和国内联系。

为了配合日内瓦的谈判,促使美国放人,美军飞行员在香港转机时,中国有关部门通知了所有在港的外国新闻机构,世界各大报、电台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件事。美国再不放人,恐怕说不过去。8月4日,美国飞行员在港转机的同一天,美国政府解除了对钱学森的禁令。

临回国之前,钱学森带妻子蒋英和两个孩子来和他的老师冯·卡门道别。冯·卡门是世界闻名的航空大师,是钱学森的恩师。

钱学森说:“老师,我们要回国了,是专程来向您告别的。”

冯·卡门有些伤感地点点头,又摇摇头,轻轻叹息一声。

刚刚坐下的钱学森又站起来,恭恭敬敬地把一本书递到冯·卡门手上。是《工程控制论》。在被软禁的5年里,钱学森不能继续从事火箭导弹和航空方面的研究,他为了不给自己带来麻烦,独自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集5年心血完成了《工程控制论》一书,后来被誉为系统工程领域的开山之作。

冯·卡门默默翻动书页,慢慢抬起眼帘,看着钱学森,说:“驱逐你,又不让你走,他们的目的是要你所掌握的一切知识变得陈旧过时,而你却变得更加博大、宽广了……在学术上你已经超越了我这个老头子。我为你骄傲。”

钱学森说:“不,老师,谢谢您为我所做的一切。”

冯·卡门微笑着,目光里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钱学森的眼睛也湿润了。

1955年10月,钱学森一家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轮船。他是被驱逐出境的。

这时候没有多少人会把钱学森和中国导弹联系起来,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不可能搞导弹,而钱学森已经有5年没从事过专业研究了。但有一个人似乎预感到了什么——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尔,这位钱学森曾经的朋友,也是扣押钱学森的主要幕后策划人,在得知钱学森最终离开美国后,说了一句话:“钱学森回中国,不是去种苹果的。”

船过马尼拉,美联社一名记者向钱学森提出了一个长期困扰新闻界的问题:“你是否是共产党员?”

钱学森坦率地回答说:“我还不够做一名共产党员。因为共产党人是人类最崇高理想的人。”

到达香港九龙,有记者用英语提问。钱学森说:“对不起,现在我要说中国话了。”

1955年10月8日上午11时25分,钱学森一家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11月5日,在北京饭店,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陈毅元帅接见了钱学森,代表***欢迎他回来。钱学森谈到,新中国成立才短短5年,变化之大是他没想到的。陈毅感慨地说:“这仅仅开了个头啊,国家让清帝国的辫子拖得太久了,让西洋的鸦片、东洋的铁蹄,糟蹋得太苦了,比起你呆了20年的美国,中国大大的落后了。我们这些人打仗还行,搞建设就是外行了,所以千方百计把你们这些科学家请回来,目的就是要把国家建设得好起来,强大起来。”

钱学森就觉得自己一腔热血奔涌。陈毅建议他多走走,多看看,多了解一些国内的情况。国家安排他到中科院刚成立的力学研究所担任所长,其实他从内心里希望国家早一点开展导弹火箭的研究,这也是他回来主要想做的事情。

无独有偶,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火箭专业教授任新民、周曼殊、金家骏3人,直接给中央军委写信,提出了在中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信到了彭**手里,彭德怀很重视,却由于导弹是个太神秘的东西,谁也没有见过,所以不知道怎么处理好。

年底,钱学森提出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彭**闻此消息,连忙指示在北京的副总长兼院长陈赓,立即乘坐专机飞往哈尔滨,隆重迎接钱学森。钱学森在陈赓陪同下参观了空军、海军、炮兵工程系。

在观看一座风洞设备时,钱学森对在场的人说:“一个国家要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小到枪、炮,大到航空航天,必须要有大量的风洞设备,这是基础中的基础。二战结束时,美国人从德国抢搞风洞研究的科学家,苏联人抢风洞设备,在日本也一样,美国先炸,没炸完的运回国内,运不走的丢在了海里,战后禁止德国、日本发展尖端军事工业,风洞设备被列在首位,就是想从根儿上掐断它!”

陈赓边听边点头,若有所思地看着风洞:“没想它还是这么个宝贝,看来咱们要搞导弹还离不了它呀。”

钱学森笑道:“这只是个教学风洞,搞导弹它可不够格儿。”

陈赓问:“钱先生,那种风洞我国什么地方有?”

钱学森摇摇头:“据我所知,即使这种教学风洞,我国也只有北大、清华和你们这儿有,加起来不过三五个,能用于武器型号研究的目前还是空白。抗战前南昌有一座,一开战日本就把它炸了。”

陈赓着急地说:“那就赶快建呀!”

钱学森点点头:“是要建,不仅军事工业,国家和平建设也急需呀,比如航空工业。”

钱学森说着拿起一个火柴盒大小的飞机模型对众人道:“这座风洞目前只能研究这样的模型,模拟风速只有每秒几米、十几米。美国的跨音速、超音速风洞里已经能做我们人这样大小的模型了。苏联在这方面比美国还有魄力,能把一整架飞机开进低速风洞里做试验。”

钱学森一席话,让众人大开眼界。

陈赓忍不住上前握住钱学森的手,问:“钱先生,你看,咱们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毫不犹豫地回答:“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钱学森的话令陈赓顿生豪气,连声说:“好!我就要你这句话。”

应该说,陈赓大将是最早为导弹积极奔走的高级将领。彭**住在医院里,想见钱学森,陈赓于11月26日上午陪同去了。一见面,彭**紧紧握住钱学森的手,急切地说:“欢迎啊!我们太需要你这样的火箭专家了。我请你来,是想向你请教的。恕我直言,射程500公里的导弹,我们自己能造出来吗?造这样的导弹需要什么样的人力物力条件?”

钱学森一一做了回答,彭**十分满意。

1956年2月上旬的一天,***请钱学森到位于景山公园附近的家里吃饭,又是陈赓作陪。餐桌上,三人如同老朋友一般。***对钱学森开玩笑说:“陈赓这个人难缠得很,你可离他远点。自打从哈尔滨回来后,打着你的招牌,找彭总,陈老总,找聂帅,说钱先生说了,我们自己能造出导弹来。今天我可没请他来,是他一听说你要来,自己跑来的,我看他是把你给缠上了。”

钱学森笑说:“陈将军为人坦荡、直率,我们是一见如故。”

***说:“坦荡直率不假,想拉你搞导弹也不假。陈赓,我没说错吧?”

陈赓笑着点头道:“叶帅,难道您不想啊?”

***说:“我当然想,不过,你说钱先生答应你搞导弹,我还是想亲耳听听钱先生意见。”

陈赓道:“叶帅,您是不相信我,还是不相信钱先生?”

二人望着钱学森。钱学森于是说:“叶帅,学森说那句话,决非一时冲动。”

***点点头道:“你不是一般的科学家,是我们国家的宝贝,不只是一个导弹需要你呀,这个问题你想过没有?”

陈赓急忙道:“这事我替钱先生想过,事有轻重缓急,我看导弹就是眼下最重最急的事。国家宝贝,就应该干国家大事,这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叶帅,这事您可不能含糊!”

***说:“陈赓,我看你这颗脑袋里只剩下导弹了。”

陈赓一挺胸:“本来就是嘛!”

钱学森又说:“叶帅,学森回来就是为国服务的,自从踏上祖国的那天起,就把一切交给国家了,无论安排我做什么,学森都会倾尽全力,决无怨言。但正如陈将军所说,现在的中国急需搞出自己的导弹,而这也正是学森所长。如果能参与这件事,干成这件事,学森一生再无它求。”

***大声说:“好,好。导弹这东西集现代科学于一身,技术复杂,工程浩大,其难度不亚于打一场淮海战役。技术上有你领头来抓,再合适不过了。你这个人选,彭老总、陈老总、聂帅,我们几个是早就认定了,等的就是想亲耳听你说出来。”

陈赓端起酒杯:“这就对了,喝酒,喝酒!”

三人越说越来劲,末了,陈赓提议,立即去找周恩来拍板。***知道这时候***正在离此不远的“三座门”参加一个舞会,借着酒兴,同意去见。于是,三人也没要车,甚至没带警卫,步行直奔“三座门”。

“三座门”是军委办公厅所在地,就在故宫的西北角,景山西侧。到了那里,陈赓进了舞厅,二话不说,就把正在兴头上的***叫出来。***责怪说:“你又搞什么名堂?”

陈赓附着***的耳朵:“我们把钱学森先生拉来了,想跟您谈导弹呢。”

***轻轻地“哦”一声,朝门口张望一下,急忙走了出来。这是***和钱学森第一次见面,钱学森异常激动地伸出手来,紧紧握住***的手,一时有些语塞。

***热情地说:“学森先生,我是***,欢迎你啊!”

钱学森说:“总理,谢谢您,谢谢祖国帮我实现回家的愿望。”

***说:“你在外受苦了……”

说罢,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两人的眼睛都有些湿润了。

外面很冷,四个人找了个小会客室坐下。主要是钱学森在讲,他说,火箭、导弹集现代科学于一身,技术上的突破,可以直接为航空服务,带动材料、电子、计算机等科学的发展,对带动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大有好处。

***听完后,郑重地说:“学森先生,把你对火箭、导弹发展的设想,尽快形成一个书面的报告,好不好?交由中央讨论。”

钱学森重重地点点头。这是***的嘱托,这副重担就这样压在了他的肩上。让他至为感动的另一件事是,分手的时候,***叫了他一声“学森同志”。这是回国后,头一次有人称他为同志。

他成了共产党人的“同志”。他没想到会有这么快。

中国导弹火箭的宏伟蓝图,也就这样开始了描绘。钱学森堪称绘制这个蓝图的第一人。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