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我是众中的一个:星云大师谈包容智慧 责己要严,待人要宽

1

佛教不是人死后的寄托,净土也不是死后才能往生的。人间佛教重视的是现世的生活,所以一切的行善、修持、修福,在现生就可以得到回报,幸福与安乐在当生便可以成就。因此,在人间佛教的现世净土里,没有是非,没有互相残害,彼此唯有尊重谅解,人间就是极乐净土。

——《开示》

2

佛教不能舍弃人间,要与人间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将世间化为净土。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不舍一法的佛光净土。佛光净土的特点为:

(1)出世与入世调和。 (2)寺院与社会调和。

(3)僧众与信众调和。 (4)静态与动态调和。

(5)生活与生死调和。 (6)自修与利他调和。

——《星云日记》

3

出世,不是要我们远离世间,而是对世间的一切,不贪不求,不计较执着。出家,不仅要有出世的性格,更要有大众的性格、社会的性格,才能把佛法带进迷昧的人间。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因不忍众生苦,而到处说法,把菩提清净的欢喜散播给大众;不求独乐乐,但求众乐乐,这就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也就是大众化、社会化的出世性格。

——《人间佛教系列·佛教与青年·青年僧伽的十有思想》

4

我们对于世间好的、善美的,都能欢喜接纳,可是对于不善美的,我们也要能包容。就如当手上长了一个脓疮,流脓恶臭,我们会因此而把手砍断吗?当然不会,因为那是自己的手,所以即使再怎么恶臭难看,也会把它仔细洗净、敷药与包扎。因此,对于不健全、不善的人,只要能以诚心去感化,最后他们还是会有所改变的。以包容心看待一切,一切就在我们心中,那么,世界就会是我们心里的世界,众生就会是我们心里的众生。既然是我们心里的东西,自然就要美化它、净化它,以包容心使它变得美好。

——《开示》

5

慈悲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智慧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勤劳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忍耐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我们要发心建设人间天堂,成就人间净土。

——《人间佛教系列·人生与社会·从天堂到地狱》

6

一个国家如果能做到国富民安、繁荣进步,这个国家就是一方净土;一个小区如果能做到守望相助、彼此关怀,这个小区就是一方净土;一个家庭如果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个家庭就是一方净土;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慈悲为怀,人我平等,这个人的内心就是一方净土。

——《开示》

7

我们要有一个目标,追求往生净土。但净土有多种,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人间创造成安和乐利的净土,而要寄托在未来的净土上呢?何不落实于现实国土身心的净化,追求当下的净土?

——《佛教丛书·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8

人间最重要的,就是让现在的生活过得更好,舍弃人间的生活,哪里还有佛道可求呢?舍弃现代的说理,哪里能使人心悦诚服呢?

——《往事百语·永不退票·未来比现在更好》

9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死后的世界遥不可及,何不把握当下,将理想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做自己的主人翁?念佛法门虽好,但仍须认清:往生西方并非学佛之终极目标。

——《星云日记》

10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什么生活那么艰困,他还是那么快乐?因为他的心里有人文素养。现在经济萧条,到哪里去找能源?不论太阳能或石油,总是有尽的能源,但是真正用之不竭的能源是我们的心。假如我们的心能跟人文素养结合,发展出来的财富,发展出来的观念,发展出来的乐趣,则是无穷无尽的。

——《开示》

11

今天有很多佛教徒都希望往生极乐世界,我想,不如更积极地把今天的世界转变为佛国净土:

(1)没有三恶道,更无冤和亲。

(2)世界满欢乐,忧烦一切除。

(3)心净国土净,大同世界现。

——《佛教丛书·人间佛教·如何建设人间佛教》

12

常听人慨叹说:“人间没有一块净土,人间到处充满了险恶、纷争、不平,就像三恶道一样!”其实,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人间,如果安和乐利,民丰物阜,人人和善,彼此尊重,不就是人间净土吗?

——《六祖坛经讲话·决疑品》

13

我觉得人间未必是秽土,净土也不一定是死后才能往生。只要有心,我们在现世也可以建设一方净土,让有志之士都能在这里长养身心,同享法乐。因此,我兴设美轮美奂的殿堂楼阁、花树庭园,接引信徒香客、十方大众;我建立优雅舒适的朝山会馆、檀信大楼,提供素斋妙味、休憩处所;我用种种方便,宣扬佛教;我殚精竭虑,弘传真理;凡有活动,我邀请夫妻联袂出席;举行法会,我鼓励全家一齐参加。从育幼院的孤儿到救济院的老人,从佛光诊所到云水医院,从托儿所到万寿园,从技艺训练到禅净共修,我为解除生老病死之苦,而兴办各种慈善事业。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重新估定价值》

14

只要我们能在现世里建设一个人际和谐、尊重,生活富足、安乐的社会,当下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

——《开示》

15

我们若能心地清净、思想纯真,把心回归到大自然,像虚空一样广大,像松树一样万年长青,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就能与佛道、真理契合在一起,幸福的日子就可以和我们永远同在,那就是人间净土。

——《星云说偈》

16

日常生活中,不违不犯,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心意和悦,当下即是净土。

——《佛光教科书·佛法僧三宝·六和敬》

17

上天堂有上天堂的路,入地狱也自有其道,各行各业应该要各自尽忠职守,不要做人间的罪人,被摒拒于天堂的门外。此时此刻,我们急需完成的是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人人誓愿做个顶天立地的人,人人心中都能成就一片庄严的净土。

——《开示》

18

在这世间,没有怨恨,没有不平,凡事都是当然。禅师大德在开悟以后,往往发现“平常心是道”,让我们以平常心来对待一切,多尊重别人,随喜随缘,包容一切,转娑婆为净土,转烦恼为菩提。

——《星云日记》

19

佛教不但重视私有财富,尤重共有财富,如道路、公园、河川等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生态维护,并且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慧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法欲代替物欲,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这就是人间净土的建立。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20

器皿装了臭掉、腐烂的东西,要彻底更新、洗净,我们人也要彻底更新,好比换掉闭塞的脑成为全知的脑,把误解换成善听,把旧思维换成新思维,清掉坏思想,逆向思考。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现在种种譬如今日生,我们要不断地更新。就如生理上天天都在新生,我们的法身慧命也要新生,悟道就是新生。我们要以新的思维来迎接这个社会,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精神、新的做法,才能应付世间新的生活。

——《开示》

李萧锟 绘

星云语录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现在种种譬如今日生,我们要不断地更新。就如生理上天天都在新生,我们的法身慧命也要新生,悟道就是新生。我们要以新的思维来迎接这个社会,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精神、新的做法,才能应付世间新的生活。

21

久居国外的华人,面对往生的问题,都会想落叶归根。现代的人不应该有种族的分别、乡土的观念,要能随遇而安、随喜而作、随缘生活,做个地球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成那就是自己的家,则世界便是自己的;如果有隔阂的客居感,自然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我海内外四处弘法数十年,一直都很欢喜,因为世界都是我的家,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是我的故乡。人往生时,只要以一种尊敬的心情来奉安即可,不一定要埋在故乡,在国外客居多年,要有当地就是自己家的观念。

——《星云日记》

22

人间净土的条件:

(1)要有美好的环境:道路如极乐世界一样的平坦,房屋建筑、树木花草像极乐净土一样的整齐。环境非常干净,公共设施非常便利,社会中只有公益,没有公害;只有美好,没有脏乱。

(2)要有安全的居所:所居之处,没有坏人的侵犯迫害,没有台风、洪水、地震等天灾。家庭四周都是公园、学校、图书馆、文化中心等。邻居都是有道德的善友,外出旅行方便而自由,看到的都是慈祥的面孔,听到的都是美好的声音。

(3)要有善良的亲友:亲戚朋友都是正直高尚人士,不以金钱相结合,不以酒肉享乐相交往。大家以论道做朋友,以知识来做朋友,以修行来做朋友,以服务、喜舍、布施来做朋友,仿佛极乐世界一样,都是善人相聚。

(4)要有自由的生活:在家庭或社会上,无论身处何处,都不会有危险、有迫害;政治上,人人有自由参与的权利;商业上,人人都可以自由地经营;活动上,大家都可以自由地参加正当的娱乐。人人享有自由,并且尊重、不侵犯他人的自由。

(5)要有净化的感情:人又称“有情”众生,人的生存从情爱而来,少不了感情生活,可是感情最容易被污染,像盲人骑瞎马一样危险。人间净土里,人人以智慧来净化感情,以慈悲来引导感情。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一)》

23

男女没有定相,时间没有定准,大小没有定型,妄心没有定念,世间一切都是相对的差别,必须要契入真心,净土才能现前。此一净土,就是一种关怀人间、注重利他济世的精神。

——《佛光教科书·菩萨行证·维摩经与维摩》

24

现世的人间净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

(1)没有杀戮。也就是没有无故的杀害。

(2)没有窃盗。不但我的生命不受他人的侵犯,我的财富也不会有人窃取。

(3)没有邪淫。我的身体、我的名节,不受他人的侮辱破坏。

(4)没有毁谤。我的名誉,没有人随便毁谤诬蔑;人与人之间,没有诈欺,彼此真诚,相互尊重。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一)》

25

情绪如何管理?用礼拜折服傲慢,用念佛降伏妄心,用行善对治贪欲,用包容对治瞋恨,如此就能建立当下的净土。

——《星云日记》

26

情绪正常、欢喜自在、发大悲心、忍耐为道、不念旧恶、断除烦恼、不退道心、担当责任、忏悔立愿、救苦救难、日行一善、做众生不请之友等,都是人间净土修行的法门。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徒的一日行》

27

假如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能受持“五戒”,大家相互尊重,没有人会侵犯我们的身体,没有人会侵占我们的财产,没有人会毁谤我们的名誉,也没有人会侵犯我们的自由,这不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吗?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一)》

28

现在的社会正需要大力提倡美化工作,除了美化环境、美化容貌之外,更要美化人群、美化社会,尤其要美化自己、美化人生、美化心灵。假如人人都能拥有一颗至真至纯的赤子之心,随时布施善意真情;假如人人都能具备一颗平等包容的佛心,时时施与慈悲喜舍,那么天堂、净土便无处不在了。

——《人间佛教系列·人生与社会·从天堂到地狱》

29

世间上一般人都希望“我好你不好”,只知追求自己的快乐,置他人的痛苦于不顾,所以纷争不断。如果我们能秉持另一种观念,“你好他也好”,不好的让我来承担。譬如,我们经常在人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进自己的态度,凡事过错在我,那么种种纷争就能消弭于无形,当下就是生活在净土里。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三)》

30

当今社会的乱象,其内在因素为人格教育的不健全,外在因素乃社会发展太快,传播媒体的隐善扬恶,助长了社会乱象及伦理道德的沦丧。若欲发挥宗教稳定社会的力量,就必须:

(1)提倡宗教戒律的生活。

(2)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

(3)发挥慈悲喜舍的美德。

(4)修持忍辱勤俭的力量。

——《星云日记》

31

每一个人面上常常微笑便是供养,口中常说好话便出妙香,多做一些事情,多走几步路,多对人点个头,多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人。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贡献己力,那就是佛国净土了。

——《佛教丛书·人间佛教·如何建设人间佛教》

32

如果人人都有道德的伦理观念、都有宗教的高尚情操,这个社会就可以消除罪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也就指日可待。有了德化的宗教生活,君子不欺暗室,佛子不昧自心,人人都能修福、修慧、修德,个个能禅、能净、能律,心不起邪念,天堂净土就在眼前。

——《如是说》

33

如果我们能活得不计较,人和人之间,也能够不比较,自然就能拥有一个平等、安然的世界。

——《星云说偈》

3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将不好的声音听成好的声音,不好的话听成好话;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善听、谛听的良好习惯。

——《星云日记》

35

我们的一言一行具有互动的作用,所以唯有大家互道好话,互助互利,才能拥有一片光光相摄的人间净土。

——《往事百语·皆大欢喜·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

36

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除了要把生存的国家,庄严成为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之外,更要进一步将内心也净化成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从内心展现净土的清凉,让人间充满净土的极乐。

——《人间佛教系列·人生与社会·从天堂到地狱》

37

人人能发光发热,是一盏能照耀的明灯;人人心中有一方净土,能够长养净莲;人人做一个好义工,开发内心的能源。将自己化为人间的一股暖流,为人们带来温馨和乐,为国家带来光明安泰。

——《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怎样发展佛光会》

38

未来的世界,如果大家守道德、讲仁义、重因果、能结缘、有慈悲,社会一定会慢慢进步到和极乐世界一样,要什么就有什么,一点儿都不缺乏。

——《人间佛教系列·缘起与还灭·从佛教的观点看未来的世界》

39

我们不要轻易因为环境的转变,而令心不能安住。花开花谢不强求,要随缘,春夏秋冬四时更替,随其变迁不执着。将心安住在慈悲、满足、信念上,自然不会因外境的转变而不能安住。

——《星云日记》

40

身居山林,心如闹市,还是不得安住的。唯有无住生心,随缘自在,才能过着充实法喜的日子。

——《星云日记》

41

我们信仰佛教,就要有如同佛一样的心量。佛的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是整个法界;佛说的时间,不是今年、明年,是无量阿僧祇劫;佛所说的人,不是只有我们中国人或外国人,是除了“人”以外,还有一切众生,所谓“胎生、湿生、化生、卵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三界之内,四生九有,所有无量无数的众生。我们要把心胸扩大,将世界视为我们心内的世界,将众生视为我们心内的众生,一切的宇宙万有,都是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个人虽然渺小,但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我们的心,可以包容整个虚空,包容整个世界。

——《如是说》

42

一件事是世俗的行业,还是佛法的净行,完全要看心的一念是牛屎还是莲花?

——《星云日记》

43

凡事只要在心甘情愿下,工作起来不但不觉得累,反而会很快乐,因忙中无是非、忙中无烦恼,忙的定义是快乐。

——《星云日记》

44

忙,像锐利无比的慧剑,斩断妄想葛藤;忙,像点石成金的手指,化腐朽为神奇。修道者,要用忙来开启本具的潜能,用忙来发掘本有的宝藏,而不是忙人我、忙烦恼、忙名利、忙逃避。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李萧锟 绘

星云语录

我们不要轻易因为环境的转变,而令心不能安住。花开花谢不强求,要随缘,春夏秋冬四时更替,随其变迁不执着。将心安住在慈悲、满足、信念上,自然不会因外境的转变而不能安住。

45

世间上,有一些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越是清闲疏懒,越是精神萎靡,暮气沉沉;但也有的人每日东奔西跑,忙碌不堪,却越忙越有活力,越忙越是精神焕发,生机盎然。可见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忙碌劳动,更是身心最滋养的肥料。古代禅门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临济禅师的“栽种松树”,道元禅师的“晒香菇”,不但是修行,其实也是最佳的养生之道。

——《迷悟之间·增加营养》

46

过去,佛教常常给人一种消极、悲观、厌世的错觉,而深山苦修,也导致佛教积弱不振。佛陀虽然慈悲教诫世间是苦、空、无常,但他同时也指示对法乐喜悦的追求。因此,现世悲苦的实相,不足以代表佛教,佛教的真相是禅悦与法喜。佛教有慈悲喜舍的内容,有利乐人间的圣道,有极乐净土、琉璃世界的美妙悦乐。

——《当代人心思潮·欢喜与融和》

47

佛陀八十岁时脊背疼痛,仍在各地行脚度生,弟子们请他休息,甚至还怀疑,佛陀为什么会生病呢?佛陀回答说:“就如老旧的车子坏了,即使再怎么修理保养,也无法永久。天地万物,有生就有灭,谁也逃不了这个定律。人间心物和合的身体是有为法,有为法是无常的,这是真理,我佛陀的应身能违背真理吗?”佛陀的法音,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名言,一个人真能体会“世间无常”,必定会有快乐的人生。因为“无常”,世事变幻,所以,人生不是定型的。生会灭,灭会生,除非超越世间,不然都会在生灭中流转。

——《星云日记》

48

有人问说,在家好还是出家好?六祖大师说:你在家,心里清净,奉行正道,家庭就是寺庙,就是佛堂;你如果不持戒、不修定,就算是出家到了寺庙,也无法让你上升天堂。所以就六祖大师的思想而言,出家与在家是一样的。

基本上,出家住在寺院里,是非少、烦恼少,生活比较单纯,不过修道时间增长,成道不一定比在家快。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在天上成佛,而要到娑婆世界来呢?就是因为娑婆世界苦难比较多,比较容易成佛。所以真正精进的修道人,在修行路上要降魔,不降魔不能成道,埋伏在生活四周的声色名利都是魔,内心的贪、瞋、烦恼也是魔。内外交攻,在多重的压力及烦恼魔军的压制下,还能够有一念灵明觉悟的心,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学佛有因缘,出家固然很好,在家也不要自卑,污泥里正可以生莲花。

——《星云日记》

49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把寺院道场建得那么多、那么大呢?世间的贫困这么多,为什么不拿建寺的钱去济贫呢?”乍听之下,似乎言之成理,其实不然。因为布施再多的金银财宝,兴办再多的慈善事业,也只能拯救肉身性命,济人燃眉之急,无法消灭心里的贪、瞋、愚痴,拔除众生的根本业障。佛法的布施,能更进一步地净化心灵,孕育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力及于生生世世。所以,建造多功能的佛寺,度化千万种众生,才是最彻底的慈悲!

——《往事百语·有情有义·慈悲》

50

以忍耐化解暴戾之气,以慈悲美化社会人心,

以智慧增加人间色彩,以和平创造大众福祉。

——《人间佛教系列·人生与生活·佛教的女性观》

51

如何解决人我的问题?

一修人我不计较。 二修彼此不比较。

三修处事有礼貌。 四修见人要微笑。

五修吃亏不要紧。 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内无烦恼。 八修口中都说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 十修大家成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国净土乐逍遥。

——《星云日记》

52

道德的钥匙,可以开启苦牢之门,到达快乐的天堂;

慈悲的钥匙,可以开启瞋牢之门,到达无争的领域;

智慧的钥匙,可以开启暗牢之门,到达光明的净土;

信仰的钥匙,可以开启心牢之门,到达完美的境界。

——《迷悟之间·心的牢狱》

53

愿为李树长满李,常使人间添欢喜;

愿在心田植慈心,能给社会增清净。

——《佛光菜根谭》

54

建设人间净土的方法:

在瞋恨之处,散播慈悲的种子;

在仇视之处,施与宽恕的谅解;

在怀疑之处,培养信心的力量;

在黑暗之处,点燃般若的火花;

在失意之处,提出未来的希望;

在忧伤之处,赠予喜乐的安慰。

——《佛光菜根谭》

55

幸福知足如点金石,可使接触的东西变财富;

快乐感恩如仙女棒,可使所处的境界变净土。

——《佛光菜根谭》

56

人世间,没有一个不如自己的人;

宇宙间,没有一处不能成为净土。

——《佛光菜根谭》

57

欢喜是财富,惭愧是宝冠,

直心是道场,坦诚是净土。

——《佛光菜根谭》

58

针对世界和平,我提出四点意见:

(1)宗教不要排他,尊重才能创造和平。

(2)教派不要对立,对外才能发挥力量。

(3)彼此不要执着,无我才能共创和谐。

(4)人我不要对立,慈悲才能创造和平。

——《开示》

59

生命的解脱是:

(1)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

(2)没有有无得失的念头。

(3)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

(4)没有生老病死的感受。

——《如是说》

60

无是无非,人间好会;

有贪有瞋,荆棘满布。

——《佛光菜根谭》

61

责己要严,待人要宽;

邻里和睦,处处净土。

——《佛光菜根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