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省立高等国民学校,是伪满在各地开办的官办中高级教育机构,主要培养教师、医生、工程技术人员等供他们驱使,学校分成男校和女校,都有各自的教学地点,相隔两个路口。
陈实夹着一本日文课本,不紧不慢地走过一个路口,再拐一道弯就是女校的校门,他是两个学校共用的国文教师,今天下午有一节课需要去女校上,拐弯之前他不经意地看了一眼对面的街面,那间书店虽然开着门,却依然没有打出约定的暗号,已经三个月过去了,组织上既没有给他新的任务,也没有派人来联系,陈实的心里很不安,他知道最近的形势不好,日伪特务到处在抓进步人士,我党地下组织接二连三地遭到破坏,山上的抗联日子不好过,已经很久没有胜利的消息了,或许下一刻就该轮到自己了吧?
拐过街口看到女校的校门,陈实收敛心神,几个女学生结伴走过来,朝他打招呼。
“陈教员好。”
“你们好。”
其中一个女学生拖在后面,与他走在一起,声音细细地很好听。
“陈教员,我想加入读书会可以吗?”
“你是一班的梁婉贞吧?”陈实看了她一眼,乌黑的短发下掩着精致的耳廓,雪白的脸颊透着一丝红晕,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地,黑白分明的眸子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是我,您还记得我?”
“记得,点名的时候你坐在第3排,声音有点小,我让你重复了一遍,声音还是太小,我看着花名册才找到你的名字,所以有点印象。”
陈实的话打消了女学生的紧张,她抬起头鼓起勇气继续说道:“那我能加入读书会吗?”
“梁同学,你为什么想要加入读书会,你知道我们在读什么书吗?”
“我知道,我有个朋友就是会里的,他告诉我,你们最近在读鲁迅先生的书。”
“那你应该知道,这些书都是违禁的。”
梁婉贞点点头:“我知道,但是我觉得书里写得很好,我们就像生活在黑暗里,连呼吸都没有自由。”
陈实深深地看了她一眼:“在决定之前,我们需要对你进行考察,可以接受吗?”
“可以,只要能让我入会,怎么考察都行。”
“好吧,先告诉我,是谁向你介绍读书会的。”
“他叫骆玉章,是国民学校的学生,也是先生的学生呢。”
原来是他,陈实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和她一块儿走向教室的方向。
除了读书会这种隐秘的地下组织,东北地下党在各个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城市里充满了暗探,乡间的村落被鬼子集中到一起,用高墙圈起来,利用伪军和民团看守,实际上也断绝了发展的可能,这一年可以说是地下党最灰暗的时期,不过除了华夏党,共产国际和苏联总参谋部情报部门的情报员也有自己的秘密渠道,二者会在特定的时期产生交集,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的情报员理查德.佐尔格就肩负着这样的使命。
做为一个出生在俄国的德国人,他有着身份上的便利,日德两国在36年缔结了《共同防共条约》之后,两个法西斯国家不断地靠近,也正是在这一年,佐尔格从柏林来到东京,以《法兰克福新闻》特约记者和德国驻东京大使馆自由撰稿人的身份成为日本人的座上宾,由此结识了一大批外务省和军部的官员,从他们的口中得到了很多珍贵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往莫斯科。
新京开往哈尔滨的列车停靠在牡丹江火车站,从挂在中部的卧铺车厢里下来两个男子,都是西装革履,有着明显日尔曼脸孔的佐尔格将他的好友,东京《读卖新闻》记者西里龙夫送下站台,后者提着一个不大的皮箱,里面装着pentacon gmbh公司的最新产品,这家创立于1920年的德国企业已经成长为著名的照相机生产厂商,其中使用的蔡司镜头更是闻名遐尔。
“就送到这里吧,佐尔格君,感谢你的礼物。”
身材矮小的西里龙夫拍拍手里的皮箱,佐尔格比他高出一个头,闻言哈哈一笑,用十分娴熟的日语说道。
“西里君,不必客气,这可是德日友好的象征。”
西里龙夫也跟着笑了:“说得对,那我就收下了。”
说笑了一阵,佐尔格点起一根雪茄,西里龙夫借着为他点火的机会,凑近了低声说道。
“我准备在牡丹江呆上两天,然后去前面的穆棱、虎林一带看看,他们在这里的动静,应该能代表关东军的态度,军部是否有意扩大事态,很快就能知道。”
“嗯,我会去哈尔滨看看,有了消息,回到新京后再会面。”
简单地交待完,西里龙夫朝他行了一个日本式的鞠躬礼。
“我走了,佐尔格君。”
“一路保重,后会有期。”
佐尔格还了他一个西式礼,转身回到自己的车厢。
4个小时后,列车到达哈尔滨火车站,佐尔格拿起自己的行李,戴上一顶礼帽走出车站,这是一座有着鲜明旧俄风格的城市,身后的老火车站就是西哥特式建筑,街道两旁那些弧顶的建筑、远处东正教堂的球形尖,让人仿佛置身于伏尔加河畔的小城。
“霍尔瓦特大街23号红树林餐厅。”
他叫了一辆黄包车,上车后用纯熟的俄语说了一个地名,果然在这里拉活的车夫都会那么一点儿,至少地名是听得懂的。
大街自老火车站广场开始,不过十多分钟就到了地方,下了黄包车走进这间白俄人开的餐厅,他熟门熟路地找了一个靠里的位置,从这里可以观察到整个大厅的状况,也能轻易地看清每一个出入的人。
“鲟鱼卷、一份洋白菜汤、一份红肠、一碟牛柳丝、一杯mors。”
“好的先生请稍候。”
白俄女招待很快为他端来了吃食,佐尔格慢里条斯地吃着东西,差不多吃完所有主食,端起杯子喝下一口略有些酸味的饮料,门口一个男子的身影闪进来,向店里的女招待打听了一句,便朝着他的座位走过来。
“来自鄂霍次克海的鲟鱼,在这个月份可不多见。”
佐尔格微笑着答道:“是啊,冬日的风浪格外大,需要渔民们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不过它的美味,让这一切变得值得不是吗?”
男子脱下短大衣,将礼帽放到一边,在他的对面坐下,看着他手里的杯子。
“mors,死神的味道,很不错的佐餐酒。”
“来一杯吗,我请客。”
佐尔格叫来女招待,点了一杯同样的饮料,两人端起杯子轻轻一碰。
“胡宇翔,哈尔滨情报组副组长。”
“佐尔格,法兰克福新闻报记者。”
佐尔格眼中有几分惊异,这个有着一个标准汉名的男子,其实长着一张日尔曼人的脸。
“佐尔格先生,你的来意是什么?”
“莫斯科要求我们弄清楚日本人下一步的意图,这一带的驻军有什么异常吗?”
胡宇翔抿一口杯子里的饮料,思索着说道:“他们最近动作频繁,有一种如临大敌的紧张感,据我观察,几个要塞黑河、霍尔莫津、孙吴的驻军都取消了休假,佳木斯飞机场戒严了,他们的侦察机出动频率增加了一倍,进城的士兵少了很多,军官俱乐部和一些居酒屋生意清淡,这些消息都是我的下线得到的,他是附近日军军营的供应商,经过我们的分析,目前看来日军采取应该都是防御措施,但还不能完全肯定。”
“你的判断依据呢?”
“兵力,如果是进攻,日军的兵力不够,他们的常设师团还处于半满员状态,没有补充的迹象。”
佐尔格点点头:“我会在这里呆上几天,去当地的特务机关转一转,你尽快打探一下,有什么新消息,我们再会面。”
“好的。”
胡宇翔和他喝光了东西,站起身拿起大衣和礼帽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什么。
“哈尔滨平房区进驻了一支特殊的部队,对外称什么731给水部队,带队的是个医学博士,叫石井四郎大佐。”
“他们有什么特别的?”
佐尔格不解地问道,胡宇翔低下头,轻声说道。
“我注意到,经常有装满人的卡车往那里去,回来的时候变成了空车,车上盖得很严,远远地看不清楚,但从身上的穿着,应该是平民或是囚犯,他们有很多人是从火车站直接上的卡车,我查过车次,有一些竟然是从关内开来的,每当下人的时候,车站就会戒严,不准任何铁道工作人员靠近,就是这种神秘的做法才引起我的关注。”
佐尔格怵然一惊:“你怀疑日本人利用平民和囚犯在做人体试验?”
“不清楚,但我能肯定那里没有监狱,也没有人从那里活着出来。”
胡宇翔穿戴好衣帽,毫不停留地走出了餐厅,佐尔格坐在那里,看着窗外的街道和行人,表情变得严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