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忆年-回到1990 第四十三章利润

首日利润两百元,这是个多么辉煌的开端呐。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当然另外一方面也证明了书刊的利润率之高,简直令人咋舌。1990年那一年,我进的过期图书比如米斯特拉尔诗选,标价三元,进价却不过五毛钱,跟捡垃圾一样地捡来,最后卖到一元五角钱一本,书籍的利润是200%,在我看来暴利程度赶得上后世的房地产业了。

刚开业这几天,我们做了十来张海报,盖上社团中心的章(反正这书报亭的确是社团中心的产权),然后贴遍了全校,我甚至跑到校外的小卖店,请求小店店主把海报贴在柜台旁边,条件是我买了一大堆吃的零食和杂物。

这段时间班刊的征稿工作也在进行,顾鑫和刘丽丽已经收集了十多篇各色作品,由于我们班总共才32个人,所以作品的极限数量也就是32篇,当然不排除老胡最后要求我一人写三篇之类的硬性要求。

那天晚上我拿着一大堆零食(也就是小卖店买来交换海报张贴权的),跟顾鑫和沈洪涛一起找到刘丽丽,然后我们四个跑到中文系专用教室里进行首次班刊审稿。

审稿的时候,刘丽丽一边嗑着瓜子一边不紧不慢地翻看着稿件,一幅好整以暇的样子。洪涛满脸的沮丧和失落,好象受气的小媳妇一样低头不语。我和顾鑫则一边整理稿子一边东涂西画地修改已经圈定的稿件。我看洪涛神情委穈,便对他说,我说洪涛你来看看这篇稿子。

洪涛嗯了一声,懒懒地走过来一看,吓了他一跳,手拿着稿子直发抖。原来我给他看的是刘丽丽的一首小诗,诗中写的是少女怀春之类的小小哀愁,真挚而又幼稚。

刘丽丽不知什么时候注意到了我们的怪异举止,她站起来,忽地一把夺过了她的诗稿,大声地对洪涛说,你看什么看!很好看吗?

她的语气很凶,至少我还没看到过这位高傲的公主以如此凶猛的口气说过话。洪涛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又青又白,嘴唇都开始哆嗦了。我也一下子被激怒了,我大声地反驳道,刘丽丽,你不会不知道洪涛是编辑,他有权看任何稿件,你有什么资格对他发火?你对同学是什么态度?

我的喉咙很响,想必在那一瞬间我的样子是比较可怕的,总之刘丽丽被我的怒喝给吓着了,她吃惊而害怕地看了我一眼,随后便低下头逃避着我的眼光,我注意到她脸很快涨得通红,眼睛里已经开始闪烁泪光了。

这个时候的气氛已经尴尬到了极点,我也有些后悔不该这么责骂丽丽,毕竟人家是女生,多少得让着她一些,再说了,那个倒霉的苦主沈洪涛都没发怒,我干嘛要打抱不平呢?又或者,我太讲义气了?可是洪涛是我的好同学,刘丽丽同样也是我的好同学,我这不是非但没有解决矛盾反而火上浇油吗。

我厚着脸皮柔声对刘丽丽说,对不起了丽丽同学,我刚才一时冲动,话可能有些重了,不管怎么说,咱们是一个编辑部的好同事,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一条绳上的蜢蚱——你可别往心里去啊。

这话说得刘丽丽忍不住破涕为笑,笑骂道,谁跟你一条绳哪,你才是只蜢蚱呢。说着她竟然轻浮地用粉拳打了我手臂一下。

洪涛开始也被我逗笑了,可是看到刘丽丽的亲呢举动,帅帅的脸上又笼罩了一片阴霾。

事后我也问过洪涛了,为什么刘丽丽一会儿跟他很好的样子一会儿又对他不理不睬?他们到底出了什么事。

洪涛说他自己也搞不明白,刘丽丽确实是对他忽冷忽热的,让他小小的心灵很受伤。他又说,刘丽丽肯定还是很喜欢我,所以她跟洪涛是没有结果的。

我说得了吧,我和李芸关系很好,丽丽又不是不知道,她难道还抱有幻想不成?再说了,我相信丽丽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开朗女孩,不可能老是执迷不悟吧。

沈洪涛叹息着说,老周呐,你和李芸是不是也出问题了,以前你们两个是出双入对地去晚自习的,现在很少看到你们两个在一起了。

我心头一跳,想来洪涛说得没错呀,我的确有一段时间没和李芸出双入对了。

我只知道,历史已经被改变了,不管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我自己的主观因素,毕竟未来的路已经迷失了可测的轨迹,变得非常非常不可预测了。

李芸,她在我的人生情感轨迹上到底是个逗号,还是感叹号?

直觉告诉我,看上去,她至少不是句号。

李芸现在确实很少陪我一块儿吃饭了,这里面有她的原因也有我的原因,因为我毕竟要照顾着那个书报亭,我也不好意思让晓红和普光太过劳累,中饭和晚饭还得送到亭上去。所以我去食堂吃饭打饭再送饭的速度真的象急行车打仗一样,快得有点让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自然,李芸即使想陪我用餐,估计也是陪不着了。有时在教室上课时碰到李芸,她还会对我笑一下,但却象奥巴马对着金**笑一样苦涩。

这样过了一周时间,书屋的生意一直比较好,特别是言情小说的销量好得吓人,想想也是,那个时代没有电脑和网络,没有手机,一幢楼才一台电视机,而且人也相对比较保守,没那么会玩(九十年代初老实说也确实没什么可玩的),所以,女孩子们最大的消遣恐怕也就是看书了,看看言情书,幻想一下美妙的王子之吻,也算是无聊生活的重要调味料了。

我们曾经盘点过,开业七天时间,我们的销售额已经突破4000元,我自己心里估算出我们总共赚到了1200多元钱,已经称得上是开门红了。但是问题也出来了,我不能让那个出版社的编辑一个人控制我的最大进货渠道,他赚的显然比我更多更轻松,我需要寻找多一条的渠道,以免一棵树上吊死。

凭着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未卜先知",我当时就清楚地认识到进货渠道被人垄断的话,是多么的亏呀。

垄断确实是自由经济之大敌。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