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小说杂拌 §漫话北京

前些天,有位好友想重建天桥,要借我保存的几张旧北京照片作参考。照片放的年头太多,泛黄了,但还清楚。一张是前门箭楼旁边一个戴毡帽穿大棉袄的壮年汉,拉着一串骆驼,漫天风沙,几堆残雪;另一张是故宫东华门外停着的一溜儿洋车,一个车夫正坐在车簸箕上啃锅饼。朋友说这两张照片很有老北京的风韵,并且说:“这合起来一看,不就是一部骆驼祥子吗?”

不错,确是有点风韵。不过,这韵味在一边看看还可以,亲历一下就觉得不值得留恋了。骆驼运煤,洋车拉人,这两张照片都和“行”字有关。在“行”的方面,老北京实在没什么可夸口的。先说道路,有皇上的时候,皇上出门讲究“黄沙铺路,净水没街”。您琢磨一下,皇上走的路不过如此,老百姓走什么路呢?解放那年,已是民国三十八年,北京城铺了现代路面的地方仍不过通衙大道,大部分地方还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或者按老舍先生的说法,是“刮风赛香炉,下雨是墨盒子”。车也有,可实在难坐。北京解放不久,市里要开个会,叫我把一份通知送到人民印刷厂去。我住灯市口,工厂在南菜园,这点路我来回走了一天。电车只通到天桥,从天桥到南菜园一片土路,又赶上下雨,麻烦就大了。陶然亭一带地势低洼,说它像墨盒子是抬举它,实际上是粥锅,一脚下去泥水直没到膝盖,返回来到天桥时,下午三点多钟,雨还没停,电车倒先停了。有三轮,我一个月十几元的大灶包干,坐得起吗?硬走到天安门,站在路边等公共汽车。那时候刚从南京调来几辆公共汽车,走得比人还慢。车一停下就开不动,司机踩油门,车先上下颠,然后左右晃,足晃半分钟才能走动,患心脏病的人绝不敢坐。就这样二十分钟也不来一辆。我旁边一个小伙子就哼了一首歌,把当时的流行歌曲《秋水伊人》换了词:

“望穿秋水,不见汽车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满心的希望,只换得眼前的凄清,几时你才来呀,汽车呀?几时你开过长安街的泥泞?那心急的人群,睁大的眼睛,都盼望早点能回家,不再喝西北风!”

如今北京的“行”虽然仍不理想,可究竟不用去一趟南菜园走一整天了。连小胡同都铺了柏油路面,骑自行车不必担心陷进墨盒,等电汽车也不至于急得唱《秋水伊人》了。如果北京人口仍然是一百五十万,有现在这些设施,其交通程度未必比东京差。

在吃穿住方面北京的变化就更大,有一次我在国外碰到个离乡很久的老北京人,他问我北京有什么变化?我说北京东城盖了长城饭店等摩天大楼,西城建了电视大楼、西苑饭店,北城正在建亚运会建筑群……他听了一半就说,完了,我不去了,这哪儿还像北京呢?我一想:可不,和四十年前相比是不大像了,可北京还是北京,北京要是四十年一点没变,中国还有什么希望?以前的北京不准建高楼,再高也不能高出太和殿。街上树也多,站在景山顶上往下一看,一片树海中露出几处灰色瓦顶。走下山来步入树林,那里是一栋栋四合院连成的小胡同。这四合院可大有讲究,是什么人家,一望瓦顶就知道,是筒瓦,是片瓦,有没有脊兽这都大有区别。青灰瓦顶下,殊红走马板,一对石狮中间,两扇大门,门上对联,门下石阶;打开大门,迎面是影壁,影壁前山石盆花,影壁上透雕吉祥二字;抬头看,门洞顶彩画藻井,低头瞧,大漆春凳,转身向左,往风屏门内看,墙中间一座玲珑精致垂花门,石榴树下隐隐现现金鱼浮动,蓝天之上,高高低低鸽铃鸣空……一片宁静、平和、典雅的美。好不好!好!可这只是北京生活的一部分。您走几步再瞧,就在故宫旁边不远处,狭窄的小巷里,人们就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北京人有句老话,叫南贫北贱,北城这一带住了不少下层市民,靠拉洋车,拣破烂,缝穷为生,住的破砖头房,一刮风乱晃,小雨小下,大雨大下,雨停了屋里还下,高个儿还直不起腰来。更穷点的人就更惨,只能住城门洞子。那时前门洞子里,每到冬天清晨,都拉出几个死倒儿来。如今北京人住得虽然还是挤,几户人挤在一个小院里的有,三代人合住一间屋的也有,可不见在马路边抱蹲的了。说实话,衣食住行,现在人们对住的意见最大,北京人也确实住得拥挤艰难,政府也感觉压力沉重。有什么办法呢?四十年间,北京人口膨胀比汽球吹得还快。住房增加了好几倍,可人口增加得更多。不从计划生育打主意,天王菩萨也没辙。

盖房子难,拆房子也不易。北京是几百年的国都,建筑格局有了一定规范。在修建北京新建筑时,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譬如把许多挺好的四合院拆掉,盖楼房,竖烟筒,以至于现在想找条完整的小胡同和四合院供人参观和怀旧都困难。这就值得三思。一个城市如同一个人,总要有自己的面貌。说到摩天大楼,人们想的是纽约;讲到竹楼,就联想起西双版纳;北京的特征就是四合院。没有了四合院还算什么北京呢?楼房要盖,但不一定要盖得遍地开花,把旧建筑全挤在楼缝里。旧房子该拆,不一定非拆得这么杂乱和随意。譬如,我知道有栋王府的院落在某宾馆范围内,前几年还保存得很好,后来忽然挂起个“房屋危险,禁止参观”的牌子。我问一位知情人,挺好的房子怎么忽然危险了?他说,宾馆领导想把它拆了盖大楼,增加客房,多挣点钱,怕参观的人多了,引起文物部门注意,一挂上个文物保护的牌子,就拆不成了!果然,不久那院子就拆了,并且盖起了楼。而同时另一单位却正在花钱建造一个假王府。您说把真的老宅院拆了,花钱盖假古董供人参观,这何苦呢?当然,这只是前进中的失误,毕竟我们建设了一个现代的北京城,这才是主要的。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一个与它相适应的环境,骆驼虽美,却代表不了波音747,我那位朋友虽然对前门旁骆驼的照片赞不绝口,美国请他去开会,他还是乘飞机,不愿骑骆驼。如今,站在高处一看,北京城高楼林立,交通道立体交叉,霓红灯五光十色,喷气飞机腾空入云,别是一番景象。不管你对旧北京外观的改变有多少怅惘,也不能不对新北京的建设者怀有敬意。我只希望建设得合理一点,构想得更周到一些。

北京是个文化古城,千百年下来,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既深远又广泛,潜移默化,甚至渗透进生活方式中。譬如,以前生活较好的人家,庭院中要有点缀,不可少的三样东西是天棚、鱼缸、石榴树。与此相适应,就产生了以养鱼为生的金鱼池居民,以种花为业的草桥花乡,各大大小小的棚铺。如今人们住进了楼房,用不着搭天棚了,棚铺便成了个历史名词,这行业的人全转业到建筑行业去搭脚手架去了。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除四旧,把金鱼当阶级敌人消灭,养鱼户也全转业了,唯有花乡保存下来,因为***女士也要在客厅里摆花。如今人们生活安定了,仍要养花,而且城市绿化发展极快,花乡就更加兴旺。养鱼业也恢复很快。只是棚铺这一行永远消失了。好在有些老工人仍健在,偶尔有地方要搭棚,建筑公司自有人承担建造。庭院种植花木,最宜种海棠、月季,取其“月月吉祥”,“棠棣之花”之意。忌种梨桑,因与“离丧”谐音。如今四合院少了,没地方种树,种花的习惯仍保留下来,最多种的还是月季、海棠。只不过原来种的是木本西府海棠,现在地方狭窄,改种草本秋海棠了。更值得高兴的是公共绿地成倍增加,北京人有了较多的活动空间,池边可以打拳,树下便于遛鸟。打拳有打拳的学问,遛鸟有遛鸟的讲究。打拳遛鸟之后,肚子空了,就需要吃。说到吃,可又是北京的拿手。旧北京只早点一项,就有说不清的花样,炒肝、包子、面茶、烧饼、豆汁、焦圈、炸馓子、老豆腐……不仅好吃,而且便宜,连拉洋车的也吃得起。至于正餐就更说不清了,满汉全席、鲁菜、苏菜、烤鸭、全羊、中档的有东来顺的涮羊肉、王广福斜街的炒疙瘩,灶温的一窝丝……吃饱了还要喝,于是北京的茶馆业也遍布全城。人们进茶馆不光为了饮茶,还可以在那里会朋友,谈生意,交换信息,调解纠纷。茶馆是曲艺表演最合适的场所。许多劳动市民的历史知识,就是在茶馆里从说书艺人那儿学到的。与此同时,茶馆也培养了大批曲艺人,今天健在的许多名家,就是从茶馆开始艺术生涯的。前些年因为多种原因,打拳遛鸟的人绝迹了,早点也只剩下了烧饼、油饼儿。中档饭馆公私合营后变成“一道汤”,失去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再加上个别服务人员那副造反派脾气,饭馆成了北京人望而却步的所在。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消失了的东西重新恢复了,服务质量也大有改善。由于个体户与合资企业的发展,饮食行业显得比从前更加丰富多彩,不过价钱也已非昔日可比。大众食品,一改叫“风味小吃”,进入大雅之堂,立即身价百倍,使人们望而却步。

四十年来北京发生了极大变化,现在仍在变化中。从发展趋势来看,它会越变越好。再过四十年,北京会以一个既保有传统特色,又是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矗立在世界上。

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一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