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星云大师《心经》五讲 第二讲 修一颗般若心

在30年或者40年前曾经有个说法,假如教室是电影院,学生们一定很喜欢去念书。

假如听经像听趣味故事,像听笑话,就会感到欢喜、禅悦、法喜,我想这样一定就有许多人喜欢研究佛法。

遗憾的是,过去讲经的人,他认为一定要讲得让大家听不懂,才是讲得最好。

比方有人问:“你到哪里去?”“我去听某某人讲经。”“讲得好不好?”“好极了!”“怎么好法?”“听不懂。”

我讲经弘法近60年的时间,有一个想法:讲经讲得让人听不懂,没有意思,佛法要让人听得懂、觉得受用才最重要。

我继续讲般若对我们究竟有什么用处?

据我的体会,这个世间什么都是般若,什么也不是般若。

你把一句话、一件事,做得恰如其分、恰得巧妙,大家就说你很有般若。

你在做功德好事,或者你在诵经、念佛,起贪瞋愚痴,那就不是般若。

大家来听《般若心经》,不是来听哲学的,也不是来听知识的,要能把般若带到你们的生活里面,派上一点用处。

比方般若的思想,有的时候不是一般的,它有时候要逆向来思考,才能把般若找出来。

例如有信徒常常问我:“我们信佛教了,怎样才能改善生活,让我快乐一些?好过一点?”

我说:我告诉你几个方法给你参考。

第一个方法,你要有一个观念:跟人相处,要你大我小。

我们平时自觉自己很对、自己很大、自己很好,把人家看得差一些。这样都找不到好的朋友,做事也不方便。对人要尊重,所谓老二哲学,能这样就容易处事。

第二点,你乐我苦。我们都只希望自己快乐,你痛苦关我何事?可是他痛苦也不一定让我快乐呀。所以我们要祝福大家都快乐,大家都快乐了,当然我跟着就会欢喜快乐。

一千年前的中国哲学家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个很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也可以说这是般若的人生。

第三点,你有我无。平时我们只要我有了就好,你们没有关我何事?但是别人没有,我有也不一定很舒服。大家都有了,我不会没有的。所以让人家先获得,自己慢一点,反而会有所得。

《般若心经》后面的文字也有写到:“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就是以无所得,而圆满的全部所得,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要人生过得很快乐吗?

第四点,你对我错。

我们没有般若的想法,总是我对,你们都错了。

一个常常责怪别人错误的人,怎么会有人欢喜他呢?

有甲、乙两个人家,甲家的人老是吵架,乙家的人很和睦、很和谐相爱。

甲家就问乙家:“你们有什么妙计良法达到和谐?我们家怎么老是闹纠纷、吵个不停呢?”

乙先生说:“因为你们家里都是好人,所以容易吵架。我们家里都是坏人,所以不容易吵架。”

这是什么意思?例如你们家里有一个人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他认为不是自己的错,即刻就叫:“是谁把这个茶杯放在这里,我才打破了。”放茶杯的人说:“是我放的。谁叫你把它打坏呢?”你们两个都是好人,所以就容易吵架了。

在我们家,假如有人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立刻就说:“唉哟!对不起!对不起!我这么粗鲁,茶杯给我打坏啦!”马上就有人说:“这个不关你的事,是我不应该把它放在那个位置,是我不对。”由于我们大家都认错,自觉自己不是好人,所以我们家里就不容易吵架了。

所以般若的人生,是要有般若智慧的;有一些想法,不是一般世俗的。般若就好像一个人的气质一样,有般若的气质,般若的思想、般若的语言、般若的行动,表现出来,就是般若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人世间的快乐、不快乐,不一定是从外面来的,有时候是要靠自己制造快乐,靠自己的般若、自己的观念,苦的事情也可以把它转换成快乐。

举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都嫁人了,她一个人生活,应该蛮清净、蛮快乐的,但她每天都哭,所以大家叫她哭婆,爱哭的老太婆。

有人问她:“老太太,你为什么老是哭呢?”

她说:“我的大女儿嫁给了雨伞店的人家做媳妇。我每一次看到太阳,就为大女儿挂念,老是出太阳,雨伞卖不出去,这生活怎么过呢?我的二女儿嫁给了米粉店的人做媳妇,我看到下雨,又想为二女儿哭,哎呀,老是下雨,没有太阳晒米粉,米粉没得卖,生意怎么做呢?看太阳出来我为大女儿哭,下雨了我为二女儿哭,我怎么能不每天哭呢?”

一位有般若的师父就告诉她:“老太太,不要这样想,以后见到太阳,不要想大女儿,想二女儿。太阳出来了米粉晒了很多,可以赚钱。下雨再想大女儿,今天下雨啦,雨伞的生意一定很好!”

老太太反问:“这想法可以改变吗?”

“当然可以改变!”

老太太以后见到太阳就想二女儿:“哦!米粉生意好。”就欢喜地笑。看到下雨:“哦!大女儿雨伞的生意很好!”又在笑。她从此不哭了,她天天笑,从哭婆变成笑婆了。

各位想要有欢笑的人生吗?有般若就能达到目的。

有般若的人他的心胸比较清净,比较聪明慧巧。

他所想到的事情、看到的人间,都是真善美的,都是很美好的事情。他不会制造肮脏的语言、制造是非、制造垃圾。

想到父母、家人、朋友、亲戚都心怀感恩;想到国家、社会对我们很好,心怀感恩;想到学校或者机关团体、士、农、工、商,他们成就我们,供应给我的生活所需,我感恩他们。所想到的都是人家的恩惠,都是人家的好处,还有什么不欢喜呢?

但在世上,发现自己的般若,能运用自我般若的人,毕竟很少。

所以有另外一种幽默,也是般若的展现。

有一位赵州禅师很有修行,百岁高龄。

有人说:“师父,你这么有道德,这么有修行,将来会到哪个天堂,到哪个净土,到哪个极乐世界去啊?”

赵州禅师回答说:“你要知道我将来到哪里去?老实告诉你,我是到地狱里去。”

“哎哟!师父你这么有修行,怎么会到地狱里去呢?”

赵州禅师说:“假如我不到地狱,将来谁来度你呢?”

像这样说话,当然很不好听。

不过从般若的角度想,意义就不一样。

我们人生要有一种般若的性格,般若的能量。

世上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它的本能。

例如这个麦克风,它的能量好不好?

假如能量很好,可能美元一万元、两万元;不好的,可能三百元、五百元就买得到。

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能量,价值价码多少呢?

有的人说:他能大、能小,能高、能低,能有、能无,能前、能后,能早、能晚,能饱、能饿,他无所不能。

我想这种人,他的价值就不一样。

有的人能忙不能闲,有的人能闲不能忙,能饱不能饿,这都是能量不够。

人生在世,要发挥自己的本能,要发挥自己般若的性格、般若的气质、般若的能源。

有一个人,过了六十岁,请一位出家的师父来诵经,替他祈福。

这位师父替他唱赞、诵经,替他祈福,替他念南无远方的菩萨,你们要赐福给这一位先生。

这人一听就说:“师父!师父!你怎么找远方的菩萨呢?近处的比较好吧?”

师父说:“近处的菩萨,我怕他知道你伪善不仁,没有道德、没有慈善,他们不肯来,所以我只有替你找远方的菩萨来。”

我们平时自己在信仰上,不能向外寻求别人的帮忙,只能靠自己的般若

又有一个信徒找师父说:“请替我祈福祝寿。我六十岁了,请替我增加寿命。”

师父说:“你六十岁了还不够,要求寿,求多少呢?八十岁好吗?”

“能活到八十岁,很好!”

“够吗?一百岁好吗?”

“人生可以一百岁吗?”

“一百二十岁也可以呀。”

“好啦!求一百二十岁。”

最后师父说:“不过你要知道,你活到一百二十岁,你一百岁的儿子一定都死了。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你要有心理准备,不但一百岁的儿子死了,你八十岁的孙子可能也死了。”

所以没有般若的人生,只想要贪图、要求,而忽略了后面跟着来的损失,是很辛苦的。

人生要有般若智慧,把我们的生命回归自然。本来生命来去,就好像春夏秋冬,有春天就有冬天,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再来。

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到哪里去,它会再回来。

有了般若的人生,对有、无,好、不好,甚至生、死,都会看得很平淡,会增加对人生的希望,增加欢喜,增加快乐。

般若,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不过你可以把它运用在生活里。花瓶可以插个花,墙壁可以挂一幅画,做菜放一点盐、油,味道就不一样了。在生活中有一些般若,人生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这一部经的题目叫《般若心经》,或者叫《心经》,全名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什么叫做波罗蜜多呢?

波罗蜜多就是从此到彼的意思。

从痛苦到快乐,从束缚到解脱,从烦恼到欢喜,从此岸到彼岸。

波罗蜜多,在印度梵文里面,就是完成的意思。

如问你“吃过饭没有啊?”“我们说吃饱啦!”

中国广东的客家人,不说吃饱了,而说“足了。”足的意思就是饱,不一定好吃,但很满足。

在印度问说吃过饭吗?吃过了,他们会回答“波罗蜜多。”

你睡过觉吗?波罗蜜多。波罗蜜多就是完成的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意思是用般若可以完成我们的人生。

日本有一个音乐家,带他的学生到外面去唱歌、表演。

他们住在一个村庄,隔壁邻居的一个妇人要生小孩遇到难产,非常的痛苦。

以前的音乐家穿的衣服像出家人,邻居急得没有办法,就去找这个音乐家,他说:“你赶快来念经消灾,让我们的夫人赶快生小孩吧。”

音乐家说:“我不会念经,怎么能替你们家里消灾呢?”

邻居说:“你们刚才的唱念很好听。”

这位音乐家于心不忍,这里没有医生也没有办法,姑且来为她祝福一下吧。

他就念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替她消灾免难,一时、二时已过。

说来也巧,快到三时,忽然婴孩“哇”地——哭出来了,村里人就把这个音乐家看成是神明、菩萨、佛祖,所以般若大概也有这个功用。

刚才说要为大家念一部《般若心经》,就是增长能量、智慧、般若、消灾、祝福的意思,也希望大家平安。

心经这个心,就是佛法的中心,是整个般若经的心要。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为了让大家对自己多一点认识,对自己的心多一些了解,在此先把这个心做个说明。

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不必怨叹别人不知道我们的心,我们自己何尝知道自己的心呢?

心是我们生命的本体,心就是般若,般若心。

自古以来有多少人研究心。

许多思想家、哲学家、神学家在研究心、命,研究人生的运转去来,他们都想知道心究竟是什么。

我们简单来比喻,心就好像是我们的工厂,所谓心生一切法。

我有心的工厂,能出产我的产品。

你有好心有好的工厂,出产的产品货真价实。

如果不是好的心,就不是好的工厂,产品不好,而且还出产乌烟、脏水,污染环境,不堪一用。

各位如何管理心的工厂?

要生产什么呢?

这个心,有人说像国王一样,它可以命令一切,就像眼睛替我看、耳朵替我听,全身都要听它的命令。

也有人比喻心像小偷、强盗一样,是个贼。

有名的王阳明先生说:擒山中之贼易,抓心中之贼难。

有时候心不规矩,要做坏事、有坏的想法,你要抓到它、处理它,还真不容易。

有人说:世间上最快的是电、光。

实际上最快的就是心。

洛杉矶到纽约,不论是声音传、电传、光传,总要一秒钟。假如是心动,它是即刻的。

各位坐在这里是洛杉矶,只要你心一动,即刻就会到纽约,就会到波士顿,就会遇什么人。

这个心,我把它比喻像田地一样,在心田里面播什么种,它将来就会生成什么。

如果人像一个村庄,心就是村庄里的村长,里面住的村民就是眼、耳、鼻、舌、身,是唯心所统领。

眼睛好像照相机,看到什么东西就留个影像,放在心里。

耳朵听到什么声音,它也放到心里来。

鼻子是情报员,是探子,它探这是什么味道,那个是什么香,是什么气味,也把它存到心里来。

舌头尝到味道,各种酸甜苦辣也会记在心里。

身体舒服、不舒服,很热、很冷,很愉快,身体也会告诉心它的感觉。

这许多村民他们所做的都归于心,不去分辨。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眼、耳、鼻、舌、身都不管了,只有这个心,会把大家所做的善、恶、好、坏的事情,一心担当。

依佛法观点,我们所行所为是由心来接受。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根能生长。六根跟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主观的六根接触客观的六尘,就产生了六识,接着还有七识、八识。六识就是眼睛认识青、黄、蓝、白各种颜色、耳朵认识各种的声音、鼻子认识各种的气味,总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认识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

《般若心经》中讲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说《般若心经》讲空。空不是没有而是虚妄,六根也好,六识也好,六尘也好,六根属于生理,六识属于心理,六尘属于物理,我们身体生理、心理和物理发生的种种纠纷关系,所有主体的、客体的,在《般若心经》里认为这只是一场游戏而已。

心前面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只是附属的作用,心才是根本的作用。心识为主体。我们睡觉,眼耳鼻舌身都不动了,可是心还是会做梦。心可以到这里、到那里,翻山越岭,所以心有好多作用,跟其他的五识一起生起叫五俱意识;有的时候单独生起,如前面说的做梦,就叫做独头意识。

甚至人百年终了,眼耳鼻舌身不负责任,只有心负起一生的罪业,再去找未来的结果。

什么是《般若心经》的中心?什么是《般若心经》的心要?

我们平常贪心、瞋心、嫉妒心,还有妄想和烦恼都是坏的东西,《般若心经》就是要把这许多的心去除。

《般若心经》的心要有三个:第一个叫菩提心。

什么叫菩提心?

向上、向前、向善、勇猛的,叫做菩提心。

你肯上求佛道,肯下度众生,所谓上求下化就是菩提心。

所谓菩提心,就是很勇猛、很坚毅、有担当、有力量。

刚才说心好像田一样,田里面要生长什么,收成什么,就要靠发心,开发心田,如同海埔新生地,山坡地,开发了以后,价码就不一样。

相信各位也常常有菩提心,如一念之间做个好事、帮一点点忙,那都是菩提心。但是菩提心好发,恒常心难发。

我们会发心,可是遇到一点困难,遇到一些挫折,就很容易退心。

甚至有露水道心,不要几分钟,如露水给太阳一晒,就没有了。

我出家快七十年了,做了一些事情,或者跟人接触时的挫折难堪也很多。

我一生很容易被人骗,徒弟们就问我:“师父,你遇到这许多事,你灰心不灰心?”

向各位报告:如果我灰心,就没有现在的星云存在了。

发菩提心的人,不能灰心。

当学生的时候,老师打、骂都视为当然的,这是教育,所以不会退心。

给人伤害、给人欺负,这就是社会。我是修行的人,干嘛要退心、灰心?

我一生修行得到最大的功用,就是忍耐心。

忍这个字,不要以为它就是忍苦、忍难、忍气。忍是般若、是智慧,所谓生忍、法忍、无生法忍,是一种无生法的智慧。

世界很混乱,人心很难测。你吃亏、上当、受苦,但为了要生存,为了要生命,为了要生活,你先要生忍。要维持生活、生命,你就要忍,不忍就不能过关。

忍的第一个意思,就是认识、智慧,去认识好的、坏的、善的、恶的。

认识还不够。第二是接受,好的、坏的都要能接受,奖状我能接受,毁谤批评我也能接受。

第三要担当,要负责任。

好的都给我,坏的都给你,那不行。好的、不好的,都应该是我负责,我担当。我有生忍,我的生命生存,我能接受,能担当。

当然担当了就能化解很多不好的事情。但是忍也不是光忍一口气、忍在心上。有的时候会爆炸,要会化解,这需要用般若来解决。

某人跟我借十万美元,我看他好像很困苦、很需要、很艰难,想了种种方法,借给他十万美元。

借出去,他不还我了。

我到法院告他、我杀掉他、我自己上吊,这划不来。

唯有般若、生忍的人,认识、了解,会想这一定是我过去欠他的,就当作已经还给我,就没有事了。

你们要修行吗?先用般若,不要说修菩提心,修这个忍、生忍,在每次过程中,都能难忍能忍,就很了不起。每次忍过去之后,我都觉得我修行的功力又增加了几分。

给各位猜一个谜语: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猜一个东西。

粉墙的石灰。

从深山里千锤百炼把它开采出来,摆到窑里面去烈火焚烧,不简单!

最后粉身碎骨了,给人涂到墙上。粉身碎骨不怨恨,为什么?留得清白在人间。

所以一个人不经过千锤百炼,不经过千生万死,不经过种种的忍耐,耐人苦难,是不能成长的。

现在常常听人说:社会的压力太大!什么忧郁症、躁郁症,病态很多。

以我的了解,许多人就是太没有压力,这个社会太肤浅,他才有忧郁症、躁郁症。我们过去的人受多少苦难,怎么没有忧郁症?越干越有精神、越有力气。

大家都知道黄豆,拿个面盆把黄豆摆到里面,上面摆一点土,让它生长,它只生得矮矮小小的、软绵绵的。假如把黄豆摆在土里,上面摆很多的土,它生出来必定胖胖的、很有营养的,所以有压力才能成长。

佛法常常劝人要知道苦,常常叫人要忍忍忍,这不是叫我们光是忍苦,忍耐忍耐,还要超越它,才能成功。

生忍以后就是法忍。法,不是指佛法。广泛而言,世间万有都是法,房子也是法,人也是法,花也是法,一草一木都是法,还有嬉笑、怒骂、是是非非、好好坏坏,这一切一切,都是法。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为了维持我的生命,怎么办?对一切万法,只有忍耐,只有忍,要能认识它,接受它,要能担当它,化除它。不忍怎么办?

修了生忍、法忍,接下来的无生法忍更高深,就是一切法因缘而生,我们看的都是现象,一切法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人有生死,生死是一个阶段的现象,真正的生命是不会有死的。

一个人家老年得子,十分欢喜!这时,来了一个禅师,他站在门口哭。出家人化缘,给你点钱,不要哭了,我们家今天生儿子呢。

禅师就说:“我不是来化缘,我是哭你家里多了一个死人。”

你们看到生,在那里欢喜,有生就会有死,看远一点,何必生要欢喜,死要悲哀呢?

有了般若就知道生命是死不了的。

有很多人活得不耐烦自杀了,想一了百了,但是可能吗?

自杀不但把痛苦留给别人,如此的死只有让生命更苦。

般若的生命,是发菩提心的,是勇敢的、是奋斗的,是向前的、积极的。

《般若心经》第二个心是大悲心。

大悲心就是大慈大悲。

我看到你痛苦,想给一些帮助,就是慈悲心。

人,所以为人,对别人要有仁义,要有忠诚,要有慈悲。

我常教诫弟子们,宁可世间上什么东西都失去,但是唯一的慈悲心,要把它保存着。我自己确实做到了。

各位对你们的家人、亲族、朋友,不但要爱、敬,还要有慈悲,有爱跟慈悲,许多冤仇都可以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要能化仇敌为朋友,以慈悲心来待他,这是很宝贵的。

慈悲心,是《般若心经》的重心,第三最重要的是般若心,般若心是智,慈悲心是仁,菩提心是勇,如童子军的三达德,也是智、仁、勇,这也是佛法的中心。

菩提心、大悲心、般若心,要智、仁、勇三者具足很难,因为我们的心很难管的。

有一位白云守端禅师,他在方会禅师那里学习。有一天老师问学生白云:“你出家的老师是怎么开悟的,你记得吗?”

“我师父开悟的事情,我怎么不知道呢?他有一天在桥上走,摔了一跤,就开悟了。何以知道他开悟呢?他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所以我知道他开悟了。”

白云洋洋得意叙述师父的开悟,哪知道老师方会一听就:“哼……”阴笑着走了。留下白云:我有说错什么吗?怎么老师这样地笑?叫人难以接受。

因为白云守端修学好久,一直不开悟,老师挂念着想这个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让他开悟呢?

这一笑,学生白云守端不安心,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老师怎么用这样的声音来笑我呢?

一天、两天,三天、五天,实在忍受不了,去找老师问个清楚。

“老师,我讲我家师开悟的偈语,你笑是什么意思?我为了你这个笑声,几天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老师说:“你真莫名其妙,太没有用了!”

“我们庙门口的广场,有玩猴把戏的,像小丑在那里表演,是为了要博得我们观众的哈哈一笑,我跟你这么笑一下,你怎么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小丑都不如。”

白云守端这么一想:对!我连小丑都不如。对自己很自责,他也豁然开悟。

我们住在心的牢狱里面,心的执著、功名利禄、世间爱情等等,把我们的心扣得好紧。如果想从心的牢狱里面释放解脱,非要般若不可。

我们学习《般若心经》也是一种自我的修炼。

不是住在牢狱里面才失去自由。每天在社会走来走去的人难道没有被心的牢狱枷锁扣住吗?

无门禅师有一首偈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就是人间好时节。”无事的心就是般若的心。

有一个人被关在牢狱里,牢狱很狭窄、很小,不自由,他很怨叹。

一天,小牢狱房间飞进一只苍蝇,他想抓这只苍蝇都抓不到,抓这边,它跑到那边去了,心想,我这个小房间原来不是很小,很大耶,连一只苍蝇都抓不到。

他才悟到世间的大小没有绝对的。

人类几千年几万年的历史一直到现代,有了换心的人,但所换能换的是肉团心,不是我们的真心。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是要蜕变的,要净化的。所谓变化气质,要能把悭贪的心变成慈悲的心,瞋恨的心变成宽恕的心。总之,愚痴的心要变成般若的心。

天堂、地狱在哪里?都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每天在天堂、地狱里面来来去去,不知道多少次。把心里的地狱去除,让它完全成为心里的天堂净土,那是我们每一个人重要的任务。

明天将正式讲到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般若心经》如何让我们脱苦的方法。

后天我要讲许多人常常搞不清楚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第五天《般若心经》就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