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长子 正文卷 第4章 三

老父亲高者玉老先生当年没看走眼,起了“奇儿”这个名字。

高奇确实“奇”,不仅想法奇异,做法奇特,令人不可思议。

临近大学毕业,奇特的高奇向学校和当地县革委会提出申请,要放弃在外安排工作的机会,回到满囤渠生产大队担任大队支部书记。从基层做起,决心带领家乡父老大干苦干,彻底改变家乡穷困落后的面貌,在河套川平原大地树立一个新型“大寨”典型。

消息传回村子,顿时炸开了锅一样。一时间,人们聚焦此事议论纷纷,有褒有贬,有支持也有反对:“小子向来能折腾,是一时头脑发热,想爆炸一则大新闻罢了。”

“高奇真能舍得外面体面工作,回来当泥腿子,过苦日子?”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吗!老人家都这样教导我们。只是……只是他回来当支书,不是从二舅父手里抢权吗?能让!”

“怕啥!连城市里的娃娃现在都下来农村,要扎根一辈子。他原本一个农民,地地道道农民出身,什么苦吃不下!”

……

议论归议论。但是,作为新生事物,高奇超乎寻常的做法,却深得时县革委会和宝丰公社革委会一把手巴书记和常书记的大力支持。正踌躇全县(公社)没一个先进典型树立。

高奇的《申请》递上去,领导自然十二分支持。

满囤渠生产大队的社员,永远记得那个风和日丽的晴朗日子。

大学校长和县上巴书记,亲自坐吉普车送高奇回村。

高奇胸带一朵大红花,背上背着行李卷,手提一个大网兜,装满脸盆、茶缸、牙具毛巾等,在村民们热烈的锣鼓声和欢快的欢迎声中,从吉普车上下来,在校长和书记簇拥下,走进村头已经布置好的欢迎会场。

欢迎会场是公社常书记接到上级通知后,临时紧急组织人员布置的。事先,常书记跟孟福荣做好沟通,希望老支书顺应形势,接受支持这一“新生事物”。老支书大人大量,表示理解。

当天的欢迎会场上,高奇微笑着和二舅父完成简单的权力交接,并现场发表热情洋溢的革命誓言。走马上任满囤渠大队党支部书记,兼青年突击队队长。

高奇主动放弃“吃皇粮”,回村担任大队书记,本身令人不可思议。还是从有恩于自己的二舅父手里“夺”过大权,更令人愤愤然。

“一个白眼狼,要不是二舅父接纳你们一家,靠不着调的死鬼老子,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飘刮,能生养出你这忤逆?”

“如果他老子还活着,如此无情义的家伙儿,还不打断他的腿?”

……

娘舅族中人或当面,或背后都在骂,甚至连已经死去的不着调的老子一起骂在内。

“谁说不是。虽然当时他还没出生,但不可能不清楚这段身世。再说了,他老子死去后,留下孤儿寡母一家子,还不是二舅父一家不间断接济度日。再后来,也是二舅父偏心外甥,推荐他上大学。到如今却恩将仇报,倒打二舅父一耙。”

“说得也是,别人想出去工作都没机会。他倒好,放下外面体面工作不做,回农业社当农民,傻不傻?真想不通……”

面对这样那样的指责也好,议论也罢,不少传至耳朵,甚至直接对面骂。他听后既不辩驳,也不解释,只淡淡一笑转身离去。二舅父虽然一直保持着沉默,但能明显感觉出对自己的冷漠与不屑。

——越是这样,越坚定他永不言弃的选择。

自己才二十三岁,青年人胸膛中装的除了奔腾的热血,就是勇往直前的热情。既然做出选择,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坚持下去。

要用事实证明给乡亲们看:“都说二舅父是满囤渠村的能人,我比二舅父更能。”

“农业学大寨”运动如火如荼持续开展。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在河套川大地再树立一面“学大寨典型”的奋斗目标时刻激励着。

更有内心深处依旧一个信念,早年一直传言自己出生时惊人的闪电、雷声,及西边天空烧红了半边天际等奇异现象发生。

事情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不管现在人们是否还记着曾发生过的奇异,自己是永远忘不了这个“美丽传说”。内心有种一直放不下的割舍,不相信那仅仅是一种巧合。才有一贯不懈努力地坚持,和出乎常人思维的选择。

……不久,在他努力争取下,仅仅半年多时间,电线架进了村。

从电灯闪亮的那刻起,老年人对小子的看法开始改变:“还是小子有本事!”

有人又联想起当年一番怪异,开始又私下嘀咕:“村里恐怕要出大人物了!”

此时的二舅父,心里还是不服气:“小子,你能能到天上去?”

口气里是一种轻蔑,没有那种切齿。他夺走了他的权柄,农民自身狭隘性;可毕竟是亲外甥,打折骨头连着筋。

高奇能理解,从来不记恨,只有更努力做出更大成绩给二舅父看,给乡亲们看。私下他有自个儿的想法:“利用这处平台起步,有一日自己升迁后,位置还不是二舅父的?在这小小的生产队,除自己能外,再没有人能超过二舅父。老人暂时不理解,随他不理解去,终有让老人改变认识的一天。”

高奇不是那种心胸狭隘,空有大志之人,他是一位实干家。从小家庭贫困,锻炼了他冲天而持久的干劲。

每天晚上,要么在大队办公室内制定生产队未来发展规划,要么睡在被窝里,望着屋顶,脑子里却在构思绘制一幅幅宏伟蓝图;白日里和普通社员一样脱泥下水,总是苦活儿重活儿抢在前面,扑下身子带领社员们大干苦干。

现在,他手下笼络了一帮有干劲,却少大志的青年人。这帮青年后生,从小听惯了他的指挥。眼下,是他们一直心目中的这尊“神”,带领着大伙儿,改变着眼前生活。从小他们就相信他,现在听从跟随他。

地里常规农活儿不能落下,农田基本建设还得搞。主要的还是打井、修渠,这些是制约地区发展生产之关键。

为保证眼下生产和长远规划两不误,白天,带领社员大田里侍弄庄稼,晚上继续加班,月亮底下搞农田水利建设;或夏半年多在庄稼田里挥洒汗水,冬季农闲时节,动员强壮劳力齐出动,热火朝天搞土地规划,修渠拢堰。无所谓白天黑夜,与冬春秋夏了。

——周围一些生产大队也这么搞。

满囤渠地处宝丰山前冲积扇平原。历史上,源于宝丰山深处四季水流不断的宝丰河流出宝丰山,自西北向东南斜穿村境,在村后折转向东,流出不远处,又南向,再转西南向注入“母亲河”。多少年过去,作为“母亲河”中游地段主要支流之一的宝丰河,现在徒有其名而失其实。逐渐稀缺的降水,日渐增加的耕地,和不断延伸的大小支渠、斗渠、毛渠,把刚出沟的一股洪水瓜分得一滴不剩。人口不断增长的宝丰镇,以及陆续兴起的工业用水都要分杯羹,即使遇雨涝年份,来自大山深处携带着大量鸟兽粪便和腐殖质的肥水,都被靠近沟口的宝丰村及清水泉等“近水楼台先得月”式的截留,淤灌了他们的土地。再润泽不到四十里外的满囤渠村。

浅浅的河床,很多地段已经被重新开垦成耕地,只留村后的小段河床,清淤后把雨水积存起来,形成一处四季不干涸的水泡子,供全村骡马牛羊饮用。早年,孟福荣带领社员在壕畔附近掘出一口五六米深的水井,靠洇水泡子里的积水,供全村村民生活饮用。

村南不远处,穿境而过自西东流的民生渠开凿于民国十八年,在滨河市附近汲取“母亲河”水,绵延二百多里后,注入黑河市境内的黑河海(只是平原一处并不出名的内陆湖泊)。横贯东半个河套川平原,浇灌成千上万顷土地。

孟福荣时代,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在民生渠干渠破例开挖一条支渠,因怕其他大队反映,给支渠起个小名——“二斗渠”。民生渠两岸的生产大队都是周围上下几个村,才被允许在大干渠开挖一条支渠,在支渠上再开挖斗渠、毛渠。一条支渠至少灌溉周围五六百顷耕地,养活两三千口人。只满囤渠村例外,一个二百多人口,十四五顷土地的生产队,却独家拥有一条支渠。

占据独家优势,孟支书带领社员平整土地,以二斗渠为干渠,分支出一斗渠、三斗渠,在斗渠上继续开挖毛渠。若干斗渠、毛渠像人身体上血管一样,惠泽全村绝大部分耕地,让全村一千四五百亩土地,七八成变为水浇地,基本上保证大旱之年有稳定收成。

可是,民生渠管理权属于滨河市黄灌区管理局,一年中分夏灌、冬汇两次定期供水,每次供水期一个多月。其余时间,它只是一条干涸渠道,很难保证中途需要浇灌时而随时能供水。受客观因素制约,沿岸土地只能种植一些大田粮食作物,和耐旱的土豆、萝卜、葫芦等有限的瓜蔬。

一直以来,农民都以土豆当四季菜,高抬为“三件宝”之一,亲昵地称其为“山药”。

且流传下一句谚语“河套川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老百姓每日开锅离不了它。早饭山药糜米焖捞饭,午饭蒸莜面煮山药,晚饭小米稀粥,再炒一盘山药箭箭(土豆丝)。女人们或煮、炒,或炖、烩……变着花样做成各种美食,满足男人、孩子之味蕾。

因该水源灌溉不及时,空守着一片沃土,却不能种植瓜果、茄子、西红柿之类精细蔬菜,就连每年冬储的大白菜、大葱、蔓菁等,都得从远在四十里开外的宝丰镇,及周边随时能浇灌宝丰河水的生产队买进。

孟福荣执政时代,想过解决社员吃蔬菜难问题,在靠近村后壕畔地开辟过足有三十多亩大的一块儿菜园地。靠近水壕畔处掘一口深十几米的竖井,用青砖砌成,井底横向铺几节直径半米粗的水泥管道,直通壕里水源。在竖井端安装一套靠小毛驴做动力的汲水车。这样,可以把水壕里的水通过水泥管道引进竖井,用水车把水提到高出水面五六米的地面,通过垄道流进蔬菜地。只要水泡子里存有水,就能保证菜地随时浇灌,只是汲水量有限。

把全村质量最好的壕畔地,分割成若干单元大小不一,规划齐整的菜畦,纵横交错的垄道遍布菜园地的所有地块儿。除了紧靠圆房屋后的四五畦宿根韭菜地外,其它地块儿,调换茬耙,种植些西红柿、茄子、青椒、圆菜、水萝卜、豆角、青菜之类家常蔬菜。

刚开始,这一新生事物确实令社员们新奇欣赏过一阵子。吃惯大宗土豆、白菜为主要蔬菜的村民,真能按季节吃到时令蔬菜,是多美的生活。

生产队抽调伤残复员军人王存祥老人专人经营菜园。

这些年,老人受过伤残的身子已经不能干重体力活儿,靠享受民政部门每年发几十元优抚金,和生产队照顾在菜园里经营,活计不重,能挣个全劳动工分,养活一个六口之家。

可是,几年过去,这块儿菜园地究竟给村民带来多大效益?

大家伙儿看在眼里。日渐盐碱化的菜园地,本想改变社员生活质量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最后变成累赘。除了几畦宿根韭菜长得还算茁壮,其他如西红柿、茄子、青椒之类时令果蔬,基本见不到多少收成。反而每年搭进去一个全劳力工分,和一头半大毛驴畜力,硬是把三十亩原本的上乘地,变成现在的低产盐碱地。

如今,望眼菜园地,到冬春季节,上面铺满一层灰白芒硝,甭说种植时令蔬菜,恐怕种植大田作物也难高产。

究原因,与这里的地质环境和灌溉水源有关。满囤渠村周围是由“母亲河”及支流宝丰河等共同作用形成的冲淤积扇平原。掘井过程中对土层分析发现,地下十几米深均是一层透水性很差的黏土,再夹杂一层同样透水性不佳的细土沙层黄土壤。土壤整体渗水性能欠佳,又经过多年河水浇灌,且不及时排水,让土壤层中的盐碱逐渐析出聚集表层土壤。慢慢地使表层土壤中盐碱含量增加,导致土质下降。

再谈这地儿的饮用水。

当地人流传一句话:“西河沿人的话听不得,满囤渠村的水喝不得!”此话如何理解,让事实说话。

从过去到现在,饲养院内有一口就地掘的水井,十多米深,可打上来的井水口感苦咸,人根本不能食用,且出水量不很充足,刚够供饲养院的几十匹(头)骡马驴牛用。

村民日常饮用水,靠位于村后壕畔边的一口洇水井。井深五六米,靠洇附近水泡子内储存的积水,出水量十分有限,刚够全村人生活饮用。井水口感稍强于饲养院内那口专饮牲口的井水。

如何才能改变祖辈们多少年不能改变的现状?一直是年轻人的心结。

那会儿在宝丰中学上学,课余时间高奇经常到周围田地里转悠,看到很多大口深水井遍布田畴。曾趴在井口向井底探望,并扔进过小石子,测量过小石子从井口自由下落到水面的时间,估算每口井至少七八十米深。难怪人家的深水井一天不间断向外抽水都抽不干。

“要想改变满囤渠村这一现状,首先应解决的是水源质量。像宝丰人那样掘深水井,汲取地下甘甜凛冽的深井水,彻底根除乡亲们因多年饮用高矾水造成一张嘴漏出满口黄牙齿的病症!比之更重要的是,想让全村的所有土地,全部变成随时可浇灌的活水地!”

一个大胆计划在年轻人心中酝酿。

“满囤渠村掘不出甜水井!”他不信。

大学里,兼修过师范类地理专业。从专业角度分析,宝丰山平地崛起,挺拔高耸,宝丰镇周围卵石砂层含水富足,到仅仅四十里外的满囤渠村,地下不存在含水层?

也许掘井的深度不够,没探到含水层!——他要作大胆尝试。

“奇”人总有不同于常人的想法和做法。奇人加能人的高书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准备开始“水”上大做文章……

塞外冬季千里冰封,天寒地冻,“奇人”高奇硬是不给社员们休养生息时间。田地里农活儿刚结束,马上组织召开了动员大会,号召社员,特别是革命青年“革命路上不停步!”

他要利用冬闲季节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以“铁人”为榜样,“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土法上马,靠一股子干劲和冲劲,要在半干旱草原区打出几眼深水井,彻底改变满囤渠村“贫水”历史。

当年冬季,天气异常寒冷。高奇带领全大队青壮年社员,且都是基干民兵。乘刚入冬,土地还没有彻底封冻前,几口大井同时开工,赶着冻土一层一层掘进,苦战奋战三个月,硬是在旧历年底前打成几口大井。

大口井出水那天,场面颇为壮观。在靠近一口井附近的高平地上搭场子,安装几只高音喇叭,用小学生课桌拼成主席台,还盖了自家一块儿红线毯,连麦克风上的红绸子都换成新的。井口暂先用一块儿红绸布苫盖,像遮盖一位害羞的新娘。专门请来了公社常书记主持大会,县里巴书记也请了,人家身子忙来不了,委派来革委会兰副主任代表县委剪彩。

二舅父放下脸子来到现场。——他是公社常书记专门请来的,其实,不请,他也会到场。老支书穿一件半旧,却很干净的中山装刚进会场,高奇迎上来,邀请二舅父主席台就座。这位能人舅父咧开大嘴,拍着外甥肩膀,夸赞着“白眼狼”:“小子,还行!像年轻时候的二舅父。”

这是一年多时间,二舅父第一次主动和他搭话,彻底信服他了。

“养儿搭外舅嘛!肯定的。”

高奇同样咧嘴笑了笑,亲自把二舅父安排上主席台,紧挨公社常书记位置,自己却在二舅父下首就座。

孟福荣并不是不开窍之人。一年多时间,能人外甥果真做出自己做不出的成绩,让人信服。如果怪,只能怪岁月不饶人,假如时间能倒流三十年,或许比这小子还能呢!

老能人终于开始承认:确实老了,该退位与年轻人干。能让村里一千几百亩土地都浇上活水,一直是萦绕心头的心病,但是不是任何人想到就能做到的。

眼前的年轻人做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情理依然,不服老不行。毕竟自己是大字不识几个的老人,着眼处仅仅是一个二百口人的小村子,心存想法终究没年轻人树立得远大。

第二年开春迟,刚过正月初五,高奇就在村头大喇叭进行总动员,号召全体社员再接再厉,“快马加鞭不下鞍”乘胜前进,更上一层楼。

再一次抓住时机,带领社员们赶在春季开播前开渠整堰,争取实现每块儿地能随时浇灌。高奇带着几十斤黄米和几桶葫油,到县水利局请来水利专家现场指导,把水渠垄沟延伸至每一田块儿。

春播开始,一直没有春灌传统的大队,在春耕春播季节,所有可耕地浇灌一遍春水。尤其是原来民生渠水灌溉不到的壕坡地,破例能得到井水的灌溉,确保了春播土地墒情。

直馋得周围大队的社员流口水,骂自个儿领导无能,竖起大拇指夸赞高奇小子有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