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马路上轻扬的一粒灰尘 第七章 越山故事

小学期间,当校长的父亲,每年都会组织四、五年级的学生,攀登一次越王山,印象中他和学校老师都会参加,有时学校的毕业照也在山顶拍摄。

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就带我爬了越山,姐姐比我大一岁,正读四年级,是自己爬上去的,在父亲的鼓励下,我走了约大半路程,直走得两腿发麻,父亲才背着我走完最后一段。

越王山的山顶,四周凸起,中间凹下,形成一个盆地。正中有一座很大的庭院,面积大约一亩地的样子,名叫“莲花院”,墙基用石头垒成,墙体则是黄土夯筑。

当地人流传“越山顶上无大树”,山顶之上要么是茅草要么是灌木。听外婆讲,生活在越山的村民,每年都会在越山顶上烧山,有时打雷也会着火,所以才不成大树。

越山顶上生长着一种低矮灌木,结出的果实类似板栗,但是比板栗要小很多,不及板栗的四分之一。与板栗形状完全相似的,被叫做“毛栗”,一头尖的叫“尖栗”。

它们的外壳都生长着尖刺,山里人家专门用竹子做成夹子,就是用来采摘“毛栗”“尖栗”的。每到深秋成熟季节,都会上山采集,叫“打毛栗”。

“毛栗”“尖栗”都是野生的,越山环境非常它们适合生长,表皮坚硬,肉质厚实,不易坏耐贮存。既能当作日常零食,也能当作点心招待,还能当作粮食补充。

尤其以越山顶上生长得多,一把火烧过之后,毛刺被烧掉,甚至直接裂出果实,便于采集。因此形成烧山习惯,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

第一次登上越山,还能见到残垣断壁,乱石砌成的墙基还在,还有黄土墙残留。前门用麻石条做成的门框,兀自挺立,门庭上安放一块石条,上面“莲花院”三个字仍清晰可辨。

前门东侧矗立着一座香炉,高近三米,用当地麻石制作,底下是四方石座,中间有两个圆形石鼓,下方的更大中空有焚香痕迹,上面的更小实心用作装饰,最上面是伞状的八角雨檐,雨檐上顺流水方向凿成阴阳线,如同雨槽。

历经无数风雨,仍然坚固结实,是最完好的遗迹。第一次登越山时,父亲抱着我爬上了这个香炉,在最顶端的雨檐上,坐着照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与所有的照片一样,被父亲精心保存,现在依然完好清晰。

香炉旁边有一眼泉水,这眼泉水比较讲究,从四沿到水底,全部用长长的条石铺垫,泉水汨汨而出清冽甘甜,往“莲花院”正前方的湖中流去,据说喝了这眼清泉的泉水百病不侵。

每次故地重游,一定会找到这眼泉水,深深喝上几口,现在这眼清泉依然在,依然清冽,依然甘甜。

越山顶上有湖,在莲花院的正前方,面积约两三亩地的样子,湖边长着成片的小水竹,丛丛簇簇低低矮矮,水面不是很清,可能是由于长期没人清理,淤泥堆积的缘故。

湖水流下山的地方,是南面山口,宽仅丈余,泉水汇聚成湖,就从这个山口流下,其上两根宽大的石条做桥,跨过溪流,刚好一人通行。

山口是南面上山的必经之路,一条石径不知何年修建,一直通到山下,最后不知叉向了何处,从小学出发,离开马路进入乡野小道,就踏上了石径,其中有几处路口,就是石径相连。

湖中水面无遮无掩,微微泛黄的水中,有一根树杈裸露,表面漆黑似火烧过,看起来还很粗壮,特别显眼,里面流传着一个张天师的故事。

据说张天师就是在越山顶上修炼得道成仙的,附近十里八乡,有着许多关于他的神话传说。

当初建造莲花院,符合要求的木材只有隔壁的靖安县才有,山路崎岖,路途遥远,搬运不便。在张天师的帮助下,一根根的木材,就这样凭空从这个湖中冒了出来。

最后一根用做大梁的木材,刚从湖中刚冒出一半,主持建房的大木工,就大叫“够了够了”,结果这根木头立刻停下不动,任由怎么用力,怎么想办法,也无法将它取出。

结果就差了那根大梁,张天师又用刨出的木屑堆在一起,轻轻一吹,表面木屑清除,变出了一根完好粗壮的大梁,顺利地造好了庭院。

从此湖中就耸立着这根大梁,传说当然是假的,不过当地人却说,这根树杈真拔不动,近些看还真是一个树杈倒插水中,看看山顶四周,都是低矮灌木,杂草丛生,真想不明白怎么会长出这么大一颗树,又为什么会有一段倒插在湖中。

趁着泉水往东,是一片开阔地,叫练兵场,说是越王勾践曾在此练兵,所以被叫做练兵场。传说难辨真假,不过确实很宽阔,有点斜坡,却也算平整,容下几千人操练完全没有问题。

练兵场过去,不远处能见到一块凸出地面的大石头,形状如同倒扣地上的盖子,一面的石头上,刻着四个大字“跨虎登仙”,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所题。

传说张天师就是在这块石头上,胯下骑着头猛虎,飞天而去成为神仙。也许当年勾践就曾经站在这块大石上,指挥着千军万马操练。

练兵场往东,是一条狭谷,蜿蜒折转向东,长约里许,谷中有一条小径跟随蜿蜒,是东面下山之路,这条路完全是土路。谷底宽阔,土壤肥沃,小径行走,还能看到青草湿地,不过现在已经长成茂盛的灌木,在山民的砍伐下,只有小径还存在。

东面的下山口,有块巨石,上面能同时站立数十人,师生们一般就在此合影留念。

巨石平直突出,石下成崖,往下看去,谷底仿佛就在脚下,如临万丈深渊,阵风山风,迎面扑来,寒意心生阵阵晕眩。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寒意,巨石被称作棺材石,不过外形平直倒也有几分相似。

方圆几十里最高峰的山顶上,竟然别有洞天,有湖有院,而且规模不小,是何人所为,已无从考证,其心境直追先贤,堪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