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枣树里的阳光 §文化的力量

史红雨和徐航都是我所敬重的文学前辈。敬重他们的不仅是我,还有家乡的许多各层次各等级的文化人,也包括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根本没有学历但又不乏文化意识的人。人们敬重他们的不是他们的社会地位,不是他们的财富,甚至不是他们的才华,而是他们身上所特有的率真、质朴、敬业的文化人的品格。

文化的力量有多大?我认为文化的力量无穷大,大到可以毁灭宇宙或者重建乾坤。这是一个天大的哲学命题,抽象到让人难以想象下去的地步。但是,对于一个特定的时期里的一个具体的地区来说,文化的力量却是有目可睹、伸手可触的。首先,文化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建设和发展的总和;其次,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建议和发展状况,又无不显示着该地区的文化层次。只要是关乎建设和发展的,就必然离不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这样讲似乎有点玄乎,再具体一点进行微观分析,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推进作用,是再清晰不过的了。

两位先生在皖西都是颇负盛名的文人,但他们不是那种为文而文的人,他们都属于奉献型的文人。早些时候,我读过两位先生主编的《皖西经纬》,也读过他们的一些随笔散记文章,内容多是歌咏风土人情,介绍山水美景。近日他们又把一部厚重的《皖西漫步》书稿给了我。我在阅读这部书稿的时候,心中生出许多感动。这是一部介绍皖西风景名胜、土产特产和地域文化的文集,也是介绍皖西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百科全书。我的感动之处不在于书稿对于家乡地域文化的全面细微的观照,也不在于字里行间涌现的那种让我感到亲切的浓浓的乡情,而是两位先生渗透在这部书稿里的艰辛的劳动。这部书稿与其说是用笔写出来的,不如说是用心智用双手和双脚写出来的。我说这话,是有感而发。

2003年春天,我回皖西探亲,因故滞留,两位先生有空便带我游历家乡河山。所到之处,我有两个发现,一是他们对于故乡山水的熟悉程度,二是家乡老百姓对他们的熟悉程度。在金安区开发中的东石笋风景区,史红雨先生几乎能说出每个景点乃至每条小河、每块岩石的名字。在霍山的铜锣寨,一位农家妇女一见到我们,马上闪到路边含笑注视,一问才知道,当初勘察铜锣寨的时候,就是这位妇女给史老师带的路。她告诉我们,这里的群众都很感激史老师。从她嘴里我听明白了,开发铜锣寨,从总体设计到景点取名,史老师出了不少点子,譬如“象趣园”,若不细看,本是一堆山间乱石,因了一个“象”字,使其有了生命的动感;又因了一个“趣”字,使其有了灵性。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还果真隐隐约约、似真似幻地看见一头母象带领一群象仔嬉戏玩耍,其乐悠悠。我记得当时我说了一句话:“铜锣寨处处有景,史老师景景有情。”这句顺口溜还真不是顺口说的。想当初,对铜锣寨进行开发包装的时候,满山荆棘巉岩,有许多地方,两位先生硬是在没有路的线路上踩出了一条路,在没有景的地方找到了景的模坯和观景的角度,并独具匠心地取了一些形似神似的名字,奇松异石,各得其所,使得一座静态的山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机。

我和史红雨先生都是霍邱南乡人,但交往历史并不悠久,而一旦认识了,就迅速成了忘年莫逆。不久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皖西有个史红雨》,对他有过一番评价,把他定位为百姓文友、民间文豪。在我看来,文人做学问,目的千万种,出人头地是多数人的夙愿,然而,学以致用并且用在老百姓的头上,则更是一种高尚的追求。史老师在企业文化包装和开发皖西旅游方面的创意,如果投放市场,可以换取不菲的报酬,但他分文不取。他创作的那些歌词、楹联、散文、小品以及即兴之作,整理起来应该是一本十分丰富的专著,但他没有整理,他只是为六安市潜心主编了一本旅游指南《皖西概览》,而他自己的那些作品,都像散珠碎玉般地流落民间,成为皖西百姓劳作之余丰富精神生活的美味佳肴,也包括这部《皖西漫步》。

认识徐航先生,是十多年前的事,那时我是文学青年,他是《皖西日报》的副刊部主任,承蒙先生厚爱,多次帮助和赐教于我。今年春天,他和史老师以及《皖西日报》副刊部现任主任文济齐同志,陪我攀登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由于所选道路险峻,登山过程中时而躬身侧脊,时而手脚并用,来回耗时七个多小时。本人正值壮年,已是精疲力竭,头重脚轻,几欲瘫痪。而已过花甲之年的徐航先生则全无怯意,始终精神抖擞,并不断鼓励我“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下山时,徐航先生一路昂首挺胸,谈笑风生。那天史先生同文济齐走的是另一条路,据文济齐说,大腹便便的史老师虽然气喘吁吁,走不了多远就要躺在岩石上“耍赖”,但小憩片刻,则又重抖精神,时而吟诗作词,时而引吭高歌。我想,两位先生的这种精神状态和体力状态,大约得益于两点,一是皖西的自然风光赋予他们豁达的胸怀,二是皖西的山路走硬了他们的筋骨。他们为装点家乡的锦绣河山和发展经济,进行企业文化包装,不辞辛劳地常年跋山涉水,家乡的山水则回报他们以美好的心境和健康的体魄。久而久之,他们已经同皖西山水浑然一体、相互映照了。

说到这里,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皖西漫步》,我们就能品味出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了。书稿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文和自然景观介绍。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介绍不是说明书式的,而是凝结着两位先生理解皖西历史的真知灼见和独特体验。第二部分是楹联,共有三百余副,几乎把皖西值得一提的地方都囊括进去了,形式精巧,语言机智、风趣,从而使这些城、镇、山、水、楼、寨、寺、馆的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集中。第三部分属于地名文化范畴。毋庸置疑,任何一个地名都有一番经历和一段故事,从一定意义上讲,一方天地的历史往往就是由这些林林总总的地名文化编织而成的。两位先生选择了十个较有代表性的古集古镇,基本上构建了皖西地名文化的主体工程。第四部分是风俗民情。这是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重点部分,其中包括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以及民俗和民间艺术,追本穷源,考究细微,集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浏览这四大部分,两位先生数年来坚持不懈地研究家乡地域文化,深入生活,收集、考证、整理、刷新,并使之系统化、体系化、规范化。一书在手,皖西气息扑面而来,皖西山水历历在目,皖西的奇石异葩尽收眼底,皖西的风土人情也了然于心了。还有皖西的人才资源、区位优势、发展趋势,基本上都有了轮廓。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海洋里,皖西这方土地的特色文化是一笔不可轻视的财富,是民族文化中值得着力发掘和发展的一个分支。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不仅有着丰富的积累和传播价值,而且,通过她的润色和影响,也必然使该地区的综合文明素质得到提升,甚至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文化的渗透力量是不动声色和天长地久的,也是不可遏止和中断的。基于这种看法,我有理由认为,《皖西漫步》的出版,不仅是皖西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皖西人民政治、经济乃至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