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给人以光和热。木头和煤块在炉子里燃烧,发出烤人的热,放射耀眼的光。纸啊,布啊,草啊,油啊,许多东西也都能燃烧而产生光和热。原来,这些东西,都是无私的太阳将其光能以光辐射的形式传输给地球上的草、树、棉花及食草动物,光能即储存在这些动植物体内,通过燃烧,以火的形式又将光能释放出来。在燃烧过程中,这些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分解出许多小碳粒,这些小碳粒受到高热就变红发亮,放射出光来。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了解在动植物体内储存有太阳留下的光能,也不会将储藏在动植物体内的光能解放出来。那时候,人们只能从自然界中寻求和引来火种。在大地颤抖、火山喷发之后,滚滚奔腾的岩浆燃起了草木,人们冒着危险引来火种;在乌云压顶、暴雨滂沱之时,划破天际的霹雳点燃了树枝,人们拚着性命夺取火种。然后,人们将得到的火种,保存下来,使之日夜不熄,用来照明、取暖、烘烤食物。到了古人类时期和新人时期,人们学会了钻木和摩擦取火。相传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首次人工将光能从树木中唤发出来。石钻和石片同木材摩擦生热发火,是人类第一次利用自然,规律制取和利用光源。这种摩擦点火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打火机就是摩擦点火的一个实例。
人类最早的照明灯,就是利用物质燃烧产生的光。起初,人们将木棒的一端点燃,另一端握在手里,或插在洞壁上,用来照明和保存火种,这就是火把。后来,人们发现油脂丰富的松木火光明亮,而且耐燃,就将松木劈成条块点燃,这就是松树明子。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则有了各种陶瓷和玻璃的器皿,装上植物油和芯捻,制成了专用的照明器具油灯。到了近代,石油的开发和提炼,又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廉价而清洁的煤油,并专门制造了煤油灯。植物油的灯,如豆油灯和麻油灯,矿物油的灯,如煤油灯和煤气灯,在没有电的广大城镇和农村一直沿用着。后来,还出现了固体的灯——蜡烛,它也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近些年来,随着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不但城镇,连广大农村也都丢掉了油灯,点上了电灯。
电灯的发明,使人类社会实现了从火光源向电光源的转变,大大推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很多物质或物体发光的时候,往往伴随有热效应。太阳和其它天然光源是这样,白炽灯及其它一些人造光源也是这样。一切物质,不论它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发光。将金属或碳加热,当温度较低时会发出一种看不见的红外光线,热到500℃时发出暗红色的光,继续加热,温度升高,则光色由红变黄,热到1500℃时就变成白炽了。如果温度超过6000℃,则另一种看不见的紫外光线成分就会增多。让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吧。将电炉子、电压表并联在调压变压器的输出端上,通过调压变压器控制输出电压,从零伏逐渐升高。我们可以观察到:电炉丝开始发热,从暗变成微红色;随着电压的不断增高,流过电炉丝的电流不断增大,电炉丝越来越热,也越来越红亮;当电压增高到二百几十伏时,电炉丝热得灼人,变得白亮了。一般的灯泡,灯丝是用高熔点材料钨丝制成螺旋形的,象电炉丝一样,当电流通过时,由于高热而发白放光,所以就把它叫做白炽灯。
由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光和热犹如孪生兄弟,火光源也好,电光源也好,有热就发光,发光必有热,难怪人们常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呢。
其实,从自然界来看,热发光只不过是常见的一种情景而已,有许多东西发光而它们并没有热……
夏天的夜晚,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淡绿色象玉米粒那样大的光亮在空中飞舞,忽明忽暗,这是萤火虫放出的光亮。
无月的黑夜,轮船在海面上航行,也常常会发现海上有一片片闪烁的光亮,奇丽异常,这是海洋生物放出的光亮。海洋生物中能够发光的特别多,数量繁多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将大海变成了焰花之海,火光鳞丽,十分壮观。海洋里的发光鱼类也相当多,分布也很广,从沿岸海面到大洋深处,一些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身上的发光器,犹如五彩灯,照亮了水层世界,呈现出水晶宫般的美好景色。例如,“水中名星”角鮟鱇,恰如一只怪状的小船,头上有一根小“桅杆”,顶上有一盏小“灯笼”,它象一盏小日光灯那样亮。
萤火虫和海洋生物为什么能放光呢?原来,它们身上都有发光器,里边储藏两种物质——荧光酶和荧光素。这两种物质都是粉末,平时分别存在两处,必要时,两种粉末混合一块,借助荧光酶催化作用,荧光素便在氧气的氧化作用下,形成氧化物,而反应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就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因而发出了荧光。
生物发光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例如,一束紫外线照射硫酸奎宁溶液,就会发出蓝色荧光来。有许多物质如萤石、石蜡油及一些颜料受到紫外线的照射,也都能够发出荧光来。
还有一些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产生一种绿色的光。当紫外线停止照射时,这种光不象通常的荧光那样随即消失,而是持续地发光,这种光称之为磷光。一些金属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在紫外线的激发下就会产生磷光。
用能够发光的物质制成的发光粉,在微光照明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常见的夜光表,在表的指针上和刻度端就涂有淡绿色的发光粉。经过白天的日光照射,黑夜里就能发出光亮。在汽车、飞机和许多军用仪表上,也都象夜光表那样,把指针和刻度都涂上发光粉。在夜间作战中,靠着发光粉的帮助,就可以看清仪表了。
荧光和磷光,发光的时候没有热效应,因而被称之为冷发光。
萤火虫和海洋生物的放光,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在研究生物和各种物质的冷发光中发现,冷发光的效率非常高,可达到97%,而热发光的效率低得简直无法和它相比。例如,白炽灯是由电流加热灯丝而发光的,在2200℃温度下即发出白炽光,同时还发射出许多不可见的光,也就是说,电能远远未能都转变成光能,发光效率只有10%,其余90%都变成热而散发掉了;如果灯丝热到6200℃,大约有43%能量为可见光,大半的能量也都变为热而跑掉了。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
怎样提高发光效率呢?
对于白炽灯来说,提高灯丝温度,可以增大其可见光的百分率;但温度升高以后,灯丝钨的蒸发率急剧增高,因而灯泡寿命就大大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灯泡里充进了惰性气体,阻止钨原子蒸发,使一部分钨原子与惰性气体碰撞而回到灯丝上。但是,这种办法,也只能使灯丝工作温度达到2500℃。在白炽灯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发光效率和延长使用寿命,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因此,人们又致力于“冷发光灯”的研究,先后制成了日光灯、高压水银灯和霓虹灯等许多新型灯。
日光灯是一只白色玻璃灯管,外面是普通玻璃的管壳,内壁涂有荧光粉卤磷酸钙,阴极灯丝是螺旋状钨丝,灯丝上涂有热电发射材料碳酸盐,管内充进少量的惰性气体和液态水银。外面,还有辅件启辉器和镇流器。通电之后,灯丝受热,碳酸盐就发射出电子,这些电子冲击惰性气体,使惰性气体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继而惰性气体离子又冲击受热气化的水银蒸气分子,产生更加剧烈的放电。水银蒸气产生一种能量相当大的紫外线,射到玻璃管壁的荧光粉上,随即放。射出白色的可见光。
日光灯中的水银蒸气压是很低的,因而粒子碰撞的机会较少。为了增加气体粒子碰撞的机会,也就是增大水银蒸气受激发和产生紫外线的总能量,人们采取了增大灯管中水银蒸气气压的办法,制成了高压水银灯。这种灯,里边有一根水银蒸气压达到2~10个大气压的放电管。由于水银蒸气压大大增高,这种灯的亮度很高,光色呈蓝色,被用作路灯照明。
霓虹灯是另一种“冷光灯”。在百货商店大楼上,在影剧院门面上,装饰着长长玻璃管制成的商标和字号的花样,每当夜幕垂降之时,这些霓虹灯就闪闪放光,招徕顾客和观众。霓虹灯的灯管里,充以各种不同的气体,就会放出色泽艳丽的光来了。不同的气体,放出的光颜色也不同:氖气能发桔红色的光;氩气能发淡蓝色的光;氦气能发粉红色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