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儿从9岁才有点像那么回事似的开始学书法。
说起来,当初让孩子学书法,也没多想。那年的暑假里,我想,光看电视不行,可她写完作业去干什么?大热的天,只能呆在家里。干脆,让她学学书法。小孩子学书法,是个枯燥的活。太小了,不好。十来岁,可以了。据说,学书法的好处很多。用心理学的行话说,先是学书法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因素。比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都可以在临摹书写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都说会书法的人聪明,我不敢肯定。但学书法能使人聪明却是肯定的。更重要的是学书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做事的踏实沉静的性情,持之以恒的精神,投入忘我的习惯,都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还有当孩子的书法一天比一天进步的时候,还能增强自信,激发热情。这都是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当然,学书法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就不用说了。
于是,我跟她商量决定开始学书法。这种事必须商量,商量了孩子才有一种“自己的事”的感觉。
是自己的事了,孩子就有了一定的积极性。我们就一起准备笔墨纸砚,一起进行临摹研习。孩子初学辄练,自然横不是横,竖不是竖。但一经点拨,到也有点悟性。我心中窃喜:嗯,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孩子学什么东西,自然少不了大人的指导,但我一直反对太强制了。所以,小女儿基本是兴致勃勃地练字的。可是有一次,她却掉了眼泪。
那天,小女儿跟姐姐刚从外面回来,就坐在屋里按作息表开始练字。写完后拿来让我看,我指点之后,有几个字想让她趁热打铁再写一遍,她就去写了。过了一会儿,我又走过去想再讲讲其中一个字的间架。谁料进去一看孩子,一个字还没写完,样子很有些勉强。我指点完了,她还是显得很为难,毫无兴致。“怎么回事,不乐意写了?”我问。“不是”。“那是怎么回事?”“太热——”她的话里带着哭声,眼泪也掉下来了。噢,我这才注意到孩子脑门上渗满了汗珠,天是够热的,而那时家里还没有电扇。说好的,每天写一页,这么热的天怎好“违章”让孩子再写?挂着眼泪练字,哪里会有什么兴致?想到这儿,我赶紧让她自由活动。
仅仅这一次,之后,我更加注意让女儿在兴致浓浓中练字。
一瓶墨汁练没了。
又一瓶墨汁练没了。
小女儿又来找墨计。“嗬!古时候王献之练字用了三缸水,咱们一气用了三瓶墨,好,好,再来一瓶!”我顺势加了一把劲。
“我看过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我也要用三缸水!”女儿的积极性挺高。
一个暑假下来了,大字小字写了一大堆。临近开学我建议说:“咱搞一个书法展览好不好?”孩子一听来了兴致。天还那么热,也全然不顾,出神忘我地投入到展览的准备之中。虽说有爸爸和姐姐的帮助,小家伙还是常常全身挂着汗珠,因为到底她是主角。准备的过程是一个挺好的回顾总结提高的过程。她要把所有习字都翻出来一一比较品评,在每一阶段中选出比较好的习字张贴上墙。通过品评比较,她既对书法有了新的领悟,又由于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增强了自信和热情。
展览就办在屋子的墙壁上。布置好了,我们商量取个什么名字呢?最后就定为:第一届家庭书法展。“爸爸给我写。”孩子说。“爸爸除了给写这几个字之外,还想题几个字表示祝贺和鼓励——题一句什么话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听说过吗?”“我们学过这首诗。”于是我写了“更上一层楼”几个字。孩子说知道是鼓励她进步。她能明白这层意思,我欣慰地笑了。
就这样,小女儿每年的寒暑假都要集中学习一段书法,每个假期都要办一届家庭书法展览。转眼,“第六届家庭书法展”已经过去了,可以说是一届一个台阶。如今,孩子学了楷书、草书、隶书等几种书体,读了一些关于书法知识的书,知道了一些书法名人的刻苦习书法的故事。我主编的一本《少年文学艺术知识大全》中的书法部分她不止读了一遍。家里和亲友过春节的对联她已经“承包”三年了。学校里的板报组她成了主力,学校联欢会上她进行过书法表演,在两次全国大赛上都拿了奖。报刊上发表了几幅书法习作。这不,放暑假又带回家一个校级三好生证书,一个县级三好生证书,各科的成绩也都有了进步。
有朋友问:您让孩子学习书法为了啥?
其实上面的故事里答案已经有了:学习书法不为“啥”,就为给孩子的生活增加点情趣,就为让孩子的素质健全点发展。我不赞成那种太功利主义的态度。孩子课余学点什么,这是他们生活应有的内容,是自然而然的事。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发展的过程。这就够了,还用为了啥?
那为什么还要参赛,还要登报?孩子到底是孩子,需要多讲点形式。参赛呀,登报呀,就跟在家里办展览一样,不过是让孩子的学习过程有点意思,是形式,不是目的。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学书法就是学书法,根本没有“为了啥”。
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