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张维屏
造物②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③,
只待新雷第一声。
作者简介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南山,号松心、松轩,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清代诗人。曾作长诗抨击英国侵略军的暴行,歌颂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为世所称。著有《张南山诗文集》。
注释
①新雷:最初的春雷。
②造物:指创造万物的大自然。
③著:同“着”。
诗词大意
大自然虽然不会说话,但有感情,每逢严寒将尽春天就要来临。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都已各就各位,只等待着那新雷一声,便会竞相开放。
经典赏析
春风涤除了长期肆虐的严寒,惊蛰的春雷唤醒了酣梦沉沉的大地。那蓄势已久、猝然爆发的初春第一声雷鸣,具有何等振聋发聩的威力,总是长时间强烈地激荡在人们的耳际心间。
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对美好春天与充满生命力的新雷的呼唤,表达了对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这首诗写于鸦片战争前十余年,诗人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抒发了期盼新社会和新生活的迫切愿望。
这首诗借物抒怀,情感真挚,清新隽永,细腻深切,寓意深刻。
文化链接
惊蛰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指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时间点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此时,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可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我国传统上将惊蛰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每逢此节气,桃花殷红,如霞似锦;黄鹂啁啾;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