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只是一部记述著名企业家许末兴的个人奋斗史,更是剖析“敢为天下先”的“苏南模式”是如何崛起并成功转型的最佳范本;它记录的是一个时代,折射的是“滴水映太阳”效应。
1980年代的江苏省无锡县曾被誉为“华夏第一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乡镇企业(1983年4月前称“社队企业”)发祥地。创建于1956年的中国第一家集体性质的春雷造船厂就诞生于此,离许末兴家乡仅有咫尺之遥。所以,放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和特定地域来看许末兴和他的锡能公司如何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壮大,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在19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普遍因为缺乏资金、产权不清走下坡路时,锡能公司通过机制转换枯枝发新芽,焕发出勃勃生机,更在令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让许末兴和他的锡能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结识许末兴的时间并不长,但我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那是2017年元旦过后的一个下午,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特别适合老友相聚、炉边闲聊。突然手机响起音乐,好友邹政一问我人在哪里,让我收拾一下,马上有车来接我去南泉山里的一家农庄聚聚,说是无锡锡能公司董事长许末兴想见我。
许末兴和他的锡能在无锡,不,在全国都赫赫有名;我1990年代就时有耳闻,但一直未有机会当面请教。此时此刻,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我爽快地答应了。
见面后才知道,原来是他想请我帮忙把过去50年来的奋斗史做个梳理和总结。我对此当然是胸有成竹。但我有我的原则,初次见面也谈不上有什么了解,所以只是含笑不语。许末兴情商绝对高,他一眼就看出我的疑虑,当即邀请我3天后去企业考察考察再说,先不忙答应。
我如约来到公司。在办公室主任曹建芳的陪同下,详细参观了办公大楼、生产车间、百姓公园、文化艺术馆和生活设施,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强烈的震撼。虽说世纪之交我作为省级新闻采访团一员踏访过无锡地区的数十家制造业,出国讲学时也考察过国外企业,但依然认为此行不虚。仅仅是12个大车间里物料摆放井然有序、一尘不染,就绝非一件容易的事。都说细节决定成败,锡能公司的科学管理由此可见一斑。
许末兴或许看到我脸上写着的“满意”两字,约我3天后再长谈一次,算是正式专访。有机会零距离接触知名企业家,亲耳聆听他们背后的酸甜苦辣,以及或惊心动魄或拍案叫绝或令人扼腕的奋斗经历,尤其是真知灼见和肺腑之言,对任何一位财经作家来说都颇具诱惑。
正是在这第3次见面后,我当场表态推迟两家出版社的稿约,立刻着手准备,力争尽快让读者分享到许末兴和他的锡能传奇。
2017年是锡能公司转制经营20周年,“二十加冠”是很重要的时间节点(加冠在古代表示男子成年)。梳理发现,许末兴和他的锡能及其前身从创业到发展到腾飞的问鼎之路,一步步都是那么踏实;这20年间,尤其是整体搬迁、二次创业后的最近这10年,犹如动车进入提速阶段,不知不觉便在中国2600多家锅炉制造企业中跻身于最前1%的方阵。在接下来的10年、20年里,锡能公司还将绽放出多么令人耀眼的绚丽火花,请读者看完本书后大胆脑补,并拭目以待!
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未来还将证明:锡能,一切皆有可能!
严行方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