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60岁登上健康之路(修订版) 第三部分 治病不如防病

令人畏惧的杀手一一肺炎

老人死亡的第一病因

历史上许多名人耄耋之年,死于普普通通的肺炎。

2001年10月15曰,***将军在夏威夷去世,享年101岁。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注意到,***的直接死因是老年性肺炎。而***将军的夫人,曾与他风雨同舟、共谱传奇人生的赵一荻也是因为肺炎并发症撒手人寰。

医学发展到今天,肺炎不再是让人谈虎色变的不治之症,在适当抗生素和对症治疗下,一般十天至两周即可康复。但肺炎为什么会频频光顾老年人,成为老年人畏惧的“杀手”呢?

据统计,肺炎已成为80岁以上老人死亡的第一病因。由于老年人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极易患呼吸道感染继发肺炎。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心肾功能衰退速度明显加快,不及中年人的一半,甚至1/3。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风吹草动,感染了肺炎,便可迅速出现心力衰竭。所以,老年性肺炎死亡率极高。

心与肺,解剖上是毗邻,功能上互相依存,密切相关。唇亡齿寒,肺部病变时,首当其冲受打击的就是心脏。一旦肺部有炎症,气体交换面积缩小,功能减退,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潴留,同时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肺动脉压力增高,这两者都可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历史上许多名人耄耋之年,死于普普通通的肺炎,都与此有一定关系。

防寒保暖,护肺养生

冬季是老年性肺炎发病率最高的季节。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老年人全身反应能力差,肺炎常无典型症状,发病比较隐蔽,一般没有发热、咳嗽、胸痛、畏寒等主要症状,诊断相对困难。因此,及早发现老年性肺炎显得非常重要。

老年性肺炎预防是关键。冬季是老年性肺炎发病率最高的季节,所以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受凉感冒。如患了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时彻底地进行抗感染治疗,千万别发展成肺炎。患慢性病,尤其是合并呼吸道疾病的老人,要积极治疗,还可以定期注射肺炎疫苗。

另外,老年人应适量、合理地锻炼身体,使机体逐渐适应天气冷热变化。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日多吃一些营养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利痰液稀释排出,不吸烟,不酗酒,尽量少去人声嘈杂、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

有一个护肺养生的小窍门,简单有效,老年朋友们不妨一试:晚上睡觉前,用热水充分泡泡手和脚,使之温热充血,10分钟左右,这样能通过神经反射使上呼吸道、鼻咽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增加,局部抵抗力增强。

健康第一杀手一一高血压

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现有高血压病患者已超过1.6亿人,在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中,由高血压所引发的并发症的比例非常高。在国外,高血压被称为“no.1 killer'’,即“第一杀手”,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又有大量的新理论、新药物问世,取得了许多卓越的进步。但遗憾的是,每年又有大量的健康人加入高血压的队伍。总的来说是,病人越来越多,大家仍需努力。

i,k清五大致病因素

没有着急,没有烦恼,就没有高血压。

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表明,下列五项因素与高血压有关。

遗传因素。许多临床资料表明,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在同一家庭高血压患者集中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但主要是有遗传因素存在。前苏联有一个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血压,子女45%得高血压;如果父母有一方是高血压,子女28%得高血压;父母双方血压都正常,子女3.5%得高血压。其他研究的数据有差异,但是总的趋势是一样的,就是说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是高血压是部分遗传的,并非是100%遗传,是多基因遗传的,不像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一些遗传病是单基因的,100%遗传。父母是高血压,子女只是患高血压的概率高一些,并不绝对会患。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可以预防和延缓高血压的发生。

体重因素。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北京及全国16省市心血管病患者人群10年动态监测研究结果也清楚显示:在各项危险因素中,肥胖是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应列为预防保健的重中之重。

美国的研究表明:对肥胖者进行随访,60%迟早要发展成高血压。英国的冠心病研究也表明:超重10%者,冠心病发病率增高40%;超重20%者,冠心病发病率增高86%。

营养因素。过多的食盐、大量饮酒、膳食中过多的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过低,均可使血压偏高。

吸烟。现已证明吸烟是高血压、冠心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

精神因素和心理因素。美国心脏病学会奠基人、美国心脏病专家怀特先生曾引用英国谚语说:

“no hurry,no worry,no hypertension.”意思是:没有着急,没有烦恼,就没有高血压。充分强调了神经系统、精神压力在四大因素中的重要性。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多因素影响,不过,心理确实很重要。调查发现,从事紧张程度高的职业,如司机、会计、统计员,其高血压患病率都比较高。说明高血压病在从事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的工作,同时又缺少体力活动者中容易发生。

高血压是只真老虎,也是纸老虎

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才能够健康。

高血压是只真老虎,也是纸老虎,比其他心血管病都容易制服。据美国报告,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的有效方法是:盐要少吃,体重要控制,运动要增加,烟酒要戒掉,心理要平衡。如果这样的话,我国高血压患者可以减少一大半。其实预防很简单,而且可减少很多人得病,减少很多意外,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科技治疗远远不如预防好。

这里有一个古代的例子,很值得深思:一个威尼斯富翁叫科尔纳多,他大吃大喝,荒淫无度,食睡无定时,35岁就已气息奄奄。许多医生认为他离死不远了,但有一位医生却持不同意见,他给科尔纳多开了一张健康生活制度表。科尔纳多严格遵守,结果又活了半个多世纪,而且还写了一本书叫做口何活到百岁》。

高血压病人更应该注意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建立一种适合自己身体的生活制度。高血压病人在生活起居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定时作息。合理安排生活,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使大脑的疲劳状态及时解除,从而使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心跳减慢,周围血管舒张,血压就会相应降低。只要按时起床、进食、活动及就寝,按照自然“生物钟”的节律作息和活动,就能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适应自然。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体应适应这些变化。在衣着方面,应根据不同季节,及时增减衣服;住房要阳光充足,防潮防湿,空气流通,周围有条件的宜种些花草树木。

注意清洁卫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增进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有句古话: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又说要勤于沐浴。这就是教育人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戒除不良习惯。高血压病人应戒烟,要尽量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因素,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要控制高胆固醇饮食。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才能够健康。

节制性欲。和谐的性生活能使人感到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放纵的性生活易造成身体乏力,精神萎靡不振,久而久之还可能引起早衰。性生活次数可根据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特点而定,中年以后可以数周一次,甚至数月一次。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得高血压的机会较多,所以要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劳动可增强体质,使肌肉和周围的血管舒张,并有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防止血压升高。

要培养乐观主义精神,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并经常参加集体的文娱活动和必要的、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

已经得了高血压的人,只要治得早,使血压维持在较正常水平,那么由于血压过高而引起的小动脉硬化以及心脏、肾脏和脑血管的损伤就可避免,其发展的结果是良好的,病人仍可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如果发现较晚,治疗较迟,也不要过于忧虑,用了降压药物并采用其他有效措施,使血压下降到一定水平,也能减轻对上述器官的损伤,阻止和延缓病情的发展。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有病没按科学的方法治,结果花了90万还没有保住性命。

打败高血压这只纸老虎的最有效的武器是“早”一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发现的高血压,只需每日一片药,服几个月,有些人还可以逐步减量或停药;若等五六年后再治,则常需要合并用几种药,而且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若等十余年再治,则常有合并症出现,难以康复,甚至致残、致死。

控制高血压很简单。一天一片药,减少脑溢血。真正的脑溢血要开颅、打洞、抽血,就是活了也是半身不遂。有个同志患高血压12年,他的血压很奇怪,200毫米汞柱时不难受,可一吃降压药反倒很难受了。他老不吃药,咨询了两个医生,一个医生说:你必须吃药。另一个医生说:你既然吃药难受,就别吃药吧!他不吃了。12年下来,肾动脉硬化、尿毒症,这可不得了,必须要做肾透析,一个礼拜换3次血,一年9万元钱。结果透析10年,用了90万元钱。他爱人为他请了10年的假,而他整天坐在轮椅上,十分痛苦,浮肿贫血,最后也去世了。其实一天一片降压药,不到1元钱就管用。有病没按科学的方法治,结果花了90万还没有保住性命。

中药好还是西药好

食物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等脂肪过多的食物,每天坚持走路运动,的确能够保健,预防高血压,辅助治疗高血压,但是不能完全依靠饮食来治疗高血压。

现在医学上要求的是“循证医学”,就是说要拿出充分、客观、可靠的科学依据。从这个角度上说,在临床上,西药的降压疗效非常明确、可靠,经过了很多充分的研究,而且服用后的的确确能大幅度地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作。中药并非无效,但是还需要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拿出更多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疗效。现在临床上,对于高血压的病人,大都是用西药来控制,如果是轻型高血压病人,血压下降之后,可以适当减少用药量。西药控制的效果也非常好。比如“北京降压o号”,非常好用,轻型的高血压病人,一天服用半片甚至两天服用半片即可,价格才几毛钱,一个月的费用才几块钱,不到10块钱。而且服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很简单,很可靠,也很便宜。如果是中药汤剂,也可以降压,但是每天熬药,非常不方便。

从中药和西药的副作用上,说“中药副作用小”是没有根据的。实际上,药物的副作用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别说是药,水喝多了水中毒,饭吃多了还撑死人,氧气多了中毒也会致人死亡。水、氧气、饭都有“毒”,怎么能说药没有“毒”呢?因此,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一方面取决于量的大小。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砒霜,量很小的时候是保健药,很多强身健体的药中都有砒霜;多一点,可以治白血病;再多了,就会死人。又如西药洋地黄,治疗心肌衰竭,少了无效,用得正好可以救人,再多了会害人。另一方面,各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同样剂量的药,对张三会导致中毒,对李四正好,对王二剂量还不够。因此,中药西药都是药,副作用的大小都是因人而异、因量而异,病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适合的量,毒副作用就是最小的。为了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而刻意选择中药控制高血压、拒绝服用西药,是没有道理的。

另外,中药和西药实际上也没有严格的区分,比如治疗癫痫的西药阿托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同样也有很多中药采取西药的成分,因此,简单地划分中药西药也是不科学的。

另外,通过食物降血压,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说,是没有道理的。第一,食疗并不能降血压。有人说煮玉米须的汁能够降血压、芹菜叶子汁能够降血压,但是、要每天大量地喝,本身就很不方便,而且,要证明这些食物能降血压,应通过临床病例的科学研究,才能够证实它们是不是确实有降压作用。在生活中,某人因为试过这种方法后降了血压,也不能完全说明是这些食疗的作用,因为,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会影响人的生理。第二,说苦的东西就能降血压,更是没有道理。《太平食疗方》中说“莲子羹”能降血压,但是也缺乏临床的观察,尤其是对于高血压病人及对照组服用后是否有效做参照对比,得出科学的证据,因此,这些食疗方的疗效是不能肯定的。食物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等脂肪过多的食物,每天坚持走路运动,的确能够保健,预防高血压,辅助治疗高血压,但是不能完全依靠饮食来治疗高血压。就像有人得了肺结核,每天喝鸡汤对于辅助治疗肯定是有效的,但是要单靠喝鸡汤来治疗肺结核是不行的。我在临床上经常对病人说,就比如打淮海战役,我们派游击队行不行?不行!打淮海战役,就要靠刘邓大军,当然有些民兵游击队帮着更好,但是要靠小分队的游击队,那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有主力部队,再加上一些游击队、同盟军,那当然更好。

患者六人行为误ix

有些病人喜欢根据广告、根据周围的高血压病人的服药来决定自己吃什么药,这是非常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

正确治疗高血压病,除了使用降压药以外,饮食疗法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一,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里食盐的摄人多,这会加重高血压的危害;第二,高血压患者营养过剩会出现心肌梗死,营养不足易出现脑卒中。营养均衡比较唯做到。但高血压病人应在均衡养上花时间、花功夫。下面我们列举一些患者的行为误区。

(一)要想身体好,顿顿要吃饱。

吃饭七八分饱是最好的习惯,要留二三分底,千万不要吃得太饱。我国古代中医对于养育小孩,就有“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一说。什么叫做七八分饱,就是当你离开饭桌时还想吃饭,还能再吃。即还有食欲,肚子不撑。这控制起来比较难,关键要明白其中道理,思想通了,还要有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养成这个习惯就好了。

(二)为了防止饮食过量,减少吃饭次数。

有些人常常害怕过量饮食,或为了减轻体重,将吃饭的次数减少至两顿,或者更少。其实,这对人的身体并没有好处。学生如果只吃两顿饭,会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中老年人如果减少就餐次数,容易得糖尿病、脂肪肝、胆结石、高血脂病、冠心病等。

最好一天吃四顿饭,如果条件许可,尽量少吃多餐。老年人离退休下来后,或时间比较充裕,条件很好,可以改成一天四五顿。越是少量多餐,血糖波动越少,血液甘油三酯波动就越少,胃负担减轻,有助于减肥。一天吃五顿饭,不是越吃越多,而是总量控制,少量多餐。譬如说早上。口一顿,下午四五点钟吃一顿,像点亡广祥,晚饭吃得晚一些,也有人用夜宵代替了,这样总量并不多。

(三)黃油、鸡蛋对身体有害,不能吃。

饮食中以黄油、鸡蛋、肉类为主的欧美人,现在在极力推荐减少黄油,增加通心粉,使用鸡肉代替牛肉和猪肉的饮食。但这并不是说黄油、鸡蛋对健康有害。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大多数人黄油、鸡蛋的摄入不够多。

(四)使用保健器材代替吃药。

许多病人往往不愿意吃药,而是愿意用降压帽子、降压手表、降压腰带等控制自己的高血压。但事实上,国际上已经证明了,对高血压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认真服药,这是那些降压帽、降压鞋、降压表等所不能代替的。

(五)不感到难受可以不服药。

高血压的症状如头疼、头晕的程度与血压高的程度是不平衡的,也是不平行的。可以头痛欲裂,很厉害,但血压不高;也可以是血压220毫米汞柱,眼看就要脑出血发生了,但不难受。因此,不难受不吃药,这是不对的。要根据血压的高低,来决定是否服用降压药。

(六)自己治疗高血压。

有些病人喜欢根据广告、根据周围的高血压病人的服药来决定自己吃什么药。这是非常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得了高血压病必须去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病人的高血压属于哪一型,哪一期,有的合并糖尿病,有的合并冠心病及高血脂。是否需加用其他药物,应由医生来判断,而不能自己按药品的说明书和广告来服药。高血压的治疗是很个体化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不要自行买药治疗自己的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并发症一一冠心病

不良生活方式是祸根

肥胖,压力,医学知识匮乏,不能自我保健和预防,导致冠心病发病率年年上升。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就全世界而言,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如美国每年有120万人患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总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死于冠心病。芬兰冠心病的发病率居死亡总人口首位。

在我国,据1967年12省市统计资料,冠心病患者死亡率约为30人次/10万人,男性多于女性,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1993年冠心病的发病率为123人次/10万人。目前,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而发病年龄更趋年轻化。

为什么冠心病发病率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这是因为: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食人的肉、鱼、蛋类食品增加,膳食中动物脂肪和胆固醇食量增多,甚至经常大吃大喝,暴饮暴食,吸烟、饮酒多;

(2)肥胖,运动量减少,双休日坐在家里看电视,搓麻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活动;(3)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增快,竞争激烈,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容易处于紧张和劳累状态,而自己又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

(4)医疗条件的改善,科技发展诊断水平的提高,对冠心病患者的确诊率增高;

(5)对卫生科普知识普及还不够广泛,人们医学知识的缺乏,不能很好地自我保健和预防。

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血脂、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遗传、应激。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但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仍然不能完全确定。大量的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作用于不同的环节,最后导致疾病的发生。归纳起来,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

1.年龄因素。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多见于男性4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但近年的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不断提前,我们现在已将30岁以上的男性列为危险人群。

2.性别。冠心病以男性多见,女性由于雌性激素的作用可以减少动脉粥状硬化的发生,在绝经前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女性一旦绝经,失去雌性激素的保护,冠心病的发病率就和男性一样高了。

3。血脂。血液中脂质含量异常,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甚至是载脂蛋白、0脂蛋白,都是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的改变,均在不同程度、不同作用环节引起动脉粥状硬化的发生。

4.血压。血压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是血压正常者的3~4倍。

5.吸烟。吸烟对冠心病的影响是十分明确的。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而且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与吸烟的支数成-正比。

6.糖尿病。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生的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可导致全身动脉硬化,且程度相对非糖尿病患者要重。

7.肥胖。肥胖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

8。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引起冠心病的发病率是无家族遗传的5倍,因此,家族因素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9.应激。长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过度疲劳、焦虑和恐惧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生活悠闲的人。

丈夫得了冠心病,妻子应该怎么办

妻子不仅是“妻管严”,更是一服良药。不要老绷着脸,阴沉沉的不见“晴天”。

我们常常在门诊遇到男性患者就诊由妻子陪伴,妻子不断地向医生讲述她丈夫如何地不听劝告,不按时服药……而丈夫则显出了强忍和无奈,最后受不了了,说了一句:

“行了,别唠叨了。”

丈夫得了病,妻子着急是理所当然的,她的唠叨充满了爱。但妻子要知道自己不仅是“妻管严”,更是一服良药。不要老绷着脸,阴沉沉的不见“晴天”。夫妻之间不仅是生活的知音,更是烦恼的消散剂,因此,妻子不要在丈夫面前唠叨他的病和不愉快的事,更不要在丈夫下班一进门就马上问他吃药了没有,有什么不舒服,并向他倾诉自己碰到的不顺心的事,应该进门后先多说一些轻松的话,适当的时候劝他不要太劳累,进行适量运动,了解医学常识,仔细观察病情,及时督促丈夫按时服药,定期门诊检查,夫妻共同进行户外活动,调整好心态,享受幸福的生活。

患病期间夫妻的性生活也得节制。

性生活是一个周身的兴奋过程,可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肌肉紧张,心肌耗氧明显增加,这对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患者极为不利。有学者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性交时平均心率可达107~120次/分,约20%的患者有心律失常和(或)st段明显偏移,心肌缺血改变。实际性生活过程中,突然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猝死的事件并不少见。

因此,对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节制性生活;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绝对不能有夫妻生活,不是避免亲热行为,而是注意在性生活过程中,如发现心慌、憋气、胸闷、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陸生活。也有入主张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性交前1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一片,以预防心绞痛的发作。有学者提出,冠心病患者,特别是心肌梗死发生后1~2个月或出院前进行运动耐量试验,能够完成次级量运动试验,或能上二层楼者,其心功能才适于进行性生活。

自幼开始抗衰老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在北京市15~39岁年龄组尸检中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者竟占74%,其中,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超过50%者达24%。

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已年轻化,这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许多人40岁动脉硬化,不到50岁就患冠心病,60岁就脑卒中、糖尿病、肿瘤,提前患病、提前衰老、提前死亡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生命之树本应是秋天落的叶,怎么春夏就落叶萧萧,一派暮色呢?现实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人以提前的病理死亡代替了自然的凋亡呢?甚至小学生患了高血压,中学生开始动脉硬化,我们的世界怎么了?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在北京市15~39岁年龄组尸检中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者竟占74%,其中,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超过50%者达24%。在我们这样一个刚由温饱进入小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尚未充分发展,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却以发病率日渐增高、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的迅猛之势向我们迎面扑来,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只是健康教育不够,普及健康知识不够。有位老干部讲得好:我们应该有知识,不仅活得明白,死都死得明白。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减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

过劳死和冠心病

社会的竞争、进步都需要付出辛劳与汗水的代价,但不要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

据媒体报道,2005年开始之际,在短短的4天内,清华大学两名青年教师相继去世,一位36岁,一位46岁。二人的去世在清华大学校园引起极大关注,人们将祸首直指压力过大而导致的过劳死。

过劳死这个词最先是由日本传人的,也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是因为在日本出现长时间劳累过度而发生猝死的事件而派生的名词。出现过劳死的人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人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比如长期劳累、过度透支,体力和精力得不到恢复,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粥状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过劳死的前5位直接原因是冠心病、主动脉瘤、心辦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过劳死与猝死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其特点是隐蔽性强,先兆不明显。

社会的竞争、进步都需要付出辛劳与汗水的代价,但不要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对付过劳死最好的方法就是调节好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有张有弛,减少身体的应激水平,锻炼身体,放松心情,以愉悦的方式来对待工作和生活。注意合理调整饮食,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另外,定期体检,积极预防原发病也是十分重要的。

试试快乐一周减压法

郊游、游泳、与亲人交谈、同孩子做游戏、散步等,都能够做到放松自己。

放松自己是减轻心理压力、减少应激反应常见的方法。郊游、游泳、与亲人交谈、同孩子做游戏、散步,都能够做到放松自己。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种国外流行的快乐一周减压法。

周一:闻一闻提神的东西。早晨闻一下薄荷或者茉莉的香味,可以让人精神百倍。

周二:将外部世界带进家里。家里放一些鲜花,将群山或其他美景照片挂在墙上,听听鸟鸣和流水声的音乐。大自然的声音可以让你不再紧张。

周三:出门。到公园、花园或者小河边走走。看、听、闻或者触摸大自然,能让你感到与大地亲近,心里充满宁静。

周四:与家人一起逛公园。与家人在一起可以感觉到亲情,有助于战胜悲伤和孤独感。

周五:表达你的感激之情。向为你开门或者任何为你服务的人说声谢谢,这不仅仅是礼貌,还是一种让人精神焕发的行为。

周六:安排休假。没有比休假更能让人放松和恢复青春活力的了。但记住,别让自己太劳累。

周日:看看喜剧电视。有研究表明,当人看喜剧的时候,悲伤和愤怒的情绪会减少98%,而改善后的情绪可以持续12~24小时。

不要小看心绞痛

所谓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产生一时陸心肌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掌握心绞痛症状

有些心绞痛表现为上腹不适或疼痛,而被误认为是胃病;有时疼痛表现在下颌部或牙齿而被误认为是牙病;有时症状表现在咽喉部不适或者发热,误认为是上呼吸道疾病。

心绞痛表现为阵发性心前区绞痛。症状的严重性随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部位及血管数多少而不同,个体差异很大。心绞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范围不局限,边界不清晰,如手掌大小,且每次发作时疼痛部位相对固定。有时疼痛还会放射到左肩或左上肢内臂,或扩散至颈部。疼痛多表现为压迫、紧缩或闷胀疼痛。每次疼痛可轻可重,但陸质基本一致。一般开始时症状较轻,随后即变得难以忍受,严重者伴着大汗淋漓,喘不上气,甚至有窒息濒死感。在心绞痛结束后,症状通常会慢慢缓解。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15分钟。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多为1~5分钟;不稳定型心绞痛持续时间可以较长,若发作程度较重,持续半个小时以上不缓解,就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心绞痛是一种个人主观感觉,个体差异很大,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虽然在多数情况具有比较典型的症状表现,但是不典型表现也不罕见,并且非常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通常而言,老年人发生心绞痛时症状常常是不典型的,甚至症状不明显,因此对于不典型的症状表现,我们必须密切观察,仔细辨认。有些心绞痛无明确的发作诱因,甚至在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作。有些心绞痛表现为上腹不适或疼痛,而被误认为是胃病;有时疼痛表现在下颌部或牙齿而被误认为是牙病;有时症状表现在咽喉部不适或者发热,误认为是上呼吸道疾病;有时表现为头部疼痛而被误认为一般性头痛;还有一些心绞痛表现为左肩、左臂或整个左上肢疼痛,而不一定伴有心前区疼痛。此外,有些患者心绞痛发作时没有明确的胸痛,只是感到有难以描述的不适感觉。

有一位著名的医学教授,每次上楼就感到头痛,自己一直认为可能是高血压。后来,从血压和心电监测中发现,在他上楼时血压并不升高,但心肌缺血却明显加重。这说明他的头痛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而不是高血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后来做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他上楼时头痛的症状就明显减轻了。这是一个不典型心绞痛的例子。

及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病人处于非常复杂和危险的阶段,若能及时正确治疗,可使病情好转,趋于稳定;若不能及时发现,认真治疗,将有20%~60%的患者发展成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所谓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患者病情处于不稳定阶段,处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这时病人处于非常复杂和危险的阶段,若能及时正确治疗,可使病情好转,趋于稳定;若不能及时发现,认真治疗,将有20%~60%的患者发展成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为什么不稳定型心绞痛会具有这样大的危险性呢?这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状硬化斑块处于不稳定阶段,斑块表面可能出现破碎、断裂现象,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并很快增大,加快冠状动脉狭窄速度,甚至使血管闭塞。同时由于伴有病变处的冠状动脉痉挛,更增加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复杂性与危险性。

并非心绞痛的胸痛症状

胸痛原因很多。并非都是心绞痛所致。很多胸痛是心外原因造成的。下面这些心痛就不是心绞痛的症状。

胸痛时间很短,只持续几秒钟;或者胸痛时间很长,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一般不是心绞痛。疼痛部位为一个点,患者能用指尖指出疼痛部位的,多不是心绞痛。胸痛位置不固定,部位成迁移性的,一般不是心绞痛。胸痛受体位改变或受呼吸影响的,一般不是心绞痛。胸痛可被其他因素所转移的,一般不是心绞痛。胸痛在活动或劳动后有明显减轻的,可能不是心绞痛。胸痛须按压才能感觉得到,或者用手轻揉后就能减轻的,一般不是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10分钟或者更长时间才能缓解疼痛的,可能不是心绞痛。

那么,还有哪些疾病能引起胸痛呢?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心包炎。由于心包渗出物引起心包脏层和壁层之间的摩擦可能导致胸痛,多是急性发作,伴有发热。这种疼痛多数在心包积液消失后出现。

二是肺炎。肺部炎症也可引起胸部疼痛,多数有呼吸道感染,突然发热,伴有咳嗽、咳痰,胸痛多持续时间很长,并随着肺炎的好转而减轻或消失。三是胸膜炎。一般在胸膜炎、胸腔积液吸收后引起胸膜摩擦而出现疼痛,多数随呼吸而出现疼痛。

四是肺梗塞。由于肺动脉的梗塞而引起胸闷、胸痛甚至咯血的发生,为持续性疼痛,中间多没有缓解减弱的阶段。

五是心肌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炎症,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及发热之后出现,表现为心脏钝痛、心音减弱、心律不齐。

六是带状疱疹。沿着肋间神经分布,局部皮肤可见水疱出现,为局部刀割样剧痛,呈持续性特征。

七是肋间神经痛。肋间神经疼痛,局部有压痛,疼痛症状与肋间肌活动和摩擦有关。

注意预防,及时急救

首先要停止活动,安静休息。有条件的可立即给予吸氧,改善心肌缺血情况。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也非常明显。当疼痛和不适减轻后,应就近到医院就诊。

1.关注诱发因素。

心绞痛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体力劳动、运动、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饱餐是诱发心绞痛的另一因素。同时,寒冷季节、高热季节、大量吸烟或夜间乎卧(使回心血量增加)均可导致心绞痛。另外,自发性心绞痛多在无任何情况下发生,可于清晨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洗澡、大小便时发作,特别是老年人由于便秘,大便时过度用力,可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2.采取急救措施。

当出现胸痛或不适时,要考虑是否心绞痛发作。这时首先要停止活动,安静休息。有条件的可立即给予吸氧,改善心肌缺血情况。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也非常明显,常在含服药物后1~2分钟就能得到缓解。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喷服,也同样有效。当疼痛和不适减轻后,应就近到医院就诊。

如果疼痛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含服硝酸甘油无效,疼痛程度持续加重,患者有出冷汗和濒死感出现,这时可能是心肌梗死发生。应该立即让病人平躺,保持安静,避免患者自己活动,并追加硝酸甘油l片(o.6毫克),同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有一位男性患者,在飞机上发生胸骨后疼痛,伴大汗淋漓,他立即含服硝酸甘油,1片不缓解就追加,直到含服6片才得到缓解。他一下飞机就到医院住院,冠状造影显示前降支95%狭窄,经皮气囊扩展及支架植入后,并未发生心肌梗死,心功能仍然良好,手术后生活质量很高。由于这位患者懂得自我急救常识,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到医院治疗,因此避免了更为严重后果的发生。

动脉硬化与,心肌梗死

动脉硬化源于生活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才导致严重心脏病的发生。

动脉硬化病变几乎人人都会发生。很多人认为,动脉硬化是人们生活富裕、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必然结果,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动脉硬化并不是物质文明提高造成的,而是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识缺乏造成的。如果我们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并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动脉硬化的发生就会减少,其危害也会不断降低。有一位38岁的男性患者在某肉联厂工作,平时生活中走十几步路就会觉得心慌气短,活动后明显加重。经检查他的心脏前壁广泛心肌梗死,大部分心肌坏死,无力收缩。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供应心脏的三支主要血管,一支全堵了,另外两支像糖葫芦一样(我们称之为串珠样改变),多处严重狭窄。这个患者血脂高,抽出来的血可见上面一层油,他的上眼皮可见明显的黄色素瘤。据他自己说他爱吃酱猪肚、咸鸭蛋黄,一餐能吃几个咸鸭蛋黄,最多吃到9个。像他这样的胆固醇饮食结构无疑是导致他患冠状动脉硬化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才导致严重心脏病的发生。

抗动脉硬化,植根青少年

爱护动脉就是爱护生命,防止动脉硬化就是延长生命。

关爱生命应当从小开始,以预防为主。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美军尸检结果到近期北京一组青年人尸检报告及著名的bogalusa儿童心脏研究都表明:动脉粥状硬化是一种植根于青少年、发展于中年、发病于中老年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并非“突发”,也非“偶然”,而是“水到渠成”,

“瓜熟蒂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明智的方法是从青少年开始,遵照健康生活方式才是治本之道。

“人与他的动脉是同龄的。”因此,爱护动脉就是爱护生命,防止动脉硬化就是延长生命。

莫当“脆皮烤鸭”

少着急,少生气,少过劳,少喝酒,降低胆固醇,控制糖尿病。

高胆固醇的血管如同脆皮烤鸭。

胆固醇高了有什么可怕呢?如同一个杯子,水吸起来很容易,但是油吸起来就困难了。管子里油多了肯定堵得快,不能让油多。另外说说血糖,人的血管内膜蛋白就怕糖,糖一多蛋白就硬化变脆。你吃过北京烤鸭吗?普通的鸭子如果不抹上糖,烤出来不焦脆,所以要抹糖,一烤又焦又脆又好吃。我说你的血糖多,你的动脉内膜很容易像北京烤鸭一样,又焦又脆,一脆一裂就出血了。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25%,就像北京四环路上四条车道堵一条,三条车道一样能开,堵两条车道,狭窄50%就很危险了。怕的是突然斑块破裂,斑块一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破裂一分钟到几分钟,几小时就可以使血管大部分或全部堵塞,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本来路好好的,两车一撞,老百姓都来看热闹,一下子马路堵死了。斑块破裂就像撞车,血小板就像看热闹的老百姓,所以斑块一定不能破。怎么才能不破呢?少着急,少生气,少过劳,少喝酒,降低胆固醇,控制糖尿病等。

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

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场球赛就会有8名球迷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诱发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因素有:

1.过重的体力劳动。一定要避免过重劳动而导致过度疲劳,不要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像负重登楼一类重体力劳动必须避免。

2.过度运动。运动是把双刃剑。根据年龄、体力适量运动是好事,但过度体育活动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已经发生硬化及狭窄,不能充分扩张,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而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梗死。另外,据临床观察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具有显著的昼夜周期性,即病发高峰在上午6~11时。这与交感神经活动周期有关。因此这段时间有冠心病的患者最好不要做剧烈运动。

3.精神紧张。特别强调冠心病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激动、紧张、生气、争吵等情绪剧烈变化最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美国有学者报道,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场球赛就会有8名球迷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我们也看到过因争吵、气愤而猝死的病例,经解剖显示,死者心脏广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从这个病例说明,冠心病患者本身血管已有狭窄病变,情绪激动促使人体的肾上腺系统紧张度上升,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儿茶酚胺直接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使血管收缩、闭塞,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4.强冷刺激。如在寒冷大风季节滞留户外,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减少了心肌供血,导致心肌梗死。

5.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反复冠状动脉痉挛,可发展并导致切性心肌梗死。

6.重度创伤及一氧化碳中毒等。

事后才知心肌梗死

有的患者无明显反应症状,为无症状型心肌梗死,或症状很轻,常常未能引起患者注意,未到医院就诊,直到体检或因为其他症状就诊时才发现已经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呈多样性,临床差异极大。有的患者发病急骤,极为严重,未等送到医院就已死于院外。有的患者无明显反应症状,为无症状型心肌梗死,或症状很轻,常常未能引起患者注意,未到医院就诊,直到体检或因为其他症状就诊时才发现已经心肌梗死。所以特别强调要提高医学知识和防病意识。有一位37岁的患者,男性,司机,1999年春节时突感心前区剧烈疼痛,痛得大汗淋漓,当时做心电图没有异常表现。由于医学知识欠缺,警惕性不高,他不知道出现了这种剧烈疼痛后,即使当时心电图没有异常,仍应在两小时后再做心电图,也就是说必须在一天之内多做几次心电图。因此虽然类似的疼痛以后又发生过几次,他都以为心电图没问题,不再理睬,每次发作时,疼一会儿就扛过去了,不当回事。结果10天后就觉得工作时力不从心,上班上二楼即觉心跳气促,再去看病时发现是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室壁瘤已经形成,心功能明显下降,此时真是悔之晚矣,将一辈子受其所累。若患者当初能够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就会好得多。

当心老年性痴呆症

闷出来的老年病

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上升为常见死亡原因的第3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

有些家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的老人很少出门,总是长时间地闷在家里,不爱说话也不愿做事,跟他说话,总是答非所问,乱七八糟地不知道说些什么,到医院一询问,才知道是得了老年性痴呆症。

老年性痴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世界,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上升为常见死亡原因的第3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然而,由于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过程,不像心脏病、癌症、中风等疾病一样症状明显容易诊断,再加上一贯认为老年人“老糊涂”是正常现象。所以,就目前国内情况来说,老年性痴呆症还远远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美国前总统里根于2004年6月5日在加利福尼亚的家中去世,享年93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总统。里根晚年患上严重的老年性痴呆,与这种病症抗争了十年。

在20世纪90年代初,里根就有记忆下降的征兆,比如忘记刚说过的话。有次聊天中,他女儿说起里根演过的一个电影角色,里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当里根的养子去探望他时,里根常想不起养子的名字,只有当他知道他是谁时,才紧紧地拥抱他。里根对他的护士说,他觉得前来探望他的前国务卿舒尔茨好像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但又记不起他叫什么名字。不出1年,里根就被诊断患有老年性痴呆,并且已过了疾病的早期。最后,他除了认识夫人南希外,谁也不认识了,甚至不记得自己担任过两届美国总统。

里根也不讳疾忌医,他企盼世人对这种病给予关注和研究。里根夫人南希在丈夫去世后也强烈呼吁加强对于细咆的研究,尽快找到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法。

50年后即将大流行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4亿,痴呆症患者已有500万人,

占世界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强,每年平均还有30万老年人加入这个行列。到2050年..痴呆症患者将增至2000万人以上。

老年性痴呆症在我国也已逐渐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顽症。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4亿,痴呆症患者已有500万人,占世界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强,每年平均还有30万老年人加入这个行列。估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占全国人口的20%左右。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痴呆发病率将逐步增高,80岁以上老年人痴呆的发病率达80%。到2050年痴呆症患者将增至2000万人以上。

美国芝加哥圣卢克医学中心的丹尼斯.埃文斯博士预测,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除非发现新的防治方法,否则到2050年时美国老年性痴呆患者将由目前的450万增加到1300万。10年前,埃文斯博士就对老年性痴呆症在美国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后来的调查证实了他当年的结论。

芬兰开展的一项针对老年人的大型研究发现,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是老年性痴呆症的两大危险因素。如果这两大因素偕同遗传因素一起作用于同一个人身上,那么这个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危险性将会是其他人的8倍之高。

法国一个研究小组翻阅了150份有记忆问题的老年人病例,他们发现,67%被疑诊有老年性痴呆症的人都有高血压病史。

药物预防不可少

研究人员发现已确诊为老年性痴呆症的病人血液中高半胱氨酸的含量特别高.老年性痴呆症很可能是体內某些生化物质的代谢异常所致。

1.适量服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抗氧化、增强记忆、改善健忘的作用,对预防老年痴呆有特殊作用。老年痴呆患者,记忆力明显减退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

2.服用雌激素。老年痴呆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发病率明显升高,病情加重。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雌激素能使血流量增加,改善脑组织营养,延缓老年女性痴呆的发病年龄和减轻症状。

3.补充叶酸。研究人员发现已确诊为老年性痴呆症的病人血液中高半胱氨酸的含量特别高。他们认为,老年性痴呆症很可能是体内某些生化物质的代谢异常所致。由于叶酸与维生素b12能降低体内高半胱氨酸含量,故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能有助于防止老年性痴呆的发生。

适量运动效果好

一边健走一边配合呼吸.可以获得全身血液活络与脑循环顺畅的双重效果,脑血管重返强韧,

自然就能预防健忘与痴呆。

痴呆症是大脑老化、萎缩、功能受损所致的智能障碍。其征兆表现是什么呢?例如,平时讨厌外出,无精打采,常闷在家里;什么兴趣爱好都没有;常常忧虑、焦躁;配偶去世5年以上;老讲自己过去值得自豪的事,等等。

得病之后除了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外,对更多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的朋友来说,关键还在于积极预防。

首先是尽可能做一些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运动。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手脚灵活、筋骨强健,所以老人应该选择运动量不太大的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比如每天练练太极拳、慢跑、散步等。每天睡觉前也应该活动活动腰腿,按摩一下脚底等。人体中最耗费氧的部位就是脑神经细胞,深呼吸可以提供充分氧气给脑部,促进脑神经细胞功能活化,一边健走一边配合呼吸,可以获得全身血液活络与脑循环顺畅的双重效果,脑血管重返强韧,自然就能预防健忘与痴呆。

还可以经常做做手指操,经常做做十指指尖的细致活动,如手工艺、写字、绘画、雕刻、制图、剪纸、打字、弹奏乐器等。按摩大脑也能使大脑血液流动面扩大,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痴呆。经常使用手指旋转钢球或胡桃,或用双手伸展握拳运动,可刺激大脑皮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增进脑灵活性,延缓脑神经细胞老化,可预防痴呆。

多吃健脑益智食物

痴呆病人脑部的dha饱和脂肪酸的水平偏低,而鱼肉尤其是金枪鱼中,这种脂肪酸的含量很高。

核桃: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一一亚油酸,被机体吸收后能改造成脑细胞的组成物质。

芝麻:可补肾益脑、养阴润燥,对肝肾精气不足兼有口舌干燥、肠燥便秘等症状较为适宜。

莲子:可补脾益胃、养心安神、益智健脑,兼能益肾固精。

黄花菜:可治疗老年性痴呆,并可改善肝肾阴虚、血虚引起的健忘、失眠、烦躁、眩晕头痛、心悸等病症,是养脑强记的好食物。

花生: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多食可延缓脑功能衰退,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

大枣:可养血安神、补养心脾。对于心脾气血两虚的痴呆病人较为适宜。

桑葚:治疗肝肾亏损、心脾气血双亏的痴呆病人尤为适宜。

桂圓肉:对治疗老年性痴呆、心脾气血两虚者有益,同时有助于防治畏寒乏力、面足浮肿者。

葡萄:对于老年性痴呆气血虚弱的治疗较为适宜。

荔枝:对治疗痴呆心脾气血两虚,兼有胃阴不足、心烦口渴的患者较为适宜。

松子:用于防治老年性痴呆,尤其适用肝肾精亏症伴肺燥阴虚者。

山楂:常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兼有高血脂症、糖尿病者。

鱼:多吃鱼对预防老年性痴呆有好处。因为痴呆病人脑部的dha不饱和脂肪酸的水平偏低,而鱼肉尤其是金枪鱼中,这种脂肪酸的含量很高。

其他:如蘑菇、鸡蛋、大豆、木耳、山药、海参等食物,对防治老年性痴呆均有一定效果。

多用脑,多交流

有研究显示.老年性痴呆与长期精神忧郁有关系。

老年朋友应该培养自己的爱好,多读书看报,或者练习书法、乐器对预防老年性痴呆都是很有帮助的。那些担心年龄大了记忆力下降的人,完全可以通过常用脑来改善记忆。人脑中的很多神经细胞是处于休眠状态的,只要运用,就会促进其功能的恢复,改善记忆。

其次,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有的老人因腿脚不方便而很少与人交流,性格就会渐渐地变得孤僻,遇到矛盾容易发怒、生气。有研究显示,老年性痴呆与长期精神忧郁有关系,所以要常常与别人沟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冷静应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总是唉声叹气。

改善生活方式

过量进入身体的铝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智力下降、反应迟钝,易导致痴呆。

1.严格戒烟。吸烟历史越长,每天吸烟越多,脑动脉硬化越明显,越易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脑组织萎缩,导致痴呆。

2.少饮或不饮烈性酒。酒精能使大脑细胞密度降低,脑组织萎缩,脑功能降低,反应迟钝导致痴呆。

3.定时排便。肠道内细菌能将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分解成氨、硫化氢、吲哚等有毒物质,并被血液吸收。大便滞留于肠道过久,上述有毒物质随血液循环过量进人大脑,可导致智力下降。

4.控制铝质炊具的使用。铝与酸、碱、盐都可发生化学反应,常用铝质炊具加工或盛放含酸、碱、盐的食物,食物易被游离出来的铝元素污染。过量进入身体的铝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智力下降、反应迟钝,易导致痴呆。

心血管疾病急救锦囊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因心血管疾病发生猝死的患者也不断增加。这种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就是心性猝死。心性猝死是在心脏的急性症状开始的1小时内发生心跳骤停,从而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这时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时救治就还有存活的机会。

据统计,对于一个心跳骤停、呼吸停止的患者,如果不马上采取任何急救措施的话,4分钟后将有50%左右的患者失去生命,5分钟后将有75%的患者死去,到了分钟的时候,90%以上的患者都会死亡。但是如果我们在心跳呼吸停止两分钟之内开始实施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的话,将有90%左右的患者可以获救。当然,随着开始实施急救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获救率则直线下降。因此,一旦有人发生心跳骤停,周围的人在打电话呼叫急救的同时,要立即对患者施行急救。与此同时,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也相当重要。

头部后仰,下颌上抬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心性猝死病人最重要的一步。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心性猝死病人最重要的一步。因为一旦呼吸道堵塞,患者不能正常呼吸,其他急救措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办法很简单,让患者头部向后仰,将其下颌上抬。具体方法是:让患者仰卧在平坦处,救护者跪在患者肩旁,让病人肩部位置与自己身体的正中线平齐。然后把一只手放在患者的额头上,使其头部稍向后仰。另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抵住患者的下颌,使颌部向上抬高,并及时清除患者口中、鼻内的分泌物。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或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应让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使呕吐物或分泌物尽量流出,以免进入呼吸道而堵塞呼吸。

注意:如果患者有颈部受伤或骨折的可能,则要避免使他的头部过分往后仰。另外,如果患者是1岁以内的婴幼儿,同样不要将头部过于往后仰,以免导致骨折及颈部受伤,只需将其下颌抬高。

检查呼吸

喘气声,呼吸气息,胸部起伏,三者同时存在,患者才算有呼吸。

首先,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嘴和鼻子,听听患者有没有喘气声。其次,自己的脸部也能感觉到患者是否还有呼吸的气息。第三,观察患者胸部3~5秒钟,看看患者胸部是否有规則地上下起伏。如果三者同时存在,就可以断定患者存在呼吸。如果只有胸部起伏,但感觉不到从口鼻呼出的气息,则不能断定患者还有呼吸。

如果仍有呼吸,应使患者保持仰卧体位。

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方法很多,最有效的是口对口人工呼吸。

如果确定患者呼吸停止,则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方法很多,最有效的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果救护者对这种方法有抵触感,可以在患者的嘴上盖一块纱布或薄手绢后,再施行急救。

具体做法是:

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将一只手捏住患者的鼻子,救护者深吸一口气后,将自己的嘴紧贴住患者的嘴,慢慢地将气全部吹进患者的嘴里,吹气的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胸部是否随着气体的吹人而逐渐膨胀起来。如果气体确实吹到肺里,胸部就会逐渐膨胀。如果患者的胸部不随着气体的吹入而膨胀,应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及吹气时是否漏气,调整后再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频率是单人每15秒呼吸两次,双人每5秒一次。

向患者体内吹气后,离开患者的嘴,同时观察患者的胸部是否逐渐地回陷。当患者的胸部恢复原状后,开始进行第二次人工呼吸。做完几次人工呼吸后,要检查患者是否有了脉搏。当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会发出呻吟,儿童会开始哭泣,但此时救护者还不能离开,因为患者还有可能再次出现呼吸中止。

对未满1岁的婴幼儿实施人工呼吸时,如果出现患儿肚脐膨胀的情况,说明吹入的气体量过多,应及时调整气体的吹入量。

检查脉搏

在诸多检查方法中,我们应首选检查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在诸多检查方法中,我们应首选检查桡动脉的搏动情况。具体做法是:将患者手掌向上,救护者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平放在患者手腕桡骨内侧(拇指侧的骨为桡骨),稍加用力,就能检查到患者的脉搏情况。

当桡动脉的脉搏很难触及时,可以触摸颈动脉来确认脉搏情况。救护者将中食与食指并拢放在患者颈部前喉结处,向耳下方(患者后背侧)移动手指,在由硬变软处,有一条沟,颈动脉就沿着这条沟而行。在沟内就能触摸到颈动脉的跳动。

由于婴幼儿脖子粗,很难通过颈动脉来检查脉搏,一般是通过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来确认脉搏是否跳动。

肱动脉的检查方法是将患儿的上肢外展,将中指和食指并拢放在患儿肩与肘部正中间的胳膊内侧位置,轻轻用力按压,即可触到肱动脉搏动。这种方法只适用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股动脉的检查方法是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沿腹股沟韧带中点偏内侧放置,稍稍用力按压,即可触到股动脉的搏动。

心脏按压

两手手掌重叠,手指抬起,将朝下的手掌根部放在患者的心前区(胸骨下1/3部位偏左侧),垂直往下按压,按压幅度为3。5厘米,重复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

救护者位于患者胸部旁边,两手手掌重叠,手指抬起,将朝下的手掌根部放在患者的心前区(胸骨下1/3部位偏左侧),垂直往下按压,按压幅度为3~5厘米,按压后放松,但手掌不要离开患者胸部。当患者胸部恢复原状时,再次往下按压,重复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注意:每次按压的间隔时间应尽可能保持相同。如此重复多次。

对于1岁以上的儿童,按压部位与方法基本与成年人相同。只是按压的幅度为2.5~3.5厘米即可,按压频率为每分钟80~120次。而未满1岁的婴幼儿的按压部位应在胸骨与两乳头连线的交叉点下一指处。要使用2~3根指头并拢按压,按压幅度为1.5—2.5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心肺复苏

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和脉搏是否恢复,如果恢复就可停止心肺复苏,但仍要观察,以免再次出现心跳、呼吸骤停。

所谓心肺复苏,就是在进行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心脏按压。心肺复苏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两个人配合做。一般来说,两个人做的效果比一个人做要好。

一人心肺复苏法:一个人施行心肺复苏时,每做两次人工呼吸后,做15次心脏按压,如此反复多次。

两人心肺复苏法:一人实施人工呼吸,一个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次数的比例是1:5,也就是五次心脏按压做一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多次。

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和脉搏是否恢复,如果恢复就可停止心肺复苏,但仍要观察,以免再次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如果未恢复,则需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