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来手里的,这是一部沉甸甸的书:《永远的祭奠》,沉甸甸的名字,沉甸甸的内容。封面上,用作套封的那面鲜红的八一军旗,透视着肃穆和庄严,就像鲜血书就的辉煌历史,字里行间,让人似乎能感受到先辈们那一颗颗滚烫跳动的心。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书。它记载的,是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在天安门广场响起之前,数千名为国捐躯的英烈名单。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英烈名单。主编者之所以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集中汇编成书,是因为这数千名英烈多是来自同一个地域——湖南湘西;他们的身世都与一个开国将领有关,这便是共和国一代元戎贺龙。
细数这数千名英烈,他们要么是贺龙的直系亲属,要么是贺氏家族的族人、亲戚。当年,贺龙凭一腔热血举起革命旗帜的时候,他们都是奋勇的追随者。从北伐革命到解放战争,他们相继都血洒征途。今天,我们读《永远的祭奠》,从记述他们生平事迹的简洁小传里,从他们悲壮献身的英勇壮举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受到心灵的震撼。我们在领悟着理想、信仰、奉献、牺牲这些曾被我们当做口号常常喊在嘴上的政治词汇时,显得是那样的具体、实际、生动、厚重;我们也领悟到“高风亮节”、“一代风范”这些常被我们用来颂扬老革命家的褒奖术语,内涵包括的是一个又一个那么气壮山河的悲壮故事。
湘西女儿:献上一份深情的缅怀和祭奠
一部英烈名录,从北伐革命到全国解放,数千名英烈用鲜血写就了一部英雄史。这些或与贺龙同室同宗,或与贺龙血脉相连,有着亲情关系的英雄们,他们或牺牲在与敌人白刃交锋的战场,或因叛徒告密而身遭残害,或为掩护乡亲而身陷重围,从湘鄂西到井冈山,从万里长征的迢迢征途到抗日的烽火战场,从三大战役到渡江南下,他们以悲壮献身的壮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永恒的雕像。
或许出于偶然,但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编著这么一部长长的英烈名录,在先辈们牺牲50多年后,历史地落在了一个湘西娇弱女子、一个贺龙后人的身上。
三年以前的八一建军节,贺龙元帅的外孙女贺来毅与母亲贺捷生(贺龙女儿)有段饱含深情的谈话。贺捷生这样对女儿贺来毅说:“为了五星红旗能飘扬在中华大地上,从北伐革命到全国胜利,光是贺氏家人为国捐躯的就有数百人之多,如果加上远近亲戚、宗室族人,就多达数千人。一个家族,在前辈率领下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牺牲了这么多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堪称奇迹。可惜呀,许多英烈我们连姓名还不知道。”正是这次谈话,促成了贺来毅与贺龙传记组刘秉荣大校的两年实地调研。两年时间他们遍访英烈牺牲地,将烈士的姓名、生平简历尽可能完整地收集起来,今年初,终于整理出一部《因参加革命而牺牲的贺龙元帅族人、亲戚名单》,这便是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铭记英烈事迹的《永远的祭奠》。
贺来毅,一代元戎贺龙的后裔,血管里奔淌着的是开国元帅的血液,骨子里传承的是老革命家的爱国情怀和英雄血脉。当年,改革开放春风初起,她选择了漂洋过海,自费留学,这个靠打工挣学费读完mba和mpa两个学位的学子,在学业有成时,毅然决然放弃在美国的房子、车子和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放弃了对当时的中国公务员来说是天文数字的优厚年薪,回到了先辈们倾洒热血的土地。作为1989年国内发生那场政治风波以后美国东部地区第一个学成归国的学子,她之所以要编写这样一部英烈名录,正如她自己所言,是兑现一桩夙愿。那些或因跟随贺龙参加革命而献身,或因贺龙而被反动派杀害的乡亲们,是一段永远抹不去的生死记忆,记下他们,就记下了湘西革命乃至中国革命那段世代难忘的历史。
洪家关:见证着百年历史沧桑
翻开英烈名录,耸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又一座英雄的雕像:“贺士道,贺龙的父亲,1920年牺牲在桑植;贺文棠,贺龙的弟弟,1920年牺牲在桑植;贺英,贺龙的大姐,1933年牺牲在长湾;贺戊姐,贺龙的二姐,1933年牺牲在长湾;贺满姑,贺龙的四妹,1928年牺牲在桑植梭场坪;贺文新,贺龙的堂弟,护旗兵班长,1928年为了向贺龙送紧急情报活活累死途中……”一一数去,清一色的贺姓英烈,清一色贺龙家谱中有名有姓的英雄。仅北伐革命到红军长征胜利这段时间,光贺姓英烈就多达89人。然而,不论遇到多大危险,不论付出多么大的牺牲,不论遭遇多少苦难,贺家宗亲族人都矢志不渝,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跟着贺龙继续革命。最能见证这一点的是贺龙的出生地洪家关。这个平常的湘西古镇,因为贺龙的原因,历史上曾三次遭血洗之灾。第一次是1919年,贺龙的堂侄贺连元家先遭劫难,匪徒抓住贺连元之妻郭三妹,先向她头部猛砍一刀,右耳被割掉,接着又朝她身上乱砍21刀,扔进河中,两个儿子和大女儿全部被砍死,年仅6个月的小女儿被活活摔死。一夜烧杀,贺姓族人遇难30多人,受害者48家。第二次遭受劫难是在贺龙率部参加南昌起义之后,敌人出于对贺龙的仇恨,对洪家关进行了疯狂的烧杀屠戮。第三次发生在红军长征开始后,在“诛灭贺龙九族,鸡犬不留”的叫嚣声中,“铲共”义勇队和“清乡”队所到之处,十室九空。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走后,洪家关外逃他乡的就多达36户,贺氏族人被杀害的多达80多人。然而,敌人的残杀却摧不垮贺龙故乡人的革命意志,在桑植、在洪家关,跟着贺龙闹革命,是一句湘西人引为自豪的喊了数十年的口号,贺龙,是湘西乡亲们的光荣。当年,洪家关的青壮年,无论男女,能扛枪打仗的,几乎全都参加了贺龙的队伍。有一个数字可以为证,革命战争年代,仅桑植县为国捐躯的团以上指挥员竟多达70余人。
3000名湘西子弟,用钢铁之躯为人民军队奠基
今天,当我们叙说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时,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当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南昌发动的这次标志着我党从此有了自己武装力量的著名起义,其骨干力量主要是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而在贺龙领导的这支一万余人的队伍中,竟有3000人是来自贺龙家乡的湘西子弟。80年前,我们人民军队作为武装力量的第一次列队,贺龙及其他率领的部队构成了我军最为壮观的阵容。
如今,在贺龙族亲英烈名录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读到了与南昌起义相关的英名。当年贺龙从湘西“永保大龙桑”(永指永顺县、保指保靖县、大指大庸县、龙指龙山县、桑指桑植县)带出的这3000子弟兵,许多已经光荣牺牲,有的血洒南昌城头,有的牺牲在起义后南下作战的历次战斗中,他们用钢铁之躯,为新生的人民军队奠基,他们是真正的人民革命武装的先驱。今天,我们评点历史,我们展望人民军队的发展,不可淡忘的是为人民军队的发展铺路的英烈们。
通读全书,虽然没有关于贺龙生平事迹的记述,但书中的每个人物,每个事件,都与贺龙密切相关。当年,在湘西人看来,贺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化身,就是正义真理的化身。贺龙,由一个当年赶马川东的小骡子客,从湘西山区走出来,举旗兴军,讨袁护国,23岁就当上了湘西镇守使,30岁在攻打武汉的战役中成为威震八方的北伐名将,被武汉国民政府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高官厚禄,丝毫不能阻挡贺龙对革命的向往,对人类最伟大理想的高尚追求。1927年,***叛变革命,贺龙放着国民政府的军长不当,脱下皮鞋穿草鞋,把自己“不缺饷”的第二十军万余人队伍连同自己一起,交给了尚且还没有任何武装的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南昌起义,使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武装力量。
史料记载,在此之前,***为了收买贺龙,曾以500万光洋,外加一个汉阳兵工厂和武汉卫戍司令的头衔,希望能够收买贺龙一颗效忠心。但这丝毫不能动摇贺龙的崇高信仰和政治理想。他毅然决然率领包括3000湘西子弟兵在内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浩浩荡荡地开赴南昌,为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使人民军队这支向来以梭镖大刀为主要装备的早期工农武装,从此有了一支经过训练的装备齐全的建制队伍。
再读贺龙:感受一代元戎的高尚心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贺龙带到南昌参加起义的300。子弟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贺龙的宗室亲朋。在贺龙看来,他参加革命,不是为了谋财求官,而是要结束军阀混战,让普天下的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当他决心把自己的毕生奋斗都融入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应该毫无保留地交给党、交给人民。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危难关头,就应该率先垂范,慷慨赴死。在坚守湘鄂西,在北上长征,在策马太行山的历次征战中,都展现了他一个伟大革命家的高尚情怀。1949年10月1日,他走下国庆大典的天安门城楼,就直接去了西南剿匪的战场。一代元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在贺龙看来,自己既然交给革命,作为共产党人的亲属,自然也应该走在群众前面。这或许正是贺龙在世时很少提及他的家人对革命贡献的原因。在贺龙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战争生涯中,他的湘西乡亲,故里亲朋,宗室族人,之所以在明知跟着他有风险、有牺牲,明知会抛头洒血,却依然一往无前,除了反抗压迫追求解放的伟大理想之外,主要是受贺龙这种投身革命的坚定情怀和磊落品格所感染。所以,当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一度陷入低潮时,党中央再次派他回到湘西,湘西的乡亲们在一次次遭受巨大牺牲的情况下,再次一呼百应,集结在贺龙的旗帜下,靠人民支持,贺龙很快建立了独撑一方的红三军,即红二军团。正是这支队伍与红六军团一起,转战湘鄂西,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部兵力,保证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捧读这一串串长长的名单,我突然想到,在风雨如磐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靠什么力量,团结了普天下的劳苦大众?靠什么力量,让千百万人民子弟为一种他们尚未能完全悟透的远大理想去赴汤蹈火,甚至连生命也在所不惜?从书中记述的一个又一个来自同一地域、来自同一宗族,为了同一个目的而献身的英雄们的故事里,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像贺龙那样的一大批共产党人及其人民军队的领导者们,他们是真正的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用自身无私无畏的行动,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政治信念化作为普通百姓认同的革命理想,化作为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投身革命的自觉实践。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才如鱼得水,中国革命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革命战争年代如此,今天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要使我们的民族真正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同样需要像贺龙老一辈革命家那样的优秀共产党人。
或许,这正是这本《永远的祭奠》更深邃的内容及其给我们更深刻的教益。
(原载2007年9月2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