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顾名思义就是一些巧妙的技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一些具有普遍性、普适性的方式方法。日常生活有生活技巧,工农业生产有生产技巧,当干部也有一些工作技巧。有了必备的工作技巧,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营造良好氛围,避免走弯路。当然,技巧不是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的,也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如何熟悉掌握乃至灵活运用,与领导者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经历阅历以及不同的性格风格都有很大的关系。以下这些工作技巧,对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责、出新出彩会有帮助,是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一些认识,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去体悟、去运用。
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我们常用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说记性再好,也不如用笔把东西写下来记得牢,告诫人们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能力,还是要把重要的事情以书面的形式记下来,时时翻看、处处留意,起到“备忘录”的作用,才能做到不忘事、不漏事、不误事。领导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面对的人和事都很多,需要思考和谋划的工作也很多,有的可能转身就会忘记,更是需要把上级安排的任务、当下工作的要点和自己所思所想的心得及时记录下来。***同志一生博览群书,经常笔不离手,不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手迹,而且他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画和批注,也成为后人研究***生平的重要文献。曾国藩的“五勤”之道也强调要手勤,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其重点就是要随手做笔记,不仅有助于将做事的计划明晰化、条理化,而且能够保证尽快落实、提高效率。
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古今中外几乎所有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大都是身不离纸笔的。只有动笔记下来了,思想经过提炼了,知识才是自己的。要重视做记录。做记录不是做样子,而是要把做记录放到对历史负责、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的高度去对待,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会议内容、领导讲话、心得体会要作出详尽记录,这些不仅是做好当下工作的重要依据,更是未来重要的历史痕迹和文献资料,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无论开会还是接受工作任务,带上笔记本边听边记,也是对讲话者的基本尊重。要善于做记录。领导干部记笔记,并不是要像学生上课那样一字不漏地记下来,更不是说记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要学会记、善于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不能稀里糊涂记了一大堆,回过头来自己都不知道记了些什么,看似态度端正,其实都是无用功。一般来说,要特别记住这几项内容:领导交办的任务、会议强调的要点、重要事情的提示和主要工作的安排,以及个人读书学习或思考总结的感悟和体会。这些既是加强自我学习提升和拓展眼界思路的有效渠道,也是推动相关工作任务贯彻落实的智慧源泉和重要载体。要学会用记录。做记录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推进工作、在于提升自己,不是为记而记,更不能一记了事,记完就束之高阁,再也不看,更不去抓落实,那样做记录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记下来只是第一步,要时时翻看、反复揣摩、经常体悟,记得多了,看得多了,就能把别人讲的内容消化吸收、内化于心,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有所提高、有所长进。
二、身在事之中,心在事之上
身在事之中,就是要投身事中,埋头苦干、认真做事,掌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心在事之上,就是要跳出事情本身,高出两三个层次看问题,把握大局,掌握全局,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方向性、针对性。完成一项工作,既需要低头拉车、埋头耕耘,也需要抬头看路,及时修正方向,找到差距,不能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对领导干部来说,身在事中,可以“春江水暖我先知”,切身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了解群众的冷暖和利益诉求,深刻洞察当前的矛盾问题,让工作更接地气、更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而心在事上,则可“拨云见日”,“一览众山小”,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全面谋划思考,“不畏浮云遮望眼”,从而真正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让工作更接天线,时刻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果说身在事之中是具体实践,是务实;心在事之上就是统筹谋划,是务虚,二者必须兼备、同时发力,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履职尽责,工作才能有力、有序、有效。身在事中要躬身实践、真抓实干。事非经过不知难。要学会做具体工作,对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更要牢牢抓在手上,亲自参与分析研究,亲自参与督查落实,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也不能心不在焉、浮于表面、敷衍了事,彻底改掉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当甩手掌柜、当“二传手”的坏毛病。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要立足此时此地的人生思考问题,做好当下正在做的事,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雷厉风行转作风、扑下身子抓落实、殚精竭虑促发展,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创业的实干家。心在事上要知形识势、统筹谋划。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从事领导工作,从来都不能就事论事、见子打子。要善于跳出自身看自身,学会登高望远、总结反思,以他山之石来攻玉,以人为镜来见贤思齐,高出事物的两三个层次来审视当前的工作,放开视野去比较,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从而更加清楚地认清形势、把握趋势,明确方向、科学用力,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真正做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要两者结合、辩证统一。领导干部既要身在事之中,在务实中生存;更要心在事之上,在务虚中提升。既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又善于谋划、注重总结提升。务虚是为了更好地务实。不能借口真抓实干否定务虚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务虚就是空谈道理、只说不干,更不能借口务虚,不干实事、不求实效、坐而论道。
三、获取信息与甄别信息同等重要
信息就是音信、消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类往往需要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的事物,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信息就是先机,是决策的重要参考。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古往今来人们都十分重视信息的获取,古代的“斥候”就是专门为获取情报信息而在军队中设置的职位,发展到后来就是口语中的“探子”,现在则叫作情报人员、间谍、特工。而对领导干部来说,掌握广泛的信息也更能达到“兼听则明”的效果,防止被人蒙蔽和左右。特别是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准确掌握信息,就有可能丧失应对的最佳时机,产生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蝴蝶效应”。社会发展到今天,信息获取的难度并不大,各类信息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但也鱼龙混杂。要想从海量信息中得到真实有效的信息,不仅需要正确的信息获取渠道,还需要有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也就是说,获取信息与甄别信息同等重要。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时代,领导干部要借助信息这个“望远镜”看得更远,借助信息这个“显微镜”把情况看得更清,发挥好信息的“千里眼”“顺风耳”“智囊团”作用。要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要从报刊、书籍中获取信息和知识,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当今时代,信息的最大来源是网络,领导干部要会上网、会用网,及时关注网络信息,在与网民互动中了解民情民意。但仅仅依靠网络又是不够的,还要注重从上级单位、分管部门、服务对象和基层群众获取信息,这些往往是第一手的信息,也是最真实、最鲜活、最有价值的信息。当然,还要有正规的信息获取渠道,配备经验丰富、素质过硬、安全可靠的信息工作人员,从“内部报文”中及时获取真实有效信息。要有甄别信息的能力。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时代,获取的信息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这就对信息甄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要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加强分析研判,对违背常理、规律的信息要慎重对待、谨慎选用;又要有能够衡量信息重要性的标尺,对哪些信息应重点关注、哪些信息了解即可要有自己的分寸,做到心中藏有“三板斧”,切不可被网络舆情“绑架”、被浮夸信息“忽悠”。要有运用信息的本领。获取信息、甄别信息的目的都在于更好地服务决策,这也是信息的价值所在。要结合信息中反映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内容,统筹兼顾,通盘谋划,强化事实判断,做出科学决策;要对信息中反映的典型经验、特色亮点及问题建议等深入探究,对先进典型的促成因素和问题背后的原因了然于胸,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适当借鉴或引以为戒。
四、功夫在会外
会议是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或出于不同的目的集聚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决定的活动,是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领导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开会是传达精神、交换信息、沟通情况、协调立场、研讨事项、部署任务等必要的工作程序,是我们党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实现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把每一次会开好、开成功。但如果会议过多或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会议本身,会前不准备、会上不把控、会后不落实,甚至以会议落实会议,就会变成大家都痛恨的形式主义,劳而无功。因此,既要注意减少会议、防止“文山会海”,又要确保必要的会议能及时开并且要开出效果。而要想把会开出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就要把更多的功夫用在会外、会前和会后。可以这样讲,会前的功夫做足了,会议就成功了一半;会后的落实抓紧了,就成功了另一半。
开会是为了更好地作决策、促落实,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要花费的功夫应该在会外,真正显示功力的也在会外,要让开会发挥其本该有的作用,避免让会议成为“假把式”“放空炮”。会前要充分准备。会前的充分准备是会议高效进行的前提。一些会上作出的重大决策,要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论证,还可以引入“外脑”和“智库”参与进来,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和现实支撑。一些会上讨论的重要议题,要在会前征求意见、做好沟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成熟了再上会。如果要发言,更应做好充足的准备,重视自己的每一次发言机会,不讲则已,讲就要讲好、讲在点子上。会中要把控节奏。会议节奏的把控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会议能否顺利,节奏太紧可能导致讨论不充分,节奏太松可能导致偏离中心、东拉西扯。应紧紧围绕会议主题,把控会议节奏,根据会议内容科学确定发言时间,尽量开短会、说短话,把精神传达到、内容说清楚、要求讲明白、程序安排妥即可,切勿就同一问题反复赘述、长篇大论,要鼓励讨论,充分发扬民主,但也不能只民主不集中、议而不决。会后要狠抓落实。开会是为了研究部署工作,不是吹牛聊天,会上定下来的事情就要一件一件地抓好、抓到位,及时将纸上的文字变成真真切切的行动和实实在在的成效,让会议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切实精简会议,能开小会的不开大会,能开短会的不开长会,能合并的会议坚决合并,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抓落实。
五、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就是不仅要知道事物是什么样的,更要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的,要了解它的根本及产生的原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一般人来说,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不用事事处处都搞得那么清楚,既没时间,也无必要。但对领导干部来说,仅仅知道“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无法发动群众、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同志曾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领导干部要想做到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就必须重视并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俗话说,聪明人知其然,精明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高明人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用辩证思维抓根本。日常工作中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要注重矛盾分析,运用“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运用重点论,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凌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用战略思维把握全局。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考虑问题、谋划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善于从战略高度把握全局,努力占据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制高点,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培养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和统筹协调能力,着力解决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要用历史思维观大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很多“所以然”都能从历史中窥探一二。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加强对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把事物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去观察和思考,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以史资政。
六、基本要素要掌握
要素就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是事物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必要的最小单位,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系统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因。任何事物都是由要素组成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5w+1h”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是新闻的基本要素……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要从这个事物的基本要素开始,掌握了某一事物的基本要素,也就找到了了解事物的关键,就能把握事物的方向,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当干部,从事领导工作也是如此,开展工作的一些基本要素必须掌握,下乡调研得搞清楚目的任务,向上汇报得明确具体事项和原因背景,做出决策得通盘考虑问题、条件、方案、影响和结果等,否则就会盲目,就会从众甚至毫无头绪、一团乱麻,影响工作推进。
领导干部无论在哪个地方、从事哪项工作,都应该了解掌握这个地方的历史现状和该项工作的基本内容,谈起情况如数家珍,说起问题一针见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到“一口清”“问不倒”。要在学习中了解基本要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可以获得知识、获得经验、获得教训。要想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就必须以学为先,自觉向书本学、向历史学、向基层和他人学,着重了解与自身工作相关的有关情况,这是最便捷、最高效掌握基本要素的方法。比如,新到一个地方工作,就要找来地方志看看,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过往,同时也要多下基层、多到一线,掌握其现实状况,不能情况不明胆子大、心中无数办法多。要在实践中运用基本要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间接学习虽然可以获得一些基础知识,但总不如实践来得那么真切、生动、记忆深刻,何况事物又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深入实践,才能不断更新观念和认识,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要做一个城市规划,就得先学习了解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过去现在未来,做到心中有数,并请专门机构按照这些基本要素来设计,既保留历史元素,又有创新发展,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机融合,这才是一个成功的规划、完美的规划。要在思考研究中掌握基本规律。基本要素体现的是基本规律。了解了基本要素,只是最初的感性认识,还要通过总结反思,升华为理性认识。要善于通过前瞻性的思考去推理、去预知,通过发散性的思考去对比、去总结,通过逆向性的思考去转变、去创新,在思考中逐步完善自身理论体系,把学习和实践的成果转化为掌握事物基本要素的方法和本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比如,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掌握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熟练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七、同流不合污
同流不合污就是既与周围的人合作共事,又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入别人的“大染缸”,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人生在世,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好人,也有不太好的人,很多不是我们能够选择或者随意变更的。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总是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与人“同流”,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可能谁也不愿跟你交朋友,你也就无法在这社会上生存;但如果为了与人“同流”就自污、合污,背离原则和底线,也难免会近墨者黑,终将陷入泥潭和深渊。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周敦颐称赞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讲的都是要同流不合污、随波不逐流,坚守底线、不踩红线。
泾渭二水清浊异流,汇而不混,是谓“泾渭分明”。领导干部的同流不合污,就要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荡、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不合污需要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只要心中有主义、有追求、有信仰,即使身处泥潭和污水,依然能够保持纯洁内心。要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论何时都能辨清方向、站稳立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始终能自律,不学坏样,不存侥幸,真正为民谋利,同流而不合污。不合污必须时刻自省。社会是个大染缸,人在社会中,如同在染布,有人人百色而不着一色,有人却被染得五颜六色,唯有时刻自省、及时修正才能保持本色。要经常扪心自问,善于识破表象、发现隐忧、找到差距,从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中警醒过来,严格约束手中的权力,不搞小圈子,不搞人身依附,不越雷池一步,做到事前事后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儿,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合污还要积极治污。同流不合污,并非只管自己行得正、走得直,不管他人是与非,看似与人为善,其实也是缺乏担当、明哲保身。全面从严治党大背景下,领导干部如果履行“两个责任”不力,认为只要自己不贪不占就行了,对身边人的错误思想和言行不抵制、不纠正,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哪怕自己再干净,也一样要被追究责任。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利器,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抓早抓小、清污治污,勇当净化政治生态的啄木鸟、清道夫、净化器,让污垢无处可藏。
八、善于为同事补台
补台,原是用于舞台表演中的一个俗语,现在一般指出现意外情况时及时进行补救或别人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手,使事情顺利完成。常言道,“一个班子一台戏,补台都上台,拆台都下台”。领导班子是一个整体,同事之间紧密团结,真诚合作,相互补台而不拆台,是干好各项工作的基础。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补台的重要性,班子成员之间互不信任、互不尊重、互不理解、互不通气、互不服气,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甚至你拆我的台,我挖你的墙,抽梯子、使绊子,落井下石、幸灾乐祸,一心盼着别人倒霉,不仅把单位弄得乌烟瘴气,工作也无法正常开展,下属无所适从。同事之间相互补台,可以减少差错、促进工作,补的是友谊,赢得的是事业,像手提灯笼的人,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
“欲谋胜败,先谋人和”。相互补台是凝聚人心的法宝,也是班子团结的关键。只有把台子做大做好了,才能上演一台又一台的“好戏”。要补工作大局之台。大局事关整体合力、事关人心向背、事关事业的兴衰成败,服务好、维护好工作大局是领导干部的共同责任。要自觉树立集体意识和共赢意识,珍惜在一起工作的缘分,多理解、多支持,热诚补台、鼎力相助,做到信任不猜疑、理解不埋怨、尊重不争权、分工不分家、支持不掣肘,即使工作生活中有什么磕磕碰碰,也要以大局为重、一心为公。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呈现“1+1>2”的成效。要补团结协作之台。互相补台,是互相关心、互相负责,是为了更好地团结共事,不要麻袋里的钉子个个都想出头,认为人与人之间就是简单的“斗争”和“竞争”的关系,只有斗倒了别人,自己才能上位,殊不知“唇亡齿寒”“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然,也不能为了补台、为了团结就放弃原则,互相掩盖错误、纵容过失,有了看法不开口、遇到是非绕道走、发表意见“顺杆爬”、底线问题“打哈哈”,这是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而非发自内心的真团结。补台要补到关键处、补到别人的心坎里,让人真心信服、真诚感激,决不能为人补了台就四处炫耀,好像做了多大贡献,总想让别人感激你、报答你,这样往往会事与愿违。要补共同进步之台。补一时之台不能救“万世”,补台的更大意义在于共同成长进步,因而不能满足于一“补”了之、为补台而补台,当一个越俎代庖、包揽一切的“保姆”。要做敢于直言、善于谏言的诤友,在救场补台之后,积极与同事交流想法,帮助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共同研究探讨,认真吸取教训,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九、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是***同志一个著名的战略思想。意思是说,面面俱到会得不偿失,抓根本、抓要害方是上策。这句话启示我们,干工作要善于抓要害、抓主要矛盾,做事要做到点子上,集中精力办最重要的事,不能泛泛而抓。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仗如此,学习、工作、生活亦如此。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不讲究工作技巧,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西瓜一起捡,好像什么都做了,但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做到位,几年下来,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工作没多大起色,没什么发展变化。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讲重点论。只有做到忙碌而不盲目,实干、巧干而不乱干、蛮干,面面想到而不面面俱到,才能在复杂局面和棘手问题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收纲举目张之效。要善于发现主要矛盾。从全局发展中找,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域,在大局大势中发现主要矛盾;从分析比较中找,紧密结合实际,通过综合比较,正确区分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在实事求是、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确定主要矛盾,不能被纷繁的“乱花”迷住了双眼,凭表象或是凭主观臆想去决断。要善于解决主要矛盾。既要有敢于直面矛盾的宏大气魄,更要有科学的方法,不能贪大求全都想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也想做、那也想搞。要明确方向,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不怕反复、一抓到底的坚韧精神和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抓住主要矛盾不放,做好做到位,务求实效。要通过抓主要矛盾谋求全面发展。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既要重视主要矛盾,也要学会“弹钢琴”,通过从主要矛盾入手,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进而抓出示范效应、抓出带动作用,推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决不能搞成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按下葫芦浮起瓢。
十、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都重要
举重若轻原意指举起沉重的东西就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通常用来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复杂的问题。举重若轻的人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紧盯主要矛盾和矛域,在大局大势中发现主要矛盾;从分析比较中找,紧密结合实际,通过综合比较,正确区分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在实事求是、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确定主要矛盾,不能被纷繁的“乱花”迷住了双眼,凭表象或是凭主观臆想去决断。要善于解决主要矛盾。既要有敢于直面矛盾的宏大气魄,更要有科学的方法,不能贪大求全都想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也想做、那也想搞。要明确方向,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不怕反复、一抓到底的坚韧精神和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抓住主要矛盾不放,做好做到位,务求实效。要通过抓主要矛盾谋求全面发展。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既要重视主要矛盾,也要学会“弹钢琴”,通过从主要矛盾人手,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进而抓出示范效应、抓出带动作用,推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决不能搞成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按下葫芦浮起瓢。
十、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都重要
举重若轻原意指举起沉重的东西就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通常用来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复杂的问题。举重若轻的人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紧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能够做到“抓大放小”。举轻若重是指举起轻的东西也像举重东西一样稳重,比喻做简单的事也很认真,或做简单的事也能体现出重要的意义。举轻若重的人办事周密谨慎、注重细节,妥善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尽善尽美。正确处理好“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的关系,对领导干部为人做事至关重要。倘若不结合实际、不区分利用,往往就会走上极端、走入误区,要么粗心大意,凡事无所谓,跌倒在小事上;要么不分巨细,一味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浪费时间精力,影响工作效率。
能力决定胜负,细节决定成败。领导干部既要有举重若轻的“大手笔”,也要有举轻若重的“细针脚”。“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两者谁优谁劣,并无固定模式和标准答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优秀的领导干部两者应兼具。***总书记指出的“胸怀大局,极端负责”,就是要求把握好“轻重”,兼具二者之长。要有明辨“轻重”的眼界。日常工作中要能够审时度势、心中有数,看准什么是要果断决策的大事,什么是须谨慎部署的要事,“举重”则临危不乱、笑对难关,学会“踱方步”,练就***同志“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精气神,重重拿起轻轻放下;“举轻”则多一些“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态度,对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把工作落细落实,确保万无一失。要有拿捏“轻重”的能力。要能举重若轻,前提是要有“举重”的实力;要想举轻若重,也须拿出细心、耐心、责任心。领导干部善于学习实践和积累,应对问题才能游刃有余,同时还要处事周密,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把繁杂公务井井有条地办结,追求质量,有选择的能力更要有应对的实力。要有权衡“轻重”的尺度。一些人走入误区往往不是不能区分轻重、主次,而是栽在了过度自信或是过度谨慎。过度自信,对人对事就会轻慢,自以为天下无敌,凭经验办事、拿能力炫耀,其结果往往是“大意失荆州”,“阴沟里翻船”。但同时也要避免像诸葛亮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不然浑身是铁,也捻不了几颗钉。要学会分工授权、分压担子,无关痛痒的小事了结即可,切莫画蛇添足。
十一、危急关头靠自己,从容应对
俗话说,“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只有自己最可靠”。唯物辩证法也讲,内因是关键,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般情况下,我们提倡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去完成工作任务或攻坚克难,但危急时刻、紧要关头,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也许就是最不可靠的了,关键还是要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化解危机,这才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稳妥的方式。***同志强调的“自力更生”是我党我军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同志说过,“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危险和困难是最好的“试金石”,有的领导干部喜欢依靠“命运”,心存侥幸,指望危机自行化解,最后往往事与愿违;有的过于依靠他人,缺乏独立处置危机的能力,问题一来,就不知所措。
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到治国理政,小到谋事做人,领导干部都要自己做自己的靠山。那么,领导干部究竟该怎样靠自己应对危机呢?自加压力,保持预判危机的警觉意识。***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就是要居安思危、做好准备,在日常工作中讲究前瞻性和预见性,随时适应形势变化,未雨绸缪、见微知著,从容不迫迎接挑战。自提高度,提升处理危机的能力素质。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苦练本领,综合统筹,凭科学的思维和专业的能力解决问题,在遇到危险时有从容的底气和不败的底线,举重若轻、掌控局势,靠真本事解决大问题。自强不息,培养战胜危机的精神意志。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领头雁”“火车头”,在危急关头最怕有畏惧感和逃避心理,要树立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事事处处想在前、冲在前,靠强大的心理优势处理矛盾,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保持头脑清醒,树立一道精神意志的屏障,给自己以充足信心。
十二、恩威要并重
赏善为恩,罚恶为威,恩威并重就是要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从事领导工作,恩不施无以立威,威不施无以治事。一个地方、单位,人员众多,性格迥异,一味地宽厚仁慈,就会难以约束,形不成战斗力;如果对人太过严苛,就会毫无生气,让人战战兢兢,就没有亲和力。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该严格的时候必须从严要求,说到做到,不留情面、不打折扣、不搞下不为例,严肃认真、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该温情的时候就要和蔼可亲、春风化雨、关心关爱,让人如沐春风。领导学中有一个刚柔理论,刚柔相济的领导一定是恩威并重、有权又有威的领导。当然,恩不是小恩小惠、名利之恩、以公权行私恩;威也不是张牙舞爪、说一不二、耍个人官威,关键是要把事业激励作为干部成长的推动力,把制度机制作为立威明矩的“压舱石”。
“恩与威”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恩威并重”共同发力可以明规矩、提效能、树形象、正风气,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凝聚力,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局面,有利于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前进。“恩威并重”要以控制运行为前提。“恩威并重”是一种工作方法,是实施有效领导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驾驭工作局面。要建立并遵守一套运行规则,包括有形的制度规范和无形的文化建设,从制度上约束、思想上引导,既注重教育培训,又强化以身作则,刚柔相济,通过领导者权威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最大化地统一下属的思想,使其从内心真正认同集体的目标、理念和方法。“恩威并重”要以赏罚分明为抓手。如果有功不赏、有过不罚,那恩就无从施与,威也就无法树立起来,积极的人就会变得不思进取,落后的人也就甘于堕落,整个队伍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用好激励机制,在评先评优、表彰奖励、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让奋进者脱颖而出,使庸碌者“无摊可守”;要用好容错免责机制,划清可容的“边线”和坚决不容的“红线”,使勤勉者轻装上阵,让懒政者无处遁形;要用好监督问责武器,使守纪者畅行,给散漫者订立边界,其关键在于不偏私、不失信,赏要赏得众望所归,罚要罚得心悦诚服。“恩威并重”要以严管厚爱为内核。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把严管与厚爱、约束与激励结合起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关爱干部,给他们提供干事创业和成长进步的平台与机会;同时,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担负起教育、管理、监督的责任,抓早抓小、抓细抓常,防微杜渐,避免干部的小毛病演化为大问题,更要避免今天的同志成为明天的阶下囚,这才真正体现了对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
十三、不要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一般来讲,田地中间都有界石,哪块是你的,哪块是我的,一清二楚,农民只会在自己的田地里耕种劳作,而不会放着自己的地不管,去帮别人种田。如果不小心弄错了,还会被人笑话,成为笑谈。古语也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指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去考虑、过问那个职位上的事。这是儒家一以贯之的处事态度,提倡安分守己、名正言顺。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和领导,主动、被动地承担了许多本不应由自己承担的工作,搞组织工作的要去搞招商引资,从事纪检监察的还要去抓征地拆迁,本末倒置、角色错位,主业主责意识模糊,结果必然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这是最得不偿失的,同时也会因为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受到惩戒,这也是一种失职。社会有分工,各个部门各有各的职责,都要按职责职能做事,都要聚焦主责主业。
“在其位,谋其政”,在自己的位置就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尽好自己的本分和职责,这才是最正确的坐标、最准确的位置,而不要总是想着去插手、干预别人的事情或让别人来干你职责范围内的事。要厘清职责边界。工作就像一台汽车,每个人就是其中的一个零件,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和职责范围,把油门当成刹车去踩是绝对要出问题的。无论从事哪项工作,身处哪个岗位,首要的都要搞清楚工作任务是什么,“职责边界”在哪里,要制定职责清单,明确哪些事情是自己必须做的、哪些责任是必须要承担的,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要聚焦主责主业。找准职责边界是前提,关键还要聚焦中心任务,突出主责主业,善于从繁杂的“副业”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转到主要工作上,把不该管的事交还给主责部门,把该管的切实管住、管好、管到位,坚决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真正上心用劲去解决一些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而不是扔下自己该干的工作不干,去凑一些不该凑的热闹。要学会统筹兼顾。聚焦主责主业不是独善其身,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思考谋划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在大局中找准定位,对需要形成合力、互补共促的工作,在种好“自己田”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兼顾下“别人的地”,积极支持、全力配合,从而形成既有大局、又有重点,既强调协同一致、又突出主业主责的生动局面,坚决反对搞私人领地和独立王国。
十四、要放得开收得拢
雨天撑伞,最讲究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方能遮风挡雨,收得拢才便于携带,假若既放不开又收不拢,或是放得开收不拢,那么这把伞就坏了,就得丢掉了。领导工作也是一样,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必须学会合理授权、“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工作。一些“管家婆”式的领导干部不善于放权,崇奉“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做事疲于奔命不注意层级,独断专行包办一切,弄得上不信下、下不服上,上面忙得团团转、下级闲着没事干,自己累垮了不说,还会众叛亲离,成为光杆司令。诸葛亮正是因为“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才导致操劳过度,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另外一些领导干部则恰恰相反,喜欢当甩手掌柜、“二传手”,任务分配下去就不管不顾、不闻不问,把难题全部推给下属,出现问题时不愿担责,明哲保身、害人害己。归根结底,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放”和“收”的关系,误把独裁当统领、放任当放权。
“放”与“收”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放得开与收得拢却是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权力的集中与分散也遵循这个规则,绝对的集中和绝对的分散都会走向失败。真正有能力、有自信、懂得领导艺术的人,必然懂得运筹帷幄,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收放自如。“放”要愿放会放敢放。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善于“放权”,适度放手,既不能任由“权力休眠”,也不能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要掌握授权的技巧,做到大权独揽、小权分散、授权有度,做到抓大放小,定了的工作就交给下面的人去办,不过多干涉,给下属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充分发挥其才干和潜能,达到“上下同心、其利断金”的效果。要敢于授权,既然放就要放心,就要对下属给予充分的信任,放手让下属去干,关注不干预、提醒不强制,真正授权到位,达到授权的目的。“收”要善统善控善指导。授权不是“送权”,民主也绝不是谁说了都算,关键是要加强正确引导和有效控制,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行正确有效的集中。授权要有度,避免管理失控。在授权的过程中,要注重提供指示,加强指导,向受权者明确目标、细化任务,说明授权范围和限度、任务截止日期和验收标准,以及期望的成果,使其能在正确的方向下发挥创造性。此外,还要对受权者工作实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对严重偏离目标、力不胜任或滥用权力的,要及时调整更换。
十五、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干什么工作,一定要有计划、有准备、有忧患意识。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因而必须从最坏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出现突发事件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但生活又总是充满希望,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所以要向最好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强调的是一种清醒的忧患意识和防范意识,也是一条作决策、谋发展的基本遵循和宝贵经验,是一种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底线思维,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理念,我们党才能始终沉着应对、统筹谋划,迎难而上、化危为机,从胜利走向胜利。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最坏”的可能来设想、来预警、来准备,向“最好”的结果去努力、去争取,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事、手里有牌、做事有谱,即使碰到大风大浪,也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要强化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到强化风险意识是驾驭和化解风险的前提,常怀居安思危之心,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深入分析世情、国情、民情,准确判断形势,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预先考虑和谋划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紧急状况和困难形势,注重在实践中强化风险理念、积累应对风险的经验、增长妥善处置风险的本领。只有真正具有了危机意识才能避免危机的发生,倘若没有危机意识恰恰表明正处于危机之中。要提高防控能力。多看一步、先出一招,审时度势时留心于“青蘋之末”,把脉症状时多察觉“未病”,及时捕捉信号,分析性质、强度和范围,力争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充分准备压舱石,尽可能地把问题看得深一些、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多思僵局、危局、险局、残局、败局,提前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多下苦功夫搞好事先调研,及时制定预案,充分吸收民意,把对策尽可能地想得周全一些,避免临时抱佛脚、好事办坏。要激发前进动力。有志者事竟成,问题虽然可怕,但只要常常想着、时时装着,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实践,千方百计想办法去克服它、解决它,它也就成了“纸老虎”。工作就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推进的,要有“会当凌绝顶”的雄心壮志和“偏向虎山行”的宏大气魄,制定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改革中的问题就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靠发展来克服,找准突破口,大胆尝试、积极进取,争取最好的结果。
十六、气可鼓不可泄,尤其是急难险重的事
气可鼓不可泄,最初用来告诫行军打仗要鼓舞士气,不可使士气低落,更不能泄气。曹操的望梅止渴、韩信的背水一战、项羽的破釜沉舟和***同志的“论持久战”,都体现了鼓气的重要性,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必胜的信心。干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股“精气神”,保持昂扬斗志、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方能取得成功。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充满激情、信心满满,带动下属跟着干、干得成,尤其是急难险重的事,更要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啃下“硬骨头”。否则,一旦出现泄气的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士气,使干部队伍意志消沉、人心涣散,还会错过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有利时机和条件,从而处于被动局面,甚至会被急难险重之事所反扑、打倒。
“事贵善始,尤当善终”。鼓气不泄气,要求领导干部面对急难险重之事时,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坚定必胜的信心、保持百折不挠的韧劲、掌握科学的鼓劲方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急事要鼓快进之气。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和效益观念,保持抓紧快干、雷厉风行的精神状态,注重营造有紧迫感的氛围,培养下属“快”的工作节奏,立说立行、绝不拖延。同时,强化过程管控,加强督促检查,要求及时反馈报告,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任务。不能让下属产生事缓则圆,拖也是一种办法,守成、观望,甚至“等靠要”的思想。难事要鼓无畏之气。办法总比困难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要振奋精神,主动帮助下属认识困难、分析困难,在解决困难过程中注重加油鼓劲,用鲜活事例进行激励,让下属认识到困难不是阻力,多动脑子、多想办法,始终保持一股革命热情、一种拼命精神和一股冲天干劲,知难而上不言难,迎难而上不怕难,排难而上不留难,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全力以赴做好工作。险事要鼓谨慎之气。提醒下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工作中谨慎周密、认真细致,加强风险防控,尽可能消灭一切不可控因素,尽可能少出纰漏、不出纰漏,不出事才是大本事。注重锻炼其理性思维,做到主动不冲动、客观不主观、全面不片面、深刻不表面,养成自觉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大事要鼓担当之气。担当是一种胆识、一种魄力,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质。注重培养下属担当精神,告诫其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人民的重托,在岗一分钟、战斗六十秒,不懈怠不避事不耍滑,尽心尽力、履职尽责。要充分信任下属,培养其主人翁意识,主动作为、主动担责,还要为甘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十七、既往不咎,重在当下
“既往不咎,重在当下”,强调不要过于纠结过去的事情,或是抓着别人或自己以前的过错过失不放,耿耿于心、难以释怀,而是要着眼现在,把精力放在当下,立足于此时此地的人生思考问题,过好眼前的生活,做好正在做的事。当下的事情最重要,当下的时间最宝贵,当下的人员最值得珍惜。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能把握的只有此时此刻的心情、语言和行为。过去是历史,未来是理想,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当然,既往不咎也是有条件的,对那些违法乱纪、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干部,不仅不能既往不咎,而且要一追到底,绝不姑息。重在当下,也不是说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醉生梦死、昏天暗地地打发日子,或是小进即满,满足于眼前既得利益,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这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而是消极的等待和被动的应付。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最真实的、最现实的。要放得下。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人生智慧和健康心态,可是知易行难,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却很难,经常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领导干部不能当祥林嫂,逢人就重复“昨天的故事”;而要当阿庆嫂,智斗当下的“刁德一”。要放得下失败的包袱、过往的荣光、对别人的耿耿于怀,放得下名、利、情,让自己适时清零、归零,轻装上阵,这样才能“拿得起”更多责任、“拿得出”更多成效。要进得去。就是要进入状态、进入当下,永远在状态,不“磨洋工”“混日子”,不能人在心不在、在位不在岗。要把自身关注的焦点、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干事创业的着力点,凝神聚焦到当下所进行的各种工作中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有限宝贵的时间放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去。要担得起。真正的“重在当下”是站在过去的肩膀上,以未来为导向。重在当下,更重在担当,担得起当下,也要担得起未来,不敢担当、不善担当,“当下”可能就转瞬即逝,机遇也可能失不再来。重在当下,要研究当下、把握当下,努力在当下,干成在当下,一切从当下的实际出发,与当前的形势俱进,拥抱新的生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十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原意是说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不能一把钥匙开多把锁,那就乱套了。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锁就是一个“问题”,而钥匙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这是由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体现了问题的差异性、方法的针对性、过程的安全性和结果的实效性,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掌握这种方法无论是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正是由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这把钥匙,才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功和成就,这已为历史所证明。领导工作中必然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一些具有共性,可以用经验和惯例来解决,但更多的是新情况、新问题,不可能一招打遍天下。在分析问题时,区别对待,尊重和接受问题的差异性;在研究对策时,找准方向,注重对策的精准性;在具体实施时,把控过程,确保结果的实效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大而化之,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要尊重矛盾的差异性。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多的人口,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同样的一种情况,在不同地域或是不同人看来,其重要性和影响力都会不同。这种差异和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任何工作都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联系党员干部思想工作实际,尊重问题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量体裁衣”,区别对待每一个具体问题。要提高方法的精准性。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寄希望于“一根银针,包治百病”已无可能。要拿出绣花功夫,发扬工匠精神,因地、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强化分类指导、跟进指导,精细化诊断问题、精确化分析问题、精准化靶向治疗,找到最佳解决办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决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那样只会事倍功半,劳神费力却没有什么成效。要注重解决问题的实效性。识别、分析问题的落脚点在于解决问题。要把控过程的节奏性,重点“症结”重点留意,重点环节重点关注,对问题的复杂程度要有基本的掌握,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要有基础性的判断,做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确保问题妥善解决、矛盾迎刃而解。
十九、坚持原则就会得罪人,长期坚持就不得罪人
原则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所依据的准则。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所依从的原则,对领导干部来说,原则就是法律、政策、规矩、标准,坚持原则就是讲规矩、按程序做事。从某种程度来说,坚持原则就是不唯上、不唯情、只唯实,不搞变通,不留暗门、不开天窗,这也许会被看作固执、不通人情,甚至因此而得罪人。但事实上,坚持原则,按政策法规办,是面临选择时尤其是不好选择时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坚持原则,维护的是公平正义,得罪的是少数“坏人”,实现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时间久了,大家就会理解你、认同你,你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支持。有些人宁可放弃原则也不得罪人,信奉多栽花、少栽刺,四处逢迎讨好,到头来栽倒的就是自己,得罪的却是大多数“好人”。
领导干部肩负一身的职责和使命,还有很多原则和“硬杠杠”、很多“红线”和“高压线”,总会触及和影响少数人的利益,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不要总是幻想得到所有人的拥护和支持。要率先垂范,带头坚持原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必须带头坚持党性原则,时刻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强化“四个意识”,做政治上靠得住的干部;必须坚持公道正派原则,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不以感情代替政策,不拿原则换取人情,自觉做到不违规、不违纪;必须坚持廉洁自律原则,始终保持身清气正的优秀品格,用党性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全社会的表率。要相互监督,共同坚持原则。正人先正己,正己的同时也要正人。领导干部不仅要管好自身,还要履行好“一岗双责”,切实担负起工作责任,从严管理干部,从严带队伍,面对纪律,不打折扣,该教育批评的就教育批评,该严肃处理的就严肃处理,形成是非分明、公私分明的良好风气,确保自己和同志不出事。反对和克服好人主义,不能害怕得罪人、丢选票,就当“和事佬”,搞无原则的迁就照顾,这样不仅不能帮到同志,而且害人害己。要有人情味,做到情理兼顾。领导干部也是人,坚持原则并不是要“存天理,灭人欲”,一个不近人情的人,不是一个正常的人,是没有朋友,也无法在这个社会生存的,更不要奢谈当好领导了。要在坚持原则的大前提下,关心关爱工作生活有困难的同志和群众,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善于教育人、感化人、影响人,团结更多的人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最大限度激发干事创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