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回声 §自序——儿童文学创作琐忆

那是1968年,我下乡在山河农场六分场,正热衷于文学创作时,结识了上海知青蔡青。当时,蔡青的表哥叶辛在贵州插队,文学创作已经有了成绩,先后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儿童中篇小说《高高的苗岭》、《深夜的马蹄声》,《高高的苗岭》还拍摄成了电影。叶辛给蔡青寄来的作品,加之蔡青活灵活现地介绍表哥如何艰苦地坚持业余创作,激励了也吸引了我和蔡青及我们知青文学小组的朋友。当时,我正失败于一部写阶级斗争的长篇小说,产生了不妨试试儿童文学创作的想法。经过一段时常学习研究儿童文学,童年的影像、童年的灵性、童年的回声在脑海里活跃起来。我认真准备,构思了儿童中篇小说《断线的风筝》,1981年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相继又写了收在这本集子里的《箭娃》、《密林虎啸》等五部中篇、两部长篇。我把文字留在纸上的同时,也把童年美好的情怀倾注到了字里行间。1995年秋,我去上海出差,与叶辛同志相约,在上海市政府机关食堂共进午餐,谈及儿童文学创作时,还共享了童心相撞的欢乐。叶辛还签名送了我一本《孽债》。

经过了一段儿童文学创作,我从1988年起开始所熟悉的知青题材创作,后又进行官场题材小说创作。编辑出版这个集子,并没有顾及这些作品的稚嫩及粗糙,也没有考虑还会对社会、对读者产生什么作用,只是想作为一种纪念,收集起那些童心闪烁的零星浪花,留给快乐的记忆。

《断线的风筝》是我从事中、长篇儿童文学创作道路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它不仅带有那个年代明显的政治烙印,也记载了我艰难磨炼的起步。这本小书的初稿于1976年秋写出,冒昧寄给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半个月接到收件回执后,时隔三个多月,终于盼来了出版社的退稿和附信。一位署名叫竹林的编辑,在退稿信中提到这部稿子故事构思精巧,但人物个性不鲜明,有修改价值,让我修改一次再寄去看看。我修改一次寄去后,时隔两个多月又接到退稿,信中提到比初稿有了进步,还是不理想,需要在人物个性化上再下工夫。谁知第三稿寄去半年没有消息,后来才知道,竹林同志正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修改她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把我的书稿转交给了一位名叫黄亦波的编辑。又过了一个多月,收到了黄亦波编辑的来信,又提出一些新的修改意见。这时,国家恢复高考,我已经考入了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我按着黄亦波编辑的指点,反反复复,先后修改四次才算完稿。三审通过发稿时,少儿出版社还寄来了一半稿费。这篇仅三万多字的小中篇,七易其稿才算达到了出版社的要求。我和一位文友谈起作品问世的艰难时,朋友说,你够幸运的了,现在全国文学热,各地都有文学讲习班、函授站,有这么热心负责的编辑帮助你,应该高兴。据说,少儿社的来稿每天都进几十部,中稿率不足百分之一。你太幸运了。听她这一说,我知足了。这次结集,我重新翻阅了《断线的风筝》,尽管编辑费了那么多心血,自己做了那么多努力,她作为留在创作路上的脚印,还是那么歪歪扭扭。倒也难怪,她毕竟是我文学创作路上学步踩出的第一个脚印。

《断线的风筝》的定稿发排,激励了我的创作热情。我借助于去鄂伦春族采访过的生活积累,又构思了中篇小说《箭娃》,后又用两个多月的课余时间完成了初稿,修改后工笔抄好挂号寄给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初学写作者的心情大概别人不是很理解的,稿子寄出就盼着有个好消息。当时,《断线的风筝》寄出半个月就收到回执,《箭娃》寄出一个多月还无讯息,我性子急,连写两封信询问,出版社还是不见回音,就委托出版社一位叫任愫的老师帮助到少儿部询问,仍不见回音,后又委托一位哈尔滨同学的爱人陈文志去出版社帮助查询,算是得到了稿子收到的消息。后来才知道,稿子在一位名叫宋歌的编辑手里。他打发走陈文志后不耐烦地拿出稿子准备翻阅一下就退掉,不料翻了几页被吸引住了,细细读了一遍,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修改意见信。我收到后欣喜若狂,利用一个暑假修改完寄出,很快得到了三审通过的发排消息。大学毕业的前夕,《断线的风筝》和《箭娃》几乎同时面世,我还加入了省作家协会,成了牡丹江师范学院在校生中惟一有作家身份的大学生,《黑龙江日报》还配有照片在头版发了一篇《为孩子辛勤耕耘》的人物消息。从此,我成为宋歌老师偏爱的作者,他相继又编发了我两部儿童长篇小说,这就是《密林虎啸》和《血溅蟒猊峰》。这时,我已在鸡西市委任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我的创作得到组织上的关心与爱护,先后被鸡西市委和鸡西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知识分子称号、拔尖人才,并晋升了工资,给予了现金奖励。事隔几年,我那位文友又和我相聚闲谈起文学创作,他又说,你太幸运了,遇到了认真负责的好编辑;还感叹说,他往出版社投稿子,连个手写退稿信都没看见过,全是铅印。他还说,他在寄出的稿子里,在两头和中间故意用胶水粘上几页,退稿时都是原封不动,为此,他失去了走文学之路的决心。经这位文友这么一说,我真该庆幸自己初学写作的稿子落到了竹林、黄亦波和宋歌老师手里。编辑出版这本书,首先应该感谢他们的责任心和对培养我付出的心血,还应该感谢当年我在领导岗位上坚持业余创作,又幸运遇到一位爱才的好市委书记王树本,支持我的业余创作,使讥讽当官写小说是不务正业的人也就悄然了。

爱好文学,是我从小的志向;坚持创作,是三十年来从没舍弃的业余兴趣。现在能迈出新的一步,写了长篇小说《远离太阳的地方》三部曲以及《城府》、《燃烧》,在编织故事上,还淡淡留有那时的手法。

这本集子尽管幼稚而粗陋,但作为创作路上的回声,她曾使我童心激荡,除艰辛之外,还有许多永不忘怀的美好记忆。让它们永驻这个结集。

韩乃寅

2001年7月14日于哈尔滨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