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让中国实现了对贫穷落后的成功突围。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又遭遇了让国人惊悚不已的“十面霾伏”。
天是灰的,水是浊的,菜是有毒的……还有温室效应、厄尔尼诺、大气雾霾……中国人几乎到了喝不敢喝、吃不敢吃、门也不敢出的地步。
情何以堪?
这,不是我们所要的。我们要的是碧水蓝天、是云淡风轻;是健康的生活、生活的健康;是尊严的活着,是活着的尊严。
中国人需要再度突围!
1、我们不是来适应这个世界的,而是来改变这个世界的。
李振函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篇日记,写得很简单:世界因我而改变!
没想到,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成了李振函一生的座右铭和毕生的追求。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如春风化雨,让中国这片被斗争之火几近烤焦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短短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1年,时任《歌曲》月刊编辑的陈晓光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写下了歌词《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家施光南将此化成动人的旋律,又经过青年女歌手充满青春活力的深情演绎,使这首传达着中国人心声的歌迅速响遍中华大地。
这首歌,让风华正茂的李振函心潮澎湃不已。1984年,从河北地质学院毕业后,李振函没有钻进大城市,也没有钻进小城市,而是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来到了驻扎在沂蒙山区的地质部第八地质大队。
地质大队的一位老领导看到这位朝气蓬勃的小伙子由衷地高兴,他说:“小李,我给你先上一堂‘三光荣’的课,算是给你接风。”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这位老领导说,一代代的地质人就是靠这“三光荣”创造了中国地质的辉煌业绩。这“三光荣”是咱地质的灵魂、地质的荣耀,要世世代代传下去。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地质,中国的强大离不开地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希望就在咱们地质人手上,我们就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人,我们就是托起中国希望的人!
老领导的话像是强力的鼓棰敲击着李振函的心。
“我们就是托起中国希望的人,中国因我而强大。”李振函下意识地耸了耸自己的肩:责任很重啊!
李振函在一本崭新的日记本扉页上,写下了五个字:世界因我而改变!
2、一个把信念装在心里的人,就可以用双脚丈量整个世界。
一生与地质结了缘,就注定成为了一个“野人”。
舒适的楼房不属于你,美丽的公园不属于你,花前月下不属于你,灯红酒绿更不属于你。属于你的是广袤的田野,是无垠的大漠,是崇山峻岭,是激流大川,是远离亲人的孤独和落寞。
“天当房,地当床,茫茫大地就是办公室。当不了‘野人’就成不了优秀的地质人。”李振涵如是说。
他坚信,一个把信念装在心里的人,就可以用双脚丈量整个世界。
李振函把“三光荣”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镌刻在了自己的心灵上。无论身置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无论面对多么超乎寻常的艰难困苦,无论面对多么难以承受的人生打击,他从来就没有动摇过。
上世纪九十年代,地质行业转入低谷。有人下海了,有人转行了,有人单干了,也有人认命了。可是,李振函的心中依然燃烧着火一般的激情,在地质事业上做着不懈努力。正是凭着“三光荣”的精神和“世界因我而改变”的信念,李振函跋山涉水,一路走来,身后留下一串闪光的脚印。
他的足迹踏遍了沂蒙的沟沟坎坎,他的心血洒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的汗水也浸润了异国他乡的陌生土地。
由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到硕士、到博士、到博士后,由一名地质技术员成长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院领导,李振函很快成为了地质八队的台柱子。
30年来,李振函确立的水文地质测点上亿个,确立的井位300多眼,解决了几十万人的饮水问题。他所承担完成的找矿项目潜在价值达100亿元。
2006年,李振函被任命为八院的总工程师。
上任后,李振函承接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五莲县七宝山金矿危机矿山及资源接替潜力研究”。
七宝山金矿是国有老矿山,经过长期的开采,资源几近枯竭,2000多名矿山职工面临着失业。寻找到新的矿藏,其意义非同凡响。
然而,七宝山找矿,在许多人眼里那就是跟着汽车拾粪——白忙。因为,在这之前,曾经有七支勘探队进入矿山,试图在该地寻找矿藏,最后都是无功而返。
李振函却坚信七宝山里藏着一个让人惊讶的“金娃娃”。
这种推断完全建立在李振函丰富的学识和长期的实践经验之上。
李振函曾踏遍七宝山的每一寸土地,搜集了大量有关该地区的地质地貌、岩性结构的第一手数据,又深入分析过前人的研究资料和有关数据。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断:七宝山里不仅有宝,而且是一个大“宝藏”!
2007年初,李振函带领一支精干的勘探队伍开进七宝山。2008年6月,即完成了《山东省五莲县七宝山地区铜及多金属矿详查报告》,共提交铅金属量23.2万吨,银532吨,还有部分金和铜矿产。其中铅锌和银的量均达到中型以上矿产规模,潜在经济价值60亿元,可持续采矿30年。
这一报告于当年8月通过山东省矿审,被认为是山东省金属找矿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随之,李振函领导下的勘查队捷报频传:在沂水,完成了大型铁钛矿矿产地勘探,提交铁钛矿4.73亿吨;在青海,在自主探矿权德令哈铜矿和金金属探矿区权内发现了较好的铜矿体;他主持的27项重点成矿带及重点找矿靶区的省部级项目全部完成了。共有7项成果分获部级地质找矿成果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个人还获得了“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3、我要想走,就不来了。既然来了,就没打算走!
2011年10月24日,山东省地矿局党委正式任命李振函为山东省地矿地热开发投资公司(2014年1月更名为山东地矿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任的第一天,就有人问李振函:“李总,打算什么时候走人啊?”
对于别人的疑虑,李振函心里再清楚不过了。
山东地矿地热开发投资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公司成立之初,套用京剧《沙家浜》里胡传魁的一句唱词,那就是“总共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全公司在编职工仅有11人,专业技术人员只有4人,真正搞水文专业的仅有1人。公司除了经营地质勘查业之外,还经营着历城区董家镇柿子园蔬菜基地、日照市一家房地产公司,另外还开发了齐河温泉度假村。
文章的开篇还是很鼓舞人的。可是,由于人少摊子大,加上经营不善,公司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为了救活公司,局里曾多次更换公司领导、增加人力。然而,积重难返,多任领导知难而退。
难怪,李振函一上任就有“什么时候走人?”的问话。
局领导跟李振函作任免谈话时,说得极为明白:“你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让你去就任总经理,就是让你去扭转乾坤的。”
李振函说得也倔:“乾坤不转,那我就不是李振函!”
常言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振函烧出的第一把火就是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
11月24日,是李振函就任公司总经理的第一天。就在当天,李振函召开了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体干部职工大会。
开会?新鲜。
许多职工来参加大会就是冲着“新鲜”来的,他们要看看李振函是个啥样的人物。
李振函用目光扫视了一下会场:几十个人歪歪斜斜地坐在椅子上,有的无精打采,有的闷头吸烟,有的小声叽喳,全然没有地矿人应有的风采。
李振函轻咳了两声,说道:“我这个人啊,就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绕弯子。今天,我一到公司,首先看到的就是公司破败的景象。这里有湖、有温泉、有沃土,实在是一片风水宝地。可是,它却破败不堪,这实在让人心寒。我来公司后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李总,什么时候走人啊?’现在,我明确地告诉大家,我要想走,就不来了。既然来了,我就没打算走!”
话音一落,会场上响起一片掌声。
李振函看到大伙的头抬起来了,目光里充满了一种期待。
李振函接着说:“既然不走了,那就得干。怎么干?第一产业是地质勘查业,这是锅里的米饭碗里的肉。第二产业是高效农业,这是新兴产业,可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第三产业是房地产业,是新兴的支柱产业。第四产业是温泉度假疗养业,是我们的主打产业。如果说咱地热公司是一部越野汽车,这四大产业就是越野车的四个轮子,这四个轮子要一起转。轮子转得越快,钱就赚得越多。钱赚得越多,大家的日子就越好过。日子越好过,就不愿意离开了。大家说,是不是?”
又是一阵掌声。这一阵掌声更持久,更响亮。李振函再望望会场,大家的身子坐直了,屋里的烟雾散尽了,大家的眼睛里闪出了火一样的光芒。
从大家的眼睛里,李振函看到了公司的希望。
4、大棚倒了,精神不能倒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也许,上天也要测试一下李振函的能耐,一上任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历城区董家镇柿子园农场的26个蔬菜大棚全部被大雪压垮了!
26个蔬菜大棚,这可是地矿局几千名职工的菜篮子!
怎么办?
重建!李振函作出了果断的决定。
“重建花钱不说,还可能是白建。到头来,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柿子园的负责同志提醒说。
原来,这地是从农民手中临时租来的,并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更没有办理严格的租用手续,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收回去。
负责同志又问:“李总,还建不建?”
“建,不但要建,还要建最好的!”李振函的话郑地有声。
李振函知道,公司本来人员少,摊子大,问题多。在别人眼里,地热公司早已是一匹不可救药的死马。然而,李振函骨子里就有一种永不服输的倔强: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李振函知道,大家不仅要看你怎么说,更要看你怎么做。如果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即便你说得天花乱坠,大家的心也难凝聚在一起。
李振函知道,不光建大棚没有钱,后面还有许多的困难。但是,即使负债经营,也必须义无返顾。因为,对地热人来说,信心比金钱更重要!大棚倒了,人的精神不能倒。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是事业的坚强柱石,如果柱石倒了,地热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此时,新年临近。李振函决定给当地政府送一份“厚礼”。
李振函腋下夹着一个崭新的黑皮包,来到了镇长办公室。
没有太多的寒暄,李振函开门见山:“镇长同志,春节将临,我给您送礼来了!”
镇长一听,哈哈大笑:“是什么好礼啊!有话在先,凡拉我下水的礼我可是一概拒收。”
李振函从皮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东西:“镇长,您看!”
镇长打开一看,是一本影册,里面全是照片,照片上全是蔬菜。这些蔬菜竟让镇长睁大了眼睛。因为,这些花花绿绿的蔬菜,镇长别说没有吃过,连见都没有见过。
镇长一边看,一边念:紫背天葵、紫色胡萝卜、紫色土豆、黑色西红柿、咖啡香麦菜、汉斯沙拉、油麦菜、京水菜、养心菜、结球茴香、乌塌菜、菊苣、根达菜、绿菜花、黄菊苣……形态各异,色泽鲜艳,光彩夺目,魅力四射,让人惊艳不已!
镇长的眼睛亮了,心也亮了。
李振函说:“我们要打造的是高标准的都市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是生态农场,种植高标准有机蔬菜,目标就是高端消费市场。示范区必将成为董家镇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镇长说得很干脆:“说,有什么困难?我帮助解决!”
李振函的“礼”镇长收下了。镇政府很快把土地使用指标争取下来,并办理了正规手续。
于是,李振函带着全体职工,开始了新蔬菜大棚建设。经过大家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26个崭新的钢架结构拱圆大棚全部建成。
2012年,有机蔬菜产量达到80万斤,赢利50万元。
李总是个能干事的人!
地热人从李振函身上获得了力量,看到了地热公司美好的未来。
5、中国人完全可以生活得更美好
当年,齐河基地打出了第一口地热井,65℃的地下温泉水喷薄而出,喷高竟达13米。
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事情啊!
大家的激情也像温泉一样开始沸腾。
根据国家和省级多家测试机构的分析报告,该地热井水质优良,综合利用价值高,可用于采暖、医疗保健、种植、养殖和温室等。该温泉含有锂、锌、溴、硒、硼、锰、镍、钾、钙、钠、镁等十五种对人体有用的微量元素。沐浴温泉,能够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功能,提高人的免疫机能,营养肌肤,安神养性,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此处紧依济南,是泉城的后花园。在身心健康成为人生第一要义的今天,如果在这里以温泉为核心建立一座疗养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基地,前景一定很光明。于是,2006年,地矿地热开发投资公司开始筹建疗养中心,2009年11月投入使用。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泡温泉,那可是人间难得的享受啊!开张伊始,日日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谁料想,好景不长,疗养中心竟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
建筑老旧,墙壁斑驳,院内杂草丛生,杂物横陈,一片狼籍。由于疏于管理,疗养中心几乎成了废墟。
重建大棚,让地热人重新看到了希望,大伙弥失已久的精气神又回来了。李振函要再烧一把火。
他对班子的同志说:“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责任的。这个责任就是要改变它,让它变得更好。改变这个世界,就从我们做起。”
于是,李振函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某地复兴”计划。
食用新奇特菜,引领品质生活,是李振函的理念。
打造“地热温泉和有机蔬菜”两个亮点,是李振函的谋略。
温泉洗浴、特色餐饮、蔬菜销售、农业观光,是李振函的主打品牌。
千方百计自筹资金50余万元,对齐河基地温泉疗养中心进行修整改造。
过了一个月,这里就发生了美丽的“蝶变”:
疗养中心披上了新装,换了“内脏”。先后改造了星级式住宿客房,豪华餐厅包间,有机蔬菜大棚,会议接待中心。崭新的衣橱,洁净的地面,美观的吊顶,舒服的地板式采暖,热气氤氲的泡池,碧波荡漾的泳池,还有甜美的笑脸和热情的服务,这一切,无不让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惬意。
院落里灌木郁郁,乔木葱葱。矮者阴其地,轩者蔽其天。大叶紫薇枝繁叶茂,鸡冠刺桐苍劲古朴,夏槿重重紫花,柳树丝丝低垂,无不风姿卓雅,仪态万方。宽阔的湖面在微风中荡起层层的涟漪,野鸭和水鸥在湖面自由的嬉戏,白云倒影在水中,仿佛鱼儿翔游在天空。处处是入画的景致。
更有那穹窿式温泉大棚,由温泉自动高温,蔬菜多达四十余种,即便在严寒的冬季也可吃到鲜美无比的新奇特蔬菜。由此,李振函推出了以新特蔬菜为主的别具风格的火锅餐饮。
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到由温泉带来的健康保健,更能接受到一种新的生存理念:中国人完全可以生活得更美好。
门可罗雀的疗养中心,又恢复了车水马龙的局面。
6、地热温泉,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
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1200℃~1300℃,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140℃。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这种热量渗出地表,于是就有了地热。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2010—2011年度,全省地热供暖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浅层地温能供暖面积达到1800万平方米,节约煤碳84余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0余万吨。
李振函凭着他丰厚的学识和超人的远见,断言:地热温泉的利用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李振函在八院任总工和副院长期间,连续三年对日照地热温泉资源开展了调研。当时,在日照的周边地区,诸如临沂、潍坊、青岛、淄博、沂水等地都发现了温泉。特别是临沂,已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地热温泉之都”。温泉的发现及开发利用,对地方的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李振函是民革山东省委委员、日照市委副主委,日照市政协常委,业务上是专家,政治上有发言权。为推动地热温泉资源,李振函不遗余力。起初他撰写的《关于开发日照地热资源的建议》,并没有引起有关领导的足够的重视。但他没有气馁。在此后的两年里,他开展了大量的调研活动。从航空遥感图像到沂沭断裂带活动规律,从大面积地面测温到地震台站网几十年的观测数据,一一进行细致周密的分析。最后认定日照市地热资源成矿条件较好,具备开发利用价值。
2009年,李振函撰写了《关于开展日照市地热温泉资源勘查开发的建议》。这一次,引起了日照市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年,五莲县人民政府出资600万元,由李振函亲自带领项目组,在五莲县管帅地区勘查。最终探明并打出了井深1516米、水温62℃、出水量每天3050立方的温泉井。这口热力井,命名为“五莲一号”。“五莲一号”不仅填补了日照市无地热温泉的空白,而且把五莲县特色旅游经济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省内的作家采访团采访期间到五莲管帅,参观了他们正在建设的温泉小镇。“五莲一号”让管帅的北店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小镇背倚后逊峰,前临潍水,怀抱桃花岛,一座座漂亮的楼房矗立其间。水暖地板、室内温泉,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别样的享受。
这场景,印证了李振函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地热新能源,创造新生活。
日照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得自然恩赐,具人工造化,静可观山水奇韵,动则赴海滩戏浪,是休闲、度假、娱乐的理想之地。
山海天地区更是日照“蓝天、碧海、金沙滩”的代表性地块,山清水秀,幽雅宁静,是登山、游园、漫步、观海、垂钓、考古、笔耕的梦中嘉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没有温泉,到了冬季这里便生出几分冷清。
2014年1月8日,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一口深1817米、水温43℃、日涌量643立方的地热井钻孔完成。这口井,为日照的冬天增加了暖意,为日照的旅游注入了生机。
因为有了这口井,日照的旅游没有了冬季。
温泉的利用改变了一个城市!
7、我要用一眼井打出这里的新生活
一眼地热温泉井,引来了一个大公司;一个大公司,开辟了生活新境界。
李振函祖籍安丘,对于这个人杰地灵的家乡,李振函充满了由衷的热爱。
这里有四千多年前的文化遗存,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和历史一样悠久的,还有几百处汩汩流淌的泉眼。特别是辉渠镇,自古就以泉闻名。珍珠泉、绪泉、温泉、金牛泉、有子泉、海眼泉……境内有名泉一百零八眼,辉渠便有了“家家饮泉水,户户看杨柳”的美誉。在辉渠,田间地头、山坡树林、巷道柴旁,随处可见泉水的流淌。
温泉村的温泉是众泉之一。
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有数不清的泉眼,形成一个罕见的泉群。温泉处在石灰岩断层上,常年水温在25℃左右,泉中含有大量的钙离子和锶等有益的矿物质,属于少有的天然矿泉。
泉水滋渥着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粮食果蔬就格外的鲜美。望海山的春米,紫草山的花生,夏坡的大葱等,都赫赫有名。安丘的蜜桃外形美观,肉质细嫩,香甜清脆,富含二十多种微量元素,实乃人间稀有的珍品。除国内销售,还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倍受世人青睐。
泉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这里的姑娘出奇的俏丽。辉渠葱,两河蒜,温泉的姑娘不用看。温泉的女人真是好福气,女人们用温泉做饭,饭特别香;用温泉洗衣衣,即便是冬天也不冻手;用温泉水泡澡,皮肤变得光滑而细嫩。
众泉流淌,汇而成渠,众渠聚而成湖。白山头水库、有子湖、尚庄水库、圈河水库、西辉渠水库等,皆为泉水所汇。
然而,这里因为地处偏远,总有些“躲进深山人不识”之憾。
李振函说:“我要用一眼井打出这里的新生活!”
2012年7月初,在辉渠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打出了井深1600米、水温62.5℃、日出水量1000立方的地热温泉井。
正是这眼井,引进了世界500强大企业歌尔公司。该公司要在这片水灵灵的土地上建造集休闲、健身、餐饮、观光、会所于一体的歌尔庄园。
青山绵绵,湖光滟滟。春天,大片大片盛开的桃花漫山遍野,如霞似火;夏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广阔的湖面荡舟,清风徐徐,把酒临风,惬意不尽;秋天,可进高尔夫球场作高雅享受,可做做攀岩运动,练练臂力和胆量,如果不爱运动,就到果树上摘几枚鲜果,慢慢地品尝。冬天,泡一泡温泉,再烹一壶佳茗,饮半杯好酒,在半酣半醉里,起舞弄清影,独揽一种曼妙的意境……
世界因地热温泉更美丽。生活以地热温泉而温馨。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的四时风景里,与温泉耳鬓厮磨两情缱绻,是何等的人生幸事!
8、要干成事业,就要有地热一样的激情
人可以平凡,但决不能平庸。人要干成事业就必须有地热一般激情。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李振函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到博士再到博士后,从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从站在钻台的一名普通职工到副院长到总经理、董事长,靠的就是那滚烫涌动的地热一样的激情。
从齐鲁大地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故土家乡到异国他乡,他日夜不停地奔波着。上高山、下险滩,进大漠、入深海,他从来不知疲倦。他一年的时间里,地质勘查业、现代高效农业、地热温泉、房地产四大产业齐抓共管,抓出了成效,抓出的硕果,让地热公司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这一切,靠的全是源源不断的地热一样的激情。
窥一斑而知全豹。
我们不妨看看李振函的“西行漫记”:
2013年4月5日,凌晨5点,李振函从家赶往济南机场;下午1点,到达青海西宁;2点,去拜访青海环境勘察院,达成合作共识;5点,与贵德地热井合作单位进行业务交流;7点,用晚宴答谢当地合作同行;9点,和项目经理座谈;11点40分休息。
4月6日6点,赶往贵德地热井钻探现场;9点,在风雪交加中,来到海拔2000米的现场,做深入细致的调研;1点,午饭;下午2点,驱车赶回西宁;4点,拜访青海国土局领导;6点,主持召开青海分公司的工作会议;10点30分,整理笔记至夜里12点。
4月7日6点,考察乐都施工现场;10点,走访当地国土部门;下午1点30分,返回西宁,与合作单位就双方共同开展农业基地项目进行洽谈;5点,赶往机场,乘机返回济南,到家,凌晨1点。
李振函像是一台上足发条的机器,永远不知疲倦地转动着。他的工作激情也感染着同行的年轻人。他们从老地质工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叫活力,什么叫殚精竭虑、恪尽职守、忘我工作。
其实,李振函和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是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
他也疲乏。平时,浑身是劲,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力气,可回到家就不想动。妻子心疼他,精心给他做些好吃的。可再好吃的东西也不如睡觉来得香甜。
他也焦虑。平时,他的脸上挂满了微笑。然而,当歌尔庄园的那口投资500多万元的井,预计打到1400米就会见水,到了1500米时还不见漏浆的时候,他失眠了。到出水的那天,他的双眼肿得像两个桃子。
他也担忧。平时,别人从他脸上读到的都是自信,可他内心也有没底的时候。有人说,种粮不用农药,中国人就会饿死一半。种菜不用化肥不用农药,虫子药不死也得饿死。不用药的蔬菜成活率低,成本高,坚持种植有机蔬菜,能否成功?李振函担忧。然而,他更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果然,2012年1月,柿子园生产的绿苑有机蔬菜荣获“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品牌”。2013年5月,绿苑农业公司收到了北京五岳华夏管理中心颁发的有机转换产品证书。经过两年的努力,柿子园有机蔬菜终于得到了国家有机产品最高权威管理部门的认可。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蔬菜上市后大受欢迎,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益。
尽管疲乏,尽管焦虑,尽管担忧,李振函的干事创业的激情却从未消失过。他说,人没有激情就没有活力,事业没有了激情就没有了生机。激情只有像地热一样奔涌,生命才会长青,事业才会昌盛。
9、世界因“我”而改变,是人生最大荣耀
对于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李振函为之痛心疾首。他说,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信心改变这个世界。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李振函说:“给我一粒种子,我可以改变世界。给我一根钻杆,我可以还你一片蓝天。”
这不是虚妄,李振函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在齐河基地、在董家柿子园,蔬菜严格按照有机蔬菜标准组织生产:绝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合成肥料、除草剂和生产调节剂等;有计划地轮作换茬;六至七月份冬暖大棚强制休闲高温闷棚;动物有机肥密闭高温发酵腐熟;雄蜂授粉;用防虫网、杀虫灯、黄蓝板防虫;用硫磺熏蒸器、空气净化消毒器消毒……十七项有机蔬菜标准操作规程是铁的“律法”。
一不打农药,二不施化肥,三不用激素,四不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这样的有机蔬菜是真正的“放心菜”。现在,它已源源不断地上了咱泉城人的饭桌。
用地热取暖、用地热发电,让温泉进入千家万户。
这一切,都在李振函的手中实现了。
经过两年的努力,地矿新能源公司已成为山东地矿局四大公司之一。他们在省内,日照的五莲、莒县、山海天,潍坊的诸城、安丘等地开展市场化地热勘查和地热施工,成效初显。
他们还把“触角”伸向了青海、四川、西藏等地热温泉丰富的地区,参与了西藏自治区羊易井的地热发电。
温泉代替了煤炭,减轻了大气污染,地热温泉让人们从“十面霾伏”中杀出了一条“水路”。
改变这世界靠“我”。
“我”绝不是仅仅是李振函自己,“我”是一个团队,是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李振函说:“我就是浑身是铁,也捻不了几个钉。要创造改变世界的伟业,靠的是大家的同心同德不懈努力!”
在这个团队中,总支书记、高级政工师房莹,副总经理、会计师刘广城,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杨世强,总经理助理、高级经济师孙宝霞,总工程师、山东省水工环专业专家库成员刘国爱,总工程师刘波平,研究员、总工程师李家田……他们,无一不是业务精湛、冲劲十足的强将。
徐阳、徐卫东、尹相军、黄金波、齐秀梅、高明志、赵新华、郭新亮、徐以强、王振兴、徐连兴……个个是冲锋陷阵、攻城拔寨的豪杰。
李振兴、蒋甫伟、杨子龙、王帅帅、许传杰、封进勃、刑继飞、王超、王磊、李洪起、李肖兰……人人都是舍我其谁的勇士。
刘国爱,长春地质学院水工环专业的高材生,从事地质工作30多年,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如今已过天命之年,本退休在家,可她毅然回到了地质工作的第一线。
奔波是她的工作常态。2011年4月,公司承担的莒县1:50000地质灾害调查项目被专家评为优秀。接到任务后,成立了由刘国爱总工为组长的调查小组,经过两个月的野外调查,完成了对莒县21个乡镇、1274个自然村的实地调查,做到了村村到、山山到,调查面积1952.42平方公里,行程达8000多公里。
别人问刘爱国这么个干法图啥?她说:“我这个人‘野’惯了,一停下来就难受。”
和刘国爱一样,高级工程师刘波平退而不休,继续奋斗在地勘一线,带着一帮大多是非地质专业出身的年轻人,奋战在工作现场,穿行在寒风刺骨的冬日或烈日炎炎的夏天,探明了一眼眼水井,完成了一项项野外勘查报告。刘国平用双脚和汗水诠释着一个老地质人的爱民情怀。
2011年8月,王超大学毕业后来到地热公司。和环境还没有熟识过来,就去了莒县施工现场。他跟着总工刘波平一起顶着烈日骄阳,奋战在抗旱定井第一线。几次出现中暑,就喝几瓶霍香正气水。他说,“三光荣”基因已在血液里奔流。
2012年冬天,地热勘查公司的祁海艳,和战友一起到济南北部调查齐广断裂带地区的数据采集。这是一个二十七年来最寒冷的冬季,祁海艳双手生满了冻疮,连笔都拿不住,依然坚守在岗位上。身着红色衣服的她,作为队伍中唯一的女性,被工友们戏称为“雪地梅花”。
王帅帅是测量专业的工程师。有一天在青海格尔木野外施工,突发高烧,同事都劝他下山,到医院打针,他说:“没事,我带着药呢!”他一直带病坚持到任务完成。下山后,连续在医院打了七天的吊针才见好转。这个帅哥被大伙戏称为要工作不要命的“傻小子”。
每一位地热人都有着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像地热,又像温泉,给我们以激情,给我们以温暖。
结语
无须哀叹,无须茫然。
地热新能源,创造新生活。有李振函,有地热人,低头碧水,昂头蓝天,尊严地活着,幸福地生活,这种日子不会太远。
我们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