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枝的婆婆80多岁了。虽说头发全白了,背也有点驼,但耳不聋,眼不花,记性尤其好,特别是儿媳妇们的缺点,她记得特别准,特别牢。
秀枝进门没几天,婆婆便发现了她好几条缺点。比方说吧,她炒菜放油很多,煎饼摊得很厚,而且不会纳鞋底,不会缝衣裳,特别让婆婆看不顺眼的是她洗衣裳不用草木灰,不用棒槌砸,而用肥皂搓,搓得白沫在河里漂好远不散开。
婆婆便在院子里开始夸"邻居家的媳妇"。
"邻居家的媳妇会做菜,一斤油,六口人三个月还没吃完!""邻居家的媳妇煎饼摊得都透亮!"
"邻居家的媳妇......"
秀枝向邻居家的媳妇"取经",一了解,原来邻居家媳妇的事迹都是婆婆虚构的。
这天,秀枝去河边洗衣服,婆婆端给她一盆草木灰,拿给她一根棒槌,说:"这是咱家的传家宝!"
"传家宝"是枣木的,一头粗,一头细,粗的那一端扁了,细的那一端攥出了手印儿,看得出年头不浅。
村外小河边,棒槌声和潺潺的流水声汇成一片。各家的姑娘、媳妇们,挥舞着各自的"传家宝","叭叽叭叽"地砸得很有节奏。秀枝听着不难听,并从这节奏中,感受到了一种乡村生活的乐趣。
"传家宝"在秀枝的手里传下来。粗的那一端更扁了,细的那一端手印儿更深了。
俗话说,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如今秀枝也当婆婆了。媳妇在乡镇企业厂工作,下班回到家样样家务事都抢着干。喜得秀枝逢人就说媳妇孝顺勤快。媳妇第一次去河边洗衣服,秀枝拿出那根棒槌递给她:"带上这个,这可是咱家的传家宝!"
媳妇笑着对婆婆说:"这件是毛涤纶,那件是的确凉,都不能用棒槌砸啊!"
老婆婆在旁边儿瞅着这情景,撇了一下嘴。秀枝怕婆婆发火,忙对媳妇说:"再仔细看看,有没有一件能砸的?"
媳妇委屈地说:"娘,看过了,没有一件能砸的。"
老婆婆听了动了气:"能穿的,都能砸!俺祖祖辈辈都砸,到你这就不能砸了吗?"
孙媳妇也不含糊:"奶奶,您那是老黄历了,如今传家宝用不上了。您老消消气,赶明儿俺给您弄个好的,开开眼。"
第二天,孙子媳妇买来一台洗衣机,要把那根棒槌烧了火,老婆婆一把夺过来:"别,可别烧,等你们穿那些不能用棒槌砸的衣裳穿烦了的时候,俺这棒槌说不定还能用得上!"
如今村外小河边,潺潺的河水照旧流着,却少了一种景致,少了一种声音,在秀枝看来,既高兴,又有一种淡淡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