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辽末悲歌 第四十八节

相对地皇后娘娘的果敢雄才、知人善任,韩可孤更佩服她的远见卓识。述律平历太祖、太宗两朝,以其如炬的眼光和无上的智慧,成功地担当了父子皇帝的贤助与靠山。

阿保机称帝之初,垂涎汉地之富饶,欲起兵幽州而掠之。吴王李升即献火油,称该油燃火遇水更旺,攻城陷阵最是无敌。阿保机得计大喜,遂点三万精骑兵准备攻打幽州,以试火油之猛。述律平闻知后,着眼与长远,极力反对。谏道:“岂有试油而攻人国者?”又道“妾习汉人兵书,知烈火漫城,不避妇孺,是为不仁;出无名师,擅动兵刀,是为不义。而如今幽州实力雄厚,我国初建,正需养精蓄锐,此时出征,是为不智。如此不仁、不义、不智之仗,焉能不败!若败,则受汉人耻笑,国人丧气,恐动摇民心,危及国本。”随后,她又提出解决幽州之策:“用几千骑兵攻略幽州四周,用不几年,城内百姓就会因粮食匮乏而主动投归契丹,不战而屈人之兵,何乐而不为?”述律平言之有理,阿保机深以为然,立即便决定停止这次轻率的军事行动。

述律平暂时不出兵汉地,是她审时度势,从自家的现状出发做出的抉择。以后,阿保机还是没能耐得住寂寞,不顾述律平百般劝阻,二次兴兵,结果遭晋王李存勖重创,又遇到大风雪,死伤无数,大败逃归。经此一役,阿保机对述律平更加信服。

天显元年,耶律阿保机吞灭渤海,七月二十日班师南归至扶余城,圣体感不豫,当夜,有“大星陨于幄前”。七月二十七日晨,有体长里余许的黄龙盘旋缭绕于扶余子城之上,“光耀夺目,直入于行宫”,相伴“黑紫气蔽天,逾日乃散”。阿保机驾崩宾天。

太祖死,太宗即位,尊述律平为皇太后。她凭着多年辅佐太祖的实践经验,继续扶助太宗,在关键时刻把握航向,给朝政施加重大影响。

太宗与后晋帝石敬瑭攻伐不断,损耗国力巨大。述律平看到大辽中人畜死伤过多,致百姓怨声载道,十分忧虑。力劝太宗结束这场战争,以"蕃和汉 "来换取和平,巩固和发展辽王朝。她进言太宗:"让汉人作我辽主,行否?"太宗断然说:"不行。"她又问:"那么你为何启武力征汉地,欲取汉主位呢?"太宗愤愤不平地说:"晋石氏忘恩负义,我岂能容他!"她继续语重心长地开导:"你即使得汉人土地,也难能久驻,若如现在这样执意打下去,难得休养生息,实在得不偿失。万一失败,悔之晚矣。依我所见,如汉人也有修好之意,我们不妨蕃和汉,以赢得壮大之期。"如此政治远见,令太宗汗颜。

然而几年后的太宗德光皇帝也犯了他老爹同样的毛病,随着实力的壮大,野心膨胀起来,没有按捺得住贪婪之心,将述律平所言忘之脑后,悍然发起侵略,太宗入主中原,但虽然暂时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大片富饶土地,但也不幸被母皇太后言中,还没坐稳龙椅,就被各地风起云涌的起义逼得仓皇北顾。途中,耶律德光身染急疴,高烧而殒。

一一一一一一

相比这位在晚年以一己好恶,执意要扶持爱子耶律李胡上位,而冷血弑亲杀臣的“断腕皇后”,韩可孤对于景宗妻承天皇后萧燕燕在庙堂上翻云覆雨,在疆场上运筹帷幄,就不仅仅只是佩服了,更要加上敬仰二字。虽然她曾经因为强烈的爱情占有欲而鸩杀过自己的上亲。

应历三年,应天太后述律平,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旅程,寂然去世。随后,她的娘家传出一个女婴响亮的啼声。这位女婴就是日后在大辽政坛上叱咤风云的承天太后萧燕燕。

萧皇后的丈夫景宗在父亲被弑后登上皇位,也曾想大干一番。奈何羸弱多病,空有一腔励精图治之心,却无承担国政繁务之身。这便给了萧娘娘“一展身手”的机会。凡临朝事,“蕃汉诸臣集众共议,皇后裁决,报之知帝而已”,后来,景宗皇帝干脆下一道诏书给史馆学士,谕曰:以后皇后语录,也应用“朕”,并著为定式。这就等于承认了萧燕燕“女主临朝”的事实,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了萧燕燕代行皇帝职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期间,她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泯除番汉不平等待遇,劝农桑,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使辽朝渐进鼎盛。

乾亨四年,景宗驾崩,仅十二岁的圣宗继位,年轻的萧燕燕以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事。受位之初,主少国疑,诸王宗室200余人拥兵握权,虎视眈眈,内外震恐。太后施机谋,利用女性温柔的力量博取同情,激发部将的豪然气概。她示人以无助的哭泣着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时任南院枢密使的韩德让言:“信任臣等,何虑之有!”密召宫分军心腹十余人以亲眷之名并赴行帐,在萧燕燕的配合下,更换外心大臣,敕诸王各归第,从而母子得以顺利归统上位,随即她又命韩德让总宿卫事。这样,萧燕燕就基本控制了朝廷,那些跋扈之臣难敢再兴风作浪,使大局安定。

由此,承天皇太后“有机谋,善驭大臣,得其死力”,便见一斑了。

太后治国,有一个大优点,就是从善如流、赏罚分明。为了笼络群臣,给许多大臣凭功加官进爵、或绘像于景宗乾陵,使群臣尽其忠而效其力。又重视民心,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为了收取人心,下诏凡是结案发落而有冤枉者,可以到御史台上诉,并时常亲自审诀滞狱。又改以前契丹人和汉人发生纠纷时重责汉人,为契丹人和汉人同罪同罚,调整了两族关系。

章节列表